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Pillcam SB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2月2014年6月期间接受胶囊内镜检查的54例受检者为研究对象(胶囊内镜组)。受检者在胶囊内镜排出体外后,有32例受检者愿意再行全消化道造影检查(传统检查组)。疑诊小肠疾病者46例(疑诊小肠疾病组),无症状人群8例(无症状人群组)。54例受检者中20例检查前一周有肉眼可见的血便(急性显性出血组),14例受检者症状主要为黑便或反复大便潜血阳性(慢性隐性出血组)。统计检查成功率、病变检出率、诊断阳性率等指标。结果胶囊内镜在小肠运行时间为(317.97±18.21)min,工作时间为(494.97±26.19)min。胶囊内镜组检出病变以小肠粘膜多发糜烂、小肠肿瘤、小肠淋巴滤泡增生症为主,两组未见病变分别为14、27例。胶囊内镜组检出率和诊断阳性率均明显高于传统检查组(p<0.01)。疑诊小肠疾病组和无症状人群组两组检查成功率、回盲部通过率、病变检出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急性显性出血组和慢性隐形出血组两组检查成功率、回盲部通过率、病变检出率、诊断阳性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受检者检查中未出现并发症。胶囊滞留率为0%。结论 Pill Cam SB胶囊内镜检查小肠疾病无创、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病变检出率和诊断阳性率,对小肠疾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行胶囊内镜检查的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62例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检查均顺利,无明显不适反应,对出血诊断阳性结果率为67.7%,其中血管畸形21例,小肠隆起型病变7例,新生物4例,寄生虫2例,溃疡4例,活动性出血1例,克罗恩病3例。结论胶囊内镜检查安全、无创,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有较高的诊断率,易耐受,可作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3.
汪迎春 《现代保健》2010,(9):133-134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检查的临床护理。方法应用胶囊内镜对32例原因不明的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检查,检查过程运用护理程序实施整体护理。结果32例患者中,一次顺利完成检查31例,另1例患者行第2次检查成功,病变检出阳性率为75%,检查过程中患者无任何不适。结论胶囊内镜检查安全方便,运用护理程序可以提高胶囊内镜检查病变检出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在老年人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2015年10月解放军第123医院消化内科71例老年患者临床资料及胶囊内镜检查结果,观察老年患者胶囊内镜检查的耐受性、安全性及胃、小肠病变检出情况。结果 71例平均年龄77岁的老年患者均顺利完成胶囊内镜检查。1例在肠道准备过程中出现低血糖,3例检查过程中出现轻度腹痛,未出现胶囊滞留、肠梗阻、肠穿孔等并发症。发现有黏膜血管病变8例(11.3%),小肠淋巴管扩张9例(12.7%),小肠黏膜改变20例(28.2%),小肠息肉8例(11.3%),小肠活动性出血14例(19.7%),肠寄生虫5例(7.1%),未发现明显异常15例(21.1%)。慢性非萎缩性胃炎58例(81.7%),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1例(15.5%)。女性小肠炎症病变较男性多(χ2=4.53,P=0.033),男性小肠出血检出率高(χ2=4.89,P=0.027)。结论胶囊内镜可以安全应用于老年患者,能有效检出十二指肠及小肠病变,达到诊断或排除疾病的目的,从而提高老年患者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检查对小肠疾病研究。方法分析2005年6月~2015年1月,经胃镜,肠镜检查无阳性发现,疑似小肠疾病者86例进行胶囊内镜检查,86例胶囊内镜检查中26例正常,60例异常。60例小肠异常者同期行小肠气钡双重造影。结果 86例疑似小肠疾病患者行胶囊内镜检查均获成功。74例胶囊内镜通过回盲瓣达结肠,12例未在有效时间通过回盲瓣,86例中发现病灶60例,(阳性率70%),其中小肠息肉者为23例,小肠美克尔憩室为6例,小肠炎性改变8例,小肠毛细血管扩张症12例,小肠平滑肌瘤11例。60例胶囊内镜阳性者与小肠气钡双重造影检查的结果对比为胶囊内镜发现小肠息肉为23例,小肠气钡双重造影发现小肠息肉为21例,P为0.5,胶囊内镜发现小肠美克尔憩室为6例,小肠气钡双重造影发现小肠美克尔憩室为3例,P为0.25,胶囊内镜发现小肠炎性改变为8例,小肠气钡双重造影发现小肠炎性改变为0例,P为0.01,胶囊内镜发现小肠毛细血管扩张为12例,小肠气钡双重造影发现小肠毛细血管扩张0例,P为0.00,胶囊内镜发现小肠平滑肌瘤为11例,小肠气钡双重造影发现小肠平滑肌瘤为11例,P为1.00。结论我们认为胶囊内镜对各种小肠疾病的诊断率均高于小肠气钡双重造影,尤其是对小肠炎性病变,小肠血管病变等黏膜改变有更好的检出率,并且无痛苦,无创伤,安全性好,并发症少,易于接受,可作为小肠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江丽桃  李萍 《医疗保健器具》2011,18(8):1306-1307
目的探讨和评价胶囊内镜对胃肠道疾病的诊断价值及护理要点。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2月间100例有消化道症状的患者应用胶囊内镜检查。结果 100例行胶囊内镜检查的患者,发现小肠黏膜血管渗血20例,小肠多发溃疡15例,小肠肿物13例,糜烂性胃炎10例,慢性胃炎23例,回肠多发息肉2例,贲门失驰缓2例,贲门占位、胃底占位2例,回肠末段及盲肠段淋巴滤泡增生3例,无异常10例。检查过程顺利,无明显并发症。结论胶囊内镜能对消化道疾病进行诊断,尤其对小肠病变的诊断、筛查更具优势,适当的护理配合是顺利完成胶囊内镜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大便异常常常能反映出某些疾病。大便异常,一是颜色的变化,如黑便、血便等;二是形状的变化,如大便突然变细或不成形等;三是排便的变化,如溏泻、便秘等。 黑便 大便暗红色或柏油样。实际上黑便也是血便的一种。因出血部位在上消化道,血经肠道后由鲜红色变为红褐色或黑色。如上消化道溃疡、急性出血糜烂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36岁,主因间断便血、肛内脱出赘生物2年余,加重2周入院,诊断为混合痔出血。完善有关术前检查, 于入院第3天在局麻下行混合痔“8”字缝扎术,术后次日上午清洁换药时发现肛门前正中、后正中分别可见一个约为 2 cm×2 cm的水肿物,考虑是缝扎术后血运障碍引起水肿, 给予外涂马应龙麝香痔疮膏,下午感肛门灼热,肛周痒痛难  相似文献   

9.
对我院84例腹痛、腹胀、腹泻或消化道出血等患者行胶囊内镜检查的患者进行护理.检查前为患者做好物品准备、心理护理及肠道准备,检查中做好饮食与活动的指导,检查中观察进行情况,检查后观察胶囊排出的情况.结果84例检查患者中83例一次成功,成功率占98.88%.提出护士掌握胶囊内镜工作原理及护理、对胶囊内镜检查的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是保证检查成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磁控胶囊内镜在无症状体检人群胃、小肠疾病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2017年7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健康管理研究院胃肠镜中心行磁控胶囊内镜检查的719例无症状体检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受检者胃内清洁度及磁控胶囊内镜检查对受检者胃、小肠病变的检出情况。结果 719例受检者平均年龄(50.50±12.1)岁,胃内优良清洁度为97.5%。胃内病变检出率最高为慢性胃炎伴糜烂(52.6%),小肠病变检出率最高者为小肠局部炎症(15.9%)。结论磁控胶囊内镜在无症状人群中对胃部及小肠病变检出率较高,可作为胃及小肠疾病常规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胶囊内镜对小肠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6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行OMOM胶囊内镜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26例均成功完成胶囊内镜检查,未发生任何并发症。病变检出率为73.02%(92/126),病因包括小肠血管发育不良79例(85.87%),小肠溃疡7例(7.61%),小肠蛔虫症3例(3.26%),小肠肿瘤2例(2.17%),小肠毛细血管扩张1例(1.09%)。结论患者对胶囊内镜耐受性好。胶囊内镜对病变检出率较高,主要病因为血管发育不良,可见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内镜下套扎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EVL)是指内镜下用套扎器按病情分期套扎曲张的食管静脉,使其闭塞甚至消失,达到止血的目的。近2年来,我院对10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患者行内镜下EVL,取得满意疗效,护理体会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0例患者中,男7例,女3例;年龄38~72岁,平均55岁。均有反复上消化道出血史,近期有呕血及黑便,经胃镜检查诊断为食管静脉曲张,部分患者有活动性出血征象。1.2治疗方法急诊内镜检查后,发现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简单观察后,确定无胃底静脉曲张,退出胃镜,行EVL治疗:安装套扎器,再次进镜,活动性出血…  相似文献   

13.
上消化道出血内镜下止血治疗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探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讨上消化道出血内镜下止血治疗后再出血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8例1周内再出血及145例无再出血患者的临床及内镜表现特征进行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为休克、入院时血红蛋白浓度、血尿素氮浓度、内镜下喷血、内镜下渗血.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再出血与休克(OR=2.93,P=0.024)、内镜下喷血(OR=2.47,P=0.028)、内镜下渗血(OR=1.57,P=0.010)相关.结论 休克、内镜下活动性出血是内镜下止血治疗后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OMOM胶囊内镜对消化道疾病的诊断价值研究。方法分析2005年至今,我院消化科采用国产OMOM胶囊内镜检查共本64例受检查者中,46例有消化道症状,其中反复不明原因腹痛15例,慢性腹泻3例,不明原因消瘦2例,黑便2例,鲜血便1例,腹部不适20例,不明原因贫血3例,18例为健康查体者。结果 64例受检者中检查病变包括食道贲门病变2例(3.12%),胃部病变43例(67.2%)。小肠病变26例(40.6%),结肠病变5例(7.81%),食道贲门胃病变包括:反流性食管炎(2例),糜烂性胃炎(44例),胃溃疡(1例),胆汁反流性胃炎(6例),胃息肉(1例)。小肠病变包括:十二指肠溃疡(1例),小肠间质瘤(1例),小肠息肉(4例),小肠毛细血管扩张(2例),小肠血管瘤(1例),非特异小肠炎(充血,糜烂,散在浅小溃疡)(21例),小肠淋巴瘤(1例)。结肠病变包括:息肉,结肠炎。健康体检18例中,检出糜烂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小肠息肉,小肠血管畸形共13例,占72.2%。结论胶囊内镜检查操作简单,安全,无创伤,尤适用于年老体弱,合并其他慢性病或不能耐受有创性检查患者。对小肠疾病尤其是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具较高诊断价值,可作为小肠出血或经胃镜,结肠镜检查阴性患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及其对食管、胃、结肠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例健康体检者,39例疑患小肠疾病的患者进行胶囊内镜检查。结果44例患者进行了45次胶囊内镜检查,1例因胶囊内镜滞留在胃内而进行第二次检查,检查过程中患者无任何不适。胶囊内镜顺利通过回盲辩41例,2例胶囊行至回肠末端,1例胶囊滞留于胃内。全部胶囊在检查结束后.排出体外。检出了15种病变:食道静脉曲张、糜烂性胃炎、胆汁返流性胃炎、胃黄色瘤、十二指肠炎、十二指肠溃疡、小肠肿瘤、小肠血管畸形、克罗恩病、小肠单发及多发息肉、非特异性小肠炎、吸收不良综合征、小肠憩室、结肠黑病变、结肠癌。结论胶囊内镜检查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对消化道疾病尤其是小肠疾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王芳 《药物与人》2014,(10):209-210
目的:总结胶囊内镜的护理心得提高胶囊内镜检查的成功率。方法:对32例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慢性腹泻、腹痛、克罗恩病患者行胶囊内镜检查并认真做好检查前健康教育及检查中护理、检查后护理。结果:检查成功率100%,检出病变26例,检出率81.25%。结论: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患者顺利完成检壹、获得清晰图像、提高病变检出率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男患,38岁。因低热1周,上腹痛1天伴呕宿食,解柏油便1次入院。实验室:尿蛋白( ),RBC少许,血WBC15×10~9/L、N 86%、Hb13.5g/L,肝、肾功能正常。经止血剂及胃肠减压治疗无缓解。入院第6天,突解暗红色血便1500g,伴上腹痛及上腹部肌紧张、压痛、反跳痛。急诊胃镜:十二指肠球下壁见1.0×0.9cm溃疡,周边粘膜大范围充血、水肿,多个片状出血灶。幽门不全梗阻。外科急诊手术。术中发现:“十二指肠溃疡出血,距曲氏韧带15cm处有50~60cm空肠坏死,余空肠及回肠有4~5处肠段肌浆层出血。予以缝扎,行胃大部切除,胃空肠吻合术,空肠切除术”。术后仍解黑色稀便2~3次/天,术后第3天,面部及双下肢出现紫癜,大小不等,对称分布,压之不退,部分呈出血性丘疹状。膝关节红肿、痛、活动受限。并出现尿  相似文献   

18.
我们观察我院 1998年至 1999年以上消化道大出血行急诊内镜检查及内镜下止血术的患者 2 78人 ,并分析有关资料 ,以探讨急诊内镜检查和治疗在诊断和治疗上消化道大出血中的临床意义。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1998年至 1999年在我院住院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 ,在出血的 2 4小时内行内镜检查 ,并于镜下发现上消化道活动性出血 (ForrestⅠ型 )或有再出血危险的近期出血病灶 (ForrestⅡ型 )者。有再出血危险的ForrestⅡ型病灶是指 :⑴明显食管静脉曲张伴红色征、静脉炎 ;⑵其它伴血管显露的病灶 ,如溃疡、糜烂、血管畸…  相似文献   

19.
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是临床常见急症,病死率较高。我院于1987年5月~1995年10月开展急诊胃镜检查以来,对150例内镜下有活动性出血灶,予以内镜下喷洒8%去甲贤上腺素盐水及凝血酶止血治疗,经临床观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研究对象 本组150例,男121例,女29例,男女之比为4.2:1,年龄16~80岁,平均47.5岁。有柏油样便者42例,呕血31例,呕血伴黑便者77例。最多反复出血3次,最少1次。病人出血量均在800ml以上。41例合并失血性休克(占27.3%)。全部患者末次出血距离内镜检查时间均在48小时之内。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活动性出血和无活动性出血患者接受内镜硬化剂治疗后发生脓毒血症的差异,并分析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同顾性分析2005-2009年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六医院245例接受内镜检查或治疗的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患者分为3组:组Ⅰ患者有活动性出血接受内镜硬化剂治疗止血,共87例;组Ⅱ患者接受内镜硬化剂治疗预防出血,共74例;组Ⅲ患者为接受常规内镜检查明确有无静脉曲张或有曲张静脉而不需要硬化剂治疗共84例.在内镜治疗前、后行血病原菌培养.结果 组Ⅰ患者内镜检查治疗前17例(19.5%)血液病原菌培养阳性,硬化剂治疗后5例(5.7%)血病原菌培养阳性.病原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10株,肺炎克雷伯菌5株,棒状杆菌2株.组Ⅱ血液病原菌培养阳性0例,组Ⅲ1例,病原菌为表皮葡萄球菌.所有患者均无临床感染证据.结论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无出血患者接受内镜检查治疗不会增加血液感染的危险.对此类患者没有必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相反,对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接受内镜硬化剂治疗的患者则需要常规接受抗菌药物预防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