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的基因诊断和SLC26A4基因突变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和序列分析方法进行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者的SLC26A4(PDS)基因全序列扫描,分析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的SLC26A4基因型变化和遗传特征.方法来自35个家庭的38例患者多患中重度感音性耳聋,所有患者颞骨CT均显示前庭水管明显扩大.以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结合序列分析进行SLC26A4基因分析.结果共发现32个先证者携带有SLC26A4基因突变,其中纯合突变11例,复合突变9例,单一杂合突变12例,3个先证者未发现突变,在所有受检患者中突变发现率91.4%(32/35).共发现8种突变类型58个突变,其中IVS7-2 A>G突变为中国人最常见的SLC26A4突变,共发现其纯合型10例,杂合突变13例,即有71.9%的患者(23/32)携带此种突变,2168A>G为第二常见突变,共有8名患者携带此杂合突变,另发现1229C>T,IVS15+5G>A,1226 G>A,1199-1200insT,946 G>T,916-917 ins G突变形式,后三种突变为国内外尚未报道的新突变.四种复发性突变IVS7-2 A>G、2168A>G、1229C>T、IVS15+5G>A在此组病例的30例患者均有出现.三个多发家庭的同胞患者均具有一样的SLC26A4突变.结论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是典型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SLC26A4基因突变是其明确的致病因素,SLC26A4基因检测是诊断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河南郑州和南阳地区聋儿教育机构儿童感音神经性聋患者中SLC26A4基因热点突变IVS7-2A>G和2168A>G发生频率,初步探讨大前庭水管相关的SLC26A4基因热点突变在河南地区聋病残疾人群中的分子诊断意义,为地区聋病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理论基础。方法 收集南阳聋校、郑州聋儿康复中心的感音神经性聋患者76例,进行聋病病因问卷调查、听力学测试,抽取患者血样提取基因组DNA,运用直接测序法对SLC26A4基因的热点突变IVS7-2A>G和2168A>G进行检测,对突变阳性者行颞骨CT检查,并对其发生频率进行分析。结果 热点突变基因检测显示,在76例聋病患者中,携带SLC26A4基因IVS7-2A>G和2168A>G突变的例数共计21例,总阳性检出率为27.63%(21/76)。IVS7-2A>G纯合突变5例,IVS7-2A>G杂合突变12例,2168A>G杂合突变2例,2168A>G/IVS7-2A>G复合杂合突变2例。研究对象中SLC 26A4基因2168A>G/IVS7-2A>G双等位基因的突变率为9.21%(7/76),IVS7-2A>G突变率为25.00%(19/76),2168A>G突变率为5.26%(4/76),对所有检测到突变的患者行颞骨CT检查,17例存在前庭导水管扩大,前庭导水管扩大率为80.95%(17/21)。结论 河南地区聋儿教育机构的不明原因感音神经性聋患者中存在较高的IVS7-2A>G、2168A>G遗传性聋发生率;IVS7-2A>G和2168A>突变检测阳性对患儿父母的婚配、生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在全国27个省市聋校学生2352例中进行基于SLC26A4基因热点突变ⅣS7-2A>G的该基因的全序列筛查,分析和探讨中国人SLC26A4基因相关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的分子流行病学状况.方法 调查对象来自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聋哑学校学生2352例,共涉及21个民族.听力正常的对照人群150例.所有受检者均采集外周血并提取DNA,其中1552例以序列分析方法 检测SLC26A4基因外显子7+8以筛查热点突变IVS7-2A>G,800例以试剂盒的方法 检测IVS7-2A>G突变.对携带IVS7-2 A>G纯合突变的个体结束筛查,对携带IVS7-2A>G单杂合突变的个体进行SLC26A4基因其他外显子测序,寻找可能存在的另外一个突变位点.结果 2352例来自全国多个地区的耳聋患者中271例携带SLC26A4基因IVS7-2A>G突变,其中106例携带IVS7-2 A>G纯合突变,165例携带IVS7-2A>G单杂合突变,IVS7-2A>G突变总检出率达到11.52%(271/2352),汉族患者中IVS7-2 A>G突变检出率达到13.35%(254/1903);对165例携带IVS7-2A>G单杂合突变的患者进行SLC26A4基因其他外显子序列分析显示其中105例找到另外一个突变位点,其余60例未找到另外的突变.2352例耳聋患者中基于IVS7-2A>G突变的SLC26A4基因纯合及复合杂合突变携带者共211例,占总人数的8.97%(211/2352).其中1903例汉族耳聋患者中基于IVS7-2A>G突变的SLC26A4基因纯合及复合杂合突变携带者共199例,占汉族人数的10.46%(199/1903).105例携带SLC26A4基因复合杂合突变的患者中,除IVS7-2A>G突变外的另一突变位点主要存在于外显子19、10、17、11+12、3和15上.正常对照人群IVS7-2 A>G突变检出率为2%,均为单杂合突变,且均未找到另一个突变.结论 2352例聋哑学生通过基于SLC26A4基因热点突变IVS7-2A>G的该基因的全序列筛查,将211例耳聋患者明确为SLC26A4基因突变致聋;发现在中国由SLC26A4基因热点突变引起的大前庭水管相关遗传性耳聋的比例较高,接近9%,汉族耳聋人群中该比例超过10%;揭示SLC26A4基因筛查和诊断在耳聋的病因学诊断中起重要作用,在大规模耳聋患者的病因学筛查方面具有优势.点突变区域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FMCA技术检测双侧前庭水管扩大家系SLC26A4基因,探讨前庭水管扩大与SLC26A4基因的关系及FMCA技术最优条件。方法收集EVA家系临床资料,基于荧光定量PCR熔解曲线平台,运用FMCA技术分析107例正常人,6个EVA家系19位成员的SLC26A4基因IVS7-2A>G(919-2A>G),2168A>G及1229C>T突变位点。并用直接测序技术予以验证。结果 107例正常人中有2例SLC26A4基因杂合突变,突变率为1.87%;EVA家系中有3例SLC26A4基因纯合突变,3例SLC26A4基因复合杂合突变,10例SLC26A4基因杂合突变,3例无SLC26A4基因突变,SLC26A4基因突变率为84.21%。对家系a进行产前诊断,结果为IVS7-2A>G/1229C>T复合杂合突变。所有检测结果与测序结果一致,符合率为100%。结论 FMCA平台能快速检测SLC26A4基因的IVS7-2A>G,2168A>G与1229C>T突变,其操作简单,成本低。且经测序技术验证,结果准确。可作为诊断遗传性疾病及产前诊断的快速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北京耳聋残疾人群中SLC26A4基因热点突变IVS7-2A>G和2168A>G发生频率,初步探讨SLC26A4基因热点突变在北京地区耳聋残疾人群中的分子诊断意义。方法抽查北京地区持耳聋残疾证患者6247例,均抽取外周静脉血并提取DNA,以博奥生物有限公司提供的晶芯九项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试剂盒(微阵列芯片)对SLC26A4基因的热点突变IVS7-2A>G和2168A>G进行检测,并对其发生频率进行分析。结果在6247名受检耳聋残疾人群中,携带SLC26A4基因IVS7-2A>G和2168A>G突变的例数共计177例,总阳性检出率为2.83%(177/6247)。IVS7-2A>G突变携带者141例(纯合27例,单杂合突变114例),2168A>G突变携带者26例(纯合4例,单杂合突变22例),SLC26A4基因2168A>G/IVS7-2A>G复合杂合突变携带者10例。针对IVS7-2A>G和2168A>G突变的SLC26A4基因双等位基因突变例数为41例,双等位基因突变率为0.66%(41/6247)。结论 1、在6247例耳聋残疾人中,通过SLC26A4基因热点突变IVS7-2A>G和2168A>G检测能够明确分子学诊断的占总体的0.46%(41/6247);2、在北京地区持证聋人群体中,SLC26A4基因热点突变检出率较我院门诊就诊的耳聋患者低,此项课题的开展,有助于了解北京地区残疾人群中与大前庭水管综合征密切相关的SLC26A4基因热点突变分布情况,在分子水平上为耳聋残疾人群明确诊断或指导进一步诊断,并对IVS7-2A>G和2168A>G突变检测阳性患者的婚配、生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分析非综合征型聋患者中SLA26A4基因IVS7-2 A>G突变,以探讨该突变的检测在非综合征型聋基因筛查和临床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对95例非综合征型散发性耳聋患者进行病因问卷调查、纯音听阈测试、声导抗测试,用银染酶切和DNA序列分析的方法对SLA26A4基因IVS7-2A>G突变进行检测.结果 95例全部为感音神经性耳聋.IVS7-2A>G纯合突变6例,杂合突变4例,二者占10.5%,银染酶切法与测序法结果完全吻合.结论 SLC26A4基因IVS7-2A>G突变导致的耳聋有较高的比例;该基因位点是非综合征型耳聋基因筛查重要的检测位点之一;是大前庭水管扩大综合征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银染酶切法是该突变经济、简便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7.
相同表型不同基因型耳聋夫妇家庭的遗传咨询与指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利用基因诊断方法分析夫妻同为聋人的耳聋家庭的分子致病机制,为耳聋夫妇提供准确的遗传咨询和指导。方法2005年7月至2006年6月期问共有4个耳聋家庭参加研究,4对夫妇均为重度到极重度聋患者。所有受检患者均采集外周血并提取DNA,进行GJB2、SLC26A4(PDS)基因分析和线粒体DNA(mtDNA)1555位点突变检测。结果家庭1丈夫未携带GJB2、SLC26A4基因和mtDNA A1555G突变,妻子为SLC26A4 IVS7-2A〉G和2168A〉G复合突变,预测后代不论性别100%的可能为SLC26A4基因突变携带者;家庭2丈夫与妻子均未携带GJB2、SLC26A4基因和mtDNA A1555G突变,基本排除了后代因mtDNA A1555G突变、GJB2基因突变和SLC26A4基因突变所致遗传性聋的可能性;家庭3丈夫为GJB2 235delC纯合突变及SLC26A4 IVS7—2A〉G杂合突变;妻子确诊为大前庭水管综合征,但仅检测到SLC26A4 IVS15+5G〉A一个突变,由于SLC26A4基因突变与大前庭水管综合征和耳蜗畸形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按理论推断还应有另一突变位点,预测后代不论性别均有50%可能为大前庭水管患者,50%可能为SLC26A4基因突变携带者,同时肯定为GJB2基因突变携带者;家庭4丈夫为mtDNA A1555G突变携带者,妻子未携带GJB2、SLC26A4基因和mtDNA A1555G突变,预测后代因线粒体基因A1555G突变、GJB2基因突变和SLC26A4基因突变所致遗传性聋的可能性基本被排除。结论耳聋基因诊断可以为耳聋夫妇的遗传咨询和指导提供更加科学准确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在全国1552例聋哑学生中进行基于SLC26A4基因热点突变IVS7-2A>G的全序列筛查,分析和探讨中国人SLC26A4基因相关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的分子流行病学状况.方法 调查对象来自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聋哑学校学生1552例,共涉及21个民族.听力正常的对照组人群150例.所有受检者均采集外周血并提取DNA,以序列分析方法检测SLC26A4基因外显子7+8以筛查热点突变IVS7-2A>G,对携带IVS7-2 A>G纯合突变的个体结束筛查,对携带IVS7-2A>G单杂合突变的个体进行SLC26A4基因其他外显子测序,寻找可能存在的另外一个突变位点.结果 1552例患者中197例携带IVS7-2A>G突变,其中83例携带IVS7-2 A>G纯合突变,114例携带IVS7-2A>G单杂合突变,IVS7-2A>G突变总检出率达到12.69%(197/1552).114例携带IVS7-2A>G单杂合突变的患者中78例找到另外一个突变位点,其余36例未找到另外的突变.1552例耳聋患者中IVS7-2A>G纯合突变及包含一个IVS7-2A>G突变的复合杂合突变携带者共161例,占10.37%(161/1552).78例携带SLC26A4基因复合杂合突变的患者中,除IVS7-2A>G突变外的另一突变位点主要存在于外显子19、10、17、15、11+12、14和3上,发现新突变类型21种.正常对照人群IVS7-2 A>G突变检出率为2%,均为单杂合突变,且均未找到另一个突变.结论 中国耳聋群体中由SLC26A4基因突变引起的大前庭水管相关遗传性聋的比例超过10%,SLC26A4基因筛查和诊断在耳聋的病因学诊断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在较大样本中进行与SLC26A4基因IVS7-2 A>G突变相关的全序列分析,可以明确相对热点突变分布密集的外显子区域,为制定高效的SLC26A4基因筛查策略提供依据;新发现的突变类型丰富了中国人群SLC26A4基因突变图谱.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广西地区222例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常见耳聋基因的突变特点,为临床防聋及治聋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晶芯.十五项遗传性聋基因检测试剂盒(微阵列芯片法)对广西地区222例感音神经性聋患者进行常见的4种耳聋基因的15个突变位点检测:GJB2(35del G、235delC、176del16、299del AT )、SLC26A4(2168A>G、IVS7-2A>G、1174A>T、1226G>A、1229C>T、1975G>C、2027T>A、IVS15+5 G>A)、线粒体DNA12SrRNA (1494C>T、1555A>G)和GJB3(538C>T),对未确诊的阳性结果进行基因全序列分析。结果222例患者中23例(10.36%,23/222)被检测出耳聋基因突变,其中,GJB2235delC 纯合突变3例(1.35%),杂合突变8例(3.60%),GJB235delG杂合突变2例(0.90%),GJB2235delC/109A>G 复合杂合突变2例(0.90%);SLC26A4 IVS7-2 A>G杂合突变2例(0.90%),SLC26A41229C>T纯合突变2例(0.90%),IVS7-2A>G/IVS11+47T>C/1548insC复合杂合突变2例(0.90%);GJB3538C>T 杂合突变1例(0.45%);线粒体DNA12SrRNA 1555A>G异质突变1例(0.45%);1例(0.45%)同时携带GJB2235delC杂合突变及SLC26A41226G>A杂合突变。结论本组广西地区感音神经性聋患者耳聋基因突变率低于全国水平,主要以 GJB2基因突变为主,其次是SLC26 A4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非综合征性先天性重度及以上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儿童及其父母进行耳聋相关基因检测,探讨耳聋基因芯片筛查在临床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来自医院听力检测中心的47个听障儿童家庭,包括52例非综合征性先天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儿及其父母,应用遗传学耳聋基因芯片对47个家庭进行GJB2、GJB3、SLC26A4、线粒体12S rRNA4个常见耳聋基因9个检测位点的基因检测。结果146例受检者中,17个家庭的43例筛查结果阳性,其中16例听力损失患儿筛查阳性,筛查阳性率为30.8%。GJB2基因235delC位点纯合突变8例,GJB2基因235delC位点杂合突变20例,GJB2基因235delC位点和SLC26A4基因IVS7-2A〉G位点杂合突变1例,SLC26A4基因IVS7-2A〉G位点纯合突变2例,SLC26A4基因IVS7-2A〉G位点杂合突变10例,SLC26A4基因2168A〉G位点杂合突变2例。结论应用耳聋基因芯片检测技术能快速、高效地检测非综合征性耳聋患者的遗传性致病基因,适用于大规模群体耳聋基因的筛查,有助于临床医生从病因学角度辅助耳聋诊断,引入正确的康复干预措施,并为具有聋病易感基因的听力损失儿童家庭提供针对性的遗传咨询指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南京地区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进行常见耳聋基因检测,分析该类患者常见致聋基因和各位点发生频率,阐明该地区耳聋的遗传病因学。 方法 首先对患者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高分辨颞骨CT以及临床听力学检查,然后采集128例患者的外周静脉血2~4 mL,对其标本进行4种常见基因21个突变位点的检测。 结果 128例患者中,39例(30.47%,39/128)检测到基因突变,其中携带双基因杂合突变1例、携带基因纯合突变14例。30例(23.44%,30/128)患者携带GJB2基因突变,其中 18例(14.06%,18/128)为纯合或复合杂合突变。235delC位点突变检出率为20.31%(26/128),299_300delAT位点突变检出率为4.69%(6/128),176_191del位点突变检出率为3.91%(5/128)。10例(7.81%,10/128)患儿携带SLC26A4基因突变,其中携带纯合和复合杂合突变4 例(3.13%,4/128)。IVS7-2 A>G突变检出率为7.03%。患者未检出线粒体12SrRNA基因和GJB3基因突变。患者中高分辨颞骨CT提示前庭导水管扩大者11例,其中检测出SLC26A4基因纯合或杂合突变10例,二者的吻合率为90.91%(10/11)。 结论 南京地区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中,GJB2基因为最主要的致聋基因,其最常见的突变位点是235delC,其次为SLC26A4基因,最常见的突变位点是IVS7-2 A>G。研究发现SLC26A4基因突变在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者中检出率极高,筛查SLC26A4基因热点突变有助于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的诊断,但仍需结合高分辨颞骨CT检查,避免患者漏诊。  相似文献   

12.
国人前庭水管扩大患者SLC26A4基因的特异性突变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目的探讨SLC26A4基因与前庭水管扩大(enlarged vestibular aqueduct,EVA)的关系及其在中国人群EVA患者中突变的频率及分布情况,为相关基因的筛查及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采集中国人群中的38例EVA核心家系,提取基因组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扩增SLC26A4基因的21个外显子,纯化PCR产物后直接测序,使用DNAStar及Bioedit序列比对软件分析SLC26A4基因的突变位点。结果35例EVA核心家系的SLC26A4基因发生了突变,所占比例约为92.1%(35/38)。在发现的12种突变类型中,6种为新的突变类型(待发表),其余类型国际上已见报道:分别为IVS7-2A>G、L676Q、H723R、IVS15 5G>A、R409H和M147V。在所有的突变中,IVS7-2A>G突变的发生率最高,约为81.6%(31/38)。结论中国人群的EVA患者中存在SLC26A4基因的多种突变类型,其中IVS7-2A>G突变的发生率最高(81.6%),应视为特异性热点突变,建议在中国人群进行SLC26A4基因的突变热点的普遍筛查,降低EVA患儿的出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基因芯片及酶切法在非综合征性耳聋患者检测中的意义,初步了解广州地区耳聋患者的相关基因突变。方法选取广州市聋校学生188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进行4个常见基因(GJB2、GJB3、SLC26A4和线粒体DNA12SrRNA)9个致聋突变位点的检测,并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chainreaction-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PCR-RFLP)对线粒体DNAA1555G突变、GJB2基因的235delC突变:〉DSLC26A4基因的IVS7-2A〉G突变位点进行检测。结果188例耳聋患者中检出42人携带耳聋相关基因突变,检出阳性率为22.34%,其中GJB2的235delc纯合突变12例,杂合突变3例,299—300delAT杂合突变l例,总检出率为8.51%;SLC26A4基因的IVS7-2A〉G纯合突变7例,IVS7-2A〉G、2168A〉G复合杂合突变1例,IVS7-2A〉G杂合突变17例,2168A〉G杂合突变2例,总检出率为13.83%。基因芯片的检测结果均与酶切法检测结果一致。结论基因芯片与传统的酶切法相比具有操作简单快速、高通量、高准确性、低成本等特点,易于对人群进行大规模且快速准确的筛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耳聋家系SLC26A4IVS7-2A〉G基因突变情况,寻找耳聋患者的发病原因,为患者提供遗传咨询。方法收集耳聋家系及散发病例的临床资料,对患者进行纯音电测听检查;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直接测序法,对2个家系的7名患者和35名散发病例进行SLC26A4exon7+exon8基因突变检测。结果2个家系中发现SLC26A4IVS7-2A〉G突变,其中1个家系发生SLC26A4IVS7-2A〉G杂合性突变;1个系发生SLC26A4IVS7-2A〉G纯合性突变,该突变患者为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另外,在35名散发病例中发现1例携带IVS7-2A〉G杂合性突变。结论SLC26A4IVS7-2A〉G纯合性突变为致病突变。该位点具有较高的突变率,是导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常见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应用试剂盒配合PAGE银染法分析SLC26A4基因IVS7-2 A>G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应用标准试剂盒和PAGE银染方法检测SLC26A4基因IVS7-2A>G突变的程序,探索大前庭水管综合症的快速筛查和诊断方法。方法采用SLC26A4基因IVS7-2A>G突变诊断试剂盒配合PAGE胶电泳银染法检测经直接测序法确定的SLC26A4基因IVS7-2位点正常者109例,IVS7-2A>G突变阳性者33例,并且和测序方法比较,验证此试剂盒配合PAGE银染法检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结果SLC26A4基因IVS7-2A>G突变诊断试剂盒配合PAGE胶电泳银染法检测结果证实阳性33例,其中纯合22例,杂合11例,与测序结果完全吻合。结论SLC26A4基因IVS7-2A>G突变诊断试剂盒配合PAGE胶电泳银染法检测在分析SLC26A4基因IVS7-2A>G突变方面具有简单、价廉、结果直观的特点,适合在中国用于此突变的大规模筛查或预防性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基因芯片在耳聋基因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扬州市聋哑学校21例8~18岁的耳聋患者中4个耳聋相关基因上的9个热点突变进行检测,包括GJB2(35 delG、176 del16、235 delC及299 delAT)、GJB3(C538 T)、SLC26 A4(IVS7-2 A>G、A2168 G)以及线粒体12 S rRNA(A1555G、C1494T)。结果 SLC26A4突变阳性率为38%(8/21),其中IVS7-2A>G杂合突变7例,IVS 7-2 A>G与A 2 1 6 8 G杂合突变1例;GJB 2突变阳性率为1 9%(4/2 1),其中1 7 6 del 1 6杂合突变1例,299 delAT杂合突变1例,176 del 16与235 del C杂合突变1例,235 del C纯合突变1例。结论基因芯片是一种筛查耳聋基因的高效、经济、简便、灵敏及特异性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