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目的探讨多节段布鲁菌性与结核性脊柱炎的MRI表现,提高鉴别诊断能力。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8例多节段布鲁菌性脊柱炎(布病组)与34例多节段结核性脊柱炎(结核组),均行MRI检查,记录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和MRI表现。结果布病组以腰痛为主,波状热、运动受限、下肢疼痛亦常见,其中3例伴髋关节疼痛;结核组以持续性腰背部疼痛为主,运动受限、午后盗汗、发热亦常见,且9例伴脊柱后凸畸形,其中2例背部可见包块,1例伴下肢瘫痪。两组下肢疼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布病组多累及2个椎体,且腰骶椎发病率最高,尤其以腰5骶1最常见,多侵袭椎体前、中、后部,椎间隙狭窄常小于正常1/2;结核组多累及4个椎体,且胸腰椎发病率最高,均侵袭椎体前、中、后部,椎间隙狭窄常大于正常1/2。两组累及椎体范围、椎间隙狭窄小于正常1/2、病变椎体为胸腰椎及腰骶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布病组位居前三位的MRI征象分别为椎体未变扁、椎间盘受累、椎旁脓肿,结核组位居前三位的MRI征象分别为椎间盘受累、椎旁脓肿、椎管狭窄。两组椎间盘受累、椎旁脓肿伴椎管狭窄、腰大肌脓肿、腰大肌脓肿伴椎旁脓肿、腰大肌脓肿伴椎管狭窄、椎体未变扁、周围肌肉水肿、脊髓水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节段布鲁菌性与结核性脊柱炎临床症状、MRI表现存在差异,综合分析有助于早期鉴别诊断及指导治疗,避免误诊或等待检查结果而加重患者病情。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布鲁氏杆菌性脊柱炎的MRI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从而提高布鲁氏杆菌性脊柱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4月间65例由临床确诊为布鲁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的MRI图像,分析其好发部位、椎体形态、各序列信号特征及周围组织情况。结果布鲁氏杆菌性脊柱炎常见于腰椎,多累及椎体前部及中部。其中41例(63.1%)病变椎体形态变化不明显,T1WI显示为低信号,T2WI显示为等或高信号影,精确频率反转恢复(spectral presaturation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SPAIR)序列为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53例(81.5%)椎间隙狭窄。58例(89.2%)椎管外软组织受累,椎旁脓肿58例(89.2%),硬膜外脓肿17例(26.2%),脓肿呈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SPAIR序列呈边界模糊的混杂高信号,内含大小不等、壁厚薄不均且壁明显强化的脓腔。28例(43.1%)患者出现伴随征象,包括椎小关节炎、前纵韧带和棘间韧带钙化。结论布鲁氏杆菌性脊柱炎的MRI表现具有特征性,MRI对诊断及鉴别诊断该病具有重要价值,其中SPAIR序列去除脂肪组织的干扰,可以较敏感地发现病灶,对于病灶及周围情况的显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应用MRI诊断布鲁氏杆菌性脊柱炎的临床价值.方法 以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12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80例疑似布鲁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MRI检查.记录80例疑似布鲁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的MRI检查结果,以80例疑似布鲁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病理检查结果为依据,分析MRI对布...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描述骨折或骨转移所致单椎体塌陷性病变的MRI表现,探讨其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33例单椎体塌陷性病变行MR检查,其中29例临床证实,4例穿刺活检证实,良性13例,恶性20例,分析其MRI表现.结果与良性病变相比,恶性者常伴瘤周水肿,边界模糊,受累椎体鲜有残存骨髓影,受侵附件多呈膨胀性改变,常伴椎旁软组织影,强化欠均匀,追随观察病灶增大变多或无明显改变.结论 MRI能较好鉴别单椎体塌陷性病变的良恶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定量分析单指数、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ntro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双指数及拉伸指数模型各参数在鉴别布氏杆菌性脊柱炎与脊柱结核中的潜力。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经血凝集实验1∶100++以上或虎红平板实验++以上确诊的布氏杆菌性脊柱炎(Brucella Spondylitis,BSD) 34例、结核菌培养或手术病理证实脊柱结核(spinal tuberculosis,STB) 31例的临床资料。65例患者均行常规脊柱扫描、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及多b值DWI扫描,以测量两组单指数模型参数:ADC值,双指数模型参数:D、D*、f及拉伸指数模型参数:DDC、a值,采用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组间比较;ROC曲线分析各参数鉴别诊断效能;相关性采用Pearson检验。结果 (1) BSD组的ADC、D、D*、f、DDC、a值均高于STB组,ADC、D、D*、DDC、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0.004、0.000、0.002),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7)。(2)在BSD与STB鉴别时ADC、D、DDC、D*、a均具有较高效能,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7、0.85、0.76、0.71、0.71,其阈值分别为:0.000889、0.000664、0.00106、0.00309、0.81。(3) BSD组和STB组中ADC、D、DDC均具有较好相关性,两组中ADC与DDC相关性均最强,相关系数分别为:0.81、0.89,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单指数模型ADC值、双指数模型D,D*值及拉伸指数模型DDC,a值在鉴别布氏杆菌脊柱炎与脊柱结核均具有较高效能。双指数模型同时提供灌注信息,拉伸指数模型同时提供扩散异质性信息,但双指数模型及拉伸指数模型诊断效能并未高于传统的单指数模型,所以临床仍推荐应用单指数模型DWI。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椎体结核的MRI表现并与椎体肿瘤及转移瘤相鉴别。材料和方法?:26例经手术证帝的椎体结核及11例临床证帝的椎体及转移瘤。对其MRI表现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椎体结构椎间盘均破坏变窄,椎体破坏部均与间盘相邻。椎体与间盘均有破坏的20例伴有椎旁冷脓肿。10例脊柱转移瘤及1例椎体原发肿瘤间盘不。结论:椎体结核有其特征性表现,仔细观察椎体受累的形态,间盘及附伯有无破坏以及脓肿的形成对椎体结核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早期不典型脊椎结核及化脓性脊椎炎的MRI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 表现不典型的早期脊椎结核患者6例及化脓性脊椎炎患者7例,均经临床及病理证实.分析其椎体、椎间盘、周围软组织及增强检查后MR特点.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病例的MRI特征.结果 化脓性脊椎炎中早期椎间隙变窄(8/10,80.00%)、椎体上/下部条状异常信号(12/18,66.67%)、终板下线样高信号(13/18,72.22%)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脊椎结核(均无以上征象).脊椎结核中椎体前部局限异常信号(4/12,33.33%)、跨椎体脓肿(5/6,83.33%)发生率明显高于化脓性脊椎炎(均无以上征象).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R能鉴别早期表现不典型的脊椎结核及化脓性脊椎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定量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技术对布氏杆菌性脊椎炎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16例脊椎病变患者(经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11例布氏杆菌性脊椎炎、2例脊椎椎体转移瘤、3例结核性脊椎炎)行T1WI、T2WI、STIR及动态对比增强定量检查,分析其形态、信号特点及容积转运参数(Ktrans)与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Ve)。结果病变累及腰椎最多。布氏杆菌性脊椎炎在MRI上椎体形态多无明显变化,椎体边缘可见小的骨质破坏及骨质增生。病变椎体T1WI呈低信号,T2WI呈低等或等高信号或低等高混杂信号。STIR呈高信号。增强扫描病变椎体明显强化,与周围正常增强的椎体信号类似或更高。各类脊椎病变的Ktrans值与Ve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氏杆菌性脊椎炎有特征性的磁共振表现,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定量成像对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与椎体转移瘤骨折的MRI鉴别要点。方法 分析31例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和22例椎体转移瘤骨折的MRI影像表现.比较此两类病理性质不同的椎体骨折的MRI形态差异。结果 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以连续性多椎体骨折多见.椎体骨折以双凹状和楔状变形为主,较少累及附件,较少出现椎旁肿胀,邻近诸椎体通常伴有骨质疏松的信号异常。椎体转移瘤骨折常为单发.病椎可呈多发或跳跃式分布,骨折的椎体以压缩变形多见,常累及椎体的附件,伴有椎旁软组织肿块。两种骨折均较少累及椎间盘.骨折的椎体信号改变均不具有特征性。结论 依据MRI形态特征可对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与椎体转移瘤骨折作出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15.
椎体转移瘤扩散加权成像与MRI增强扫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比较扩散加权成像(DWI)与MRI增强扫描对MRI增强扫描有强化的椎体转移病灶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恶性肿瘤合并脊柱转移病例57例,行常规MRI(T1WI,T2WI,STIR,MR增强扫描)及DWI扫描,113个病灶有强化;测量DWI与MR增强扫描对比噪声比(CNR),计算病灶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和骨髓对比率,比较病变椎体在DWI和MR增强扫描的信号,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DWI和MR增强扫描序列的CNR无显著差异;椎体转移灶ADC值平均为(1.37±0.56)×10-3 mm2/s,正常椎体ADC值(0.64±0.22)×10-3 mm2/s,两者ADC值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DWI和MR增强扫描病灶骨髓对比率平均为(1.54±1.39)和(0.64±0.54),二者有良好相关性(P=0.01),DWI骨髓对比率高于MR增强扫描.结论DWI在显示病灶方面有一定优势,病灶骨髓对比率高于MR增强扫描.临床上应用DWI结合ADC值,可以提高对椎体转移病灶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MRI表现,从而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对13例经临床或手术病理确诊为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例中,12例为相邻2个椎体受累,主要累及腰椎,尤以腰4发病率最高。MRI表现:椎体形态多无明显变化;2例椎体未见明显骨质破坏,仅表现为骨髓水肿改变;骨质破坏11例,破坏灶小而多发,多局限于椎体边缘,T1WI呈均匀或不均匀低信号,STIR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后不均匀强化,骨质破坏周围伴骨髓水肿及骨质硬化;椎体边缘明显骨质增生8例;12例椎间盘有炎性改变,椎间隙多无或轻度变窄;13例均有椎旁软组织肿胀,其中3例形成椎旁脓肿,2例形成硬膜外脓肿,脓肿范围较小,增强扫描脓肿壁厚而不规则强化。结论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RI对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MR对前列腺癌的定性诊断价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MR对前列腺癌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992年5月-2004年9月,所有在我院行前列腺MR检查的374例以定性诊断为目的并获得最终诊断结果患者的资料。因MR设备和扫描技术的不同,以2002年8月为界,分为两个时间段,比较前后两个阶段患者接受MR检查时的临床情况和MR定性诊断效能。结果①临床情况:前后两个时间段比较,患者的年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就诊原因中,第二阶段有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症状和其他相关症状患者所占比例增加,但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前后两阶段血清平均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浓度值的差异也不具有显著性(P>0.05),但第二阶段因发现血清PSA浓度升高和前列腺结节行MR检查患者所占比例明显减少,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②MR定性诊断效能:第二阶段与第一阶段比较,MR诊断准确性和阴性预测值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敏感性和特异性升高,阳性预测值下降,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随着MR新技术的出现,MR诊断前列腺癌的准确性和阴性预测值升高,随着越来越多的早期前列腺癌和非前列腺癌患者接受MR检查,MR对前列腺癌定性诊断的阳性预测值略有降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粟粒性脑结核的MRI征象.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临床确诊并经抗结核治疗痊愈或有效的粟粒性脑结核患者的MRI和相关临床资料.MR检查采用常规轴位SE T1WI和FSE T2WI序列,Gd-DTPA增强扫描包括轴位和冠状位SE T1WI序列;抗结核治疗后进行3次以上MR随访.结果 急性期MR平扫大多只能显示水肿,亚急性期可在水肿中心观察到等或稍长T1、稍长或长T2信号小结节;增强扫描结节明显强化,分布较均匀,大小接近,直径≤3.0 mm.亚急性期结节强化不均匀,并见点状无强化干酪坏死区,脑膜不同程度强化.经抗结核治疗.早期表现为水肿程度减轻.随后结节缩小、强化程度减弱或消失.幕上白质区病灶较幕下和顶叶者吸收消散速度快.结论 MRI能为粟粒性脑结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客观形态学依据,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病程,是监测治疗效果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腰椎终板Modic改变与相邻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材料与方法于66例腰椎结构和定量MR图像上,采用Pfirrmann分级半定量和测量椎间盘T2和T2*值定量评价椎间盘退变程度,比较腰椎终板Modic改变与椎间盘Pfirrmann评分、T2和T2*值的相关性。结果 66例患者中,14例患者(21.2%)终板有19个椎间盘相邻的终板有Modic改变,包括2个椎间盘相邻的终板为Modic 1型改变,17个椎间盘相邻的终板为Modic 2型改变。正常终板、Modic 1型终板和Modic 2型终板相邻椎间盘的Pfirrmann评分分别为2.40±0.96、4.00±1.41和4.12±1.27,T2值分别为(95.38±51.88)、(70.50±36.06)和(58.65±38.47)ms,T2*值分别为(34.43±19.16)、(24.00±1.41)和(28.65±23.39)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0.000和0.023)。Modic 2型终板相邻的椎体伴有严重的椎间盘退变(Pfirrmann评分升高,T2和T2*值降低),与正常终板相邻的椎间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0.000和0.006)。结论腰椎终板Modic改变与相邻的椎间盘退变具有相关性,终板改变和椎间盘退变应作为腰椎退变的整体改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