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摘要 目的:探讨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对脑瘫患儿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将32例患儿随机分为机器人组和对照组,每组16例,均进行8周康复训练。所有患儿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机器人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分别在训练前和训练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中D区和E区评分进行评定。 结果:两组患儿各项指标在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过治疗后,对照组与机器人组患儿的GMFM D区评分分别为59.33±20.69,77.24±17.35;E区评分分别为:41.58±9.81,49.81±21.06,两组评分较治疗前都明显提高(P<0.01),且机器人组的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可显著提高脑瘫患儿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外源性磷酸肌酸对一次性力竭运动小鼠的影响,探讨其抗疲劳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小鼠负重游泳建立力竭运动小鼠模型。将小鼠分为力竭给药组(A组)、力竭不给药组(B组)、游泳8min不给药组(c组)、游泳8min给药组(D组)。实验前20min,A、D组小鼠按1000mg/Kg体质量腹腔注射磷酸肌酸钠,B、C、绀腹腔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力竭游泳实验按每只小鼠体质量的6%负重进行。用生化比色法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并记录小鼠的力竭时问。结果:A、C、D组的SOD活性较B组显著升高(P〈0.05,0.01),I)组较A组明显升高(P〈0.05)。B组的MDA含量较c组明显升高(P〈0.01),A组较D组明显升高(P〈0.05)。B组游泳至力竭的时间明显短于A组(P〈0.05)。结论:外源性磷酸肌酸增强机体抗疲劳的机制可能与其增强SOD活性、降低MDA含量有关,通过增强自由基的清除来提高机体的抗疲劳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促进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和步行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 2020年10月至2021年4月,北京博爱医院儿童物理疗法科收治的34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n = 17)和试验组(n = 17)。对照组行常规物理治疗60 min,试验组行常规物理治疗30 min和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30 min。训练前、训练8周后、训练结束后随访1个月,采用10米步行测试(10MWT)、6分钟步行距离(6MWD)、生理消耗指数、粗大运动功能测试D区和E区、压力中心包络面积、步行功能分级进行评定。结果 脱落4例。试验组训练后各项指标均有改善(|t| > 3.219, P < 0.05),1个月随访时除10MWT明显降低外(|t| > 3.491, P < 0.01),其他指标没有显著变化(|t| < 1.565, P > 0.05);训练后和随访时,除6MWD外,其他指标试验组优于对照组(|t| > 2.108, P < 0.05)。结论 在传统物理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可进一步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运动、平衡和步行,疗效可持续至少1个月。  相似文献   

4.
目的:介绍减重步行训练对脑源性步态异常的治疗作用,并对临床效果做出初步的康复评定。方法:对21例脑卒中或脑损伤后所致步态异常患者应用减重步行训练为主的康复治疗,用功能性步行分级、Fugl-Meyer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分别进行康复评定。结果:21例患者经治疗后步态异常均取得明显改善,训练前21例患者步行分级均≤5级,训练后功能性步行分级为3级患者2例,4级患者7例,5级患者12例。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训练前60~41分患者7例,60~99分14例,训练后60~41分4例,60~99分11例,100分6例),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减重步行训练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脑源性步态异常的方法,在脑功能损伤的康复治疗中有较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减重步行训练对脑源性步态异常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介绍减重步行训练对脑源性步态异常的治疗作用,并对临床效果做出初步的康复评定。方法:对21例脑卒中或脑损伤后所致步态异常患应用减重步行训练为主的康复治疗,用功能性步行分级、Furl—Meyer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分别进行康复评定。结果:21例患经治疗后步态异常均取得明显改善,训练前21例患步行分级均≤5级,训练后功能性步行分级为3级患2例,4级患7例,5级患12例。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训练前60~41分患7例,60~99分14例,训练后60~41分4例,60~99分11例,100分6例),差异具有显性意义。结论:减重步行训练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脑源性步态异常的方法,在脑功能损伤的康复治疗中有较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脑瘫儿童辅助步行前后的能量消耗。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10月,小学1~5年级学生(对照组,n=21)及在本院康复训练的脑瘫儿童(观察组,n=22)为研究对象,受试者在50 m的步道上连续步行6 min,测定静息心率、步行后心率和步行距离,计算步速、物理消耗指数(PCI)。观察组分别测试用前臂拐和不用前臂拐时各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步行距离、步速显著减小(t10.653,P0.001),PCI显著增加(t4.207,P0.001)。观察组用前臂拐和不用前臂拐比较,运动后心率、心率差值均显著降低(t=8.389,P0.001),步行距离、步速和PCI均降低(t2.382,P0.05)。结论前臂拐辅助步行可降低脑瘫儿童的能量消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对脑瘫患儿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40例脑瘫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接受以Bobath法为主的基础康复和生物反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减重步行训练。共治疗2个月。治疗前后均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中的D区和E区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D区和E区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多(P<0.05)。结论增加减重步行训练可以进一步促进脑瘫患儿步行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步行机器人训练对慢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 将4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按1∶1比例分为对照组和机器人组,每组20例。研究过程中,机器人组因陪护原因没有完成初始干预而脱落2例,其余患者均完成了初始2周治疗;2组患者中有23例患者完成全部4周的治疗。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治疗师徒手步行训练,机器人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接受步行机器人(Exowalk)训练,每日训练60 min,每周5 d,共4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和治疗4周后,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FAC)、Berg平衡(BBS)、6 min步行测试(6MWT)、10 m步行测试(10MWT)、Rivermead移动指数(RMI)、运动指数(MI)对2组患者的步行能力进行评估。 结果 治疗2周后,2组患者的FAC、BBS、6MWT、10MWT等指标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而组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机器人组的BBS由(33.92±20.83)分增长到(37.92±18.6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2组间对比,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机器人组的FAC由(3.69±1.43)分增长到(4.15±1.34)分,呈持续上升趋势,而对照组FAC的在治疗2周后无明显变化。 结论 步行机器人能持续改善慢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提高患者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9.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是目前引起儿童肢体残疾的最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1].临床上常采用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GMFCS)对CP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GM-FCS为Ⅰ级和Ⅱ级的患儿可以独立行走...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观察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骨盆运动能力和步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嘉兴市第二医院2016年5月至2017年2月脑卒中后偏瘫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临床药物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患者在以上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增加步行辅助机器人训练,每日1次,每次20 min。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进行骨盆运动评估、10 m最大步行速度(MWS)测试、移动能力评定(TUGT)和功能性步行分级(FAC)评估。 结果 治疗后, 2组患者的侧向位移、高度位移、旋转、侧倾角度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上述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MWS、TUGT、FAC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MWS和TUGT分别为(38.7±5.2)m/min和(21.5±10.7)s,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可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骨盆控制能力和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RAGT)对脑性瘫痪(CP)儿童的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VIP)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中关于RAGT治疗CP儿童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s),文献检索时限为从建库至2021年12月。主要结局指标包括CP儿童粗大运动功能评定GMFM-D区评分、GMFM-E区评分、伯格平衡量表(BBS)评分、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步速、六分钟步行试验(6MWT)评分、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由2名研究者独立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完成对纳入文献的资料提取、质量评价和风险评估。根据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系统评价手册,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通过P值和I2检验综合判断是否存在异质性,当P≥0.1,I2≤50%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当P<0.1,I2>50%时,采用随机效...  相似文献   

13.
<正>脑卒中是多发病、常见病,致残率高达70%—80%[1],偏瘫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致残因素之一,据统计约有1/3—1/2脑卒中患者出院后3个月内仍不能独立行走。本院自2012年6月始,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常规康复基础上进行早期高压氧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取得满意效果。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6月—2013年12月在本中心住院的脑卒中患者80例,诊断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制  相似文献   

14.
15.
摘要目的:探讨下肢外骨骼机器人步行训练对痉挛型双瘫脑性瘫痪患儿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2022年7月至2022年12月间就诊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康复科的痉挛型双瘫脑性瘫痪患儿20例为治疗组,采用配对设计,年龄、性别、功能状态匹配的2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的运动康复训练(运动疗法、悬吊训练、等速肌力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下肢外骨骼机器人步行训练。在治疗前、治疗8周后对两组患儿进行表面肌电(sEMG)测试、动态平衡反应位移测试、静态平衡评分测试和儿童平衡量表(PBS)测试。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臀大肌、臀中肌、股四头肌和胫前肌RMS数值,动态平衡反应位移、静态平衡评分及PBS评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臀大肌、臀中肌、股四头肌和胫前肌RMS数值,动态平衡反应位移、静态平衡评分及PBS评分均增加,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所改善,组间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臀大肌、臀中肌和股四头肌RMS数值差值(臀大肌P=0.021;臀中肌P=0.016;股四头肌P=0.004)、动态平衡反应位移差值(前侧P=0.014;左侧P=0.003;右侧P=0.003)、静态平衡评分差值(P=0.005)及PBS评分差值(P=0.004)具有显著性意义,治疗组差值大于对照组,治疗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结合常规康复治疗能更加有效地改善痉挛型双瘫脑性瘫痪患儿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训练对脑性瘫痪患儿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瘫患儿按入院阶段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ADL训练,持续6个月。比较两组患儿6个月后ADL评分情况。结果两组患儿干预前ADL评分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干预后ADL评分比较,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儿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儿干预前后ADL评分组内比较,均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ADL评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结论 ADL训练能提高脑瘫患儿自理能力,促进患儿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系统结合减重平板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和减重平板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下肢机器人训练,每次10~20 min,每周6次,共8周.治疗前、后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定下肢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功能、功能性步行分级(FAC)评定步行能力.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的FMA、BBS评分及FAC分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FMA、BBS评分及FAC分级均优于治疗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下肢康复机器人系统结合减重平板训练可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平衡及步行能力.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a rehabilitation robot and body weight supported treadmill training (BWSTT) on the walking ability of hemiplegic patients after stroke.Methods Sixty hemiplegic patients were divided randomly into treatment and control groups (n=30 in each).The treatment group received training assisted by a leg rehabilitation robot for 10-20 min once daily,6 days per week for 8 weeks in addition to conventional treatments and BWSTT.The control group was only given conventional treatments and BWSTT once daily for 8 weeks.Their lower extremity functions,balance and walking ability were assessed with a simplified Fugl-Meyer assessment (FMA) and using the Berg balance scale (BBS) and 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ies (FACs).Results After training,both groups showe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terms of FMA,BBS and FAC results.The treatment group showed significantly better improvements in lower extremity function,balance and walking ability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Conclusions The lower-limb rehabilitation robot and BWSTT could together improve balance and walking ability.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骨盆辅助步行康复机器人对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嘉兴市第二医院康复医学中心2016年1月—2017年1月间住院确诊的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还给予骨盆辅助步行康复机器人训练,每次10—20min,每周6次,共8周。对两组患者进行康复评定,治疗前后采用下肢Fugl-Meyer评分(FMA)、Berg平衡测试(BBS)、功能性步行能力分级(FAC)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下肢FMA评分、BBS评分、FAC分级及MB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8周后治疗组患者FMA评分、BBS评分、FAC分级及MBI评分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FMA评分、BBS评分、FAC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但MB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骨盆辅助步行康复机器人训练可以更有效地改善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9.
1.统计研究设计:应交代统计研究设计的名称和主要做法。如调查设计(分为前瞻性、回顾性或横断面调查研究);实验设计(应交代具体的设计类型,如自身配对设计、成组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正交设计等);临床试验设计(应交代属于第几期临床试验,采用了何种盲法措施等)。主要做法应围绕4个基本原则(随机、对照、重复、均衡)概要说明,尤其要交代如何控制重要非试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系统评价康复机器人辅助治疗对脑性瘫痪患者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以及基本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使用计算机全面检索各大中外文数据库,纳入康复机器人辅助治疗脑性瘫痪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0版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4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项随机对照试验,合计79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传统康复治疗方法相比,康复机器人辅助治疗能显著提高脑性瘫痪的平衡功能(SMD=0.67,95%CI0.16~1.18,P=0.010),并能显著提高脑瘫患者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D区评分(SMD=0.70,95%CI 0.28~1.12,P=0.001)和E区评分(SMD=0.50,95%CI 0.26~0.75,P<0.0001),以及基本日常生活能力(MD=8.77,95%CI 2.64~14.89,P=0.005)。结论:康复机器人辅助治疗同传统的康复治疗方法相比,能显著提高脑性瘫痪患者的平衡性评分、运动功能评分及基本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