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丘脑电刺激对脑外伤后昏迷大鼠的促醒作用及其可能机制。 方法 选取健康成年Wistar种系大鼠45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刺激组和刺激组,每组15只,观察其行为学变化,并通过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前额叶皮质组织中去甲肾上腺素α1受体(α1R)的含量。 结果 刺激组中 15 只大鼠全部出现翻正反射,假刺激组仅 8 只大鼠出现翻正反射;将各组大鼠前额叶皮质区α1R含量进行比较,发现刺激组α1R含量水平显著高于假刺激组(P<0.05)。 结论 丘脑电刺激可改善脑外伤后昏迷大鼠的意识状态水平,对促进脑外伤后昏迷大鼠觉醒有积极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前额叶皮质去甲肾上腺素α1R表达水平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迷走神经电刺激(vagus nerve electrical stimulation,VNS)对脑外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昏迷大鼠的促醒作用及其对TBI昏迷大鼠前额叶皮层组胺H_1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将72只SD大鼠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假刺激组(TBI)、刺激组(TBI+VNS)和Orexin-1受体(OX_1R)拮抗剂组(TBI+SB334867+VNS)。应用VNS治疗脑外伤后昏迷大鼠,观察其行为学变化,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各组大鼠前额叶皮质组胺H_1受体(H_1R)表达的变化。结果:刺激组18只大鼠中12只出现翻正反射;假刺激组4只出现翻正反射;拮抗剂组9只出现翻正反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刺激组大鼠PFC区的H_1R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假刺激组和拮抗剂组(P0.05)。结论:VNS可改善脑外伤后昏迷大鼠的意识状态,有望成为TBI昏迷促醒的一种新的电刺激方法,其促醒机制可能与PFC区H_1R水平的上调有关,Orexin-A可能通过OX_1R在其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迷走神经电刺激(VNS)对脑外伤(TBI)昏迷大鼠的促醒作用及可能相关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假刺激组和刺激组。应用VNS治疗脑外伤后昏迷大鼠,观察其行为学变化,并用ELISA、Western-blot、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前额叶皮质(PFC)和下丘脑组织的Orexin-A及OX1R表达。结果:刺激组30只大鼠中20只出现翻正反射,假刺激组30只中8只出现翻正反射;将3组的Orexin-A及OX1R含量进行两两比较,发现刺激组Orexin-A及受体OX1R水平高于假刺激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VNS可提高脑外伤昏迷大鼠意识状态,其可能机制为上调PFC及下丘脑部位Orexin-A及OX1R水平,因此VNS有望成为脑外伤后昏迷促醒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正中神经电刺激(MNES)对脑外伤(TBI)昏迷大鼠的促醒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SD大鼠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假刺激组和刺激组。应用MNES治疗脑外伤后昏迷大鼠,观察其行为学变化,并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blot、ELISA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前额叶皮质(PFC)和下丘脑组织的Orexin-A及OX1R含量。结果:刺激组30只大鼠中21只出现翻正反射,假刺激组30只中7只出现翻正反射;将3组的Orexin-A及OX1R含量进行两两比较,发现刺激组Orexin-A及受体水平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MNES可作为脑外伤后昏迷的有效促醒手段,其机制可能与PFC及下丘脑部位Orexin-A及OX1R水平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正中神经电刺激对脑外伤昏迷大鼠前额叶皮质H1受体表达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2只SD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假刺激组、刺激组及拮抗剂组。采用经典自由落体撞击法将假刺激组、刺激组及拮抗剂组大鼠制成脑外伤昏迷模型,刺激组大鼠于制模结束后给予正中神经电刺激,拮抗剂组于制模结束后向侧脑室注射OXR1拮抗剂并给予正中神经电刺激,假刺激组实验操作与刺激组相同,但干预期间电流强度为0。待实验结束1h后采用双盲法评定大鼠意识状态,于实验结束6h,12h及24h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前额叶皮质H1受体表达情况。 结果实验结束1h后空白对照组18只大鼠意识状态均为Ⅰ级,刺激组有13只大鼠(72.2%)出现翻正反射,拮抗剂组有9只(50.0%)、假刺激组有5只(27.8%)大鼠出现翻正反射,4组大鼠意识状态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检测发现空白对照组、假刺激组、拮抗剂组及刺激组大鼠H1受体表达呈现逐渐增强态势(P<0.05);实验结束12h,6h及24h时各组大鼠H1受体表达在上述时间点呈现逐渐增强趋势,但各相邻时间点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正中神经电刺激可作为脑外伤后昏迷的一种有效促醒手段,其治疗机制可能与上调前额叶皮质区H1受体表达有关,且Orexin-A可能在其中发挥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深部脑刺激(DBS)对脑外伤(TBI)昏迷大鼠前额叶皮层γ-氨基丁酸(GABA)b受体表达变化的影响及促醒可能机制。方法:将54只成年标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刺激组、刺激组,应用DBS治疗TBI昏迷大鼠,观察其行为学变化,实验完成后12h处死每组大鼠,用蛋白质印迹法(WB)及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前额叶皮质区GABA b受体的表达。结果:①刺激组18只大鼠中16只大鼠出现翻正反射,假刺激组18只中9只出现翻正反射;②WB检测显示,刺激组大鼠前额叶皮质区GABA b受体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假刺激组(P0.05);③免疫荧光检测显示,刺激组大鼠前额叶皮质区GABA b受体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假刺激组(P0.05)。结论:DBS可提高TBI昏迷大鼠意识状态,其机制可能与下调前额叶皮质区GABA b受体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研究前额叶皮层NLRP3(nucleotide-binding domain-like receptor protein 3)炎症小体在迷走神经电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 VNS)对脑外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意识障碍大鼠的促醒作用及相关机制。 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TBI组、TBI+VNS组、TBI+VNS+NLRP3组,建立TBI意识障碍大鼠模型,应用VNS刺激TBI意识障碍大鼠,通过意识状态行为学量表评估意识状态水平改变情况,并用Western-Blot、免疫组织化学技术、QPCR技术分别检测各组大鼠前额叶皮层NLRP3、ASC、Caspase-1、Bax、Bcl-2、IL-1β、IL-18的表达变化。 结果:TBI意识障碍大鼠给予VNS刺激后意识状态水平得到改善,且前额叶皮层组织中NLRP3、ASC、Caspase-1、Bax、IL-1β、IL-18的表达明显低于TBI组,Bcl-2高于TBI组;而给予NLRP3激动剂后大鼠意识状态水平下降,同时伴随前额叶皮层组织中ASC、Caspase-1、Bax、TNF-α的表达升高,Bcl-2表达降低。 结论:VNS改善TBI大鼠意识水平的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抑制前额叶皮层NLRP3炎症小体的表达,最终降低神经细胞炎症反应和抗凋亡反应达到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正中神经电刺激(median nerve electrical stimulation,MNS)对脑外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昏迷患者的促醒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将60例脑损伤后昏迷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30)和对照组(n=30),两组均给予常规促醒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MNS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均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和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EEG)及单光子发射计算机化断层显像(SPECT)检查。结果:治疗4W后试验组平均GC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试验组脑电图病灶侧δ/θ活动减少,α波波幅降低;SPECT视觉分析表明治疗后试验组病灶区脑血流量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半定量分析显示病灶区(右ROI—左ROI)/右ROI%也较治疗前平均提高12.34%±0.36%,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MNS对TBI后昏迷患者具有促醒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病灶区脑血流灌注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正中神经电刺激(median nerve electrical stimulation,MNES)对脑外伤昏迷大鼠前额叶皮质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 b receptor,GABA)b受体表达的影响及促醒可能机制。方法:将SD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假刺激组、MNES组、GABA b受体激动剂巴氯芬组,应用MNES治疗脑外伤后昏迷大鼠,观察其行为学变化,实验完成后6h、12h、24h每组每个时间点各处死10只大鼠,用蛋白质印迹技术检测前额叶皮质GABA b受体的表达。结果:大鼠经"自由落体撞击法"造模后出现与临床昏迷状态相似的行为学变化,经MNES后表现出短暂的行为觉醒反应。空白对照组意识状态全部为Ⅰ级,假刺激组平均为(5.33±0.758)级,刺激组平均为(3.80±1.064)级,巴氯芬组平均为(4.63±0.964)级,4组的意识状态分级呈"空刺巴假"递增趋势,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同一组3个时间点的前额叶皮质GABA b受体表达呈"6h12h24h"趋势,空白对照组及刺激组3个时间点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假刺激组及巴氯芬组3个时间点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同一时间点4组的GABA b受体表达呈"刺空巴假"递增趋势,6h、12h、24h空白对照组与刺激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其余同一时间点4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正中神经电刺激后大鼠出现短暂的兴奋性反应,意识状态等级提高,正中神经电刺激是治疗脑外伤后昏迷的有效治疗方法,其机制可能与降低前额叶抑制性递质GABA b受体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大鼠脑外伤后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脑外伤应激对大鼠蓝斑内去甲肾上腺素能(NA)神经元的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 健康Wistar大鼠7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和脑外伤模型组,用改进的Feeney’s法制作大鼠脑挫裂伤模型。分别于伤后3、6、12、24、48、72h取出其脑干,切片后做多巴胺β羟化酶(DBH,合成NA的一种标志性酶)免疫组化。结果 脑挫裂伤后,大鼠出现右侧前后脚偏瘫,BBB评分降低;免疫组化显示,脑外伤后各时段大鼠蓝斑内出现大量深染的DBH阳性神经元,其数量和染色较正常组均显著增加(P〈0.01)。结论 大鼠脑外伤后蓝斑NA能神经元被激活,DBH表达增加,使NA合成增多,以适应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提示蓝斑产生的NA在脑外伤应激过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正中神经电刺激对脑外伤昏迷大鼠前额叶皮质5-羟色胺(5-HT)2A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刺激组、刺激组和拮抗剂组共4组。采用经典的自由落体模型建立脑外伤昏迷模型及大鼠意识状态6级评定标准评估四组大鼠行为学变化,并于实验完成后6、12、24h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前额叶皮质组织的5-HT 2A受体表达。结果:刺激组13只大鼠(72.22%)出现翻正反射,拮抗剂组9只(50%)、假刺激组5只(27.78%)出现翻正反射。空白对照组意识状态分级秩均值为9.50级,假刺激组为52.75级,刺激组为37.61级,拮抗剂为46.14级,四组的意识状态分级呈"空刺拮假"递增趋势,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组间比较前额叶5-HT 2A受体表达呈"空假拮刺"递增趋势(P0.05),组内比较呈"6h24h12h"趋势(P0.05)。结论:正中神经电刺激可作为脑外伤后昏迷的一种有效促醒手段,其机制可能与前额叶皮质5-HT 2A受体水平上调有关,且Orexin-A可能在其中发挥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右正中神经电刺激对重型脑外伤患者的促醒作用。 方法对本科2007年1月以来收治的40例重型脑外伤患者按照住院先后次序自然配对原则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0例。对照组接受外科常规手术、降颅压、营养神经、支持和对症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右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后1,4周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结果,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治疗后1周对照组和治疗组的GCS评分分别为(8.22±1.36)分和(10.71±1.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治疗组苏醒人数为8例,对照组苏醒人数为5例,对照组和治疗组的GCS评分分别为(9.99±1.61)分和(12.71±1.7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1,4周的GCS评分与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右正中神经电刺激对重型脑外伤患者具有促醒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脑外伤昏迷大鼠的促醒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成年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8只,分别是空白组、脑外伤(TBI)昏迷组及tDCS组。TBI和tDCS组制作脑外伤昏迷模型,前者进行假tDCS治疗,后者用tDCS治疗。各组处理后在6h、12h、24h点评定大鼠意识水平,对比治疗前后意识水平变化,处死大鼠,获取前额叶和海马,应用Western Blot法测定大鼠组织中脑源性生长因子(BDNF)的表达。结果:空白组18只、TBI组6只、tDCS组11只出现翻正反射,TBI组大鼠前额叶与海马BDNF表达较空白组升高,在12h点,tDCS组大鼠前额叶BDNF表达较TBI组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6h点,tDCS组大鼠海马BDNF表达较TBI组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tDCS可促TBI昏迷大鼠觉醒,其机制可能与上调前额叶及海马BDNF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对脑外伤后昏迷患者实施正中神经电刺激配合音乐疗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50例脑外伤后昏迷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行常规的促醒方式,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正中神经电刺激配合音乐疗法治疗。对比2组清醒率、昏迷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指标。结果 治疗前,2组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GCS评分和清醒率高于对照组,昏迷时间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01)。结论 对脑外伤后昏迷患者应用正中神经电刺激配合音乐疗法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昏迷程度,促使患者尽快地恢复清醒,并可缩短昏迷时间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健康恢复。  相似文献   

15.
黄的  徐斌  钟颖  黄利红 《中国康复》2016,31(1):70-71
目的:观察音乐疗法配合高压氧治疗脑外伤后昏迷促醒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脑外伤昏迷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并发症防治、康复护理,观察组加用音乐疗法和高压氧治疗,对照组仅加用高压氧治疗,2组均积极治疗并随访半年,观察2组患者清醒时间,清醒百分比及格拉斯哥预后结局量表(GOS)预后结局。结果:治疗半年后,观察组较对照组清醒时间明显缩短(P0.01),清醒百分比明显提高(P0.05),GOS等级明显提高(P0.05)。结论:音乐疗法配合高压氧治疗脑外伤后昏迷促醒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迷走神经电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对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后大鼠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改良经皮心外膜电刺激诱导心室颤动方法建立大鼠CA模型.53只雄性SD大鼠随...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迷走神经电刺激(VNS)对脑外伤(TBI)昏迷大鼠的促醒效果及其机制。方法 168只健康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TBI组、拮抗剂组和VNS组,每组42只。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TBI组、VNS组、拮抗剂组撞击法复制脑外伤模型,造模后昏迷至少30 min的大鼠入选。VNS组予VNS,拮抗剂组侧脑室注射Orexin A受体1拮抗剂SB334867后加VNS,TBI组予假VNS。分别于干预后6 h、12 h、24 h观察大鼠意识水平,应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前额叶皮质γ-氨基丁酸b1受体(GABAb1R)表达水平。结果最终空白组42只、TBI组11只、拮抗剂组13只、VNS组28只大鼠觉醒。Western blotting显示,干预后12 h、24 h,GABAb1R蛋白表达TBI组拮抗剂组空白组VNS组(F60.412,P0.001)。免疫组化显示,GABAb1R蛋白表达TBI组拮抗剂组VNS组空白组(H=15.121,P=0.002),但不同时间点无显著性差异(H=3.028,P=0.220)。结论 VNS可促TBI昏迷大鼠觉醒,其促醒机制可能与Orexin A介导大鼠前额叶皮质GABAb1R表达水平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系统评价正中神经电刺激与常规促醒疗法在治疗昏迷患者疗效上的不同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Wan Fang Data、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Pub Med及Web of Science,收集了关于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与常规昏迷促醒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6年5月。由2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v Man 5.1.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2个研究,1001例患者,观察组503例,对照组498例。正中神经电刺激能提高GCS评分:2—4周(Z=3.24,P0.01),8周(Z=3.44,P0.01);有改善脑干诱发电位(Z=2.66,P0.01),脑电图(Z=3.05,P0.01)和患者言语功能(Z=4.30,P0.01)的效果,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正中神经电刺激疗法可以提高患者GCS评分,改善脑血流量,对促进患者清醒有较好效果,由于受纳入研究质量和样本量的影响,今后仍需开展大样本,高质量的RCT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9.
脑外伤后大鼠脊髓内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脑外伤应激对大鼠脊髓内去甲肾上腺素(NA)能神经元的表达变化。方法成年Wistar大鼠7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和闭合性脑外伤组(n=60)。采用Feeney′s法制备大鼠闭合性脑外伤模型。于伤后3、6、12、24、48和72h取出大鼠颈、胸、腰脊髓组织,分别用免疫组化和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多巴胺-β-羟化酶(DBH)的表达变化。结果免疫组化显示,正常脊髓颈、腰膨大前角内可见少量DBH阳性神经元胞体;脑外伤后各时间点大鼠脊髓各个节段的前角、后角和胸腰段侧角均出现大量深染的DBH阳性神经元,其数量和染色较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P〈0.01)。RT-PCR检测结果显示,脑外伤后各时间点脊髓内DBH mRNA表达明显强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大鼠脑外伤后脊髓NA能神经元明显增多,NA能神经元DBH mRNA表达增加,说明NA合成增多,提示NA在脑外伤应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电刺激大鼠耳廓不同部位对心脏迷走神经的调节作用,并探讨电刺激耳廓引起心脏效应的初级神经机制。 方法 对24只SD雄性大鼠的耳屏、耳甲、耳轮分别以不同强度(0~16 mA)和不同时间(0~15 min)进行电刺激,观察大鼠心电图中心率变化。完成电刺激后1周,将24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耳屏注射组(n=6)、耳甲注射组(n=6)、耳轮注射组(n=6)和对照组(n=6),前3个实验组均在大鼠右侧耳廓相应部位注射2 μL的Alexa Fluor 555共轭结合的霍乱毒素B亚单位(CTB-AF555),对照组在右侧耳屏处注射2 μL无菌磷酸盐缓冲液(PBS)。术后5 d,处死大鼠取右侧迷走神经上下神经节及整个延髓,观察CTB-AF555标记情况。 结果 大鼠心率可随刺激耳屏或耳甲的强度和时间增加而下降,但不随刺激耳轮的强度和时间增加而变化。一定刺激时间下,与相同电流强度刺激耳轮比较,以12、14和16 mA刺激耳屏和10、12、14和16 mA刺激耳甲时心率明显减慢(P<0.05);与相同电流强度刺激耳屏比较,以12 mA刺激耳甲时心率明显减慢(P<0.05)。一定刺激强度下,与刺激耳轮同时间点比较,在刺激耳屏6~15 min和刺激耳甲4~15 min时心率明显减慢(P<0.05);与刺激耳屏同时间点比较,刺激耳甲6~10 min时心率明显减慢(P<0.05)。耳屏注射组和耳甲注射组的所有大鼠均可在迷走神经上下神经节观察到CTB-AF555示踪剂;耳屏注射组6只大鼠中3只(3/6)可在孤束核(NTS)观察到示踪剂;耳甲注射组6只大鼠中4只(4/6)可在NTS观察到示踪剂;耳轮注射组6只大鼠中5只(5/6)在脊束核观察到示踪剂,但未在NTS及上下神经节找到神经示踪剂。 结论 电刺激耳甲和耳屏均可调节心脏迷走神经功能,但刺激耳轮没有此调节功能,其机制与刺激耳屏或耳甲的神经信号及心脏感觉神经信号在迷走神经下神经节整合后再进入延髓中枢分析处理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