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HCC)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端粒酶活性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测定(PCR-ELISA)检测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病人及健康体检者PBMCs端粒酶活性。结果52例肝癌病人中44例端粒酶活性明显增高,阳性率为84.62%,端粒酶活性为(0.82±0.69)。端粒酶活性在肝硬化组为(0.19±0.12),肝炎组为(0.17±0.09),健康体检组为(0.12±0.06),均显著低于HCC组(P<0.01)。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端粒酶活性的阳性率显著高于血清AFP(34/52,65.38%,P<0.01)。结论端粒酶表达在HCC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HCC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测定,是一种灵敏、微创的早期诊断肝癌方法。  相似文献   

2.
绿茶预防铝钾矾、环磷酰胺诱发染色体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比较研究绿茶对铝钾矾、环磷酰胺 (Cyclophosphamide,简称 CP)诱发遗传物质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 :小白鼠骨髓细胞试验微核方法和小白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方法。即以绿茶为阻断剂、以铝钾矾、环磷酰胺为诱变剂 ,测定小白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 (PCE)的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率。结果 :含 10 %绿茶的饲料使铝钾矾诱发的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从 8.17± 1.6 0‰降至 3.6 7± 0 .82‰ (P <0 .0 0 1) ,染色体畸变率从 14.0 0± 2 .5 3降至 8.17± 1.47 (P <0 .0 0 1) ;含 10 %绿茶的饲料使环磷酰胺诱发的 PCE微核率从 32 .5 0± 3.5 1‰降至 19.33± 2 .5 8‰ (P<0 .0 0 1) ,染色体畸变率从 2 6 .83± 3.82降至 19.17± 2 .93 (P<0 .0 1)。结论 :表明绿茶对铝钾矾诱发微核、畸变的抑制率分别大于 CP诱发微核、畸变的抑制率 (P<0 .0 0 1) ,即铝钾矾诱发遗传物质损伤的抑制率大于环磷酰胺诱发遗传物质损伤的抑制率。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微核试验在原发性肝癌防治中的应用价值,我们应用微核检测技术对1238例不同人群进行了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测定,结果发现下列各人群之间微核率有显着差异:①肝癌(5.80‰)、慢性乙型肝炎(4.34‰)、肝硬化(3.29‰)、肝癌患者一级亲族(2.57‰)与正常人群(0.90‰);②合并HBV感染的肝癌(6.05‰)、慢性肝炎(4.34‰)、肝癌患者一级亲族(2.93‰)、非癌者一级亲族(1.07‰)与健康对照(0.66‰);③肝癌高发家族、慢乙肝、AFP低持阳三组人群与适量服硒后的这三组人群之间。同时发现微核率≥5‰的出现频率肝癌为68.2%,慢乙肝为29.4%,正常人群为0,三组之间有显著差异;且AFP阳性(<50μg/L)的肝癌患者微核率≥5‰的出现频率为66.7%。又发现微核率水平随患者病情进展而升高;对化学药物有效者微核率稳定或下降,骨髓不易受抑制。微核试验作为细胞遗传学方面的一个指标对肝癌的防治研究提供了一项简易快速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采取因职业而接触乙烯类或苯类诱变剂的孕妇静脉血和其新生儿脐带血进行SCE和MN测定,发现接触两类诱变剂的母血SCE分别为8.55±0.84和9.44±1.12,均高于对照组母血SCE(7.68±1.40);而微核率分别为0.833‰和0.75‰也高于对照组母血微核率(0.267‰);接触两类诱变剂的脐血SCE分别为8.44±1.43和8.75±0.88,均高于对照组脐血SCE(6.71±1.27);而微核率分别为0.727‰和0.818‰,也分别高于对照组脐血微核率。结果还表明母亲被动吸烟增强了化学诱变剂对新生儿的遗传毒性作用。本研究首次发现乙烯类诱变剂对新生儿具有遗传危害。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微量血培养法测定了20例口腔颌面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检出率为100%;微核率为10.1±4.1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20例患者中有9例恶性肿瘤,11例良性肿瘤,前者微核率为11.3±5.72‰,后者为9.09±2.02‰,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提示颌面肿瘤的发生与染色体畸变可能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外周血正染红细胞微核检查是发现体内染色体损伤一快速方法。本文以不同剂量的环磷酰胺(5、10、15、20、25、30mg/kg)用腹腔注射染毒断奶雄性小鼠。连续5天染毒(从星期一到星期五)。对照组注别蒸馏水。实验结果是:骨髓多染红细胞微核率分别为6.88±0.89,12.33±0.37、20.00±0.49、24.89±0.52、24.75±0.55(‰),对照组为3.00±0.64;外周血正染红细胞微核率是5.25±0.26、5.06±0.24、6.31±0.28、6.06±0.26、8.44±0.32、7.06±0.28,对照组为1.79±0.16(‰)。与对照组比较均有十分显著的升高。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外周血正染红细胞微核率只5天染毒以后就达最大稳定状态,以后两周没有变化。骨髓和外周血微核率相关分析,相关系数分别是γ_1=0.99,γ_2=0.86,相关系数有显著意义(P<0.01),外周血正染红细胞微核率是用于发现暴露人群染色体损伤一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7.
为观察输血传播病毒TTV在各类肝病病人中的感染状况,在日本TTVORF1保守区设计了两对套式引物,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两次扩增血清TTV DNA,并对产物进行分子克隆和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在非甲-戊型和非庚型肝炎病人、血清HBsAg阳性的肝炎病人、正常献血员、肝炎肝硬化病人、原发性肝癌病人中,血清TTV DNA阳性率分别为43.2%(16/37)、28.8%(15/52)、9.3%(4/43)、51.9%(14/27)、38.5%(5/13)、35.0%(14/40).和17.3%(8/45).其中非甲-戊型和非庚型肝炎病人、血清HBsAg阳性肝炎病人的ALT平均为(472±276)u·L-1和(385±218)u·L-1;肝炎肝硬化病人TTV DNA阳性率显著高于HBsAg阳性肝炎病人.提示:TTV感染和ALT升高存在一定的关系;TTV在慢性乙型肝炎向肝硬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应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各型肝病患者外周血TGF-α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取130例肝病患者(包括急性黄疸型肝炎20例,轻型慢性乙型肝炎29例,慢性重型肝炎22例,肝炎肝硬化32例及原发性肝癌27例)入院时血清(-30℃下保存)以RIA法作TGF-α检测。结果急性黄疸型肝炎为17.61±7.90pg/ml,轻型慢性乙型肝炎为12.66±4.43pg/ml,慢性重型肝炎为10.754.80pg/ml,肝炎肝硬化为11.45±7.07pg/ml原发性肝癌为19.42±19.12pg/m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46±2.15pg/ml。而原发性肝癌组明显高于肝炎肝硬化组。急性黄疸肝炎组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原发性肝癌与急性黄疸型肝炎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慢性乙型肝炎,肝炎肝硬化及慢性重型肝炎三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血清TGF-α在肝细胞急性炎症过程及肝细胞癌的形成中明显表达,并在肝硬化向原发化性肝癌转化的过程中,TGF-α有可能成为临床监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核检测的最佳方法。方法20只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阴性对照组,每组10只。实验组小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60 mg.kg-1,阴性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5 mL,2组均为每日1次,连续注射3 d。取小鼠的外周血、骨髓液和睾丸组织细胞,分别采用外周血微核检测方法、骨髓微核检测方法及睾丸微核检测方法观察微核结果。结果外周血微核检测方法未观察到微核;骨髓微核检测法微核很易观察到,细胞中出现1个、2个或3个微核的结果都清晰可见;睾丸微核检测方法观察到出现微核的细胞较少。骨髓微核检测法,实验组和阴性对照组的微核发生率分别为(7.5±1.34)‰和(2.9±0.38)‰,2组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睾丸微核检测法实验组和阴性对照组的微核发生率分别为(5.5±0.84)‰和(1.5±0.41)‰,2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且实验组微核发生率骨髓微核检测方法高于睾丸微核检测方法(P<0.05)。结论3种方法中骨髓细胞微核检测方法最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胸腺肽对遗传损伤的作用。方法 以每天 2 5 0mg kg(高剂量组 )、12 5mg kg(低剂量组 )的胸腺肽连续 10d小鼠腹腔注射给药 ,实验另设以生理盐水 10ml kg代替胸腺肽的阴性对照组 ;于第 9、10两天以 40mg kg剂量腹腔注射染色体断裂剂环磷酰胺 ,环磷酰胺末次注射后 6h处死小鼠 ,检测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结果 胸腺肽能显著降低环磷酰胺诱导的微核率 ,与阴性对照组相比P均小于 0 0 1,高低两个胸腺肽剂量组及阴性对照组的微核率分别为 (12 5 0± 3 88)‰、(14 75± 3 42 )‰ ,(2 2 5 8± 4 98)‰。结论 胸腺肽具有拮抗或修复环磷酰胺诱导的遗传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1.
采用灌胃给药途径,测得神力消毒洗洁精对BALB/c小鼠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为760.6mg/kg。并测其对小鼠骨髓多染性红细胞微核率的影响。结果,以种力消毒洁洗精的LD(50)剂量(即380.3、95.1、23.8mg/kg)给小鼠灌胃所诱发的微核率分别为4.32‰±0.61‰、3.96‰±0.79‰和4.15‰±0.58‰,均显著低于环磷酰胺(145mg/kg)阳性对照组(30.18‰±1.46‰),与生理盐水对照组(3.53‰±0.52‰)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对288例不同肝病及100名健康供血员,检测血清CHE水平.结果,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及肝硬化组血清CHE水平分别为251±94、231±88、221±85IU/L,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365±105IU/L,皆P<0.01),重型肝炎组(151±97IU/L)显著低于其他各型肝炎组及肝硬化组(皆P<0.01).结果表明,CHE是反映肝细胞损害的敏感指标,其升降的幅度反映了病情变化,是评价重型肝炎的病情进展及预后的可靠性指标.  相似文献   

13.
应用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对食管癌高发区林县粮食中分离的圆弧青霉提取物进行了诱变性研究。结果:菌株7B_3的菌液和菌丝体提取物及菌株120B_1的菌液提取物在剂量为200mg/kg时,其微核率分别为:15.17±0.60‰,13.00±0.58‰和16.00±1.00‰,与溶剂对照(DM-SO,3.50±0.43%)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并呈明显的剂量相关。菌株120B_1的菌丝体提取物在四个剂量组均没有引起微核率的显著增加。结果表明,圆弧青霉两种提取物中均含有诱变物质。  相似文献   

14.
各种肝病患者血清TGFα含量与肝细胞损害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α(Transforminggrowthfactor aplha ,TGFα)在各种肝病患者中的变化规律及其与肝细胞损害的关系。方法 :采用非平衡竞争性放射免疫法测定 172例各种肝病患者血清中TGFα含量。结果 :慢性中度肝炎、急性黄疸肝炎、慢性重度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TGFα含量分别为 12 .12± 7.35pg ml、14.19± 7.30 pg ml、15 74±9 6 5pg ml、16 .0 2± 9.18pg ml、19.89± 9.0 9pg ml,逐渐升高 ,明显高于对照组 6 .86± 0 .89pg ml(P <0 .0 5)。肝硬化失代偿期与代偿期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结论 :血清TGFα含量明显升高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有帮助。TGFα与各种肝病肝细胞的再生、分化、增殖以及损害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作者研究了蓖麻毒素对BALB/c雄性小鼠的毒性及对昆明种雄性小鼠骨髓多染性红细胞微核的影响.结果表明,BALB/c小鼠腹腔注射8 d后,6.4μg/kg剂量组体重由20.79±0.98 g降为19.62±1.00g,体重增长受到明显抑制(P<0.01);0.4,1.6和6.4μg/kg剂量组白细胞数目依次为9.070±0.751,9.210±0.801和8.270±0.396×10~9/L,与对照组(11.430±1.042×10~9/L)相比显著降低(P<0.05,0.05和0.01);脾和胸腺的重量则没有明显变化.昆明种小鼠腹腔注射24 h后,1.6和6.4μg/kg剂量组骨髓多染性红细胞微核率为21.90±4.28‰和29.26±3.48‰,与对照组(4.94±1.03‰)相比明显增高(P<0.01),且呈现出剂量 效应关系.此结果提示蓖麻毒素对小鼠有剧毒,对遗传物质也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应用胎肝微核试验检测环氧乙烷(EtO)对胎鼠的遗传毒性。妊娠第13天的NIH孕鼠在静式染毒柜中吸入EtO气体2h,EtO的浓度分别为半数致死浓度(2176mg/m3)的25%、50%和74%。染毒后18h取胎肝,检查微核率。结果:染毒浓度由小至大的3个染毒组的胎肝血细胞微核率分别为6.80‰±0.58‰、12.33‰±2.85‰和15.60‰±4.65‰,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2.40‰±0.24‰),可见水溶性的小分子EtO可通过胎盘屏障,损伤胎肝造血干细胞的染色体。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比较乙型肝炎(乙肝)相关性肝癌、乙肝肝硬化以及慢性乙肝患者肝组织中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FAP)水平,探讨FAP在乙肝相关性慢性肝脏疾病的表达差异及其意义.方法 收集47例乙肝相关性肝癌、29例乙肝肝硬化(S4期)、22例慢性乙肝(S1~S3期)及17例因良性病变行肝切除术的肝组织,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别检测其中FAP的表达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检测组织及血清中FAP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在肝癌、肝硬化、肝炎以及对照组肝组织中,FAP mRNA表达的差异倍数值分别是4.73±1.60、1.86±1.04、0.98±0.80及1.00±0.00,四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156,P=0.000);ELISA结果显示FAP蛋白在肝癌患者组织中1μg总蛋白平均含量为(1 288.28±695.82) pg/mL,而肝硬化组织为(1 176.11±677.43) pg/mL,肝炎组织为(1 044.58±389.48) pg/mL,对照组为(848.70±540.74)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04,P=0.034).结论 FAP在肝炎、肝硬化、肝癌以及对照组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存在差异,随着疾病的进展,FAP呈渐进性表达.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胶原纤维和网状纤维在肝硬化组织中的分布、意义及肝细胞癌变对其分布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0例肝硬化组织和1例大致正常肝组织TGFβ1的表达情况.用Masson染色显示胶原纤维,Gordon-Sweet染色显示网状纤维.CMIAS-8彩色图像分析系统对阳性目标进行分析处理.结果 (1)TGFβ1主要位于肝非实质细胞胞浆内,这些细胞主要分布在汇管区、纤维间隔、炎症区;纤维组织中有少量TGFβ1存在;少数肝细胞胞浆内也表达TGFβ1,总阳性率为20%,肝炎肝硬化组TGFβ1阳性表达率与肝炎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肝细胞癌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肝炎肝硬化组TGFβ1的IOD为395.3±291.3,胶原纤维的AD为(6.3±3.8)%,网状纤维的AD为(5.4±2.3)%.TGFβ1的IOD与胶原纤维的AD呈正相关(r=0.8991,P<0.01),与网状纤维的AD呈正相关(r=0.8317,P<0.01);肝炎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肝细胞癌组TGFβ1 的IOD为840.7±449.6,胶原纤维的AD为(12.5±4.9)%,网状纤维的AD为(9.2±3.2)%.TGFβ1的IOD与胶原纤维的AD呈正相关(r=0.8025,P<0.01),与网状纤维的AD无相关(r=0.4314,P>0. 05).肝炎肝硬化组TGFβ1的表达、胶原纤维和网状纤维分布与肝炎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肝细胞癌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3)胶原纤维主要分布在汇管区、纤维隔,炎症区,肝窦旁也可见少量存在;网状纤维主要分布在汇管区、纤维隔、炎症区、肝窦旁、实质细胞周围;原发性肝癌及外周肝硬化组织Gordon-Sweet染色显示肝癌细胞区网状纤维不显色.结论 TGFβ1与肝纤维化肝硬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肝炎肝硬化,TGFβ1表达增强,当合并原发性肝细胞癌时,TGFβ1有极强表达;TGFβ1可作为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血清学辅助诊断,Gordon-Sweet染色可作为原发性肝细胞癌的病理学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19.
健康人群自发微核率和HBV感染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耳  张启南 《右江医学》1992,20(2):80-81
本文调查了启东地区124例健康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结果表明:自发微核率为0.76±0.07‰,HBsAg 阳性率为23.40%;其中 HBsAg 阳性组微核率、微核人员出现率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或<0.01)。提示 HBV 感染者体细胞染色体畸变、自发微核率明显上升,对人类遗传存在着致突变、致癌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20.
肝癌生长、转移中的微血管生成机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 研究微血管生成在肝癌、肝硬化、正常肝间的差异及其与肝癌生长、转移、病理特点的关系 .方法 用 因子抗体和 APA试剂盒对 45例肝癌、2 1例肝硬化和 8例正常肝的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然后在 2 0 0 (× )显微镜下计数每一视野下的微血管数目 .结果 肝癌、肝硬化、正常肝组织的微血管数目分别是 6 7.4± 2 3.8,14.4± 5 .8和 3.5±2 .0 ,经统计学分析 ,三者相差显著 (P<0 .0 1) ,微血管数与肝癌的转移、包膜形成相关 ,而与肝癌的大小、分级无关 .结论 微血管生成在肝癌的转移、包膜形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