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4 毫秒
1.
背景: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会产生严重的隐匿性失血,如何预防以及治疗是临床工作中不可回避的问题。目的:探讨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时围手术期失血量的特点。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的3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2例,女14例;年龄65-89岁,平均77.97岁。通过术前,术后1 d、3 d、5 d、7 d血常规,以及术中、术后出血的变化,使用Gross方程计算失血量,应用重复测量研究对不同组别间(年龄、性别、体重)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6例患者平均总失血量为(956.82±207.61)ml,平均显性失血为(88.08±16.28)ml,占总失血量的9.88%;平均隐性失血为(820.96±164.34)ml,占总失血量的90.23%。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失血量无显著统计学差异。与非肥胖患者相比,肥胖患者的围手术期出血量及隐性出血量显著增加。结论:在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中,隐性失血是主要的失血方式,应给予重视并且及时补充血容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老年股骨颈骨折与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的比较,为临床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血液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7月至2020年4月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因低能量损伤导致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共纳入69例。按照骨折类型分为股骨颈骨折组和股骨转子间骨折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骨折解剖部位以及术前合并症等基本信息,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和总失血量。 结果股骨颈骨折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8±8)岁(男性10例,女性35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5±10)岁(男性12例,女性12例)。两组患者术前隐性失血量[股骨颈骨折组:(238.33±97.82)ml ;股骨转子间骨折组:(344.80±130.01)ml,P<0.05]、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股骨颈骨折组:(314.46±130.30)ml;股骨转子间骨折组:(459.73±173.34)ml,P<0.05]、显性失血量[股骨颈骨折组:(77.78±27.29)ml;股骨转子间骨折组:(160.42±51.03)ml,P<0.05]和总失血量[股骨颈骨折组:(392.24±133.62)ml;股骨转子间骨折组:(620.15±171.11)ml,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股骨转子间骨折组均高于股骨颈骨折患者组。股骨转子间骨折组(半髋关节置换和PFNA内固定术)较股骨颈骨折组(全髋关节置换和半髋关节置换术)均有较多的显性失血量、术后隐性失血量、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和总失血量(均P<0.05)。但两组内不同手术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较股骨颈骨折患者有更多的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和总失血量,在临床诊治中,尤其需要更加重视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血液管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运用髓内髓外固定方式治疗时的失血量差异并探讨相关因素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01—2015-01诊治的157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别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和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分析2组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的差异,以及年龄、性别和体重指数对2种术式中隐性失血量的影响。建立隐性失血量与术后第3天血红蛋白之间的线性方程式。结果 PFNA组显性出血量(140.3±31.6)ml,隐性出血量(409.7±191.3)ml,总出血量(550.0±192.5)ml,DHS组显性出血量(174.3±39.0)ml,隐性出血量(295.0±134.3)ml,总出血量(469.3±144.1)ml,2组显性失血量(t=6.01,P0.001)、隐性失血量(t=-4.33,P0.001)、总失血量(t=-2.96,P=0.03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FNA组中高龄组与超高龄组中隐性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F=0.97,P=0.326)与BMI(F=0.00,P=0.976)对2组的隐性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方案、术后3 d Hb及隐性出血量三者之间呈线性关系。结论髓内固定方式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隐性出血量显著大于髓外固定方式,但显性出血量相反;年龄是影响隐性出血量的因素;隐性失血量与术后血红蛋白水平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型髓内钉( 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中髓内损伤与围手术期失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3月在本组行PFNA内固定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3例,根据术中所使用的髓内钉型号分为10号组:31例;11号组:32例。通过Gross方程及Nadle计算方法得出患者失血总量及隐性失血量。结果10号组平均失血总量为(746±66)ml,11号组平均总失血量为(798±70)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号组平均显性失血量为(106±11)ml,11号组平均显性失血量为(104±9)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号组平均隐性失血量为(640±68)ml,11号组平均隐性失血量为(694±67)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隐性失血是PFNA术围手术期失血的主要因素, PFNA型号大小可能是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术后隐性出血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人口的快速老龄化,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病率日趋上升, 手术为首选治疗方案。目前临床常用的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包括动力髋螺钉(DHS)、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Gamma钉、InterTan髓内钉及基于"杠杆重建平衡"理论而问世的股骨近端仿生髓内钉(PFBN), 但不同内固定术后患者的早期负重时间尚无统一理论指导, 本文综述目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DHS、PFNA、Gamma钉、InterTan髓内钉及PFBN等不同内固定物治疗后的早期负重情况, 以期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7年2月,本院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15例。记录术前,术后1、3、5 d的血常规及术中、术后出血量,使用Gross方程计算隐性失血量,应用方差分析对不同阶段的隐性失血量进行比较(以P0.05为标准)。对性别、年龄、BMI、骨折分型、骨质疏松、糖尿病、高血压、术前抗凝、伤后手术延迟时间、手术持续时间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的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筛选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15例患者的平均总失血量为(922.51±202.47)ml,其中平均显性失血为(85.16±14.18)ml,占总失血量的9.21%,平均隐性失血为(847.45±151.32)ml,占总失血量的90.79%。术后1 d隐性失血量与第2~3 d隐性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二者与第4~5 d隐性失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近端+远端扩髓较单纯近端扩髓,其显性失血量与隐性失血量均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均显示,年龄、骨折分型、糖尿病、高血压、术前抗凝、伤后手术延迟时间是影响PFNA内固定术后隐性失血量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以隐性失血为主,主要发生在术后前3 d,与年龄、骨折分型、糖尿病、高血压、术前抗凝、伤后手术延迟时间及扩髓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对比应用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疗效优劣。方法:2004年8月至2012年8月,采用DHS和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92例,其中DHS组50例,男27例,女23例,平均年龄(72.5±5.3)岁;PFNA组42例,男22例,女20例,平均年龄(72.8±5.8)岁。对两组手术时间、失血量(包括隐性失血和显性失血)、卧床时间、下地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及髋关节评分等进行比较。结果:术后随访10~18个月,平均13.5个月。PFNA组较DHS组手术时间和显性失血少,隐性失血多。PFN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DHS组,疗效优于DHS组。髋关节Harris评分PFNA组高于DHS组。结论: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在髋关节功能恢复和减少并发症方面,PFNA效果更好;对于Ⅱa、IIb、Ⅲ型骨折采用DHS可获取良好疗效,在减少围手术期失血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与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在云浮市新兴县人民医院行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的90例老年患者,按照随机表法随机分为PFNA组和DHS组,每组各45例,分别采用PFNA和DHS内固定手术进行治疗。记录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显性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术后血红蛋白减少量、术后患肢肿胀情况、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PFNA组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显性失血量和术后血红蛋白减少量、术后肢体消肿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均低于DHS组,术后1年Harris评分优良率高于DHS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隐性失血量和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内固定较之DHS内固定具有手术损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术后肢体功能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PHILOS钢板和Multiloc髓内钉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显性失血和隐性失血的临床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分别采用PHILOS钢板治疗(45例)和Multiloc髓内钉治疗(37例)的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手术时间、显性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对患者围手术期失血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 结果PHILOS钢板组平均手术时间(141.78±36.18)min,总失血量674.68(592.87,979.65)ml,显性失血量320.00(220.00,430.00)ml;Multiloc髓内钉组平均手术时间(102.70±22.10)min,总失血量589.23(430.80,714.82)ml,显性失血量100.00(100.00,125.00)ml,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为383.55(253.17,575.48)ml和460.98(309.87,610.25)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占总失血量56.85%和78.23%。 结论与PHILOS钢板比较,Multiloc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此类骨折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短,总失血量和显性失血量少。两种内固定治疗方式的隐性失血量无明显差异,但隐性失血量在总失血量中所占比重较大,临床上应该时刻重视,积极干预,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李富林  黄宇  尹东  莫冰峰  刘文辉  黄晓 《骨科》2016,7(4):237-242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 DHS)、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LCP)和股骨近端防旋转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PFNA)治疗老年人伴骨质疏松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10年10月至2014年8月我们治疗的10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伴骨质疏松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Evans分型,Ⅲa型43例,Ⅲb型35例,Ⅳ型20例,R型5例。其中42例采用DHS治疗,30例采用LCP治疗,31例采用PFNA治疗。通过分析比较DHS、LCP和PFNA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下地行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及髋关节功能评分等方面的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6~30个月,平均为(14.5±3.2)个月。三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下地行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FNA组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优于DHS组(P<0.05)。三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DHS、LCP、PFNA对于Ⅲa、Ⅲb、Ⅳ型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均为可行方法。因为PFNA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下地行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优良率等方面均优于LCP与DHS,对于R型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应选用PFNA。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DHS)、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及人工股骨头置换术(FHR)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8年3月至2013年1月,收治5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分为3组:DHS组25例;PFNA组11例;FHR组22例。观察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功能锻炼时间及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等指标。结果〓术后随访8~18个月。手术出血最少为PFNA组,手术时间、锻炼时间,PFNA组和FHR组较DHS组有明显优势,差距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arris评分在DHS、PFNA、FHR三组的优良率分别64.0%、81.8%和86.4%,后2组均好于DHS组,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FNA组和FHR组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而PFNA组较FHR组更有出血少,手术创伤小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不同内固定手术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DHS)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在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疗效。方法分析61例65岁以上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应用DHS(32例)和PFNA(29例)内固定的疗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前后血红蛋白量、术后下地负重时间及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等指标。结果61例围手术期均没有严重并发症发生。PFNA组手术时间、术后下地负重时间较DHS组短,术后失血量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Harris评分优良率(93.1%)明显高于DHS组(7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内固定疗效较好,具有操作简单、出血少、内固定可靠、允许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动力加压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和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手术效果。方法把年龄6l一81岁的7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DHS手术组(对照组)36例和PFNA手术组(实验组)36例。术后就这两种手术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两组创口大小、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平均手术时间及愈合时间等多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实验组疗效显著。两组在延迟愈合、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PFNA治疗组术中术后并发症显著减少。两组患者疗效比较,治疗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即PFNA组手术疗效明显优于DHS组。结论PFNA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较理想的内固定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微创治疗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2月-2008年6月,采用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25例,按照Tronzo-Evans分型:Ⅰ型2例,Ⅱ型2例,Ⅲ型16例,Ⅳ型5例,闭合复位,小切口置入PFNA。结果手术时间30-70 min,平均50.3 min。术中出血量70-200 ml,平均100.2 ml。25例随访3-12个月,平均7.1月,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10-14周,平均11周,未出现髋内翻,内固定物松动及切割现象;按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20例,良4例,中1例。结论PFNA具有微创,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固定牢靠,愈合率高等特点,尤其适用于老年骨质疏松患者,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较为理想的内固定材料。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锁定解剖钢板(PF-LCP)与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InterTan)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3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使用PF-LCP治疗20例,使用InterTan治疗18例。对两组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术中出血量:InterTan组为(150.5±18.2)ml,PF-LCP组为(262.2±22.3)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和术中透视时间:PF-LCP组为(82.55±8.32)min和(7.56±2.56)s,InterTan组为(96.28±9.05)min和(18.10±5.34)s,两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8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患者骨折均获得愈合。骨折愈合时间:PF-LCP组(15.1±6.5)周,InterTan组(14.5±3.8)周;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PF-LCP组(83.5±9.5)分,InterTan组(81.1±10.8)分;两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LCP与InterTan都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较为理想的内固定方法,相对于InterTan治疗PF-LCP治疗出血量较多,但手术时间及术中透视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闭合复位后小切口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固定与动力髋螺钉(DHS)固定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182例62岁以上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患者中,采用PFNA固定109例、DHS固定73例,比较两组切口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和患髋关节的Harris评分。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18个月。切口长度:DHS组为5~12(8.6±1.7)cm,PFNA组为3~5(3.8±0.6)cm,P0.05。手术时间:DHS组为55~120(71.6±15.8)min,PFNA组为35~70(45.2±9.6)min,P0.05。出血量:DHS组为250~800(358.2±42.5)ml,PFNA组为80~300(109.6±17.1)ml,P0.05。骨折愈合时间:DHS组为17~30(19.4±10.3)周,PFNA组为15~27(17.1±6.6)周,P0.05。术后并发症及输血情况:DHS组术后2周内死亡3例,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2例,术后输血31例,鹅头钉穿出股骨头8例,骨折不愈合3例;PFNA组术后2周内死亡1例,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0例,术后输血23例,鹅头钉穿出股骨头1例,骨折不愈合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arris评分:PFNA组明显优于DHS组(P0.05)。结论与DHS固定方法比较,PFNA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切口小、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骨折愈合快、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早期患髋功能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和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41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PFNA组17例,DHS组24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平均愈合时间、负重时间、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FNA组较DHS组平均手术时间短(t=2.704,P=0.018),术中出血少(t=5.009,P=0.006),术后负重时间早(t=2.899,P=0.017),以及术后骨折复位丢失、髋内翻畸形率低(χ2=4.490,P=0.039)。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标准进行评价,PFNA组优8例,良7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88.2%;DHS组优9例,良6例,可5例,差4例,优良率62.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42,P=0.047)。两组在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微创、固定牢稳、术后可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理想方法 。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动力髋螺钉(DHS)和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方法 对102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DHS治疗54例,PFNA治疗48例,并比较两种方式治疗效果.结果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内固定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优于DHS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HS和PFNA都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方法,但PFNA较DHS有优势,临床应用中可作为优先考虑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