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探讨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特征性X线表现,以提高本病的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证实的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病例资料,所有病例均摄有腹部平片和上消化道钡剂造影X线检查,其中5例做钡灌肠X线检查。结果:腹部平片有12例显示胃及十二指肠第一、二段扩张,小肠充气明显减少,7例未见明显异常;上消化道钡剂造影检查可见十二指肠降段或水平段外压性狭窄,狭窄以上肠管及胃扩张9例;十二指肠空肠位置异常7例;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2例;空肠位于右侧腹,回肠、回盲部位于左侧腹4例。结论:腹部平片对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特异性诊断不大;上消化道造影和钡灌肠检查对本病的诊断敏感性较高,可作为首选方法,对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有着重要的诊断价值,可为临床医生拟定手术方案提供准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X线影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消化道造影检查对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手术证实为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X线影像改变.结果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患者腹部X线立位平片或透视,多数有"双泡征".钡灌肠检查能显示盲肠、阑尾、升结肠位置异常.消化道碘剂或钡餐造影既能显示空肠上端固定性屈曲或螺旋状下降或空肠上端位置异常,其与十二指肠球在同一平面高度.同时还可以显示空回肠、盲肠、阑尾、升结肠位置异常.结论 钡灌肠或/和钡餐检查对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诊断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3.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23例X线征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X线检查在诊断先天性肠旋转不良中的作用与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3例先天性肠旋转不良X线表现.结果 23例中,腹部平片21例,发现十二指肠梗阻2例,其中"双泡征"1例;全消化道钡餐21例,上消化道钡餐2例,发现十二指肠及空肠起始部不完全梗阻18例,屈氏韧带位置异常21例,"螺旋状"6例,空肠位置异常12例,回肠位置异常8例,盲肠位置异常15例.钡灌肠2例,均发现盲肠位置异常.结论 屈氏韧带位置异常、螺旋证、空肠位置异常、回肠位置异常及盲肠位置异常是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特征改变.全消化道钡餐能同时发现上述特征改变,是确诊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X线检查对先天性肠旋转不良伴中肠扭转的诊断价值,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X线诊断水平。方法对2004年~2009年收治并手术证实的26例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并中肠扭转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腹部立位片:26例中22例表现为十二指肠不全梗阻征象;(2)钡餐检查:胃及十二指肠近段不同程度扩张,十二指肠降段或水平段呈不完全梗阻,可见十二指肠与上段空肠于右中腹部呈螺旋状下行(18例),呈多弧形迂曲向下行走(6例),该段肠管局部纤细,不重叠。十二指肠水平段明显梗阻,钡剂滞留于梗阻末端呈鸟嘴状(2例);(3)钡灌肠检查:共14例在钡餐检查后又行钡灌肠检查,回盲部位于右上腹6例,左中腹5例,左上腹3例;(4)手术所见:24例十二指肠及空肠上端环绕肠系膜上动脉顺时针方向旋转并有腹膜带粘连压迫该段肠管,旋转角度最大1080°,最小180°,以360~720°居多。结论 X线检查尤其是钡餐检查显示十二指肠与上部空回肠狭窄并呈螺旋状或迂曲多弧形向下走行是诊断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并中肠扭转的典型征象,因此,胃肠造影检查是诊断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并中肠扭转的首选方法,对临床早诊断、早治疗、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儿章肠旋转不良的X线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肠旋转不良的X线征象,评价各种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肠旋转不良的X线表现,腹部平片及上消化道钡餐40例,钡灌肠20例。结果:腹部平片发现上消化道梗阻34例,其中4例见空肠异佐征;上消化道钡餐发现十二指肠梗阻37例,屈氏韧带位置异常21例,螺纹征16例;钡灌肠发现盲肠位置异常15例(15/20)。结论:屈氏韧带位置异常、螺纹征及盲肠异性是肠旋转不良的特异性征象;三种X线检查方法结合应用有利于提高肠旋转不良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影像表现,以提高本病的确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证实的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影像资料。结果消化道造影可见十二指肠与空肠上段位置异常11例,其中十二指肠呈螺旋型下降5例,十二指肠水平段梗阻4例,十二指肠空肠曲位于脊椎右侧2例,钡剂灌肠回盲部位置异常12例。超声检查肠系膜上动静脉关系异常11例,呈漩涡征改变8例。结论十二指肠、空肠上段、回盲部位置异常及漩涡征是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特征性影像表现,可作为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总结54例新生儿十二指肠梗阻的诊治体会.此病78%在生后3天内出现呕吐,X线腹部立位平片示"双泡征"可确诊,但有40%的腹部平片示正常,需作钡餐或钡灌肠检查.本病病因多因肠旋转不良及十二指肠闭锁或狭窄所致,偶见于环状胰腺.肠旋转不良中有一半伴中肠扭转,故需早期确诊早期手术.环状胰腺较少见,易漏诊,若十二指肠前壁见到胰腺组织就应行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或胃空肠吻合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x线影像与彩超影像在诊断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年我院经手术证实的42例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在X线影像与彩超影像上的不同表现。结果 42例进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11例显示十二脂肠及空肠起始部完全性梗阻,31例显示十二指肠及空肠起始部不完全性梗阻,梗阻末端呈螺旋形或锥形改变。21例进行钡剂灌肠造影检查,盲肠位于中腹及左腹12例;右上腹5例;右下腹4例。42例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异常31例,二维超声于上腹部探及中低回声光团,呈螺旋状或靶环状改变。彩色多普勒显示红蓝相间的螺旋状或环状血流信号,呈动脉或静脉频谱。结论上消化道造影和钡剂灌肠造影检查是诊断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重要诊断手段,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筛查本病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叶素贞  李汉文  余林  郭艺  梁燕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8):3857-3858
目的:对比X线造影与彩超在诊断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年两院经手术证实的41例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在X线造影与彩超上的不同表现。结果:41例进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其中:11例显示十二指肠及空肠起始部完全性梗阻;30例显示十二指肠及空肠起始部不完全性梗阻,梗阻末端呈螺旋形或锥形改变。27例再行钡剂灌肠检查,盲肠位于中腹及左腹15例;右上腹6例;右下腹6例。41例同时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异常31例。二维超声于上腹部探及中低回声光团,呈螺旋状或靶环状改变,彩色多普勒显示红蓝相间的螺旋状或环状血流信号,呈动静脉频谱。结论:消化道造影检查是诊断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重要诊断手段,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筛查本病的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10.
先天性肠回转不良是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肠管旋转发生障碍 ,从而引起腹痛、呕吐等症状。本文对来我院诊治的 7例经手术证实为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患者进行分析 ,以提高认识。1 资料与方法患者男 5例 ,女 2例 ,年龄 2个月~ 5岁 ,平均年龄 2 .4岁。有间歇呕吐、腹痛、消瘦、脱水、体重下降等症状。全部进行腹部透视、钡餐及钡灌肠检查。2 结果先天性脐膨出 1例 ,腹平片脐疝内有充气肠管影钡餐及钡灌肠 :小肠及结肠短小及回转不良。 2例中肠未旋转 ,X线 :十二指肠框未形成 ,水平段下行。十二指肠空肠交界处在右腹部。小肠大部在右腹部 ,结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生儿肠旋转不良影像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搜集2005年10月~2010年10月经手术证实新生儿肠旋转不良67例,总结其影像学表现。结果新生儿肠旋转不良出现典型影像表现"螺旋征""、漩涡征"、回盲部位置异常可明确诊断,肠旋转不良可合并中肠扭转、胃扭转、十二指肠隔膜、十二指肠闭锁、胃隔膜、食道裂孔疝等。结论合并中肠扭转,十二指肠空肠移行处位置异常,回盲部位置异常,高度提示本病。消化道钡餐造影、钡灌肠造影是诊断本病首选方法,64SCT增强扫描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先天性十二指肠狭窄伴小肠旋转不良的X线表现,评价X线检查在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6例经手术证实的先天性十二指肠狭窄伴小肠旋转不良的X线表现,总结其影像特征。6例均拍立卧位腹部平片,行上消化道碘水造影和结肠钡灌肠造影。结果6例均行立位腹部平片检查在上腹部均可见“双泡征”或“三泡征”,口服泛影葡胺上消化道造影示胃扩张、胃内残留物多、狭窄段以上十二指肠高度扩张伴有逆蠕动,管型狭窄段碘水呈细线状缓慢通过,膜型狭窄可见“风袋征”和“筛孔征”,隔膜呈半月形脱垂,造影剂到达其余小肠和结肠的量少且时间明显延长。结论十二指肠狭窄是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中较常见的原因,且多合并小肠旋转不良及其他先天畸形,X线平片和造影检查能提供明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有效诊断方法,以提高早期确诊率.方法:36例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患者通过联合腹部立位片、消化道造影、钡剂灌肠、CT检查.结果:36例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患者在术前均得到确诊.结论:联合腹部立位片、消化道造影、钡剂灌肠、CT检查是提高先天性肠旋转不良诊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单纯性小肠旋转不良(附6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67例单纯性小肠旋转不良,这一畸形是由于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中肠旋转障碍所致,其X线特点是:(1)十二指肠与空肠在右侧腹部相接;(2)空,回乳位置异常;(3)盲,升结肠的位置无异常,结合文献讨论了单纯性小肠旋转不良的命名,发生机理,发生率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旋转不良伴中肠扭转的X线、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X线、CT扫描对肠旋转不良伴中肠扭转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证实的VIM16例.10例行腹部立卧位平片检查;13例行上消化道造影,7例行钡灌肠;6例行Cr检查,其中2例行增强CT扫描.结果 腹部立卧位平片2例见"双泡征",小肠内不含气或含气较少;2例表现中上腹管状充气伴狭细短跨度肠段.上消化道造影示十二指肠完全梗阻5例;十二指肠不完全梗阻8例,见"飘带征".钡灌肠回盲部位于右上腹3例,中上腹2例,左上腹2例.4例非新生儿病例CT显示肠系膜根部类团块影,见典型"漩涡征",毗邻肠袢扩张,肠系膜静脉不同程度淤积扩张.结论 上消化道造影、CT对肠旋转不良伴中肠扭转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上腹部加压上消化道造影对新生儿肠旋转不良的诊断价值。方法:20例新生儿于上消化道造影时行上腹部加压。经胃管注入造影剂后,将手放于患儿上腹部近剑突下的十二指肠体表部位,向右边及下方轻轻推压持续时间约30秒,对20例新生儿上消化道造影加压前、加压期间及加压后的X线表现进行分析。结果:20例行加压上消化道造影时,均显示有十二指肠空肠交界处移至脊柱的右侧,停止加压后,十二指肠空肠交界处位置仍异常,14例表现为十二指肠近端扩张,经手法加压后显示造影剂通过梗阻处的位置异常,2例伴有肠扭转。结论:上腹部按摩加压技术简便安全,能清楚地显示解剖结构,加压与松压后十二指肠空肠交界处位置持续异常的特征性X线表现,对新生儿肠旋转不良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收集11例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患者,8例与手术结果对照,总结其影像学表现。结果11例患者其中7例可见“双泡征”,全部病例表现十二指肠空肠连接处不过脊柱左侧,十二指肠水平段狭窄;2例十二指肠位于右腹部呈鸟嘴样狭窄,3例中肠螺旋状排列;10例表现为盲肠不在右下腹;1例表现为盲肠位置在右下腹,回盲瓣开口于盲肠右侧。结论十二指肠空肠连接处位置异常、盲肠不在右下腹部者,高度提示本病。钡灌肠或/和钡餐检查对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诊断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并总结各种原因所致十二指肠梗阻的X线征象。方法对30例十二指肠梗阻X线平片和钡剂造影检查,术后结合病理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种原因所致十二指肠梗阻均作过X线检查,15例摄有腹部平片,28例作过钡餐检查,其中10例还作了十二指肠低张造影。结论诊断十二指肠梗阻的过程中,X线检查有较大的价值。其主要的X线征象有下面几点:扩张征、双泡征、充盈缺损征(多形态)、逆蠕动征、反“3”字征。  相似文献   

19.
叶桓  黄河  刘翔  左伟  张振强 《安徽医学》2008,29(1):26-28
目的分析新生儿肠旋转不良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35例行Ladd术的新生儿肠旋转不良的患儿,所有病例术前均行腹部平片检查,16例行钡剂灌肠造影检查,12例行上消化道造影,7例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33例患儿合并中肠扭转,33例患儿存活,无严重术后并发症,2例放弃治疗。结论肠旋转不良易并发急性肠扭转,肠梗阻,口服和灌肠的消化道造影是诊断本病的最可靠依据。Ladd式手术是本病手术治疗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20.
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所致小肠梗阻的X线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探讨 X线对先天性畸形所致小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 :38例患儿 ,均经 X线钡餐检查且经手术证实 ,部分病例做钡灌肠或 B超对比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 ,梗阻多发生于十二指肠和空肠近段 ,以肠闭锁和肠旋转不良为主要因素。X线检查能显示典型征象而确诊。结论 :小肠先天性畸形所致梗阻性质不同 ,可出现不同的 X线典型征象。X线检查是诊断该病有效可靠方法。对判断病变部位和程度 ,确定梗阻的性质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