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背景:钉棒系统对于老年脊柱结核患者重建和稳定脊柱是一种可优先选择的内固定材料。老年胸腰骶椎结核后路病灶清除、器械内固定治疗、植骨融合与前路手术的选择常有争论。 目的:观察钉棒系统置入内固定结合病灶清除治疗老年胸腰骶椎结核的效果,对比前路与后路手术治疗效果的差异。 方法:选择老年胸腰骶椎结核患者47例,按手术方案分为2组,后路组27例,行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钉棒系统置入内固定;前路组20例,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后路钉棒系统置入内固定。利用Frankel分级标准评价患者治疗前后脊髓损伤和恢复情况;应用X射线片评价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沉、Cobb角变化。 结果与结论:4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36个月,所有患者均治愈,术中及住院期间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植骨于10-18个月内均获融合,Frankel分级明显改善。2组患者Frankel分级改善情况及Cobb角、血沉变化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钉棒系统置入内固定结合病灶清除治疗老年胸腰骶椎结核,后路与前路手术均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均可重建脊柱稳定性,恢复脊柱正常序列。应根据脊柱结核的类型、破坏程度及手术可能造成的脊柱稳定性改变等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甲基强的松龙(MP)治疗脊柱结核合并截瘫的疗效。方法2000年1月~2007年5月我院32例脊柱结核合并截瘫患者,随机分两组,治疗组给予常规抗结核化疗及小剂量MP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抗结核治疗,观察神经功能改善Frankel分级变化、血沉变化、发热、疼痛恢复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并进行比较。结果使用MP治疗合并截瘫的脊髓结核,其脊髓功能改善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血沉下降明显快于对照组(尸〈O.05),发热、疼痛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MP治疗并发截瘫的脊柱结核安全有效,利于脊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急性创伤性下颈段脊髓损伤患者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4年1月—2020年4月云浮市人民医院骨外科急性创伤性下颈段脊髓损伤患者60例,其中男48例、女12例,年龄35~77岁。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接受手术治疗的30例为手术组、保守治疗30例为保守组。保守组30例给予颈托固定、心电监护、甘露醇脱水减压、激素冲击疗法、保护胃黏膜、加强营养指导等方法治疗,手术组根据患者脊髓损伤具体情况选择前入路、后入路或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2组患者治疗前后依据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脊柱神经功能评级标准评估神经功能,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标准评定脊柱功能,采用JOA评分改善率评估患者临床疗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年神经功能、脊柱功能和临床疗效,并进行组内、组间比较。结果 2组患者性别、年龄、入院时脊柱神经功能分级和JOA脊柱功能各项评分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保守组均完成静脉用药3周、颈托固定2个月的保守治疗,手术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患者出院后均获随访12~16个月。治疗后1年,2组患者 ASIA脊柱神经功能评级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JOA脊柱功能各项评分均高于治疗前;手术组患者脊柱神经功能评级优于保守组,JOA脊柱功能各项评分均高于保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手术组患者治疗后1年临床疗效的总优良率为90.0%(27/30),高于保守组的46.7%(1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81,P<0.001)。结论 急性创伤性下颈段脊髓损伤患者的手术治疗在改善神经功能、脊柱功能方面优于保守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可优先考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硬膜内松解术在胸腰段脊髓陈旧性不完全损伤治疗中的疗效观察。方法对13例胸腰段脊髓陈旧性不完全损伤的患者行后路硬膜内松解术,其在入院前已经行后路减压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术,术后神经恢复较术前恢复不明显。结果 13例患者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硬模内松解术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ASIA评分由术前的62.5分提高到78.6分。按照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末次随访时患者均较术前脊髓功能明显改善。结论硬膜内松解术在治疗胸腰段脊髓陈旧性不完全损伤中,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一期后路微创短节段固定联合前/后路病灶清除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方法总结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23例手术治疗并获得完整随访的胸腰段脊柱结核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前后联合手术12例,单纯后路手术11例,记录并比较两组出血量、手术时间;记录手术前后VAS评分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后凸矫正及植骨融合情况、血沉恢复情况;分析评估治疗效果。结果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方面,单纯后路组显著优于前后联合组(P0.05)。两组术后随访VAS评分、ODI值、Cobb角、血沉等各指标与手术前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之间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后联合入路和单纯后路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结核均可以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但是前路清除病灶清除更彻底、处理脓肿及病灶更直接,对于病灶广泛、腰大肌脓肿明显、前柱破坏明显的患者,我们推荐前后联合入路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在基层医院对胸腰椎爆裂骨折伴脊髓损伤行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的治疗效果。方法 36例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行前路减压,Kaneda器械固定8例,Z-Plate钢板系统固定28例。结果随访6个月~4年,治疗后胸腰段脊柱生理曲度基本恢复,内固定无松动和断裂,植骨融合好,神经功能恢复(按Frankel分级)。总有效率为89%,完全恢复正常为25%。结论在基层医院,对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和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背景:胸腰段为脊柱结核好发部位,干酪样坏死组织及死骨压迫脊髓、神经根易引起神经症状,多数合并轻度、中度脊柱后凸畸形。近年来手术修复脊柱结核报道较多,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已成为常规治疗方法。目的:探讨胸腰段脊柱结核不同内固定修复方法的选择原则。方法: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42例胸腰段脊柱结核患者,所有患者都有腰背部疼痛症状,病程1个月-7年;术前有神经功能损害者4例,Frankel分级C级1例,D级3例。脊柱后凸畸形Cobb角为12°-45°,平均27°。治疗前后按照标准方案进行化疗。根据结核病灶部位、椎体破坏程度选择内固定方式,均行切除第11和(或)12肋经胸膜外、腹膜后入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其中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25例,后路椎弓根钉棒固定+前路病灶清除17例(一期手术7例、二期手术10例)。36例采用肋骨植骨,6例采用取髂骨植骨。治疗后随访17个月-9年,观察后凸畸形矫正、脊柱稳定性及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治疗后30例患者获得随访,腰背部疼痛症状消失,X射线片检查示治疗后均获得良好的固定,全部病例植骨呈骨性融合,平均融合时间为5.4个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结核无复发。4例合并脊髓损伤患者,术后Frankel分级均为E级。治疗后12个月脊柱后凸Cobb角为0°-26°,平均14°。提示在规范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胸腰段脊柱结核采用胸膜外、腹膜后入路的方法进行病灶清除,根据患者一般情况、结核病灶破坏程度采用不同内固定方法,可取的较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AF系统与USS系统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2月~2011年7月,分别采用AF系统与USS系统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32例和33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骨折复位、内固定及植骨融合等情况,比较两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平均16个月的随访,AF和USS两种系统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均有可靠的复位和固定作用,术后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情况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F系统术后断钉3例,且随访期间椎体高度丢失。结论:采用USS系统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其近期疗效优于AF系统。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不同入路手术方式治疗严重腰椎不稳定型骨折的效果。方法将80例严重腰椎不稳定型骨折患者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对照组单独采用后路手术,实验组采用前后联合入路手术。结果实验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多于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术前椎体压缩率及Cobb角无明显差异,术后都有明显下降,但是两组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的好转率为95.0%,对照组好转率为77.5%,实验组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严重腰椎不稳定型骨折并不明显增加创伤,同时可明显降低Cobb角与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从而增加治疗好转率,但是应严格掌握手术操作技术。  相似文献   

10.
背景:以往研究表明采用腹膜后入路结扎兔所有腰动脉的方法能够建立稳定的脊髓缺血损伤动物模型,但动脉的具体结扎部位尚不明确。目的:采用选择性节段动脉结扎方法建立局灶性脊髓缺血动物模型。方法:将成年新西兰大白兔1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8只/组。模型组采用腹膜后入路结扎L1~3双侧腰动脉,对照组不结扎血管。建模后第3天,用改良Tarlov评分法评价两组兔神经功能,取结扎血管所对应的脊髓组织并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其组织学改变。结果与结论:模型组后肢出现功能障碍,Tarlov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脊髓组织出现急性炎性改变及神经细胞坏死等脊髓缺血现象。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腹膜后入路结扎L1~3双侧腰动脉能够建立较稳定的局灶性脊髓缺血损伤模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单一体位行后路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可行性。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对9例胸腰椎结核病人行单一体位前后联合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男6例,女3例,平均年龄42岁(27~61岁)。胸腰段2例,腰椎7例;累及2个节段8例,3个节段1例;5例伴有不同程度的脊髓和/或神经根受压的症状。所有病例均在抗结核治疗2~3周后行单一体位后路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手术治疗。结果所有病例获得平均15个月随访(6~30月)。1例患者术后半年复发。8例均未出现复发和窦道形成,并于术后6个月复查时见植骨完全融合。5例术前伴有神经症状的患者术后完全恢复。结论单一体位下后路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术是一种治疗胸腰椎结核可行的方法。病变位于T12-L3为最佳部位,术者必须熟练掌握侧卧位的椎弓根钉植入技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后路一期前路减压重建后路固定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总结2006年~2009年经后路一期前路减压重建后路固定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12例患者,男8例,女4例,年龄24~56岁,AO分型B3型7例,C3型5例,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A级3例,B级5例,C级4例。经后路一期手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经椎弓根椎体次全切除,椎管减压,钛网融合器前柱重建。术后随访患者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和植骨融合情况,术前和术后Coob角度比较评估手术效果。结果 12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2~4年。术后神经损伤症状无加重,神经功能均有好转,椎体高度无丢失,无钉棒松动断裂发生。结论经后路一期前路减压重建后路固定手术治疗严重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效果可靠、安全,可做为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的颈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的适应证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4年1月以来我科收治的无骨折脱位的颈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的病例资料,筛选其中21例接受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手术治疗的病例,根据影像学特点分为有1~3个节段的退变性颈椎管狭窄组17例和有4~5个节段的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组4例,二组均施行颈椎前路椎间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前者行1~3个节段手术;后者施行2~4个节段手术。手术前后均采用ASIA评分系统评定神经功能。记录手术方式、融合节段、术前及术后神经功能、融合情况,判断颈椎前路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的颈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的适应证和效果。结果退变性颈椎管狭窄或者椎间盘突出的病例,接受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手术后ASIA评分有明显升高;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病例,接受严重受压的2~4个节段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手术后ASIA评分有一定恢复。结论对于非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颈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患者,根据脊髓受压和局限性椎管狭窄的节段,实施1~3个节段的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手术可以起到减压并为神经功能恢复创造有利条件的目的 ;对于长节段发育性椎管狭窄病例,实施后路椎管成形术或者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是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早期治疗方法和护理注意事项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83例伤后3 d内入院的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其中男性120例,女性63例;年龄17~81岁,平均年龄36.5岁。入院时间均在受伤后3d内,平均26h(2~68h),所有患者均发生不同程度四肢瘫痪,按照Frankel分级:A级95例,B级28例,C级20例,D级40例。脊髓损伤水平:C23例,C311例,C429例,C584例,C637例,C719例。受伤类型:高处坠落伤21例,车祸伤162例。结果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术前(4.2±1.8)分,术后1周(7.9±2.2)分,末次随访(10.0±2.0)分。术后1周、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8 h内行甲强龙冲击治疗65例,行早期气管切开38例,行前路手术110例,后路手术42例,前后路联合手术31例。死亡3例,低蛋白血症20例,肺感染6例,深静脉血栓2例。结论早期正确的治疗措施可有效提高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疗效,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帕利哌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安全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将符合CCMD-Ⅲ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住院患者99例随机分为:实验组48例给予帕利哌酮缓释片治疗,对照组51例给予齐拉西酮治疗,观察8周。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和相关实验室检查评定副反应,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GQOLI-74)评定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各周PANS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实验组锥体外系症状(EPS)、肝功能异常患者明显少于对照组(χ2=4.01,4.99;P0.05),实验组病人社会功能改善、躯体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t=2.08,2.14;P0.05)。结论帕利哌酮在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效果明显优于齐拉西酮。  相似文献   

16.
王昊  王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13):2037-2042
背景:颈椎后路治疗后脊髓后移位距离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实质是脊髓受到外力后的一种形态学改变。 目的:分析脊髓型颈椎病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减压后脊髓后移的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减压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患者治疗后MRI脊髓后移位的距离不同将其分为3组:< 3 mm组,3-5 mm,> 5 mm组。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曲度改变程度、轴性症状指标评估比较。 结果与结论:3组间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恢复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曲度的改变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后脊髓后移> 5 mm组患者表现轴性症状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 < 0.05)。提示脊髓型颈椎病行颈后路减压后脊髓后移位的距离与治疗后的轴性症状有关联。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并后路经椎弓根固定治疗腰骶部脊柱结核,探讨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的可行性及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的可靠性。方法本组男12例,女6例;年龄32~54岁,平均42.3岁。18例均表现为持续的下腰痛,其中6例伴有单侧下肢痛,无明显潮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结核病灶累及L4~L59例,L5~S15例,L4~S14例。10例伴双侧腰大肌脓肿,5例伴单侧腰大肌脓肿,3例未见明显脓肿影。病灶破坏最严重处在L5椎体。3例CT检查提示,腰椎小关节增生内聚伴侧隐窝神经根管狭窄。术前常规抗痨治疗疗6~8周,常用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和乙胺丁醇四联治疗,并加用氧氟沙星强化抗痨治疗1个月,每周复查血沉。待血沉控制在40mm/h左右,结核中毒症状有改善,体温低于37.5℃,营养不良基本纠正后进行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经椎弓根固定并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其中有3例行侧椎管减压术。术后1~2周内采用异烟肼静脉给药,链霉素常规肌注,同时给予喹诺酮类药物以增强抗结核效果及预防混合感染,肛门排气、恢复进食后则加用利福平、乙胺丁醇口服给药,2周后改用原抗痨方案。结果本组18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0个月,按照结核治愈标准,所有随访患者结核症状消失,病灶治愈无复发。按Moon植骨成功后观察标准,本组病例植骨均愈合,愈合时间5~9个月,平均7.5个月。结论后路椎弓根固定稳定可靠,同时可行侧椎管减压、椎间植骨块加压固定有效避免植骨块松动。病椎椎弓根置人短螺钉可有效恢复脊柱正常序列,避免后期下腰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老年高血压合并抑郁患者生命质量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对28例老年高血压合并抑郁患者(实验组)和45例高血压无抑郁患者(对照组)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生命质量量表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测定,分析生命质量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结果老年高血压合并抑郁患者生命质量的生理功能、生理角色功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心理健康8个维度及总分得分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社会支持总分分别为(6.78±2.02)、(20.12±3.41)、(32.70±7.72)分,均较对照组降低(P〈0.01);社会支持与生命质量呈正相关(r=0.542,P〈0.01)。结论应加强对老年高血压合并抑郁患者的社会支持功能,提高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