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应用放射受体分析法测定40例子宫肌瘤患者子宫肌瘤、肌肉组织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含量,月经周期根据月经史及子宫内膜组织相来判断,比较两种组织ER、PR含量与月经周期及子宫内膜组织相的关系。结果:子宫肌瘤组织的ER、PR含量高于同一子宫正常肌层的含量(P<0.05);子宫肌瘤与肌肉两种组织中ER含量在子宫内膜增殖期高于分泌期(P<0.025,P<0.05),PR含量分泌期高于增殖期(P<0.025)。23例有正常月经周期者,15例与子宫内膜组织相符合,8例与子宫内膜组织相不符合。15例无正常月经周期者,子宫内膜组织相多为增殖期改变,占80%。提示:子宫肌瘤的发生、发展与雌、孕激素及其受体含量有关,孕激素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可能起协同作用,提示抗孕激素治疗子宫肌瘤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用放免法测定了40例拟诊为由内分泌病因所致的重复性早期自然流产病人卵泡期和黄体期的血清雌二醇(E2)、孕酮(P)、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和血清催乳素(PRL)水平,同时用生化法测定了相应增生期和分泌期子宫内膜组织中胞浆及胞核的雌、孕激素受体含量。通过和对照组比较,发现重复性早期自然流产病人黄体期和卵泡期的E2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5和P<0.05),其余各项激素水平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其子宫内膜增生期的胞浆雌激素受体(ERc)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5),分泌期子宫内膜的胞浆孕激素受体(PRc)含量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各期子宫内膜组织的胞核雌、孕激素受体含量在两组间无差异。表明卵巢雌激素分泌不足和子宫内膜组织的受体含量减低是导致该组病人反复自然流产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应用放射受体分析法测定40例子宫肌瘤患者子宫肌瘤、肌肉组织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含量,月经周期根据月经史经子宫内膜组织相来判断,比较两种组织ER、PR含量与月经周期及子宫内膜组织相的关系。结果:子宫肌瘤组织的ER、PR含量高于同一子宫正常肌层的含量(P〈0.05);子宫肌瘤与肌肉两种组织中ER含量在子宫内膜增殖期高于分泌期(P〈0.025,P〈0.05),PR含量分泌期高于增殖期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多囊卵巢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子宫内膜病理改变及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改变。方法对39例PCOS患者进行子宫内膜病理检查,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子宫内膜ER及PR,并以正常妇女作为对照。结果34例(87.2%)PCOS患者子宫内膜呈无排卵型,内膜增殖症发生率为51.3%(20/39),内膜腺体发育不同步为35.9%(14/39),内膜间质反应不良为46.2%(18/39)。PCOS患者子宫内膜增殖期ER、PR较正常妇女增多(P<0.05),内膜增殖症者间质PR减少(P<0.05)且分布不均匀。结论PCOS患者子宫内膜的病理改变和局部ER、PR减少或缺乏,可能是不孕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孕激素类药物治疗子宫内膜癌已有30多年历史,具有一定疗效,但孕激素类药物的作用环节尚不明确。本研究用己酸孕酮治疗14例子宫内膜癌前期病变患者,观察用药前后生殖激素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促黄体生成激素(LH)、促卵泡激素(FSH)与促黄体生成激素比值(LH/FSH),均比用药前明显下降(P<0.05,P<0.01)。提示:孕激素类药物的作用是多环节的,其中作用于垂体部位,选择性的影响LH分泌和LH/FSH是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6.
孕激素类药物治疗子宫内膜癌已有30多年历史,具有一定疗效,但孕激素类药物的作用环节尚不明确。本研究用已酸孕酮治疗14例子宫内膜癌前期病变患者,观察用药前后生殖激素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促黄体生成激素(LH),促卵泡激素(FSH)与促黄体生成激素比值(LH/FSH),均比用药前明显下降(P<0.05,P<0.01)。提示:孕激素类药物的作用是多环节的,其中作用于垂体部位,选择性的影响LH分泌和LH/  相似文献   

7.
黄体功能缺陷与子宫内膜效应不良患者的内分泌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比较黄体功能缺陷(LPD)和子宫内膜效应不良(IER)患者的内分泌特征。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和放射性配体饱和竞争、葡聚糖活性碳吸附分析法,测定LPD、IER患者和月经周期正常者(对照组)的血清激素水平及同一月经周期子宫内膜组织中的雌、孕激素受体含量。结果:LPD患者黄体期的雌、孕激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其子宫内膜雌、孕激素受体含量在整个月经周期中与对照组无差异(P>0.1);而IER患者整个月经周期的血清雌激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01),但黄体期的血清孕激素水平与对照组无差异(P>0.1),子宫内膜增生期的胞浆雌激素受体、胞核孕激素受体和整个月经周期的胞浆孕激素受体含量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P<0.001,P<0.05)。结论:LPD和IER是内分泌特征根本不同的两种情况,LPD主要表现为黄体细胞分泌雌、孕激素功能下降,子宫内膜相应受体含量正常;IER则为整个周期的雌激素水平降低及相应受体合成障碍,而黄体分泌孕激素的功能正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理,方法:对28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进行病理组织学发育日期评定,对其中15例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测定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异位内膜较在位内膜发育落后的有19例(67.9%),提前的4例(14.3%)仅5例(17.9%)相符合;ER、PR水平异位内膜罗在位内膜低,在腺体中的差别有显著性(P〈0.01,P〈0.05  相似文献   

9.
采用葡聚糖活性碳吸附法,对27例正常生育妇女(对照组)及24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Em组),测定了宫腔内膜雌激素胞浆受体(ERc)、孕激素胞浆受体(PRc)浓度。并测定Em组中15例口服醋酸棉酚2个月后,月经周期同日测定ERc及PRc浓度;同时对16例手术切除的子宫、附件标本的原位内膜与异位内膜的ERc、PRc浓度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子宫内膜ERc、PRc浓度呈周期性变化,以卵泡晚期最高,黄体中期显著下降(P<0.05),黄体晚期进一步降低。Em组原位内膜ERc、PRc浓度及周期性波动与对照组无差异,但异位内膜ERc、PRc浓度显著低于原位内膜(P各=0.0036及<0.0001),且失去周期性变化。口服棉酚2个月后血清雌二醇、孕酮浓度无显著下降,4例(26.7%)患者子宫内膜组织相显示腺体分泌减少,但原位内膜ERc、PRc浓度却已显著降低(P=0.0217及0.01)。本研究提示:异位内膜与原位内膜对内源性性激素反应的不同步现象与异位内膜雌、孕激素受体浓度低下有关;棉酚对原位内膜ERc、PRc浓度的早期抑制现象,并不依赖于对卵巢功能的抑制作用,这一作用途径应对异位内膜同样有效。  相似文献   

10.
用放免法测定了40例拟诊为由内分泌病因所致的重要性早期自然流产病人卵泡期和黄体期的血清雌二醇(E2)、孕酮(P)、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和血清催乳素(PRL)水平,同时用生化法测定了相应增生期和分泌期子宫内膜组织中胞浆及胞核的雌、孕激素受体含量。通过和对照组比较,发现重复性早期自然流产病人黄体期和卵泡期的E2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5主P<0.05),其余各项激素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I)的发生及其与各临床病理参数和雌激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水平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技术,在8个位点上对40例散发性子宫内膜癌病人进行MI测定。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了27例病人的ER、PR水平,并比较MI与临床病理参数和ER、PR水平的关系。结果 9例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窒息时血糖及胰岛素受体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新生儿窒息时血糖及激素与胰岛素受体对血糖调节的变化。 方法 对28 例正常新生儿组,14 例窒息组患儿用受体放射配基结合分析中Scatchard 系统分析血细胞胰岛素受体(InsR)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胰岛素、可的松、胰高糖素。 结果 窒息1 小时后血糖明显下降[(3.15±0 .76 m mol/L) vs(1 .36 ±0 .58 m mol/L)] ,伴血清胰岛素水平降低[(22 .52 ±3 .43 m U/L) vs(10.34±1.97 m U/L)] 、血细胞胰岛素受体的低亲和性结合位点数降低(2 695 ±319) 个/RBC。 结论 足月儿已具备胰岛素胰岛素受体功能,但还不能及时调节血糖至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3.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一种雌激素依赖性疾病。雌激素与其受体(ER)结合后调节一系列基因的表达而发挥重要的生理作用。因此,ER的变化可能影响雌激素生物学效应。近年研究表明,ER基因多态性与EMs发病存在相关性。研究ER基因多态性与EMs的相关性对揭示EMs的发生、发展过程及治疗、判断预后等具有重要意义。就ER基因多态性与EMs发病相关性做文献综述。  相似文献   

14.
雄激素是卵巢基本功能的重要维持者,通过与雄激素受体结合激活下游的信号通路,从而发挥其生理功能。虽然雄激素及其受体在卵巢卵泡发生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已被广泛公认,但迄今为止,卵巢中详细的雄激素下游通路尚未明确。对基因敲除小鼠的研究使研究者们对雄激素受体在卵巢卵泡发生过程中作用的理解更加深入。就雄激素及其受体相关分子通路在卵巢中的作用及意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趋化因子受体4(CXCR4)及D2-40标记的微淋巴管密度(MLVD)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5月就诊于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卵巢型EMs患者20例,取其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另选取同期因子宫肌瘤行子宫切除或子宫肌瘤挖除术患者20例,取其正常内膜。比较不同内膜组织中SDF-1、CXCR4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及MLVD,并通过细胞划痕实验验证SDF-1对异位子宫内膜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①异位内膜中SDF-1、CXCR4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及MLVD均高于在位内膜、正常内膜,且在位内膜中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内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SDF-1处理组细胞迁移率高于DMEM-F12处理组细胞迁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DF-1、CXCR4可能参与EMs的淋巴管新生,促进子宫内膜细胞的淋巴迁移,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过期妊娠胎盘等部位雌,孕激素受体水平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荧光激素结合法,分别对30例过期妊娠(过期妊娠组)和27例足月妊娠妇女(对照组)有关的靶组织(胎盘、胎膜、子宫胎盘床和子宫下段肌层)的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过期妊娠组子宫胎盘床及胎膜ER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减少,而PR却无明显差异;过期妊娠组各靶组织内ER与PR的比值(ER/PR)都明显低于对照组;各靶组织ER与PR水平呈明显的正相关;有宫缩者子这吕下段  相似文献   

17.
18.
经典雌激素受体(ER)及其变异体、雌激素膜受体(mER)参与介导雌激素不同生物效应。多项研究表明,雌激素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密切相关,目前普遍接受的子宫内膜癌形成的原因是子宫内膜受到过度雌激素刺激并缺乏孕激素拮抗。雌激素发挥其效应主要依赖ER,研究ER对了解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可能机制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为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综述ER及其变异体的结构、功能及其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为深入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9.
孕激素受体对介导孕激素在组织中的生物学作用有重要作用,其是核转录调节因子,主要有2种亚型。在胞核内孕激素受体可调节靶基因的转录,在胞质中还能激活相关信号通路,共同调节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孕激素受体功能的发挥受多种因素调节,包括协同调节因子、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受体基因转录水平等,各种调控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孕激素受体功能的正常发挥,致使其对靶器官的调控失常。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review we discuss adrenergic receptor number and function during pregnancy, with emphasis on evidence that pregnancy results in specific receptor alterations from the nonpregnant state. Changes in adrenergic receptor function or distribution in vascular smooth muscle may be in part responsible for the decreased vascular responsiveness seen in human pregnancy, and the lack of the normal alterations may be a part of the syndromes of gestational hypertension, including preeclampsia-eclampsia. The onset of labor may be influenced by adrenergic modulation, and receptor or postreceptor level molecular alterations may trigger or facilitate normal or preterm labor. Human studies are emphasized when possible to assess the role of adrenergic signal transduction regulation in the physiology and pathophysiology of normal and complicated human pregnanc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