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中联合应用垂体后叶素与呋塞米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按就诊日期单双数分为2组,观察组先静脉注射呋塞米20mg,15min后子宫肌层注射垂体后叶素6U。对照组仅注射垂体后叶素。比较2组注射垂体后叶素后5~10min收缩压150mmHg的例数、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体温37.5℃的例数。结果所有手术经过均顺利,无中转开腹。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中出血少[(69.2±16.4)ml与(161.4±23.8)ml,t=-20.336,P=0.000],手术时间短[(70.8±12.2)min与(102.3±34.8)min,t=-5.507,P=0.000],收缩压150mmHg的患者比例少[26%(11/42)与63%(24/38),χ2=11.078,P=0.001]。2组术后发热比例差异无显著性[21%(9/42)与29%(11/38),χ2=0.602,P=0.438]。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中联合应用垂体后叶素与呋塞米,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肌壁间子宫肌瘤剔除术应用垂体后叶素及缩宫素止血的优缺点。方法 2008年1月-2009年6月对68例肌壁间子宫肌瘤施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32例为垂体后叶素组,切开浆膜层前子宫肌层注射垂体后叶素6 IU+0.9%氯化钠注射液10 ml;36例为缩宫素组,注射缩宫素20 IU+0.9%氯化钠注射液10 ml。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血红蛋白及用药前后血压的变化。结果 2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垂体后叶素组及缩宫素组相比,手术时间明显减少[(69.8±18.0)min vs.(82.8±17.6)min,t=-3.008,P=0.004],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68.5±19.6)ml vs.(88.5±25.6)ml,t=-3.583,P=0.000],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幅度小[(11.0±2.6)g/L vs.(12.5±2.9)g/L,t=-2.234,P=0.029]。术中用药后15 min,垂体后叶素组收缩压上升,显著高于缩宫素组[(152.0±8.5)mm Hg vs.(146.5±10.2)mm Hg,t=2.398,P=0.019],用药30 min和45 min后,垂体后叶素组与缩宫素组收缩压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肌壁间子宫肌瘤切除术中使用垂体后叶素止血效果优于缩宫素,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减少手术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阴式较大子宫肌瘤(12孕周<子宫<16孕周,至少1个肌瘤>9CM)切除术中用垂体后叶素及缩宫素止血的优缺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7月至2011年2月腹腔镜辅助阴式较大子宫肌瘤切除术1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4例应用垂体后叶素者为研究组,于切开浆膜层前子宫肌层注射垂体后叶素12u+生理盐水100ml; 71例应用缩宫素者为对照组,注射缩宫素20U.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血红蛋白的变化.结果:平均手术时间对照组为(121.50±65.20)min,明显长于研究组的(89.60±58.20)min(P<0.05),术中出血量研究组(71.40±36.40)ml,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66.30±55.70)ml(P<0.05);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值研究组为(8.12±1.31)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62±3.14)g/L(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阴式较大子宫肌瘤切除术中使用垂体后叶素止血效果优于缩宫素,是一种有效的止血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垂体后叶素液体分离法在腹腔镜下子宫肌壁间肌瘤剔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0年2月~2014年12月349例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按掷硬币法分为2组:垂体后叶素液体分离组(n=162)将稀释的垂体后叶素注射于子宫肌瘤的包膜内,游离出部分肌瘤组织后,将腹腔镜用穿刺针插入瘤体与包膜间,形成"水垫",紧贴瘤体包膜一边加压注射稀释垂体后叶素的生理盐水,一边钝性分离出肌瘤;直接剥离组(n=187)均不注射"水垫",直接钝性分离剥除肌瘤。结果液体分离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直接剥离组[(56.5±10.2)min vs.(90.5±11.9)min,t=-28.426,P=0.000];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20.5±5.5)ml vs.(50.5±5.8)ml,t=-49.358,P=0.000],抗生素使用时间明显缩短[(3.3±1.5)d vs.(4.6±2.5)d,t=-5.778,P=0.000]。2组肛门排气时间[(20.9±3.7)h vs.(21.1±3.9)h,t=-0.489,P=0.625]和住院时间[(7.9±1.8)d vs.(8.1±2.0)d,t=-0.976,P=0.330]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中应用垂体后叶素液体分离法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控制术中出血量,且操作简单,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中用垂体后叶素及缩宫素止血的优缺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7年1月至12月用腹腔镜为52例子宫肌瘤患者行子宫肌瘤切除术的临床资料,26例为垂体后叶素组,于切开浆膜层前子宫肌层注射垂体后叶素10μ;26例为缩宫素组,注射缩宫素10μ。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血红蛋白的变化。结果:平均手术时间缩宫素组为(115.30±62.50)min,明显长于垂体后叶素组的(95.60±52.80)min(P<0.05),术中出血量垂体后叶素组(70.20±34.60)ml,明显少于缩宫素组的(160.20±52.50)ml(P<0.05);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值垂体后叶素组为(8.22±1.17)g/L,明显低于缩宫素组的(12.10±3.42)g/L(P<0.05)。结论: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中使用垂体后叶素止血效果优于缩宫素,是一种有效的止血方法。  相似文献   

6.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和腹腔镜辅助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手术方法、技巧、术后疗效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对比分析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103例(A组)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100例(B组),腹腔镜辅助下子宫肌瘤剔除术18例(C组)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20例(D组)的手术方法和术中术后各临床指标。结果:腹腔镜组(A组)与对照组(B组)平均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术中平均出血量,术后体温恢复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病率,术后住院时间均有明显差异(P<0.01)。腹腔镜辅助组(C组)与对照组(D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体温恢复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病率,术后住院时间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腹腔镜和腹腔镜辅助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及住院时间短的优势,子宫肌瘤的腹腔镜手术无疑是一种保留器官的理性术式,随着腹腔镜手术技巧的提高和器械的更新改进,子宫肌瘤的腹腔镜保守手术将有更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垂体后叶素液体分离法在腹腔镜下子宫肌壁间肌瘤剔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0年2月~2014年12月349例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按掷硬币法分为2组:垂体后叶素液体分离组(n=162)将稀释的垂体后叶素注射于子宫肌瘤的包膜内,游离出部分肌瘤组织后,将腹腔镜用穿刺针插入瘤体与包膜间,形成"水垫",紧贴瘤体包膜一边加压注射稀释垂体后叶素的生理盐水,一边钝性分离出肌瘤;直接剥离组(n=187)均不注射"水垫",直接钝性分离剥除肌瘤。结果液体分离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直接剥离组[(56.5±10.2)min vs.(90.5±11.9)min,t=-28.426,P=0.000];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20.5±5.5)ml vs.(50.5±5.8)ml,t=-49.358,P=0.000],抗生素使用时间明显缩短[(3.3±1.5)d vs.(4.6±2.5)d,t=-5.778,P=0.000]。2组肛门排气时间[(20.9±3.7)h vs.(21.1±3.9)h,t=-0.489,P=0.625]和住院时间[(7.9±1.8)d vs.(8.1±2.0)d,t=-0.976,P=0.330]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中应用垂体后叶素液体分离法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控制术中出血量,且操作简单,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8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4例。观察组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对照组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比较2组手术效果。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101±2.5)m L,手术时间(47±3.6)min,住院时间(5±1.5)d。对照组术中出血量(193±3.5)m L,手术时间(66±4.6)min,住院时间为(10±1.5)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术中出血少,并发症少,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中联合应用垂体后叶素与催产素对循环系统的影响及止血效果。方法 60例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三组。垂体后叶素组(A组):经由子宫肌层注射垂体后叶素6U;催产素组(B组):经由子宫肌层注射催产素20U,催产素10U入大瓶静脉点滴;联合应用垂体后叶素与催产素组(C组):经由子宫肌层注射垂体后叶素3U,催产素10U入壶静脉点滴,催产素10U静脉点滴。比较三组注药前(T0)、注药后2min(T1)、5min(T2)、15min(T3)、30min(T4)的BP和HR的变化及出血量。结果与T0时比较,T1~T3时A组SBP、DBP明显升高(P<0.05);T1~T4时B组SBP、DBP明显降低(P<0.05);T1时C组的SBP、DBP明显降低(P<0.05);T1~T3时A组HR明显减慢(P<0.05);T1、T2时B组HR明显增快(P<0.05)。A组高血压、心动过缓发生率明显高于B、C组(P<0.05)。B组低血压、心动过缓发生率明显高于A、C组(P<0.05)。A、C组出血量明显少于B组(P<0.05)。结论联合应用垂体后叶素与催产素后循环波动小,出血量少,充分发挥了垂体后叶素与催产素的收缩子宫止血的作用,同时抵消了两种药物单独应用对外周血管的应用,避免了剧烈的循环波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剖宫产术中行肌瘤剔除术治疗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效果。方法筛选出本院妇产科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80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将其纳入A组与B组,每组40例,A组行单纯剖宫产术,B组于剖宫产术中行肌瘤剔除术,对比两组的临床指标与并发症。结果 B组的手术时间(60.3±5.4)分钟长于A组(40.5±5.5)分钟,术后宫缩素使用量(65.5±4.0)U高于A组(63.1±3.5)U,均P0.05;B组的术中出血量、恶露排净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301.4±14.3)ml、(33.4±5.0)天、(2.5±1.0)天、(5.7±1.4)天与A组(302.2±13.6)ml、(32.6±4.5)天、(2.3±0.9)天、(5.3±1.0)天相当,均P0.05。B组的并发症发生率(25.0%)与A组(20.0%)相当,P0.05。结论剖宫产术中行肌瘤剔除术治疗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效果显著,可避免二次手术的风险,且不会增加出血量及并发症,适于在临床推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阴道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疗效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3月~2008年10月58例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阴道组)和55例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腹腔镜组)的临床资料,对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剔除肌瘤重量、术后病率、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2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6,P=0.067),但经阴道组手术时间(62±13)min显著短于腹腔镜组(97±18)min(t=-11.895,P=0.000),术中出血量(105±30)ml显著少于腹腔镜组(180±25)ml(t=-14.396,P=0.000),术后病率(48.3%)显著高于腹腔镜组(23.6%)(χ2=7.410,P=0.006),住院费用(5216.4±28.5)元显著低于腹腔镜组(7421.6±31.2)元(t=-392.597,P=0.000)。结论 2种术式各有适应证而不可完全互相替代,但从卫生经济学角度而言,经阴道手术可作为治疗的首选术式,并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中子宫创面连续垂直褥式填塞缝合法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靠性.方法 2003年1月~ 2013年1月80例肌壁间肌瘤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采用连续垂直褥式填塞缝合法(研究组),132例肌壁间肌瘤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采用传统缝合方法(对照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术后病率、术后并发症、拔除盆腔引流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妊娠情况等.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115.7 ±43.7) min,与对照组(121.2±42.0)min无统计学差异,(t=-0.910,P=0.364);研究组出血量中位数112.1 ml(5~550 ml),与对照组中位数124.4 ml(5 ~500 ml)无统计学差异(Z=-1.414,P=0.149);研究组术后血红蛋白下降(11.9±9.5)g/L,与对照组(14.0±8.7)g/L无统计学差异(t=-1.645,P=0.101);研究组术后病率5.0% (4/80),与对照组12.1%(16/132)无统计学差异(Х^2=2.956,P=0.086);研究组拔引流管时间(1.8±1.0)d,与对照组(1.9±1.1)d无统计学差异(t=-0.664,P=0.508);研究组分娩率73.7%(14/19)与对照组58.8%(20/34)无统计学差异(Х^2 =1.170,P=0.279);研究组术后住院时间(4.1±0.9)d,显著短于对照组(4.6±1.7)d,(t=-2.431,P=0.016).2组无一例妊娠期发生子宫破裂.结论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中子宫创面采用连续垂直褥式填塞缝合法安全、有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比较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优越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230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资料,其中121例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109例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比较术中、术后及随访情况.结果 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85.7±10.4)ml,明显少于开腹组(110.0±13.8)ml(t=-15.053,P=0.000),腹腔镜组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短[(24.9±3.9)h vs.(32.1±6.7)h,t=-9.986,P=0.000],术后住院时间短[(4.8±0.7)d vs.(5.7±0.7)d,t=-9.678,P=0.000].2组患者子宫肌瘤残留率[1.7%(2/118) vs.2.8%(3/109),χ^2=0.008,P=0.929]、复发率[18.6%(22/118)vs.16.5%(18/109),χ^2=0.177,P=0.674)、妊娠率[14 4%(17/118) vs.20.2%(22/109),χ^2=1.329,P=0.249]、分娩率[7.6%(9/118) vs.11.0%(12/109),χ2=0.772,P=0.380]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相比,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明显的优势,可用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剖宫产术中挤压法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8年1月~2010年12月,剖宫产术中采用挤压法剔除子宫肌瘤128例(挤压法),传统方法剔除子宫肌瘤179例(传统法)为对照组。挤压法组用纱布称重法测量剔除肌瘤的出血量。比较2组产后出血量、产后出血率、术后1天血红蛋白下降值、产后发热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挤压法剔除子宫肌瘤的出血量为(6.57±3.68)ml。其中≥5cm肌瘤40例出血量(6.98±4.62)ml,〈5cm肌瘤88例出血量(6.39±3.17)ml;剔除浆膜下肌瘤101例出血量(6.39±3.33)ml,肌壁间肌瘤27例出血量(7.26±4.76)ml。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挤压法产后出血量(233.59±58.90)ml,对照组(256.70±158.68)ml,差异无显著性(P〉0.05)。挤压法产后出血率为0%,对照组2.8%(5/179),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红蛋白下降值挤压法(6.17±2.83)g/L明显小于传统法(7.1l±4.76)g/L(t=-1.996,P=0.047)。在较大肌瘤(直径≥5om)剔除时,挤压法40例产后出血量(265.00±79.42)ml,显著低于对照组44例(341.59±215.25)ml(t=-2.122,P=0.037)。2组产后发热、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剖宫产术中挤压法剔除子宫肌瘤较传统方法剔除子宫肌瘤能减少产后出血量,特别是在较大肌瘤剔除时更具有优势,是一种简单、微创、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法,值得临床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腹腔镜开窗式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010年2月~2012年5月136例子宫肌瘤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其中切开式67例(切开组),开窗式69例(开窗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病率、住院费用、术后复发率等.结果 开窗组手术时间(62.5±12.5) min显著少于切开组(82.4±25.5) min(=5.804,P=0.000);开窗组术中出血量(77.3±17.8)ml显著少于切开组(119.5±38.5) ml(t=8.243,P=0.000);开窗组术后病率2.9% (2/69),显著低于切开组13.4%(9/67)(Х^2=5.074,P=0.024);开窗组住院费用(5803.38±317.04)元,明显少于切开组(6147.97±319.86)元(t=6.309,P=0.000);开窗组术后排气时间(22.4±2.6)h,显著短于切开组(24.8 ±3.9)h(t=4.234,P=0.000);2组术后复发率比较无差异[11.6%(8/69) vs.10.4%(7/67),Х^2=0.046,P=0.831].结论 腹腔镜开窗式子宫肌瘤剔除术操作简单,易于掌握,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病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阻断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的62例子宫肌瘤按人院顺序编号后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剔除子宫肌瘤前先行阻断子宫动脉,对照组子宫肌层注射垂体后叶素6IU。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病率、子宫肌瘤复发和月经改善情况。结果2组患者手术均获成功,观察组手术时间(65.3±16.3)rain,显著少于对照组(78.7±20.4)min(t=-2.857,P:0.006);观察组术中出血量(53.2±21.7)ml,显著少于对照组(75.2±26.3)ml(t=3.576,P=0.000)。2组随访12个月,肌瘤复发率[3.2%(1/31)vs.9.7%(3/31),X^2=0.267,P=0.605]和月经改善率[80.6%(25/31)VS.77.4%(24/31),X^2=0.097,P=0.755]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腹腔镜下多发性子宫肌瘤剔除术,子宫动脉阻断术减少了术中出血,缩短了手术时间,术中寻找肌瘤更容易。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在腹部外科急腹症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问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因诊断不明确而接受腹腔镜探查术44例急腹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行急诊剖腹探查术的65例患者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腹腔镜探查的44例患者中,有42例患者(95.5%,42/44)在腹腔镜下明确诊断,其中34例(77.3%)患者在明确诊断的同时于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治疗,全腔镜下处理20例,小切口辅助14例。与传统剖腹探查术患者相比,腹腔镜探查术手术切口长度明显缩短[(6.7±2.2)cm比(15.8±3.4)cm]、术中出血明显减少[(51.4±303)ml比(117.9±49.5)m1]、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明显加快[术后进食时间(15.0±6.1)d比(30.5±8.4)d]和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5.6±4.2)d比(8.4±4.8)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O.05),而且手术费用也并未见明显增加[(1.2±0.8)万元比(1.4±0.5)万元,P〉O.05]。结论腹腔镜探杏技术在腹部外科急腹症患者中的应用安全、有效.可在明确病因的同时实施治疗。  相似文献   

18.
尹香花  顾建娟  成艳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0,10(12):1086-1087,1095
目的探讨杯状举宫器联合超声刀在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8年10月~2009年10月,我院共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58例,28例应用杯状举宫器联合超声刀手术,30例应用双极电凝联合剪刀手术,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结果超声刀组手术时间(92.0士10.1)min显著短于双极电凝组(115.0±18.1)min(t=-5.917,P=0.000),术中出血量(60.5±9.5)ml显著少于双极电凝组(105.5±9.5)ml(t=-18.027,P=0.000),2组术后住院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58例术后随访1~6个月,均未发生慢性腹痛及胃肠功能紊乱。结论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中使用杯状举宫器联合超声刀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肥胖的急性阑尾炎患者行腹腔镜手术的效果及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2月80例手术治疗肥胖的急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体重指数28~40。开腹组38例,腹腔镜组42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止痛药物及抗生素应用、术后发热、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及费用的差异。结果腹腔镜组2例中转开腹。2组手术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开腹组比较,腹腔镜组术中出血少[(14.98±12.77) ml vs.(31.58±19.00) ml, t=-4.550, P=0.000],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短[(2.7±1.0) d vs.(4.1±1.2) d, t=-5.470, P=0.000],术后需要止痛少[5.0%(2/40) vs.26.3%(10/38),χ2=6.802,P=0.009],留置引流少[2.5%(1/40) vs.18.4%(7/38),χ2=5.367, P=0.021],术后发热少[5.0%(2/40) vs.23.7%(9/38),χ2=5.616, P=0.018],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少[5.0%(2/40) vs.21.1%(8/38),χ2=4.493, P=0.034],住院时间短[(5.9±3.2) d vs.(8.7±4.1) d, t=-3.345, P=0.001],但住院费用高[(7800±396)元vs.(4914±434)元, t=30.716, P=0.000]。结论对于肥胖的阑尾炎患者,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疼痛轻、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住院费用可以接受,是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对进展期胃癌患者进行腹腔镜D2根治性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至2010年12月间在苏北人民医院接受腹腔镜下根治性切除术的21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腹腔镜组)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行开腹胃癌根治术的18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开腹组)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腹腔镜组有206例患者完成胃癌D2根治术,4例(1.9%)中转开腹。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更少[(208±38)mltL(300±52)ml,P〈0.05],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更快[(2.9±0.7)d比(3.9±1.8)d,P〈0.05],术后住院时间更短[(12.8±6.2)d比(15.6±6.8)d,P〈0.05],但手术时间长[(258±42)min比(193±30)min,P〈0.05]。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分别为(20.5±1.9)枚/例和(25.8±1.5)枚/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1%(17/201)比8.5%(15/18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率分别为2.9%(6/210)比2.8%(5/180),3年生存率分别为35.6%和37.8%,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安全、可行,与开腹手术具有相当的淋巴结清扫范围和远期生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