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时令气候、药性、服药条件三方面,对寒热之义进行了阐述。释寒热为时令气候,体现了中医“舍时从证”的治疗思想;释寒热为药性有其理论和临床依据;释寒热为服药条件则是“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在临床用药上的具体体现。这样理解既不背经旨又具有普遍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内经》“发表不远热”的角度将《伤寒杂病论》中运用麻黄的主要条款归纳为十一个类型。即:解表散寒、解表清热、解表行水、解表退黄、解表蠲痹、解表温里、发越郁阳、解表止痉、解表止利、解表止痒、解表涤饮。肺主肌表,六淫之邪袭居肌表引起的多种病变,其病机总以肺失宣肃为主导,治疗大法当开腠以散之,开腠非辛温药难达。麻黄辛温,质地轻扬,主入肺经,为解表要药。故凡肌表遇之证,毋受寒热虚实之疆界,皆可选用麻黄。在组方中麻黄或为主或为从,总不脱却发表启腠之用,正中表证病机。同时结合现代医学临床,拓宽麻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3.
中药的配伍运用,对方剂的组成,无论在理论或临床上,都有重要意义。历代先贤在处方用药经过实践有效后保留下来的成方,其配伍方法,是有根据、有理论的经验积累。尤其是寒热并用的配伍方法,值得努力学习,多方汲取。疾病是错综复杂的,就寒热而言,有表热里寒,表寒里热,上热下寒,上寒下热,等等。治若撤其一面而遗其一面,则寒得寒而更甚,热加热而愈焰。唯有寒热兼施,并驾齐驱,庶无顾此失彼之弊。诸如此类的方剂有:大青龙汤、栀子干姜汤、桂枝加大黄汤、干姜芩连人参汤、乌梅丸、驻车丸……,不胜枚  相似文献   

4.
广义伤寒是一类热性疾病的统称,而寒热则是这类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六经疾病均离不开寒热证,太阳病的寒热并见、阳明病的但热不寒、少阳病的寒热往来、太阴病的脾虚寒湿、少阴病的寒化热化以及厥阴病的厥热胜复,无一不是寒热之征。寒热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创立了“六经论伤寒”的辨证论治方法。体现了寒热同形同病规律。所谓寒热同形,指“寒有寒象,热有热象,今则反之,寒见热象,热见寒象,外形虽同,而病之本质实非,这叫寒热同形”;所谓寒热同病,指“寒有寒象,热有热象,真寒真热,两气并见,是为同病也。...  相似文献   

6.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容易发病;又生机蓬勃,脏气清灵,易趋康复。治疗疾病时,应注意扶助其生生之气,有利机体的康复。临床应做到攻不伤正,补不碍滞。诚如明代儿科万全所云:“小儿用药,贵用和平,偏寒偏热之剂不可多服。”故小儿临床中多用攻补兼顾,寒热并用等相反相成之法,笔者不揣愚拙,简述如  相似文献   

7.
鼻鼽辨证要分清寒热、虚实、表里,以寒热为纲从表实寒证、表虚寒证、里实寒证、里虚寒证、里热证、表寒里热证(真热假寒)六个方面论述了严道南治疗鼻鼽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浅探寒热并用法在《伤寒论》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治热以寒,治寒以热"(<索问·至真要大论>).然而临床所见往往不是些纯热无寒或纯寒无热的证候,由于有些疾病病程较长,病因复杂,常表现为寒热错杂,此时就需要根据患病的部位和生理特点及药物的作用部位、功能而施以寒热并用之方.由于寒热性类水火,用之得当可使错杂之寒热冰释雪融,用之不当寒热互相牵制,反失其功.医圣张仲景运用寒热并投之法,或增减药量,或变化药味,总以切合病情,分清主次为根本宗旨.为了便于医者更好地学习仲景的用方之精妙,笔者将寒热并用法在<伤寒论>中的体现作如下探析:  相似文献   

9.
金元时代医家张子和认为“病之一物 ,非人身素有之也 ,或自外而入 ,或自内而生 ,皆邪气也。邪气加诸人身 ,速攻之可也 ,速去之可也 ,揽而留之则为害” ,故主张“先攻其邪 ,邪去而元气自复”。攻邪即所以补正 ,损其有余即所以补不足。其攻邪之法 ,无非汗、吐、下也。本文试就张子和之汗、吐、下三法探讨如下 ,以就正于同道。1 汗法张氏力辟习俗固守“发表不远热”之旨 ,认为不论温热药还是寒凉药 ,均可作为发汗药。遂将常用的发表药物凡 40多种 ,根据其性味分为辛热、辛温、辛甘、辛凉 ,给临证应用提供了对症选择之便。对处方的分类 :桂枝汤…  相似文献   

10.
1 阳明寒热证阳明主里 ,属胃与大肠 ,外邪入里则化热 ,无形热邪弥漫全身 ,热可化燥 ,热与燥合于胃中 ,消灼律液 ,而成阳明经病寒热证 ,乃寒热同病之证。如白虎汤证 (1 81 ,2 2 4 ) (文中所有括号内数字为成都中医学院主编《伤寒论讲义》中的条目数。上海科技出版社 ,1 964年第 1版 )之“表有热 ,里有热”,“脉浮滑”,“自汗出”,乃太阳之邪已入里而转属阳明 ,形成表里俱热之证 ,热邪充斥表里内外故自汗出。又如 1 87条和2 2 6条将阳明经病寒热证的发热特点描述为“发热汗出 ,不恶寒反恶热”,“身热 ,汗自出”,又兼“渴欲饮水”,这就是后世…  相似文献   

11.
凡欲探求合方中方与方间关系者必自张仲景桂麻合方始.我们对张仲景桂麻合方展开了多层次、多方位的研究,桂枝汤合大承气汤相合是否依然具有解热作用的药效学观察,揭示解表剂与攻里剂"发表攻里"能否合用的临床功效问题,从而进一步揭示合方之间的关系,并藉以部分诠释产生此协同或拮抗关系的机理,为合方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张仲景对药物之寒温配伍运用巧妙,组方构思法度严谨,寓有深意,很有探讨之必要。本文试就《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中寒温药配伍的类型及其特点归纳分述如下。一、寒温并用,各行其道,治疗寒热互见之证《内经》曰:“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寒热并存固然要寒温同用。仲景将寒温药物冶于一炉,主要是针对病机复杂,寒热互见之病证而设。寒药清其热,温药散其寒,各行其道,各逞其能,如是则寒热之证得除而阴阳和平,然由于寒热之邪所在部位及特点的不同,故同为寒温并用之法,药物的配伍亦因之有别。试予归纳,主要有以下  相似文献   

13.
机体阴阳的对立统一,动态平衡,是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而这一平衡一旦遭到破坏,就会出现阴阳的偏盛偏衰,成为疾病发生的关键所在。阴阳偏盛偏衰可表现为或热或寒,或虚或实的各种不同的证候。如我们通常所说的“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等都是阴阳偏盛偏衰表现为寒热的具  相似文献   

14.
介绍严继林教授对感冒病的认识、治则及常用经验方。强调要重视对感冒的治疗,临证时注意分清寒热,治疗上遵循“发表不远热”,“治外感如将”,注意扶正和顾护脾胃等原则,临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二、半表半里证期 [概说]半表半里证期是介于表证与里证之间的一种证候。其主证是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脉弦等。 [病因病理]半表半里证是正邪相持,正胜则热,邪胜则寒,故其热型为寒热往来,邪不在表,亦不在里,而在表里之间的胸胁部位,故出现胸胁苦满。因气机不利,肝胆失疏,胃气不和,故胃逆喜呕,不欲饮食。 因本证介于表里之间,所以常有风寒表虚和内热实证等兼证。  相似文献   

16.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此至理也。教医者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辨证用药,简便而易行,桴鼓而相应。然临证更多胶痼复杂之疾,则非单用寒药或热药所能治,必寒热并用,方能取效也。至若寒热并用之法,医圣张仲景《伤寒论》论之甚详。有用辛开苦降、寒温杂投,治  相似文献   

17.
正治之法乃以热攻寒,以寒泄热,以辛透表,以苦泻下.然辛苦乃味之极,寒热即气之端,事物之极必反,故用药之时当慎之又慎.用辛热、苦寒之药当审慎,其药量更应慎之又慎.周老师常告诫我们,辛热、苦寒之品,伤阴耗液,伤阳耗气,用药当慎,用量须小,中病即止.现介绍周老师两案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 病有寒热之别,药有寒热之异,故《本经》有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之分,临床上寒热错杂,需要常用寒热理论炮制中药,明代李时珍在黄连炮制项谈到“诸法不独为之引导,盖辛热能制其寒,咸寒能制其燥性,在用者详酌之”。本文用实例从寒热相制可变其性,寒热互制可缓其性,寒热各制可增其功、生凉、熟温,法有其用等方面专论运用寒热理论炮制中药的重要性,科学性。1.寒热相制,可变其性 寒热是拮抗、对立、矛盾、相反的,常用此理论炮制药物改寒转温,或使热(温)转凉,寒药用热药制后变为温性药,热药用寒药制后转变为凉性药。如生地性寒属寒药,为清热凉血之品,经热药酒加热蒸制成熟地后,就成温药,为滋阴补血之品。  相似文献   

19.
轩岐精言(17)     
<正>十剂以准规矩,七方以明绳墨。十剂是方剂的功用分类法,即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十剂。七方是七种组方制度,即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但后世对此有不同分类方法,如,《本草衍义》增加寒、热二剂。缪仲淳增加升降二剂。张景岳以补、和、攻、散、寒、热、固、因"八阵"而立方剂。七情之伤,虽分五脏,而必归本于心。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的过  相似文献   

20.
(二)寒热辨证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纲。正确地辨别证候的寒、热属性,是决定用药为温热或寒凉的关键。《内经》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即寒证用热药,热证用寒药,两者治法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