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缺血性中风作为我国常见脑血管病之一,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但因其病因病机复杂,临床选方用药困难,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本文基于"系统辨证脉学",总结中风病脉象要素,通过不同脉象要素之间的组合,搭建出"脉-证-方"相应的辨治体系,为治疗中风病处方用药及中医特色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2.
脉诊是中医传统诊断方法之一,高血压是世界范围内的一种常见多发疾病,也是心脑肾等血管病形成的危险基础。依据脉象与高血压形成的共性机制在于血管、心脏,运用"系统辨证脉学"中西汇通整合诊断模式,对高血压的整体疾病脉象和中医辨证脉象特征进行归纳整理,建立高血压脉-症、脉-证、脉-病和脉-治相应的整体性和规范化辨治体系,实现中医临床思维方式的技术调整,对高血压的早期预警、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山东中医杂志》2017,(5):424-426
齐向华老师总结多年临床经验,融合古今医家的脉法,创立了以25对脉象要素为基础的具有系统性与回溯性的系统辨证脉学体系,并在"方证相应"的基础上创新归纳出"脉证方相应"规律。列举系统辨证脉学临证验案3则,并总结"脉证方相应"需遵循的四个原则,为系统辨证脉学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脉诊作为疾病的一种诊断方法 ,有其独特的诊断原理。"系统辨证脉学"是对传统脉学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它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机体的生理、病理和心理状态,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眩晕病因病机复杂,笔者以"系统辨证脉学"理论为依据,根据脉象的变化分析眩晕的辨证分型及典型病案,以期为临床提供一种新的辨治思路。  相似文献   

5.
"系统辨证脉学"是在传统脉学基础上的拓展和创新,凭脉辨证的关键在于对脉象要素的识别及对脉象要素之间关联性的辨识、判断与推理,"位、数、形、质、动"五维纲领的提出使凭脉辨证有法可依,有据可存,对预测疾病、指导临床诊治达到治未病的医学高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辨病脉证并治"是仲景对疾病"逐级分类"的治病模式;指出"病"的等级高于"证","辨病脉证并治"的高明之处在于重视疾病分类中的等级概念,是仲景智慧的体现;论述了"辨证施治""辨证论治"提法的由来和本意;强调现代的"辨证论治"已远离仲景"辨病脉证并治"的诊疗模式;分析了中医脉学的现代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与过度强调"辨证论治"有关,并介绍了作者在脉学研究方面的工作;最后论述重提"辨病脉证并治"是中医学健康发展的拐点。  相似文献   

7.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疾病的常见病之一,伴随有肠化生与不典型增生,治疗颇为棘手。林吉品主任中医师擅长结合胃镜下病理表现,运用"症-因-脉"三阶梯法的辨治思路来选方用药,值得学习与借鉴。其运用"症-因-脉"三阶梯法模式,以症、镜下病理变化为辨证要素,审证求因,平脉辨证,重视脉诊,组合应用,临证思路明晰,理法方药一体,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8.
齐向华教授依据"系统辨证脉学"将病因分层理解,详细区分为始动病因和持续病因、显性病因和潜在病因,强调脉象要素与病因的联系,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临床提供了新的辨治思路。并以典型医案进行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析周慎斋脉诊学术思想特色。方法:通过分析周慎斋《慎斋遗书》《医家秘奥》脉论原文,结合文献查阅的方法,从脉象、脉理和主病等方面梳理其脉诊学术思想。结果:慎斋先生重视“三部九候、人迎气口”脉诊诊法,灵活运用以脉辨神与力、以脉辨胃气胃阳、以脉辨气血精神等望色切诊之法;并将脉诊与脏腑、八纲、三焦等辨证方法结合,充分发挥脾胃学说,明确脾阴证治,重视肾与命门,最终将脉诊理论应用于临床,明辨病机,指导遣方用药。结论:慎斋先生脉诊理论融合脉象、脉理、主病以及治法方药来辨治疾病,临证经验丰富,为脉学理论的临床运用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相似文献   

10.
介绍系统辨证脉学的临床操作规范,对脉象要素进行数字化信息描述;阐述系统辨证脉学分析疾病的过程和环节,实现中西医汇通诊断;通过各种脉象特征回溯既往感而未发或潜伏时间长的致病因素,诊断"伏邪";从辨识人体的早期功能改变、疾病前期预警、心身一体疾病等方面诊断"未病"。提出系统辨证脉学在中西医学汇通、诊断"伏邪"、治未病和构建新的临床思维模式方面的诸多优势。  相似文献   

11.
该文系统介绍了齐向华教授及其团队构建的中医辨治体系。本体系以"系统辨证脉学"为特色理论和诊疗技术,以"心理紊乱状态"辨证为纲领,注重发现疾病产生源头,分析疾病发展过程流,并据此采取综合措施治疗疾病。该体系充分发挥了中医特色和优势,是中医理论和技术的创新。  相似文献   

12.
针对当今医学院校理论与临床脱节的培养模式,为提高中医内科研究生临床诊疗能力,响应中医教育体制改革,创办"特色脉学师承班",对中医内科研究生进行"系统辨证脉学"脉诊培训,培养学生的"脉-证-方"临床思维模式,是中医人才教育改革的一次创新,对于培养出更多的中医实践性人才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脉法概要《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平脉辨证乃其辨证论治之精髓.《伤寒论》凡22篇,其中《平脉法》、《辨脉法》两篇,着重论述了脉学的理论及实践;辨六经病各篇,合398条,113方,其中脉证并举的有135条之多,共叙述了60种脉象(单脉18种,相兼脉42种).《金匮要略方论》共三卷25篇,包括40多种疾病,载方205首(其中四首只载方名而未见药味,不包括后三篇),脉证并举者有120余处(论述单脉18种,相兼脉51种).此书虽非脉学专书,但对脉象的论述已基本形成体系,它既不同于《内经》的理论阐述,又有异于后世诸家之论,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之辨治特色.  相似文献   

14.
针对中医内科学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差的现状,提出了"实训-应用-评价"三位一体式的中医内科学研究生临床技能培养方案,按照此方案的培养计划,滕晶、齐向华教授展开了以脉诊为核心的临床技能培训,系统讲授了"系统辨证脉学"的脉象要素及脉诊技法,并组织学生进行了脉诊实训,提高了学生的临床脉诊技能,对于培养出更多的实用型中医人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系统辨证脉学将复杂的脉象系统分化为25对脉象要素,是齐向华教授在传统脉象的基础上结合系统论和认知心理学、物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建立的脉学诊疗体系。运动神经元病属于中医学痿病范畴,十版《中医内科学》将其分为五种证型,即肺热伤津证、湿热浸淫证、脾胃虚弱证、肝肾亏虚证、脉络瘀阻证,齐向华教授结合患者四诊资料及人体之气的变化,创新性地将其分为气机郁滞、气虚痰瘀、气机下陷三种证型。对于传统分型和自创分型,齐向华教授均基于系统辨证脉学,通过分析脉象要素得出病因病机,进而提出相应治则和方药,相关诊疗经验可为临床提供参考。附验案2则。  相似文献   

16.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表明《伤寒论》诊断疾病的思路及过程,是脉与证的集合,体现了"脉-证"合参的辨证思维与方法,为辨证论治之雏形,为后来中医辨证论治的确立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说明"识脉证""辨脉证"在中医临床辨证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基于"病-证-症-势"辨治特发性膜性肾病,指出辨病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时可将"风邪-风药"作为中西医汇通辨病治疗的结合点,总结出青风藤、僵蚕、蝉蜕的辨病靶药;认为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基本证型为脾肾亏虚、风湿瘀内蕴证,以健脾益肾、祛风通络为治疗大法,基于此总结出临床常用的基本方。临床中又在辨病、辨证治疗的基本方基础上随症治疗;同时在治疗过程中时刻把握疾病病势的发展,方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李毅  刘艳 《吉林中医药》2009,29(10):912-913
《伤寒杂病论》对脉学极其重视,促进了后世脉学的发展:在诊脉中重视采用“寸口诊脉法”诊断疾病;诊脉方法多样化,针对不同疾病,采用不同诊脉方法;仲景脉学应用“阴阳学说”思想,认为脉诊以阴阳为纲;凭借脉象来判断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邪正盛衰、预后,并确立相应的治法,体现“脉证合参”的诊脉辨证思想;注重因人辨脉,人的体质胖瘦与脉象有一定关系;注重因时辨脉的思想,认为脉象受四时之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齐向华教授在研究古代文献的基础上,在临证中将“大气下陷”分为虚实两端;在梳理古代文献的基础上,创新性的提出了五种“中医心理紊乱状态”(思虑过度状态,烦躁焦虑状态,郁闷不舒状态,惊悸不安状态,精神萎靡状态),并构架出了相应的辨治体系;在传统脉诊的基础上,引入系统科学理论,融合现代脉法,创新性的构架出了“系统辨证脉学”体系,根据“系统辨证脉学”体系,指出大气下陷有三个病机层面:上焦气虚、下焦不固和气血沉积,进而总结出了“大气下陷”临床常见辨证脉象系统:下、进少退多、寸粗尺细、寸强尺弱,为临床辨治“大气下陷”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0.
“脉证”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指通过脉象判断疾病证侯、确立治法的思维方法,是仲景辨证施治的特色之一。《伤寒杂病论》对此论述颇详,如《伤寒论》、《金匮要略》各篇均冠以“某某病脉证并治”,且原文中通过脉象阐释病证者,《伤寒论》398条原文中有148条,《金匮要略》414条原文中有141条。由此可知,通过脉诊确定病因病机的辨证思维方法在仲景辨证体系中极其重要。现就《伤寒杂病论》中“脉证思维”探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