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迄今为止,中医学者大都认为,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统观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的本意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也即是在辨病基础上的辨证论治。《伤寒论》以六病(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命名;《金匮要略》也是以“病”命名,如痉湿喝病、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疟病、中风历节病等。说明仲景首先重视的是辨病。在《伤寒论》太阳病中依症状不同又分为中风、伤寒、温病,实际上中风为太阳表虚证、伤寒为太阳表实证,温病为外感温邪所致病,属于另一类型的病,故后世又把温病分为另一大类,再依次辨证为卫分证、气分 相似文献
3.
《伤寒杂病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热病的专书 ,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 ,比较完善 ,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医学著作 ,它的核心是辨证施治 ,经历代运用不衰 ,究其内容 ,新解几点如下 :1 辨证核心 六经新解 《伤寒杂病论》的核心是六经辨证 ,那么六经究竟应当怎样理解 ,它同现代医学有何联系呢 ?六经之经 ,与经络之经殊异 ,经 ,即部 ,如六部之部 ,是将身体的各个部位 ,内在体质统分为六个部位 ,其手足之分上下 ,犹宰职传列左右也 ,名为三阴三阳 ,各列为纲 ,以此囊括万病 ,立法较之思邈用脏腑统令百病 ,无择括三因为病纲 ,丹溪以气血痰郁… 相似文献
4.
作者通过中医理论详析人体内主持津液的各脏腑器官生理功能所得,脏腑功能在对津液的生成与输布过程中,作用显著。文章基于张仲景所创立的六经辨证体系为主要视角,对其中针对津液运化失调所体现的证治思路,一一作出具体概述,以期使张仲景所创的六经辨证体系在脏腑论治应用中有据可循。 相似文献
5.
纵观今之临床,“悸证”颇为常见,既可单独成病,又可为失眠、眩晕、耳鸣、胸痹、虚劳等病证所兼见,现代医学之冠心病、高心病、风心病、心脏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各种心律失常及心衰等病亦常见此症.目前对本证之机制研究甚为深入,其新药开发更是方兴未艾.然其治法药物多囿于活血化淤或养阴益气,其于临证,似有偏颇.故完整掌握仲景“悸证” 论治体系,于今之临床、科研无不具有裨益作用. 相似文献
6.
从主要症状(以恶寒发热、汗出、口渴、手足厥为例)、证候类型、治法和方药、煎服法与护理四个方面探讨了《伤寒杂病论》的量化艺术。认为其有助于辨证论治的准确化、精细化和规范化,也体现了张仲景丰富的临床经验与良苦用心;深入研究这方面的内容,则有利于进一步掌握《伤寒杂病论》的临床思维方法和精神实质,提高辨证论治水平与灵活运用经方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伤寒杂病论》瘀热证治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瘀热”为临床常见之证,但历代医家论述较少,而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却详尽论述了其病因病机和治法方药,为后世医家研究和治疗瘀热之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探述如下。1表热随经侵血,博结阻于少腹仲景对太阳病不解,表热随经入腑,与血相结少腹(后人称蓄血证)者,采用活血化瘀、通下瘀热之法,但治分缓急轻重。若蓄血尚轻但发病较急,少腹急结,其人如狂者,予以桃核承气汤。如《伤寒论》第106条云:“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方中以桃仁破血祛瘀,大黄下瘀泄热,合用而瘀… 相似文献
8.
"因时制宜"是《伤寒杂病论》中的重要治则,从生理、病理、预防诊疗三方面分别进行系统总结及说明"因时制宜"在《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9.
探讨《伤寒杂病论》有关皮肤瘙痒的病因病机,概括为风气往来、营卫不和,湿邪留着、搏于气血,津气两虚、肌肤失痒,瘀毒阻滞,疥疮丛生,四种常见证候类型,并分析其辨证施治规律,为临床审因论治皮肤瘙痒证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该文通过对《伤寒杂病论》中厥证相关条文内容的梳理学习,探求厥证的病因、病机及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以期为准确把握厥证的证候实质、提高临床辨治能力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伤寒杂病论》系古今中外推崇的中医经典。后整理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本文根据“文理服从医理”的要求,着重探讨二书的理论原则及思想方法,首先提出应寻求书中“病脉证治”的主线以提纲掣领,网罗全书,从而探讨仲景辨证之规矩及立方遣药之法度。再说明寒热是观察外感热病的主线,以寒热变化为纲,可以分析出六经三阴三阳各证;虚实是观察内伤杂病的主线,以虚实变化为纲,可以分析出杂病各证;表里及表里双方的轻重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交叉重复的主线,以表里轻重为纲,可以分析出表里证的先后缓急。文章从六个方面举例进行理论方法探讨,最后指出,寒热、虚实、表里六个方面,也不是各自孤立而不相涉的。 相似文献
12.
13.
身肿是指身体水肿,按之凹陷的证候。《内经》把身肿称作“水肿”,并分为“风水”、“石水”、“涌水”等。《金匮要略》则称为“水气”,分别论述了“风水”、“皮水”“正水”“石水”、“五脏水”的病因、病机、证候、治法、预后等。而且还提出身肿的诊断方法,如面目浮肿,目窠上微拥,如蚕新卧起状,按其手足,凹陷不起,即为身肿等。为后世对“水肿”的辨证论治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伤寒杂病论>中"汗法"种类的统计和对张仲景运用"汗法"治疗疾病技巧的探讨,说明"汗法"这一治病的主要方法,在张仲景运用时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灵活性."汗法"不仅可以用来治疗外感病,而且还可用来治疗风湿、水肿、肺胀、黄疸、痰饮等及许多杂病.就其治外感而言,又有峻汗、缓汗、小汗、微汗、复汗、更汗、先其时发汗等不同;可见伤寒中之"汗法"与后世之解表法及辛温发汗、辛凉发汗等的含义,有着根本上的区别.如能象张仲景那样熟练而灵活地运用汗法,便会使很多疾病消灭于萌芽之中.由此特别提示业医者,为了我们肩上的重担和责任,一定要读四大经典,在反复研读经典时,从中便可吸取无穷的力量和智慧. 相似文献
15.
从主要症状(以恶寒发热、汗出、口渴、手足厥为例)、证候类型、治法和方药、煎服法与护理四个方面探讨了<伤寒杂病论>的量化艺术.认为其有助于辨证论治的准确化、精细化和规范化,也体现了张仲景丰富的临床经验与良苦用心;深入研究这方面的内容,则有利于进一步掌握<伤寒杂病论>的临床思维方法和精神实质,提高辨证论治水平与灵活运用经方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伤寒杂病论》有29首方剂应用到白术,张仲景应用白术主要是利小便和补脾气。张仲景治疗痰饮水湿病证有“发汗、利小便、逐水”三大治疗原则,以白术利尿是对这些原则的灵活应用。张仲景通常采用白术配茯苓以消胸腹痰水,白术配麻黄以逐皮间水湿,白术配附子以疗风寒湿痹。张仲景以白术补脾气见于理中丸、薯蓣丸等经典方剂的配伍中,常以白术配人参以补中气,白术配当归、川芎以调气血。认识白术利小便和补脾气的两大功效,对于指导相关疾病的临证用药当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论《伤寒杂病论》方药量比例变化规律黑龙江中医学院吴文刚,孙丽华《伤寒杂病论》方药量比例变化规律是张仲景组方用药的主要规律之一。它不仅是《伤寒杂病论》一书中方剂药量变化的内在规律,而且也体现了整个中医学方剂药量比例变化的某些规律,将对发展仲景学说,完善...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就《伤寒杂病论》丰富的外治法内容探讨如下。1舌含法此法是将药末置于舌下,刺激局部,或通过舌下黏膜迅即吸收而治疗疾病的方法。《金匮·杂疗方》救治“脉动而无气”的昏迷者,“令人以桂屑着舌下”以开其心窍,回复阳气。2搐鼻法此法是将药末或药汁搐入或吹(灌)入鼻腔内,经 相似文献
19.
《伤寒杂病论》在治疗糖尿病肾病中的指导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对糖尿病肾病已有较多认识,对肾病证治进行了较为完整的论述,其中阴中求阳法及培中补肾法对后世治疗肾病影响较大。其治疗原则及所用方药仍对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