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气"在现代中医学中多与"邪气"相对称,是表达邪正病机理论的重要概念。然而《黄帝内经》中"正气"表达"正风"之义,本质内涵是与时节所应方位相正的风,具有一定的致病性,属于现代外邪的范畴。"正气"在魏晋南北朝最早出现生理性内涵,后逐渐成为"人体生理之气"的明确代指。再至宋代《素问遗篇·刺法论篇》以"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言彻底确立了"正气"生理之气的认识以及与邪气相抗争的对立关系,成为现代"正气"概念的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内经》载述:“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就是说:正气(机体的抗病能力)充实于内,外来邪气不能侵犯,而邪气(一切的致病因素)的侵犯,必先由于正气的不足。《内经》对发病机理的概括性阐述,非常清楚地说明了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外邪是构成疾病的重要条件,外邪必须通过内在因素,才能发病的道理。在中医治疗疾病时,除了注意致病之邪以外,在用药处方上主要着重调整机体的功能,以增强抗病能力。扶正固本治法,就是依据上述理论制订的。扶正固本,就是使用扶助正气的药物,并配合适当的营养和功能锻炼等辅助方法,在疾病的缓解阶段,来调理人体阴阳、气血、经络等。通过扶助正气,增强人体内在抗病能力,以驱除病邪,促进生理机能的恢复,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所以,扶正  相似文献   

3.
疾病的发生不外正与邪两方面,正指人体正气,邪指一切致病的因素,人体正气强盛,抗病力强,虽有邪气侵入,可免于发病,正如《素问·遗篇刺法论》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反之,正气虚弱,无力抗邪,则邪气侵入人体而发病,即《素问·评热病论》所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就是在疾病整个过程中,正气未衰,尚可抗邪。疾病表现轻浅,易于治疗;若正气虚衰,邪气强盛,正气不仅不能将邪气战而胜之,甚至邪气反使正气更加亏损,邪气危害作用不断增加,病势日趋恶化,造成治疗上的困难,使疾病绵缠难愈,可见正气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早在1700多年前张仲景对正气就非常重  相似文献   

4.
中医学十分重视养生之道,认为疾病是由邪气侵袭、体内正气空虚,阴阳失调所致。《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功即根据此理论通过锻炼使得阴阳调整、扶正祛邪。如人体正气充足,体质机能强健,则不会发病,有病亦轻。中医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是为养生之道。 1 调养精神情志与气功调心 《内经》“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注意精神调养,是中医养生学关键之一。人是自然和社会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中医学"邪气"的历史源流.方法:采用文献学研究方法.结果:经考察,<内经>中"邪气"是与真气、正气相对而言的,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后世在此基础上扩大了"邪气"的内涵,对邪气的认识上升到了病因、病机层面.结论:从病因层面分析,"邪"可分为外感之邪和内生之邪两类.人体内邪包括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痰饮、瘀血等;外邪包括风寒署湿爆火及疫疠之气."邪气"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邪气"指各种病邪,包括外感六淫、精神、饮食及体内阴阳的变化等.狭义的"邪气"是指四时不正之气,如六淫以及疫疠之气等,也特指"邪念之火"等特定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6.
本文依据《内经》邪正斗争、正虚为主的发病学思想,通过剖析"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同时得病,其病各异"以及"因加而发"等著名论点,提出并论证了《内经》体质发病观,强调人体发病由体质主导,与体质相关,并且存在体质差异决定发病多样性等内涵,深入挖掘《内经》发病学的理论价值,阐发其对临证诊治疾病和养生防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内经》正邪离合论与中医病邪理论的气化观宫锡杭,陈受强北海市皮防院关键词内经,邪气,正气,气化学说中医的“邪气”与“正气”作为一对应用广泛的概念,涉及中医发病观,邪正虚实病机与扶正祛邪治则等重要理论的阐释应用。但一般解释往往偏重于正邪的对立斗争,而忽...  相似文献   

8.
谈痹从虚治     
<正>痹者,闭而不通。痹证是由气血凝滞、壅塞经络所引起的一类病证。《内经·痹论篇》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所以医者治痹,多从风寒湿热之因,以祛邪为务。却不知痹证起于元精内虚,而成于风寒湿热外袭。1成因《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奏,其气必虚"。祖国医学将人体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正气作用,重视其内因,同时也不忽视外因对机体的影响。《素问·痹论》曰:"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会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会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会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其病因为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肾主骨,肝主筋,脾主肌肉四肢,而人体经络内联脏腑,外络于肢节,肝肾虚损,筋骨筋脉失养,而受外邪侵袭,脾失健运,湿从内  相似文献   

9.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在于邪正斗争和机体内部的阴阳失调。在邪正斗争的发病过程中则以“正虚”为主要关键。《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疾病的发展和变化过程,又因邪、正的消长盛衰而有虚证、实证的分别。“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通评虚实论》)。虚证指正气虚损,实证为邪实而正气不虚。正气是否虚损为区别虚证、实证的主要根据。因此,形成了中医学关  相似文献   

10.
浅谈《内经》中的时间养生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经》顺应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养生的理论,是“天人相应——自然人体观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时间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兹就其“因时制宜”趋避外邪、保养正气的养生学理论结合临床做一探讨。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赋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教圣人传(专)精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太阳病汗之五法,即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小青龙汤、大青龙汤五方所示之法。合而言之,则属一法,即汗法。俱是升太阳表邪之出路。太阳为六经之首,统摄营卫,固护于外,主一身之表,为诸经之藩篱,外邪侵袭人体,太阳首当其冲,邪正交争于太阳,当顺其正气逐邪之势,因势利导,汗而散之,则“使邪气与汗皆出”《素  相似文献   

12.
疾病发生不外正气与邪气的斗争,而老年人正气渐虚,故常易发病,且常五脏互相累及,相兼为病,本文结合《内经》五脏气之"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从"气"的角度,结合《内经》五脏气探讨老年人五脏病变之病机.  相似文献   

13.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内径》。“本”是指机体的正常生理,“正”是机体对“邪”的防御功能。李中梓根据内经治病必求于本的论点提出“善为医者,必责根本,而本  相似文献   

14.
在临床上,凡是病情属虚或虚实夹杂,以虚为主者,我们都必须立足于补虚之法,施以补益之品以恢复人体的正气,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即《素问·三部九侯论》:"虚者补之",《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损者益之",都是补益剂立论的依据.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虽然只是相对而言,但已充分说明了正气对人体的重要性.言补虚之法,当从气、血、阴、阳人手,结合五脏,予以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5.
感冒为常多普疾病之一,目前仍缺乏有力的防治措施, 《内经》中指出:“正气为本,邪气为标,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为提高机体抗御能力,力求未发扶正,已发攻邪,预防为主,进一步防治好感冒,以达直接和间接地减少各种并发病的发生。我组自1971年以来,采用本法防治感冒400例。 一、一般资料: 400例中,单纯感冒150例,经常感冒及原患有慢性气管炎、肾炎、风湿、心脏病等250例,其中男154  相似文献   

16.
祖国医学很早就认识到人的体质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内经》中就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在《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将中又根据人的体质不同,将人分为二十五种。“先立五行金本水火土,别其五色,异其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具矣。”张仲景更是发展了《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将中的这种体质思想,在他的划时代医学巨著《伤寒论》中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1体质不同,发病不同由于体质不同,发病有合病、并病、直中、本经自病、两感之不同。会病即二经或三经的复杂症状同时出现的发病形式,无先后次荣之分。《伤寒论》…  相似文献   

17.
卒中相关性肺炎是由于内伤虚损的机体又复感外邪而发生的温热性疾病,内有正气亏虚、痰瘀留滞,外有六淫之邪侵袭,机体感受外邪后发为肺热病,其临床表现及病理特点与阴阳交理论中的内外合邪发病观类似。治疗卒中相关性肺炎应从患者正气亏虚的实质、病理产物的堆积、感受外邪的性质、感受外邪后机体反应等方面综合考虑,以益气、泻热、养阴为基本原则,兼顾痰瘀等病理因素,方可获效。  相似文献   

18.
《内经》论针刺补泻发挥邱连利甘肃省中医学校(730050)关键词复合手法导气法冷热感中图分类号R245.31补与泻《内经》所述“盛则泻之,虚则补之”是补泻手法的根本原则。所谓盛,是指邪气旺盛;所谓虚,是指正气衰退。所以,补是补充正气,在于顺其气,或将...  相似文献   

19.
“三气”学说—《内经》对人体构成因素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内经》中的有关论述和见解为论据,认为人气、地气、天气是构成人体的三大因素。并联系人体体质分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同气相求的发病观及辨证论治等中医基本理论,进一步说明《内经》中构成人体的“三气”学说。  相似文献   

20.
在《内经》中六气皆可造成热病,而后世独把伤寒作为热病的原因。可知不仅"伤寒"有所谓广狭二义,其实单就"寒"字而言,亦有其广义之说。该文详细深入地探究了广义之"寒"的真义,指出"寒"为"邪",可引申为"伤害";又从"同词反义"的角度对"寒"进行了阐释,可知"寒"字具有"同词反义",既可表示一切伤害人体的邪气,也可表示为保卫人体不受邪气伤害的正气。由此基础再来理解广义伤寒,则知伤寒之义一为伤于邪气,二为伤了人体之正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