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健脾升清饮治疗绝经前后诸证6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绝经前后诸证,西医学称之为的围绝经期综合征,是妇女在绝经前后的一段时期因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波动或下降所致的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症候群.其症状程度轻重不一,严重者可影响妇女的生活及工作.绝经前后诸证之病因病机除肾虚等以外,从前人的论述中发现还有脾胃阴火之说,为了探讨这一病机,在临床上按补脾升清、治理阴火的法则自拟健脾升清饮,于1996~2001年间治疗绝经前后诸证62例,并与更年安治疗30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就目前而言,找到一个合适的标准用于绝经前后诸证的中医辨证分型。[方法]通过查阅近10年的关于此病中医辨证分型的文献,概括各位学者研究此病的辩证分型的情况,综合分析以上辩证分型的优缺点。[结果]绝经前后诸证是妇女在绝经期前后所发生的一种常见病,其症状表现多样,针对此病的辩证分型,各个学者各持自己的观点,通过不同的角度将绝经前后诸证进行辨证分型,主要是通过四诊合参、病因病机、症候量表等来进行辩证分析。[结论]针对于绝经前后诸证,我们应该在病因病机及相关指标的基础上,结合相关中医症候量表,以期得出绝经前后诸证各证型特异性、综合性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3.
绝经期前后诸证是妇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肾阴不足,心失所养,水火不济,心肾同病是本病的病机所在:临床以心肾并重、益精养血为指导思想,以滋养心。肾、益精养血为治疗原则,益肾养心汤加减治疗绝经前后诸证67例收到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老师认为绝经前后诸症的病机特点是肾虚,肾中阴阳失衡,肾、心、肝、脾多脏受损之证.治疗当平衡阴阳,燮理诸脏,身心同治.  相似文献   

5.
妇女在绝经前后,肾气渐衰,天癸将竭,冲任亏虚,精血不足,导致阴阳平衡失调,脏腑功能紊乱,从而引起绝经前后诸证。病位总属肝肾,临证多以调补肝肾为治疗大法,能有效缓解和控制绝经前后诸证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6.
绝经前后诸证是指妇女在绝经期前后,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以潮热汗出为主的症状群。中医历来认为本病以肾虚为本,阴阳失调为基本病机。基于肾中阴阳为一身阴阳之根本,生理情况下互根互用,病理情况下相互累及,刘宏奇教授将"阴中求阳、阳中求阴",这一指导虚损类病症的原则,应用于绝经前后诸证的临床治疗,重在调补肾中阴阳,以平为期,临床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王诗源 《黑龙江医学》2010,34(5):386-387
论述了妇女绝经前后诸证的基本病机,归纳了治疗上应根据患者全身阴阳、气血、津液及脏腑功能失调状态,并给予整体治疗,同时强调心理治疗和自我保健等辅助疗法。  相似文献   

8.
元代医家朱丹溪融汇诸家之长并结合自身临证经验创立了滋阴学派,在临证时倡导滋阴降火的治疗法则,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以丹溪学说为着眼点,论述其学术思想的核心内容“阳有余阴不足论”和“相火论”在女子绝经前后诸证病因病机中的体现及在临证治疗中的运用。女性绝经前后诸证的发生以体内精血亏虚为发病之本,以相火妄动、心肾失交为病证之标。在治疗方面,以滋阴降火、补益精血为治疗原则,使离散之相火归其位,临证可用大补阴丸滋肾益阴,并根据五脏六腑相火亢妄随证加减;同时交通心肾,使一身之水升火降,阴阳协调,则君圣臣贤,脏腑调畅。在养生方面,丹溪强调修心养性,克制妄念,使相火不妄动;饮食上应以清淡为主,多食谷菽菜果,少食厚味滋腻。丹溪学说对于女性绝经前后诸证的临证治疗和养生调摄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可为后世医家借鉴。  相似文献   

9.
吴燕平主任中医师认为绝经前后诸证主要病机责之于阴虚阳亢,治疗当以滋阴潜阳为法,以平为期。常以自拟方(女贞子、生地黄、山萸肉、白术、茯苓、山药、杜仲、紫贝齿、青龙齿)为基础方加减治疗,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补肾安坤汤治疗绝经前后诸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补肾安坤汤治疗绝经前后诸证48例。结果痊愈30例,显效11例,有效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7%。结论补肾安坤汤治疗绝经前后诸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阳不入阴"是失眠的关键病机,包括阳盛、阴虚、阴盛、阳虚四个方面。由于阴阳既相互对立,也相互依存,因此临证中失眠病机较为复杂,常见阴虚与阳盛合并,或阳虚与阴盛共存。调和阴阳,使阴阳相交是失眠的治疗大法。阳盛证治宜清肝泻火、清心安神;阴虚证治宜滋补肝肾、宁心安神;阳虚证治宜温补心肾、通阳化气;阴盛证治宜化痰开窍、活血化瘀;若阴阳俱病、虚实夹杂,则需阴阳并调、气血兼顾、攻补兼施。  相似文献   

12.
张珍玉提出治疗心悸应"勿执养心安神,唯务燮理阴阳"的学术观点,认为饮食劳倦、体质虚弱、七情六淫以及痰饮瘀血等均可导致气血阴阳亏损,心失所养、心脉不畅而发为心悸,其病位在心,与肝、脾、肺、肾四脏密切相关。实证治以祛痰化饮、清火行瘀,使邪去正安,心神得宁;虚证治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以补气血之不足,调阴阳之盛衰,常应用炙甘草汤加减燮理心之阴阳。  相似文献   

13.
从病名、病因病机、治疗三个方面梳理血瘤病的学术源流。血瘤病最早载于《外台秘要》,唐代以后,亦有医家将此病命名为胎瘤、红丝瘤。心火妄动、肝火燔灼、肾伏虚火、气滞血瘀是本病常见病机,病涉心、肝、肾及气机;中医治疗本病多用内服与外敷相结合,因本病若用外科手术,处理不当多可致血流不止而成危证。内治法有:软坚散结,益肾养阴,补养气血和清心凉肝。外治法有外敷、针灸、手术等相结合运用。  相似文献   

14.
滋肾养肝、化痰消瘀法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临床实践经验为基础,提出“肝肾亏虚,痰瘀阻络”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机病证,病在血脉,根在脏腑,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主在肝肾亏虚,阴虚多见,而涉及心,脾,标实主在痰瘀痹阻,痰浊为重,且常见痰与风,火湿相兼,瘀常与气,热,寒杂呈,本虚基于乙癸同源,多以肾之阴精亏少为先导,标实与痰瘀相关,多由津凝为痰而致血涩成瘀,本虚与标实既有个体的主次差异,又有因果消长变化,治疗当以滋肾养肝,化痰消瘀为基本大法。  相似文献   

15.
国医大师夏桂成从医经验丰富,学术思想独具特色,其临证经验与学术思想对当下临床不孕症治疗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强调以补肾调周之法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以肾阳虚为主,主张补肾助阳,少数阴虚者,亦有兼夹郁火、血瘀、痰湿等病理因素;盆腔或输卵管炎性不孕多为瘀滞,兼夹湿热、寒湿、脾肾两虚,以活血化瘀、清热利湿、补益脾肾等法治疗;免疫性不孕以肝肾阴虚为主,治以补益肝肾,滋阴降火。  相似文献   

16.
对韩明向教授辨治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经验进行总结,认为该病与风、痰、瘀、虚关系密切,提出了咳嗽变异型哮喘“一本三因”的病因病机观点,即气阴两虚为“本”,风邪扰动、痰饮内伏、瘀血久留为“因”。治疗以祛风宣肺,利咽润喉为先导;以化痰通络,活血行瘀为主线;以健脾益气,养阴增液为根本。以达到扶正祛邪,标本兼顾。   相似文献   

17.
根据原发性高血压病的西医病因病理,结合中医理论,认为其中医病机是气血失和、阴阳失调。Ⅰ期以肝气郁滞、脾胃不和、心肾不交为主证,Ⅱ期以气滞血瘀、痰瘀互结、肝郁化火、阴虚阳亢为主证,Ⅲ期以气虚血瘀、气虚痰阻、痰瘀水结、阴虚火旺、气血两虚、阴阳两虚、肝风内动为主证。治疗以调和阴阳气血,疏通血脉为原则。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研究卒中后抑郁症常见中医证候分布规律,进一步分析虚实证候关联及动态变化。方法设立54个常见卒中后抑郁症中医证候量表,分析常见症状,归纳为9个证候变量因子,进行聚类分析。结果9个证候变量因子中实证:肝气郁、痰浊证、瘀血证排在前三位,虚证:肝阴虚、肾阴虚、脾气虚、肾阳虚、脾阳虚、心气虚证候因子分别排在4—8位。证候虚实关联中肝郁气滞证、痰瘀交结证两个因子排在前两位,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心脾两虚证3个证候因子分别排3—5位。结论各证候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演变,最终导致卒中后抑郁症缠绵难愈,严重影响卒中的康复。  相似文献   

19.
徐云生认为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本虚标实为主要病机特点,虚指先天禀赋不足、五脏俱虚,以肾虚为主,实即痰浊、瘀血、气滞,治疗当以扶正祛邪为法,初期祛邪为主,后期补虚为主,补肾贯穿全程。具体辨证以肝肾阴虚、痰湿阻遏、血瘀脉络、肝郁气滞四型为主,分别方选杞菊地黄丸、导痰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丹参饮与加味四物汤、柴胡疏肝散加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运用聚类分析和对应分析法研究251例稳定型心绞痛的25个常见症状的分类和证候要素组合规律。 方法:收集251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记录中医四诊信息,运用聚类分析和对应分析方法进行证候分类和证候要素组合规律研究。 结果:运用聚类分析法把25个常见症状聚成4类,专家辨证第1类为心气亏虚证,第2类为脾气虚弱证,第3类为气阴两虚证,第4类为痰瘀互阻证,其中心气亏虚证和痰瘀互阻证关系最为密切。应用对应分析法发现气虚和血瘀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次为痰浊和热蕴以及气虚和阴虚。 结论:气虚血瘀是稳定型心绞痛的核心病机,稳定型心绞痛的常见证候要素组合为气虚+血瘀、气虚+阴虚、血瘀+痰浊、心气虚+痰浊+血瘀。同时还提示聚类分析和对应分析是进行证候要素组合规律研究较适宜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