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现代医学角度谈"乙癸同源"的科学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乙癸同源”又称“肝肾同源”。我国明代医家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乙癸同源论》中明确提出“乙癸同源,肾肝同治”的著名学术思想,揭示了肝肾在生理病理上存在着相互滋生、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笔者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阐述“乙癸同源”的理论,总结报道如下。1“乙癸同源”的中医学理论根据天干配属五行法,肝为乙木、肾为癸水,故“乙癸同源”即“肝肾同源”。肝与肾在生理关系上表现为:①精血同源。即肾精养肝化血,肝血滋肾化精,精血互化,一荣俱荣,同盛同衰;②阴阳互补。即母实则子壮,子亦能奉母,母子相生。同时,肝肾之阴共制肝阳不亢,从而保…  相似文献   

2.
<正> “乙癸同源”与“肾肝同治”,语出《医宗必读》。乙癸即指肝肾。前者指肝肾的生理、病理;后者指肝肾的辨证论治。如李中梓说:“古称乙癸同源,肾肝同治……相火有二,乃肾与肝。肾应北方壬癸,肝应东方甲乙……。故曰乙癸同源。东方之木,无虚不可补,补肾之所以补肝。北方之水,无实不可泻,泻肝之所以泻肾……故曰肾肝同治。”笔者近年探究肝肾论治,多方面验之于临床,而获得较好的效果。本文拟将“乙癸同源”与“肾肝同治”应用和体会,分别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腰椎间盘突出症证型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证型特点,并反推其病机特点。方法:对128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住院患者的证型进行分类整理与统计分析。结果:基本证型和复合证型各有15种;30种证型中占比例较高的前5种依次是:气滞血瘀证,肝肾亏虚证,肝肾亏虚并寒湿阻络证,寒湿阻络证,气滞血瘀肝肾亏虚证。所统计的4种证类按占比例高低排列依次是:肝肾亏虚证类,气滞血瘀证类,风寒湿热证类,气血亏虚证类。结论:气滞血瘀证(或证类)与肝肾亏虚证(或证类)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两种最常见的证型(或证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机是肝肾亏虚,气滞血瘀以及风寒湿热阻络,其核心是经气不利。  相似文献   

4.
男科疾病的发生与肝肾关系密切,因此"乙癸同源,肾肝同治"理论具有很好的临床指导意义。文章从"乙癸同源"理论源流、内涵出发,探讨男科常见病(勃起功能障碍、男性不育、男性更年期综合征)的治疗与"乙癸同源"理论的相关性,以及现代研究进展,最后提出睾酮可能是"乙癸同源"的物质基础假说,但其合理性需进一步考证。  相似文献   

5.
问题解答     
问:如何从生理病理角度理解“乙癸同源”的意义?在治疗上有何价值? 答:“乙癸同源”又称肝肾同源。五行归类上,肝属东方甲乙木,肾属北方壬癸水,故古人将肝与肾这样密切的关系,名为“乙癸同源”。  相似文献   

6.
从乙癸论治干燥综合征,为张华东教授多年临床治疗的特色之一。乙癸同源、肝肾同治是其法则,结合临床分型乙癸乏源、乙癸不温、水不涵木、肝肾瘀阻等,随证而为,广泛应用,屡见良效。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7.
"肝肾同源"的理论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历代医家对“肝肾同源”的理论认识和临床实践,结合现代研究进展,概括“肝肾同源”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肝肾同源”是“乙癸同源,肾肝同治”的简称,“乙癸同源”是肝肾相关的理论基础,“肾肝同治”是协调肝肾的治疗法则。“乙癸同源”揭示的人体内肝肾结构和功能协调统一的整体调控机制主要包括肝主藏血与肾主藏精相生,肝主疏泄与肾主闭藏统一和肝主生发与肾主涵养协调。“肾肝同治”包括“肾病治肝”、“肝病治肾”或“肝肾同治”,但“肾肝同治”经典的基本治疗法则主要是指“滋水涵木”,即通过“滋水涵木”以维持“肾精-肝血相生”、“闭藏-疏泄统一”和“生发-涵养协调”。  相似文献   

8.
"肝肾同源"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乙癸同源"的调控机制和"肾肝同治"的治疗法则。李瀚旻教授带领科研团队经过20多年的努力,在继承"肝肾同源"理论的基础上,做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创新性工作。重点阐发肝主藏血与肾主藏精相生、肝主疏泄与肾主闭藏统一、肝主生发与肾主涵养协调的"乙癸同源"调控机制和维持"肾精-肝血相生"、"闭藏-疏泄统一"、"生发-涵养协调"的"肾肝同治"的治疗法则。将"肝肾同源于精血"的认识推进到"肝肾同源于脑、下丘脑-垂体-肝轴、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神经-内分泌-免疫-肝再生调控网络、髓-肝转化和干细胞及其组织微环境",极大地深化和提高了"肝肾同源"的理论认识。创新"髓失生肝"的病因病机,根据肝损伤与肝再生失衡是"肝肾精虚"诸证生物学基础的新认识,揭示补肾"开源节流"的配伍规律。在临床应用方面提出"肝肾精虚"证的客观量化标准,确定"髓"为中心的治疗靶点,强调早期干预的临床应用时机。  相似文献   

9.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伤科常见病,属于中医学"腰腿痛""痹证"范畴。石氏伤科是著名中医骨伤科流派,在诊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诊疗体系。石氏伤科认为正气不足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内因;其基本病机特征为本虚标实,肝脾肾三脏亏虚为本,风寒湿邪、跌扑损伤、劳损等原因所致气血运行不畅、痰湿凝聚、痹阻经脉为标。强调整体辨证,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证候类型分为气滞血瘀证、风寒痹阻证、痰瘀阻络证、气虚血瘀证及肝肾亏虚证。治疗上遵循"审因论治,注重气血,调治兼邪,筋骨并重,内外兼治"的理念,同时注重杂合以治、防治一体与身心同治,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内治、膏药外敷、手法、针刺、功法等多种方法,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本文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临床治疗3个方面,对石氏伤科诊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经验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闵泽  崔撼难  王家辉 《北京中医》2009,(10):783-784
历代医家都强调肾精在男性生育中的重要作用,而肾肝同居下焦,水木相生,乙癸同源,在生理上关系密切,病理上常常相互影响,两脏同病。本文从五行关系、乙癸同源、肝主疏泄与肾主封藏之间的协调统一、肝肾在经络中的相互联系、肝肾气化功能的相互影响等肝肾关系方面探讨男性不育症的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11.
“乙癸同源,肝肾同治”说,出自明李中梓的《医宗必读》。“乙癸同源”亦即“肝肾同源”,古人把脏腑和天干相配合,则乙属肝属木,癸属肾属水,故此又有“水木同府”之说。实际意义相同,即肾藏阴精,又主命门相火,肝藏阴血又为刚脏(肝阳易亢),同时肝肾之阴精可以相互为用,肝肾之火又能相互影响,因此,肝肾之阴精与相火都是同源的。如果肝或肾的阴精不足,不但其间可以互为影响,而且都能造成相火偏亢,因而在治疗学上可同样采取养肝肾之阴,泻肝肾之火的方法,这就叫做“肝肾同  相似文献   

12.
闵泽  崔撼难  王家辉 《北京中医药》2009,28(10):783-784
历代医家都强调肾精在男性生育中的重要作用,而肾肝同居下焦,水木相生,乙癸同源,在生理上关系密切,病理上常常相互影响,两脏同病.本文从五行关系、乙癸同源、肝主疏泄与肾主封藏之间的协调统一、肝肾在经络中的相互联系、肝肾气化功能的相互影响等肝肾关系方面探讨男性不育症的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13.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腰腿痛的主要原因。其机理是腰椎间盘蜕变、破裂、突出压迫或刺激神经根或马尾神经。临床治疗时可分为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及体征,综合病因病机,将其分为气滞血瘀型、风寒湿痹型、湿热痹阻型、肝肾亏虚型  相似文献   

14.
乙癸同源法又称肝肾同源论,从肝肾论治老年性痴呆临床效果显著,且具有鲜明特色。我们将乙癸同源法治疗老年性痴呆的病因病机、肝肾辨证、选方用药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正>明代医家李中梓在其《医宗必读》中提出著名的"乙癸同源,肾肝同治"的观点,是"肝肾同源"的理论源头[1]。现代医家认为,"肝肾同源"是指肝肾的结构和功能虽有差异,但其起源相同,生理病理密切相关,可采用"肾肝同治"的法则治疗各科疾病。笔者从肝肾同源角度治疗肝病,疗效良好,现将体会介绍如下。1理论基础中医学有"肝肾同源于精血"的认识,意即肝肾通过"精血"这一环节密切相关。肝肾共同起源于生殖之精;  相似文献   

16.
“肝肾同源”是中医脏腑学说的重要论点之一。“同源”主要是指肝藏血、肾藏精、精生血、血养精的肝肾生理功能,所以又有“精血同源”之说。脏腑配合天干,以甲乙属木,属肝;壬癸属水,属肾。故“肝肾同源”亦称“乙癸同源”。一、肝肾同源的生理形态生理形态下的肝肾同源,主要反应在水、血、火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正>斑秃(Alopecia areata)为一种局限性斑状脱发,常突然发病,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祖国医学称之为"油风"、俗称"鬼剃头"。临床上常见于青年人。斑秃的发病因素尚未完全明确,中医学则多认为与脏器虚损,精血失常等密切相关。笔者根据多年的斑秃诊治经验,从乙癸同源方面对斑秃的中医药治疗作进一步探讨,以指导临证施治。1乙癸同源,即肝肾同源,精血同源乙癸同源,即肝肾同源,又称为精血同源。《类经·藏象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独活寄生汤内服配合腰背肌锻炼治疗肝肾不足、风寒湿浸袭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方法:将142例肝肾不足、风寒湿浸袭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内服独活寄生汤和进行腰背肌锻炼,对照组采用推拿按摩方法治疗,两组均以2周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临床治疗有效率存在差异,6月后随访对照组复发率明显增加。结论:独活寄生汤内服配合腰背肌锻炼治疗肝肾不足、风寒湿浸袭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笔者围绕"肝肾同源"的理论,探讨其在治疗中风病中的理论依据。中风的病机总属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与肝肾密切相关,"肝肾同源"亦称"精血同源"或"乙癸同源",肝肾母子相生、精血互化、经络相通。两者同居下焦,生理、病理上密切相关,相互滋生、相互影响,由此衍生出了从肝论治、从肾论治、肝肾同治之法,在临床上治疗中风病具有实际意义。本文将肝肾同源在治疗中风病中的应用进行概括和总结。  相似文献   

20.
<正>在《医宗必读》中,明代李中梓就提出了"乙癸同源,肝肾同治"的理论,后人根据肝和肾在生理与病理上的表现特点,进一步阐述了"肝肾同源"和"肾肝同治"的内涵[1]。"滋水涵木法"是"肝肾同治"的经典基本治疗法则。本文介绍了在滋水涵木法同时,采用补肾阳、阴阳双补而达到治肝的治则在乙型肝炎慢加亚急性肝功能衰竭中的应用。1"肝肾同源"与乙型肝炎慢加亚急性肝功能衰竭中国医学典籍中并无乙型肝炎慢加亚急性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