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丁云鹏  贾海港  章亚东 《骨科》2021,12(1):24-28
目的比较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可吸收倒刺缝线与常规可吸收缝线缝合切口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地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科收治的80例TKA病人为研究对象,2017年1~12月使用常规可吸收缝线间断缝合关节囊的40例病人纳入对照组,2018年1~12月采用可吸收倒刺缝线连续缝合关节囊的40例病人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的切口缝合时间、手术时间、拆线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的差异,收集两组术后切口疼痛、肿胀、活动度等一般情况及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的切口缝合时间和手术时间分别为(8.02±2.15)min、(65.05±9.15)min,明显少于对照组的(20.45±2.65)min、(94.45±5.28)min,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两组病人的拆线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的切口总并发症发生率、轻微并发症发生率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7.5%、15.0%、2.5%,对照组分别为7.5%、7.5%、0,两...  相似文献   

2.
张卓  周勇刚  林峰  任鹏  柴伟  李睿  倪明  陈继营 《中国骨伤》2016,29(9):809-813
目的 :对比使用倒刺缝合线和传统缝线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切口关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自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选取膝骨性关节炎患者116例,分为研究组(T)和对照组(C)。研究组68例,平均年龄(65.26±8.50)岁,其中女58例,男10例;对照组48例,平均年龄(64.43±10.08)岁,其中女41例,男7例。所有患者接受单侧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研究组选用可吸收倒刺缝合线连续缝合关节囊,对照组选用可吸收抗菌薇乔连续锁边缝合关闭关节囊。所有患者采用2-0可吸收抗菌薇乔缝合皮下组织,皮钉闭合皮肤。对两组患者的缝合时间、术后3 d切口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特殊事件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研究组平均缝合时间(21.65±4.11)min(15~32 min),对照组平均缝合时间(31.83±4.55)min(22~45 min),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00);切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组30.88%(21/68),对照组20.83%(10/4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51,P=0.161);研究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68±1.36)d,对照组(5.46±1.29)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7)。结论 :使用倒刺缝合线应用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能够明显缩短手术缝合时间,但需要更为细致的缝合方法和谨慎的术后观察。切口并发症的发生对手术效果及患者住院时间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单向倒刺可吸收缝线连续缝合在腹腔镜微创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宝鸡市中医医院2014年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行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患者共138例临床资料,根据缝合方案不同分为A组(69例)和B组(69例),分别采用普通和单向倒刺可吸收缝线行连续缝合;比较两组手术相关临床指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总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中胆总管缝合时间显著少于A组(P0.05);两组术后急性胆管炎和胆漏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向倒刺可吸收缝线连续缝合用于行微创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患者能够有效缩短缝合用时,降低操作难度,且未导致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增加,价值优于普通可吸收缝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免打结倒刺缝线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关于免打结倒刺缝线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相关研究,同时手工检索相关文献,检索截止至2018年3月,提取数据,采用Rev 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结果]共纳入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研究6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传统缝合相比,使用免打结倒刺缝线缝合不仅可以减少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切口的平均缝合时间(MD=-4.01,95%CI:-4.74~-3.29,P0.001);而且可以减少术中针刺伤的发生率(RR=0.13,95%CI:0.02~0.71,P=0.02)。但两者术中缝线断裂的发生率(RR=0.57,95%CI:0.01~25.25,P=0.77)、术后伤口并发症的发生率(RR=0.64,95%CI:0.38~1.08,P=0.10),以及术后的膝关节协会评分(KSS)(MD=-1.63,95%CI:-3.42~0.14,P=0.0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使用免打结倒刺缝线缝合在不增加术后伤口并发症发生率的情况下不仅可以减少切口的缝合时间,而且可以降低术中针刺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甲状腺术后应用不同缝线对患者颈部切口瘢痕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和指导。方法对2012年9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600例进行甲状腺手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双向倒刺缝线组采用双向倒刺缝线(179例)、普通可吸收缝线组(165例)以及传统丝线缝合组(256例)三种方式闭合手术切口对患者术后瘢痕大小、体积的影响,通过自评统计患者对切口满意程度。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三组样本间瘢痕评分和满意度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平a=0.05,当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双向倒刺缝线组瘢痕评分良好率为77.65%,明显高于可吸收缝线组69.09%以及传统缝线组62.50%的良好率。在体积方面双向倒刺缝线组瘢痕体积为(0.67±0.18)cm3,普通可吸收缝线组为(0.82±0.23)cm3,传统缝线组为(2.01±0.35)cm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随访1个月后,患者满意程度双向倒刺缝线组满意率高达88.27%。同样显著高于其他两组患者(P=0.00)。结论双向倒刺缝线及普通可吸收缝线均能有效减少术后瘢痕体积大小,但双向倒刺缝线缩短了缝合时间,提高了缝合效率,给患者带来的瘢痕更小,减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单向倒刺可吸收缝线在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7年4月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行TAPP患者67例,其中32例使用单向倒刺可吸收缝线缝合为倒刺线组,采用传统可吸收线缝合35例为传统缝线组,比较两组缝合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手术,无中转开腹情况,术中未出现相关并发症。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倒刺线组术中缝合时间(6.72±2.80)min、手术时间(63.00±5.44)min均短于传统缝线组的(15.04±1.19)min、(78.18±6.44)min,且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372,、15.572,均P0.01)。所有患者出院后复查腹股沟区超声均未见复发,亦未诉特殊不适。结论单向倒刺可吸收缝线在TAPP中的应用安全、有效,可缩短腹膜缝合时间及手术用时间,降低术中腹腔镜下腹膜缝合难度,缩短手术学习曲线,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双向锯齿缝线和薇乔缝线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缝合关节囊的临床疗效及切口愈合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1~12月接受 TKA 手术、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90例,其中缝合关节囊时选用双向锯齿线患者50例,选用薇乔线患者4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切口并发症以及术后1个月、3个月时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Hollander 切口愈合美观程度评分和患者对切口愈合满意度的Likert 评分。结果选用双向锯齿线患者手术时间较选用薇乔线患者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间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Likert 评分、Hollander 评分及 HSS 膝关节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TKA 术中选用双向锯齿线缝合关节囊与薇乔线缝合相比,能有效缩短关节囊缝合时间及手术时间,具有更好的性价比,且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切口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单向倒刺缝线在腹腔镜下肝叶切除联合术中胆道探查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2015年8月期间24例行腹腔镜肝切除联合术中胆道探查术的患者资料,其中10例采用传统缝线缝合胆管(传统缝线组),14例术中采用倒刺线缝合胆管(倒刺线组),比较两组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肺部感染)、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倒刺线组手术时间(230.50 min vs.354.68 min)、胆总管缝合时间(5.33 min vs.33.82 min)、肝管缝合时间(9.04 min vs.25.14 min)均明显少于传统缝线组(均P0.05)。所有患者出院1个月返院行T管造影,拔除T管,无结石残留、胆汁漏、胆管狭窄。结论:单向倒刺缝线用于腹腔镜下肝叶切除联合胆道探查术安全、可行,可吸收倒刺缝线的使用可以降低腹腔镜下缝合难度,缩短手术时间和学习曲线,而不增加胆汁渗漏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单向倒刺缝线在腹腔镜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将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60例行腹腔镜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的患者分为两组,其中32例采用传统可吸收线缝合为传统缝线组,28例采用倒刺线缝合为倒刺线组,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两组资料,缝合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住院时间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术后并发症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围手术期无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术中出血、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倒刺线组缝合时间[(6.4±2.8)min比(41.8±6.5)min]、手术时间[(18.6±4.5)min比(65.8±8.3)min]均明显少于传统缝线组(均P0.05)。6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22个月,平均随访11.5个月。所有患者出院1~3个月返院行胃镜检查,无幽门狭窄、溃疡出血等。结论倒刺缝线在腹腔镜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的应用是安全有效,能够缩短缝合时间及手术时间,降低腹腔镜下缝合难度,缩短学习曲线,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新型倒刺缝线对初次人工全膝置换(TKA)术后早期功能和疼痛的影响。 方法选取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骨科行初次TKA手术的患者82例(纳入标准:内外翻畸形<20°、BMI<35 kg/m2;排除标准:术区皮肤条件较差、合并有原发性或继发性下肢血管病变者、膝关节僵直者、近期行关节腔内药物注射治疗者或小针刀治疗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细胞抑制剂、激素类或抗凝等药物治疗者、病例资料不全者),按照其切口缝合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倒刺缝线组和常规缝合组,评估两组患者3个月内膝关节功能状态、疼痛情况,记录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并采用t检验比较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比较计数资料。 结果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曲马多使用量、平均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倒刺缝线组缝合时间和术中引流量明显少于常规缝合组(t=2.713、4.896,P<0.05)。两组患者术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且均呈明显下降趋势;常规缝合组患者VAS评分在术后3 d、1周及2周时明显低于倒刺缝线组(t=3.235、4.359、4.269,P<0.05);术后6周及12周时,两组患者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和关节活动范围(ROM)均呈明显上升趋势,且常规缝合组患者在术后3 d、1周及2周时的HSS评分和ROM均高于倒刺缝线组(t=3.374、2.487、3.803,t=3.300、2.068、2.356,P<0.05);术后6周及12周时,两组患者HSS评分及ROM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采用新型倒刺缝线关闭TKA手术切口在术后2周内的功能锻炼时疼痛程度较强、膝关节活动度和功能恢复较差,在术后6周和12周时的疗效与常规缝合组基本一致;此外新型倒刺缝线可明显缩短缝合时间和减少术中出血量,对降低切口并发症、静息痛以及缩短住院时间无明显益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向倒刺缝线在退行性脊柱侧凸长节段手术切口缝合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01—2017-06行长节段手术治疗的109例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62例采用双向倒刺缝线缝合切口(观察组),47例采用普通缝线缝合切口(对照组)。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切口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口缝合时间较对照组短,切口缝合速度更快,且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切口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口愈合拆线后美观程度优于对照组,瘢痕更少。结论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长节段手术中使用双向倒刺缝线可以加快切口缝合速度,缩短切口缝合时间,提高切口缝合效率,改善切口美观程度,且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皮内缝合与一般间断缝合对全膝关节置换(TKA)手术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3月,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90例。按照患者个人意愿,分为皮内缝合组(48例)与一般间断缝合组(42例)。男性18例,女性72例,平均年龄(63.27±5.42)岁,平均病程(8.07±4.12)年。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缝合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换药次数、缝线反应例数、脂肪液化例数、切口对合情况、术后1年内感染例数、术后切口愈合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皮内缝合组缝合时间稍小于一般间断缝合组,术后换药次数亦稍小于一般间断缝合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内缝合组术后住院天数短于一般间断缝合组,患者满意度高于一般间断缝合组,术后出现缝线反应的概率小于一般间断缝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出现脂肪液化比率、切口对合不良比率、非甲级愈合比率、术后1年内感染例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一般间断缝合,皮内缝合可以有效促进膝关节置换术后切口愈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一种有效的缝合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抗菌可吸收缝线与普通缝线在骨科颈椎病颈前路手术切口缝合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比较这2种缝线缝合切口的各35例行颈前路手术的颈椎病患者的缝合时间、缝线费用、术后切口感染、裂开、脂肪液化、术后住院时间及瘢痕形成等;并应用决策树分析比较其成本-效果.结果 缝合时间、缝线费用、术后住院日、瘢痕形成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切口愈合效果为优作为治疗结点,抗菌可吸收缝线与普通缝线的每病例平均治疗费用分别为639.1元和1117.7元.结论 使用抗菌可吸收缝线缝合颈前路手术切口,患者术后住院日短,瘢痕小,成本-效果好.  相似文献   

1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2):1096-1101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不同给药途径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失血量的影响。[方法]120例拟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A、B、C、D四组,每组30例。A组在缝合关节囊后经引流管向关节腔内灌注溶于50ml生理盐水的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1 g;B组术前0.5 h静滴TXA 20 mg/kg+100 ml生理盐水;C组关闭关节囊前关节周围软组织注射TXA 1 g+100 ml生理盐水;D组在缝合关节囊后向关节腔内灌注50 ml生理盐水。记录围手术期失血量、输血量、输血率、术后血红蛋白浓度和术后3 h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皮下瘀斑、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膝周径变化率等指标。[结果]A、B、C三组和D组两两比较,围手术期失血量、输血量和输血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血红蛋白浓度A、B、C三组明显高于D组(P<0.05),A、B、C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患者术后3 h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皮下瘀斑率和患膝周径变化率低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梗塞、心肌梗塞、脑梗塞等血栓相关事件发生。[结论]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TXA能明显减少围手术期失血量,降低输血率和输血量,尤其是关节腔内灌注TXA既可以减少失血又可以避免静脉给药可能带来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滑膜切除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骨性关节炎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07—2014-12诊治的105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56例)行膝关节置换术与滑膜切除术,对照组(49例)只行膝关节置换术。记录并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输血率及住院时间等,术前和术后随访时进行VAS评分、KSS评分及测量关节活动度。结果试验组获得随访(17.0±4.2)个月,对照组获得随访(15.0±3.1)个月。试验组手术时间、隐性失血量、术后引流量较对照组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住院时间及输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4周及1年随访时VAS评分、KSS临床评分、KSS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 d及术后7 d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行膝关节置换术相比,膝关节置换同时行滑膜切除术在治疗骨性关节炎上无优势,然而行滑膜切除术会导致更多的体内失血,延长手术时间,从而增加了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关节囊筋膜层和皮下脂肪层均采用连续缝合快速关闭切口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12月太和县人民医院行全膝关节置换的72例患者资料,其中男15例,女57例,右膝36例,左膝36例;年龄51~83岁,平均(66.83±6.34)岁.均使用1-1号可吸收性缝线连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定制3D打印切模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科从2016年1~7月期间10例(切模辅助组)患者,根据患者的术前CT扫描数据,在定制3D打印切模辅助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再选择10例(对照组)行传统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及手术时间,并在术后2周比较膝关节活动度变化情况,然后术后1个月比较患侧膝关节HSS评分变化情况,将以上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切模辅助组和对照组相比较,前者在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方面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的患侧膝关节HS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患侧膝关节活动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定制3D打印切模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对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关节活动度的影响与传统的全膝关节置换术并无差异,但是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减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关节后方复合松解对术中关节间隙及改善术后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随机将90例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分为2组,各45例。对照组于截骨后行后髁增生骨常规清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关节后方复合松解。比较2组患者术中屈、伸膝间隙及术后最大屈膝角度、平均屈膝角度、主动屈膝90°及120°时间。结果 (1)术中2组屈膝间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伸膝间隙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2组平均屈膝角度均大于术前,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最大屈膝角度大于对照组,主动屈膝90°及120°时间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关节后方复合松解可有效改善术中关节间隙及术后活动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同期和分期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双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5年1月我科行双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66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46例,年龄61~78岁,平均(67.3±5.1)岁。同期置换治疗患者36例,分期置换治疗患者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的临床效果。结果同期置换组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上存在着优势,而分期置换组则在术后引流量、术后血红蛋白和术后输血量存在着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期置换组在术后白细胞、C反应蛋白和血沉方面要高于分期置换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在膝关节功能上(膝关节HSS评分),两组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在并发症方面,同期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热和并发症总数方面明显偏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血红蛋白和术后输血量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在膝关节功能上(膝关节HSS评分)两组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期和同期全膝关节置换在手术治疗效果上各有优势,但远期随访在膝关节功能方面差异不明显。由此可见双侧膝骨关节炎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同期和分期置换术手术。同期和分期全膝关节置换在术后近期治疗效果上各有优势,但研究发现膝关节功能远期随访未见明显差异。对于双膝关节置换的患者,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适合的手术方式,远期均能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常规全膝关节置换术和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疗效及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将需要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30例随机分成2组,各65例。观察组实施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术,对照组实施常规全膝关节置换术,观察并对比2组临床疗效以及膝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膝关节活动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膝关节功能无显著差异,治疗后12个月较治疗前2组患者膝关节功能均显著提高,其中观察组膝关节功能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术虽然在手术时间上较常规全膝关节置换术稍长,但在出血量、膝关节功能恢复等方面具有显著性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