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通过梳理"肝常有余"的源流与沿革,阐述小儿"肝常有余"的生理、病理特点和属性,并分析小儿对病邪的反应及病理变化的倾向性,探讨"肝常有余"在儿科疾病如肺系疾病、脾胃疾病、惊风、夜啼、多发性抽动症诊疗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晓燕教授基于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理论和30余年临床实践经验,认为肝脾失调几乎贯穿于小儿所有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之中,肝脾不和可谓小儿病变之纲领,调肝理脾法乃治疗小儿疾病的"王道之法".王教授提出儿科疾病的治法应以土木并治,肝脾同调为基础,并据此自拟柴术调肝理脾汤,在临床应用中屡有卓效.本文列举小儿厌食、 反复呼吸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析运脾和胃调肝法治疗小儿脾胃病经验。[方法]从小儿脾胃生理、病理特点、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等方面总结用运脾和胃调肝法治疗小儿脾胃病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并附验案佐证。[结果]小儿脾胃具有生理上"脾常不足",病理上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特点。脾胃疾病多由饮食喂养不当、先天不足或久病重病损伤等所致,脾失健运、脾气困惫、脾湿胃燥、脾升胃降、脾化胃纳等功能失调是其主要病机,若脾胃受损,可衍生多种相关疾病。在临床中将此治疗大法归纳为运脾和胃调肝,并可进一步细分为运脾、健脾、补脾、疏肝、柔肝、泻肝、和胃、清胃、降逆等诸多治法,可应用于小儿厌食症、再发性腹痛、泄泻、便秘等疾病的治疗中,并获得验证。[结论]运脾和胃调肝法是治疗小儿时期脾胃疾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介绍李宜瑞教授诊治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的经验.导师运用五脏相关理论,结合地域气候特点,认为脾胃虚弱,肝脾不和是广州地区RRTI惠儿的主要病机之一;治疗当标本兼顾,从肝脾论治,以健脾疏肝、调畅气机为治法.补益脾胃时,宜运忌滞,药性以平和为贵,毋伤脏腑,配合疏肝理气以扶脾助运,同时因地制宜,擅用岭南药材.  相似文献   

5.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思想体现着肝脾之间气机相调、营血互养的密切关系,同时也蕴含着脏腑间的相互关系和疾病的传变规律,对指导"治未病"具有重要意义。抑郁症患者中医病位要素多责于肝、脾两脏,通过运用"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这一"治未病"思想,结合状态医学理论,从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四个方面探讨抑郁症的防治,为医者提供疾病防治的理论参考,进一步提高抑郁症的中医药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6.
梁建卫  张玉振 《中外医疗》2009,28(23):79-79
儿科病以脾胃病为多,又肝常有余,易于化火生风,而脾虚肝来之证在儿科颇为常见。作者总结了汪受传教授的临证经验:善调理脾胃者,非惟脾病治脾,胃病治胃,而必调和五脏则病自愈;若肝脾不和,则治在平肝调脾,扶土抑木。  相似文献   

7.
抽动症属于小儿常见病和难治病。胡天成教授为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指导老师,四川省第二批十大名中医,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多年,擅于儿童抽动症等疾病的中医诊治。本文以"脾主困"立论,探讨导师胡天成教授运用解脾困、调肝木之法治疗小儿抽动症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总结李成光老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经验:1.重视舌诊,四诊合参;2.肝脾同治,重在健脾;3.治理脾胃,痰气同治.李老擅长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病、慢性结肠炎、肝硬化等消化道疾病的诊治,临床疗效卓著.  相似文献   

9.
总结邝卫红教授运用"和法"治疗脾胃病经验。邝卫红教授临证善用和法治疗脾胃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调和肝脾,开郁为先;条畅枢机及平调寒热,治中焦以衡;攻补兼施并调气和血,治脾以安五脏。邝卫红教授认为"和法"除了传统的和解少阳、调和肝脾、平调寒热、攻补兼施等方法之外,还应包括五脏同调、调气和血、辛开苦降等多种治法。"和法"通过药物之偏性调整人体阴阳、脏腑、气血等病理偏性,调和阴阳,条畅枢机,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变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肝病,属于中医"黄疸""臌胀""积聚""胁痛"等范畴。依据"肝衰胆灭"理论,认为该病病初,患者可因感受内外之邪,或因情志失调而致肝气不畅,疏泄失常,胆汁分泌失调;病中,肝失疏泄、胆失藏泌之病理变化加重,而致脾胃功能失常;病进,肝病及肾,肝病及脾,肝脾同病,日久入肾;病终,肝衰胆灭,脏腑同病,神明受害。治疗从疏肝利胆着眼,结合脏腑,分论虚实,明辨气血。病初治以疏肝利胆、理气行血;病中治以疏肝健脾、顺气和血;病进治以补益肝肾、调气和血;病终治以通调脏腑、开窍醒神。  相似文献   

11.
王雷生  李志刚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3):2305-2307
肝脾胃同治法的临床应用范围极广,涉及临床各科,以慢性病为主。肝脾胃同治法重在顺应肝的疏泄条达之性、脾的健运升清之性及胃的受纳和降特性。李郑生教授在临证中十分重视"肝脾胃同治"思想,擅用疏肝健脾和胃法治疗内科杂病,根据病情灵活变通,用药轻灵,严谨精当,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脾胃病系所包含的疾病种类众多,而脾胃功能的强弱则关乎一个人健康与否,因此,脾胃这一对脏腑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对人们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脾胃病系中,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的脏腑有心、肝、肾,其中肝与脾胃失调的关系则更为密切。临床常表现为各种肝脾失调的相关证候,而相应采取的治法也很多,如:疏肝健脾法、柔肝滋脾法、暖肝温脾法等,往往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本文就着重论述肝与脾胃病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肝常有余”理论,探讨化肝煎治疗儿童慢性咳嗽思路。[方法]通过查阅中医古籍和现代文献资料,并结合临床实践经验,从“肝常有余”理论与儿童的生理、病理联系着手,探讨儿童慢性咳嗽的病因病机、症状特点和论治规律,并阐释化肝煎的来源、方义及其在儿童慢性咳嗽中的应用,并附验案一则加以佐证。[结果]“肝常有余”理论分别阐述了儿童的生理和病理特点,生理上的“有余”体现了小儿良好生长发育的生理机能状态;病理上的“有余”指生理上的“有余”可在各种因素作用下转化为病理上的“亢盛”表现,是小儿疾病向“易实”转化的病理基础。由此探索小儿慢性咳嗽的病因通常与感受外邪、饮食不适、情志不遂等因素有关,核心病机多为肝郁化火,木火刑金,症状特点多表现为春季多发、情志异常、夜间发作、病程日久,治疗本病的关键在于调肝,同时联合治肺诸法,以达肝肺同治。化肝煎的主要功用是疏肝解郁、降逆散火,符合小儿慢性咳嗽的核心病机特点,临证可加减使用。文末所举小儿慢性咳嗽医案辨证为肝郁化火、木火刑金证,治以疏肝泻火、化痰止咳为主,方用化肝煎加减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结论]“肝常有余”理论可用于指导儿童慢性咳嗽的治疗,运用化肝煎治...  相似文献   

14.
整理和分析了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尊称邓老)运用调理脾胃方法"治未病"的理论基础与应用实践。邓老提出:"未病先防"重在"调",包括调饮食、调情志、防外邪、劳逸适度等,同时养生勿忘养心;"已病防变"重在"治",根据"脾旺不易受病"、"五脏相关防治脏腑传变"相关理论,在辨治各类疾病的处方中多加党参、白术、茯苓等健脾之药以调理脾胃;"瘥后防复"重在"控",疾病恢复的过程中通过控制饮食及练习传统八段锦等方式调理脾胃功能。邓老调理脾胃"治未病"的理论与实践进一步丰富了中医"治未病"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小儿体质特点是"脾常不足",而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一病,五乱病作"。长期患脾胃病直接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运用健脾基本方(陈皮6~9g,山药6~12g,白扁豆6~9g,枳实3~6g,太子参、鸡内金各6~9g,砂仁3~6g)加减治疗小儿肥胖症、钩楼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儿科疾病取得较好疗效的经验,提出健脾法在儿科疾病防治中应用广泛。  相似文献   

16.
肝、胆、脾、胃等相关脏腑理论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肝脾同居中焦,关系密切,在结构上相互靠近,在生理上息息相关,在病理上紧密勾连。中焦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肝脾建中”理论强调,辨治疑难杂病当从中焦出发,将肝脾作为一个整体,治脾不忘肝,调肝不忘脾,肝脾同治,以期达到中焦如衡的状态。  相似文献   

17.
《金匮要略》一书以治疗内伤杂病为重点,其治疗重视整体,以脏腑经络为辨证的核心,而脏腑辨证以肝脾两脏为主,气血的病变是产生杂病的病理基础。"知肝传脾"既是知病防変的预防思想,也是预防肝脾导致的气血不足引发杂病的关键。治疗杂病要重视正气,即重视脾胃后天之本。"肝脾同治"理论既是在气血方面的补充,又是鼓邪外出的治法。所以在临床上常补正气与祛邪气相兼而治。  相似文献   

18.
强调小儿体质因素是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因素,本病的病机主要是由于脾肺气虚,痰饮内伏。鉴于小儿"脾常不足"之生理特点及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反复运用抗生素和叠用清凉苦寒之剂,脾胃损伤更甚,故在治疗上着重提出治脾法在此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治脾不单单是补脾,补脾之气血阴阳,还在于消食导滞化痰理气,疏导脾胃之壅滞,恢复脾胃之正常生理功效,增强患儿的体质,提高患儿的免疫功能。在临床上归纳出以下四个治疗原则:急则治标,运脾开肺化痰;知常达变,健脾导滞逐痰;正虚邪恋,扶脾开肺托邪;未病防变,补脾益气固本。  相似文献   

19.
罗凌介为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擅长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提出“肝脾同治”的辨治思路.认为慢性乙型肝炎由肝炎病毒感染所致,其发病以湿热毒邪为其致病外因,正气亏损为致病内因.病机总属本虚标实,以肝、脾、肾三脏虚损为主.根据肝病传脾的理论,辨证多属肝郁脾虚证或夹杂肝郁脾虚证.制定“疏肝健脾法”贯穿治疗始终,以慢迁肝方为基础方,临证灵活加减.  相似文献   

20.
董治中主任医师,一生以“致中和”为最高理想境界,崇尚“和”法.认为,慢性肝病无论是湿、瘀、毒、虚,均会导致肝郁脾虚,肝郁脾虚是本阶段最主要的病理关键,根据中医“异病同治”的理论均可采用健脾疏肝法进行治疗.脾胃居于中州,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肝病不懂治脾,非其治也;肝体为柔,不耐戕伐.健脾疏肝法通过应用花类、叶类等疏肝解郁轻轻之品,有利于通过疏泄肝脏的气机,使肝体得复;有利于使脾胃发挥其运化之能,使升降正常气机调畅,五脏安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