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因子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在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为溃疡性结肠炎证候分类及制定诊断标准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自拟《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表》收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18例,并行因子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应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得出溃疡性结肠炎证候特征为活动期大肠湿热证、寒湿内盛证和肝郁脾虚证,缓解期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虚肠燥证、血瘀肠络证;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溃疡性结肠炎证候的症状量化指标。结论:因子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合的多元统计方法可用于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分类及量化诊断研究,为该病的证候诊断标准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因子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在老年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为老年溃疡性结肠炎证候分类及制定诊断标准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自拟《老年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表》收集老年溃疡性结肠炎患者304例,并行因子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老年溃疡性结肠炎证候特征为活动期以大肠湿热证和寒湿内盛证为主,缓解期以脾胃虚弱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阴虚肠燥证等为主;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老年溃疡性结肠炎各证候的症状量化指标。结论:因子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合的多元统计方法可用于老年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分类及量化诊断研究,为该病的证候诊断标准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分类特征及分布规律,初步拟定其常见证候的诊断标准。方法:对232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应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等多元分析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应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归纳出溃疡性结肠炎基本中医证候群;(2)运用主成分分析,综合分析溃疡性结肠炎各证的证候,寻找出溃疡性结肠炎常见证型特异性的证候指标;(3)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判别分析,筛选出溃疡性结肠炎证候的主、次证候;(4)初步拟定出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阴虚肠燥证、脾胃虚弱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血瘀肠络证等7种基本证型的辨证标准。结论:采用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并运用现代数理统计分析所建立的溃疡性结肠炎基本证型的辨证标准,可以减少偏倚,提高证候标准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因子分析研究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组合规律和证候分类及分布规律,为该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客观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的原则和方法,应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232例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溃疡性结肠炎基本中医证候为7类:脾胃虚弱证、大肠湿热证、肝郁脾虚证、阴虚肠燥证、脾肾阳虚证、血瘀肠络证、寒热错杂证;得出证型的分布情况,所占比例大小依次为大肠湿热证(22.84%),脾胃虚弱证(17.24%),脾肾阳虚证(15.95%),肝郁脾虚证(13.36%),寒热错杂证(12.07%),阴虚肠燥证(9.91%),血瘀肠络证(8.62%)。结论:因子分析方法得出溃疡性结肠炎的基本证候分类及分布规律,为该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客观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聚类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在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中医症状组合规律研究中的应用。方法:采用自拟《UC中医证候临床调查表》收集412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并行聚类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聚类分析得出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3类基本证候:寒邪客肠证、大肠湿热证、肝郁脾虚证;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寒邪客肠证主症:泄泻清稀、恶寒发热、泻水样便等,次症:腹痛喜温、痢下白冻、肢体痠痛等;大肠湿热证主症:腹部灼痛、烦热口渴等,次症:痢下赤白脓血、肛门灼热、苔黄腻等;肝郁脾虚证主症:腹部胀痛、与情志有关等,次症:胸胁胀闷、矢气频作、嗳气等。结论:聚类分析与Logistic回归相结合的多元统计方法筛选出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基本中医证候的主要及次要症状,为证候标准化研究探索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中医证候标准化、客观化、规范化研究,是现今继承发展中医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和多学科融合交叉的广泛应用,探索中医证候分类识别研究的方法层出不穷。本文就多元统计学方法在中医证候分类识别中的应用现状予以分析,总结了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判别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及结构方程模型在证候分类识别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研究中医证候分类识别方法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因子分析和复杂网络技术用于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研究的价值。方法采用自拟《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表》收集70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中医症状体征和舌脉表现,并行因子分析和复杂网络技术分析。结果经因子分析、复杂网络技术相结合提取出证素12个,病位证素包括肠、脾、肝、肾,病性证素包括湿热、寒湿、风寒、气滞、气虚、阳虚、阴虚、血瘀,常见证候类型为寒滞胃肠证、大肠湿热证、寒湿内盛证、脾胃虚弱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阴虚肠燥证、血瘀肠络证。结论因子分析和复杂网络技术相结合的数理统计方法可用于溃疡性结肠炎证候证素分布特点研究,更能直观、简洁地阐明该病的证候特点,为该病的证候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寻找出溃疡性结肠炎常见证候特异性的主要及次要症状指标,为该病的中医辨证标准化提供依据。方法:首先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对232例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分析得出该病的基本中医证候,然后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各证的症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聚类分析得出7类中医基本证候;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大肠湿热证主要症状:脉滑数、舌红、苔黄腻、腹部灼痛、里急后重等,次要症状:肛门灼热、头身困重等;阴虚肠燥证主要症状:舌红少苔、舌红少津、脉细数、腹部隐隐灼热等,次要症状:花剥苔、五心烦热等;脾胃虚弱证主要症状:便溏、舌淡嫩、苔白微腻、脉濡缓等,次要症状:纳差、食后腹胀等;肝郁脾虚证主要症状:腹痛则泻、泻后痛减、与情志有关、脉弦等,次要症状:矢气较频、腹部胀痛等;脾肾阳虚证主要症状:脉沉细或弱、畏寒肢冷、五更泻、舌淡胖边齿痕等,次要症状:腰膝酸软、腹部冷痛等;血瘀肠络证主要症状:舌瘀点瘀斑、舌质紫暗、脉涩、腹部刺痛等;次要症状:腹部固定痛、面色晦暗等;寒热错杂证主要症状:脉濡数、苔薄黄、腹泻时发时止、胃脘灼热不舒等,次要症状:舌质淡红、嘈杂等。结论: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出溃疡性结肠炎7类基本中医证候的主要及次要症状,为该病中医辨证标准化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为避免主观因素对中医辨证的影响,迫切需要运用现代技术及信息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中医诊断信息获取与处理的理论与技术研究,促进中医诊断学的客观化、规范化.指出多元统计方法在中医证候研究领域的应用为中医证候的研究引入了规范化和量化的数学描述,也能对证候规律作出一定的解释.对近20年中医疾病证候分类中需用的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判断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隐类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进行了介绍,并对这些方法在使用中的各自特点作了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0.
为避免主观因素对中医辨证的影响,迫切需要运用现代技术及信息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中医诊断信息获取与处理的理论与技术研究,促进中医诊断学的客观化、规范化。指出多元统计方法在中医证候研究领域的应用为中医证候的研究引入了规范化和量化的数学描述,也能对证候规律作出一定的解释。对近20年中医疾病证候分类中需用的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判断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隐类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进行了介绍,并对这些方法在使用中的各自特点作了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老年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素特点及证型分类、分布规律。方法 :采集206例老年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四诊信息,运用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35项变量进行分析,结合证素辨证体系寻找本病的中医证素特点及证型分布规律。结果:证素辨证学研究得出本组206例老年溃疡性结肠炎病位证素5项,病性证素9项,其中病位证素主要涉及脾、肠、肾、肝,病性证素主要涉及气虚、湿、热、阳虚、寒、气滞;采用因子分析35个证候条目,结合证素辨证学及专家讨论,总结出6类中医证型:大肠湿热证、脾胃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虚肠燥证、血瘀肠络证;采用聚类分析得出上述证型的分布比例,依次为脾胃气虚证28.16%(58/206)、大肠湿热证23.30%(48/206)、脾肾阳虚证21.84%(45/206)、肝郁脾虚证13.11%(27/206)、阴虚肠燥证8.74%(18/206)、血瘀肠络证4.85%(10/206)。结论:老年溃疡性结肠炎基本中医证型有六类,以气虚证、湿热证、阳虚证最常见。  相似文献   

12.
溃疡性结肠炎作为难治性肠道疾病之一,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研究证实肠道菌群失调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联系密切。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体现了整体调节、辨证论治的特色与优势,中医药可通过改善菌群结构、调节菌群数量、调整肠道菌群稳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且溃疡性结肠炎不同中医证候的肠道菌群存在着明显差异。现通过分析溃疡性结肠炎常见证候(大肠湿热证、脾虚湿蕴证、脾肾阳虚证、脾气亏虚证、肝郁脾虚证、寒热错杂证、热毒炽盛证)肠道菌群的特点及中医药调节溃疡性结肠炎常见证候肠道菌群的研究现状,以期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微观辨证及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乙肝后肝硬化中医证候分类特征、证候规律,完善其常见证候的诊断标准。方法:对276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进行中医证型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并应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等多元分析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应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归纳出乙肝后肝硬化基本中医证候群;(2)运用主成分分析,综合分析乙肝后肝硬化各证的症状,寻找出乙肝后肝硬化常见证候特异性的症状指标;(3)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判别分析,筛选出乙肝后肝硬化证候的主次症状;(4)初步拟定出乙肝后肝硬化湿热内蕴证、肝肾阴虚证、肝郁脾虚证、脾虚湿盛证、脾肾阳虚证等5种基本证型的辨证标准。结论: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的原则和方法,并运用现代数理统计分析所建立的乙肝后肝硬化基本证型的辨证标准,减少了偏倚,提高证候标准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4.
基于因子分析法探索感冒后咳嗽中医证候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感冒后咳嗽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该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多中心收集481例感冒后咳嗽患者,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其证候信息进行中医证候非线性降维研究。结果:在提取的4个公因子中,F1代表痰阻清窍证,F2代表肺脾两虚证,F3代表心阴亏虚证,F4代表风燥犯肺证,并且初步建立了各个证候的辨证要点。结论: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感冒后咳嗽进行证候分布研究是可行的,可为本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冠心病合并血脂异常的中医证候及诊断要点。方法 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收集680例冠心病合并血脂异常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并对其进行描述性统计、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根据因子、聚类分析结果及结合临床判定相应中医证候及诊断要点。结果 冠心病合并血脂异常的中医证候因素主要有痰浊、血瘀、气虚、气滞、阴虚,中医证候可分为5类,结合专家组意见,判定证候名称为肝肾阴虚证、痰瘀阻滞证、痰浊壅盛证、心脾两虚证、气滞血瘀证,并初步确定了各证候的诊断要点。结论 冠心病合并血脂异常的中医证候可分为5类,根据四诊信息可确定各类诊断要点,为本病的中医证候分型和中医诊断规范化、标准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血管疾病的中医问诊证候分类特征,为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建立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利用中医心系问诊采集量表,采集大样本心血管疾病临床病例,根据问诊信息的"有、无"分别赋值"1、0",建立问诊数据库;基于隐结构分析,找出规律,建立隐结构模型;人机结合,对部分隐变量进行综合聚类分析和类的细分;基于模型结果,分析心血管疾病的临床中医问诊证候分类特征。结果心血管疾病中医问诊证候以心气虚、心阳虚、气阴两虚、痰湿、血瘀、气滞、心火亢盛、津液亏虚为主,并兼见胃气上逆、肾气不固、脾胃虚寒等证,其出现率依次为46%、23%、34%、18%、19%、39%、14%、1.7%、19%、27%、25%,并提示了这些证候与关系密切的各问诊症状之间的相关性(包括出现的概率和互信息)。结论隐结构分析方法能为中医证候的分类提供定性定量依据,并提示综合聚类分析和类的细分方法的应用能进一步明确隐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从而为临床中医证候标准的建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肾细胞癌患者术后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探讨其危险因素与证型分布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制定肾细胞癌术后患者症状评估量表,采集患者中医四诊信息,统计分析145例肾细胞癌术后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利用频数方法观察危险因素在不同证型中的分布特点;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不同中医证型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肾细胞癌术后患者临床症状主要有双腿沉重(87.59%),情志不佳(82.07%),腰痛(33.79%),头晕(27.59%)等。中医证型以脾肾气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湿热下注为主。描述性统计分析显示,影响证型分布的因素有性别、年龄、饮酒、吸烟、高血压、体质量指数(BMI)≥24 kg/m2。回归分析显示,饮酒史、BMI≥24 kg/m2是脾肾气虚证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病史是肾癌术后出现肝肾阴虚证的保护性因素;年龄是肾癌术后出现脾肾阳虚证的保护性因素;男性是肾细胞癌患者出现湿热下注证保护性因素,吸烟史、饮酒史是湿热下注证的危险因素。结论:肾细胞癌术后患者脾肾气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湿热下注为常见中医证型;临床症状表现主要为双腿沉重、腰酸腰困腰痛、情志不佳等;肾细胞癌术后的中医证候类型与危险因素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饮酒史、超重与脾肾气虚证相关;吸烟史、饮酒史与湿热下注证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候分布及其与病因的关系,为临床辨证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客观填写临床观察表,将调查结果建立数据库,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型以脾胃湿热证、脾虚气滞证、寒热错杂证、肝胃不和证为主要证候;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与中医的“心”、“肝”、“脾”三脏关系密切。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按中医证候分类可分为多种证型,其发病与中医的心、肝、脾三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radiculopathy,CSR)辨证分型多属总结个人经验,急需统计学的验证与完善,提供规范和标准依据。方法:采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统计,初步确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医证型。结果:本次研究发现所采集病例的基本病机以"邪实"(寒凝、气滞、血瘀、痰湿)为主,"正虚"(气、血、阴、阳及肝脾肾)为辅。通过统计学分析初步得出CSR分六证型:寒湿痹阻,气血两虚,气滞血瘀,痰湿阻络,肝肾亏虚,脾肾阳虚。结论:通过对证候群进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最后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进行辨证,拟定CSR中医证候按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寒湿痹阻、气滞血瘀、气血两虚、痰湿阻络、肝肾亏虚、脾肾阳虚,为中医药辨证论治CSR提供较为客观的证型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2型肠-肾综合征的中医证候特点,以指导辨证分型,为MHD并发2型肠-肾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多中心纳入MHD并发2型肠-肾综合征患者136例,建立中医四诊证素数据库,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对120个证候(四诊证素)进行非线性降维研究。结果:共提取出21个公因子,将MHD并发2型肠-肾综合征患者分为6个中医证型:脾气亏虚证、肾阳亏虚证、阴虚津亏证、心肝血虚证、痰浊壅盛证、肝胃气滞血瘀证。结论: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能简化数据、降低维度,对于该综合征中医辨证类型的确立和诊断依据的规范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