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行PKP术后发生骨延迟愈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3-2016-03,行PKP手术治疗的238例OVCF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发生术后骨折延迟愈合19例,将其作为延迟组,另219例骨折愈合者作为愈合组,统计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并进行组间单因素分析;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进一步进行赋值,予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骨密度值、椎体内裂隙征、伤椎高度恢复率、骨水泥用量和后凸Cobb角改善度在愈合组与延迟组间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愈合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和ODI指数均显著低于延迟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骨密度值偏低、伤椎存在裂隙、伤椎高度恢复率过高,均为导致PKP术后骨折延迟愈合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OVCF患者行PKP术后出现骨延迟愈合的相关因素较多,患者骨密度值越低、伤椎高度恢复率越高、术前合并椎体内裂隙征者,均是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4):1249-1253
[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患者行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后椎体高度恢复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2012年4月~2016年9月在本院因单个椎体OVCFs行PKP的患者共52例,回顾性分析52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以椎体高度恢复量为应变量,以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骨折时间、骨密度T值、术前椎体高度、骨折节段、骨水泥注入量、术中球囊最大压力为自变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2例患者PKP术后椎体高度恢复满意,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骨折时间(b=-0.28,P=0.002)、骨密度(b=-0.55,P<0.001)、术前椎体高度(b=-0.43,P<0.001)对椎体高度恢复的影响起主要作用。[结论]PKP能有效恢复OVCFs患者的椎体高度,骨密度低、术前椎体压缩程度重、骨折时间短的患者更容易通过PKP恢复椎体高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术后骨水泥渗漏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4年8月~2017年8月于本院行PKP术治疗的125例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将术后发生骨水泥渗漏者设为渗漏组,未渗漏者设为非渗漏组。调查两组患者手术椎体位置、年龄、骨水泥注入量等病历资料,先后通过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调查其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25例中,出现骨水泥渗漏40例,渗漏率32.00%;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骨水泥注入量、穿刺路径、椎体后壁完整性、术前Cobb角、术前椎体前中柱高度、骨密度T值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水泥注入量(OR=3.032)、穿刺路径(OR=1.986)、椎体后壁完整性(OR=2.213)、术前Cobb角(OR=2.554)、术前椎体前中柱高度(OR=2.456),均是PKP术后骨水泥渗漏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KP术后骨水泥渗漏发生率较高,骨水泥注入量、穿刺路径、椎体后壁完整性、术前Cobb角、术前椎体前中柱高度均是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吴健  关月红  范胜利 《中国骨伤》2017,30(9):833-837
目的:探讨单节段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后非手术椎体再骨折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经皮后凸成形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2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非手术椎体再骨折组29例,男7例,女22例,年龄(67.35±9.92)岁,骨密度(-3.89±0.72)SD,骨折压缩程度(0.57±0.35)%,骨水泥注入量(4.53±1.64)ml,椎体高度恢复程度(0.49±0.86)%,10例椎体裂隙骨折,7例骨水泥渗漏至椎间盘,9例骨水泥渗漏至外周组织,14例术后系统抗骨质疏松治疗。非手术椎体未骨折组190例,男42例,女148例,年龄(66.98±7.55)岁,骨密度(-3.13±0.59)SD,骨折压缩程度(0.39±0.60)%,骨水泥注入量(4.72±1.28)ml,椎体高度恢复程度(0.46±0.94)%,13例椎体裂隙骨折,5例骨水泥渗漏至椎间盘,29例骨水泥渗漏至外周组织,129例术后系统抗骨质疏松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压缩程度、骨折类型、骨密度、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情况、椎体高度恢复程度、是否相邻椎体骨折、术后是否系统抗骨质疏松治疗等因素作单因素分析,对于有显著性差异的因素,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非手术椎体再骨折的风险因素。结果:219例单节段胸腰段骨折患者中,29例出现非手术椎体再骨折。单因素分析示非手术椎体再骨折组及未骨折组年龄、性别、骨折压缩程度、骨水泥注入量及椎体高度恢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患者骨折类型、骨水泥渗漏、系统抗骨质疏松治疗、骨密度与术后发生非手术椎体再骨折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折类型(OR=0.135)、是否系统抗骨质疏松治疗(OR=3.793)、骨水泥椎间盘渗漏(OR=8.975)、骨密度(OR=57.079)是导致术后发生非手术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结论: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系统预防及治疗骨质疏松、改善手术技巧、减少术中骨水泥渗漏是预防术后非手术椎体再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后,非手术椎体再发骨折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52例行PKP治疗的OVCF患者,其中39例术后非手术椎体再发骨折(再发骨折组),另113例无再发骨折(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骨密度值、单/双侧注射、骨水泥分布情况以及抗骨质疏松治疗时间、术后支具佩戴时间等各项指标,并进行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52例患者PKP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18-26个月左右。术后非手术椎体再发骨折共39例,包括相邻椎体骨折27例,非相邻椎体骨折12例,发生率为25.7%。单因素分析显示,与再骨折组相比,对照组体重指数明显偏高,骨密度值较高,支具佩戴时间、抗骨质疏松治疗时间更长,上终板所在的骨水泥存在椎间盘渗漏率、骨水泥与上终板接触率更低(均为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密度值过低(OR=3.968,P=0.002)、上终板骨水泥的椎间盘渗漏和骨水泥与上终板接触率高(OR=4.635,P=0.001),均是导致术后再发非手术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而较高的体重指数(OR=0.253,P=0.015),抗骨质疏松治疗时间长(OR=0.546,P=0.017)以及支具佩戴时间长(OR=0.528,P=0.003)均是避免术后再发骨折的保护因素。结论OVCF患者行PKP术后,规范化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后佩戴腰围支具,可能降低再骨折的风险。骨密度偏低、术后骨水泥渗漏至椎间盘或接触终板的患者,是非手术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s)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14年2月~2019年1月收治的204例OVCFs患者,行PKP或PVP术,随访观察是否发生邻近椎体再骨折,并分析再骨折的关系因素。[结果] 204例随访6~12个月,33例确诊为邻椎再骨折,占16.18%。与非再骨折患者相比,再骨折组骨密度更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更大、体重指数更小、既往骨折病史更多见、Cobb角更大、骨水泥的椎间盘渗漏更多见、骨水泥剂量更大,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密度、椎体前缘高度过度恢复、低体重指数、既往骨折病史、Cobb角、骨水泥的椎间盘渗漏以及骨水泥剂量等是OVCFs术后发生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结论]骨密度、椎体前缘高度过度恢复、低体重指数、既往骨折病史、Cobb角、骨水泥的椎间盘渗漏以及骨水泥剂量是OVCFs术后发生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应在临床工作中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发生延迟愈合的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2019年1月—2020年12月接受PVP治疗且术后未发生延迟愈合的62例老年OVCF患者(未发生组),以及同期接受PVP治疗且术后发生延迟愈合的62例老年OVCF患者(发生组)。比较2组一般资料、影像学指标和实验室检测指标的差异,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老年OVCF患者PVP术后发生延迟愈合的影响因素。结果 发生组的存在椎体裂隙征比例、伤椎高度恢复率和脱氧吡啶酚(DPD)水平高于未发生组,骨密度T值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低于未发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存在椎体裂隙征[比值比(OR)为8.622,95%置信区间(CI)为1.540~48.264]、伤椎高度恢复率高(OR为1.184,95% CI为1.069~1.311)、骨密度T值低(OR为0.009,95% CI为0.000~0.211)、DPD水平高(OR为1.031,95% CI为1.001~1.062)、IGF-1水平低(OR为0.936,95% CI为0.898~0.975)是老年OVCF患者PVP术后发生延迟愈合的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OVCF患者PVP术后发生延迟愈合可能与存在椎体裂隙征、骨密度T值低、伤椎高度恢复率高、DPD过高及IGF-1过低有关。重视伴有上述因素的老年OVCF患者PVP术后的早期评估及合理干预,可能对促进良性预后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PKP)术后相邻椎体再骨折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6—2015-06行PKP的单节段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254例,其中36例相邻椎体再骨折(骨折组),218例纳入未骨折组。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性别、骨密度、术前责任节段、责任节段终板情况、骨水泥注入方式、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至椎间盘、术后责任椎高度恢复率、术后正规抗骨质疏松治疗与PKP术后相邻椎体再骨折的相关性。结果 254例获得平均13.4(12~18)个月随访。36例出现相邻椎体骨折,再骨折率14.2%。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性别、术前责任节段、责任节段终板情况、骨水泥注入方式、骨水泥渗漏至椎间盘与术后相邻椎体再骨折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骨密度、骨水泥注入量、椎体高度恢复率、术后是否正规抗骨质疏松治疗与PKP术后相邻椎体再骨折可能相关(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PKP术后相邻椎体再骨折可能与患者骨质疏松严重程度、术中骨水泥注入量、术后责任椎高度恢复率以及是否正规抗骨质疏松治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单侧与双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s)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胸腰椎OVCFs患者分为两组,采用单侧PKP治疗31例38椎(单侧组)、双侧PKP治疗29例34椎(双侧组);比较两组术前、术后和术后6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Cobb角及椎体高度、手术时间、X线照射时间及骨水泥注射量等,评价疗效.结果 60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3 ~15(9.6±1.2)个月.患者疼痛均明显缓解;两组VAS评分、椎体Cobb角度、椎体前缘高度的恢复情况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组手术时间、X线照射时间及骨水泥用量均大于单侧组(P<0.05).结论 单侧PKP与双侧PKP治疗OVCFs疗效相似;但单侧PKP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放射暴露少、风险小等优点,应是治疗OVCFs的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acture,OVCF)经皮骨水泥椎体强化治疗后椎体再塌陷情况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方法纳入2014年2月~2017年4月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以及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进行椎体强化治疗的254例OVCF患者,随访14~30个月,将末次随访椎体高度丢失≥15%、局部Cobb角丢失≥10°者设为再塌陷组,其余设为未塌陷组,调查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术后椎体再塌陷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254例OVCF患者椎体再塌陷25例,再塌陷率9.84%;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骨密度T值、骨水泥团块状分布、骨折处骨水泥分布不足、椎体前缘高度比矫正程度、骨水泥未同时与两终板接触、年龄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密度T值(OR=5.564)、骨水泥团块状分布(OR=2.876)、骨折处骨水泥分布不足(OR=2.812)、椎体前缘高度比矫正程度(OR=2.543)、骨水泥未同时与两终板接触(OR=2.559)是术后椎体再塌陷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OVCF经皮骨水泥椎体强化治疗后存在一定的椎体再塌陷情况,骨密度T值、骨水泥团块状分布、骨折处骨水泥分布不足、椎体前缘高度比矫正程度、骨水泥未同时与两终板接触等均会增加再塌陷风险。  相似文献   

11.
陈涛  杨建东  张亮  毕松超  吴朗  王鹏 《骨科》2017,8(3):190-193,199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病人椎体强化术治疗后发生邻近椎体骨折的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2年3月至2014年8月苏北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OVCF病人200例(263椎),收集病人的年龄、性别、椎体高度恢复、Cobb角、脊柱侧凸畸形、骨折病史、骨水泥量、骨水泥渗漏、骨密度等资料,应用单因素分析观察每种因素与椎体再骨折发生的相关性,筛查出可疑的相关因素,然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影响椎体强化术后发生邻近椎体骨折的高危因素.结果 所有病人均获2年以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5年.共35例(45椎)发生再骨折,再骨折率为17.5%.单因素统计分析发现对椎体成形术后邻近节段再发骨折有影响的变量有:年龄、椎体高度恢复、Cobb角恢复、脊柱侧凸畸形、骨折病史、骨水泥渗漏、骨密度.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8,95%CI:1.04~1.13)、椎体高度恢复(OR:1.06,95%CI:1.01~1.11)、Cobb角(OR:4.03,95%CI:1.21~13.40)、脊柱侧凸畸形(OR:2.56,95%CI:1.12~5.85)和发生骨水泥渗漏(OR:6.25,95%CI:0.04~0.73)是发生再骨折的危险因素,而骨密度(OR:0.37,95%CI:0.22~0.65)是发生再骨折的保护因素.结论 年龄越大、椎体高度恢复越高、Cobb角越大、骨密度越低、有脊柱侧凸畸形和骨水泥渗漏的病人更容易发生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s)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后再骨折的相关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14年1月—2015年12月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133例(174个椎体)。根据有无椎体新发骨折,分为再骨折组与对照组。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5个月,统计并分析了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质指数、骨密度、受伤椎体个数、骨水泥用量、注入骨水泥的方式、骨水泥是否椎间盘渗透、是否再次骨折、术后伤椎前缘恢比率及术后Cobb恢复比率等因素,并对上述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术后再发骨折患者有28例,发生率为21%。再骨折组与对照组比较,年龄、术前骨密度、骨水泥向椎间盘渗漏、术后Cobb角度纠正程度及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程度在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术前骨密度与再骨折有显著相关性(P<0.05)。 结论 术前骨密度、年龄、骨水泥向椎间盘渗漏、椎体高度的恢复比率及Cobb角的纠正比率是PKP术后出现其临近椎体再骨折的相关因素,但术前骨密度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术后相邻椎体新发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自2011-08—2014-08诊治的11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按照首次PVP术后是否再次发生相邻椎体骨折将患者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25例(术后出现相邻椎体新发骨折),对照组85例。确定年龄、体重指数、骨密度、骨水泥注入量、术后椎体高度矫正百分比、有无骨水泥椎间盘内渗漏、术前有无椎体内裂隙征、术后椎体前缘压缩角度矫正度数、后凸角度矫正度数这9个指标为PVP术后相邻椎体再骨折的相关因素。结果 110例获得随访2~3年,平均2.5年。110例中术后相邻椎体新发骨折25例,发生率为22.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骨密度、骨水泥椎间盘内渗漏、术前椎体内裂隙征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骨密度是PVP术后相邻椎体新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VP术后相邻椎体新发骨折的危险因素是骨质疏松,因此PVP术后应该正规抗骨质疏松治疗,防止继发骨折的出现。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后继发邻近椎体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103例因骨质疏松致椎体压缩骨折行单或多节段PKP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骨密度、伤椎压缩程度、有无侧凸畸形,伤椎前缘恢复程度、骨水泥注入量、手术入路(单侧、双侧)、骨水泥渗漏(椎间盘)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03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15(9.6±2.8)个月。27例患者继发邻近椎体骨折,再骨折率为26.2%。将各因素输入Logistic回归"向前Wald"的分析模型,结果显示骨密度、骨水泥量、体重指数及伤椎前缘恢复程度是术后继发邻近椎体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骨水泥量过大、低体重指数、伤椎前缘高度过度恢复、低骨密度是PKP术后继发邻近椎体压缩骨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s)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相邻椎体骨折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4年3月~2008年6月112例行单节段PVP治疗的OVCF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有无外伤、术前椎体压缩程度、骨密度、手术入路(单侧或双侧)、麻醉方式、有无侧凸畸形、骨水泥剂量、骨水泥渗漏至椎间盘等情况。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各因素与PVP术后发生相邻椎体骨折的关系。结果:112例患者中有21例患者术后发生相邻椎体骨折共23个椎体,发生率为18.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术前椎体压缩程度、骨密度、骨水泥剂量、骨水泥渗漏至椎间盘与术后发生相邻椎体骨折有显著相关性(P0.05),而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有无外伤、手术入路、麻醉方式、有无侧凸畸形与术后相邻椎体骨折无显著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术前椎体压缩程度较重、骨水泥注射量较大及骨水泥渗漏至椎间盘与术后发生相邻椎体骨折相关(P0.05)。结论:OVCFs患者PVP术后相邻椎体骨折可能与术前椎体压缩程度、骨水泥渗漏至椎间盘、骨水泥注射量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6.
椎体内部强化术后术椎塌陷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乐军  董刚  周辉  项东 《中国骨伤》2016,29(7):625-629
目的 :探讨椎体内部强化术,包括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术后术椎塌陷的发生率、独立危险因素以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经椎体内部强化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154例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5例,女89例,年龄57~90岁,平均(76.20±9.35)岁。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5.43±6.81)个月,术后随访患者均接受X线检查,部分患者接受MRI检查。分析与术椎塌陷相关的可能危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手术方式(PVP或PKP)、骨质疏松程度T评分、术椎节段水平、是否合并椎体骨坏死、术椎骨水泥填充模式、术椎前缘高度恢复率。并将可能的危险因素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法筛选影响术椎塌陷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随访周期内共发现29例发生术椎塌陷,术椎塌陷的发生率为18.83%。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方式(OR=0.171,P=0.010),骨质疏松程度T评分(OR=0.242,P=0.024),是否合并椎体骨坏死(OR=12.225,P=0.003),术椎骨水泥填充模式(OR=10.461,P=0.000)以及术椎前缘高度恢复率(OR=0.316,P=0.019)是影响术椎塌陷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椎体内部强化术后术椎塌陷的发生率较高,其发生率与多种因素相关,其中手术方式、骨质疏松程度T评分、是否合并椎体骨坏死、术椎骨水泥填充模式、术椎前缘高度恢复率是影响术椎塌陷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严格筛选患者,术中注重骨水泥的对称性均匀分布,术后积极抗骨质疏松治疗,可降低术后术椎塌陷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术后手术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其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 将自2010-01-2012-07收治的72例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采用PKP治疗的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术后手术椎体是否发生再骨折将患者分为再骨折组和非再骨折组。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随访12-42个月,平均24.5个月。随访期内共发生手术椎体再骨折15.3%(11/72),2组仅椎体裂隙征和骨质疏松骨密度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年龄、体重、骨水泥注入量、术前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丧失值及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体裂隙征和骨质疏松可能与PKP术后手术椎体再骨折有关。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术后发生椎体二次骨折的危险因素,建立并验证术后二次骨折风险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确诊为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行PVP或PKP术的患者130例,其中男33例,女97例,年龄70.20±8.46岁(55~92岁),随访时间14.75±2.17个月(12~22个月)。根据术后有无椎体二次骨折分为二次骨折组(n=26)和无二次骨折组(n=104),比较两组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既往骨折史、手术椎体数、PVP/PKP、术前术后椎体前缘高度(anterior vertebral height,AVH)差、术前术后局部后凸(segmental kyphosis,SK)差、单个椎体骨水泥注射量和有无骨水泥渗漏等因素。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结果建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PVP/PKP术后二次骨折风险的预测模型,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决策曲线及校正曲线进行内部验证。结果: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龄[odds ratio(OR)=44.33,95% confidence interval(CI)=2.98~659.51,P=0.0059]、低BMD(OR=10.70,95%CI=2.50~45.75,P=0.0014)、既往骨折史(OR=14.76,95%=2.40~90.57,P=0.0036)和多手术节段(OR=6.36,95%CI=1.51~26.72,P=0.0115)是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PVP/PKP术后椎体二次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建立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PVP/PKP术后二次骨折风险预测模型,并绘制了基于上述预测模型的列线图,经ROC、决策曲线及校正曲线验证发现模型拟合效果较好。结论:高龄、低骨密度、多手术节段、既往骨折史是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PVP/PKP术后二次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PVP/PKP术后二次骨折风险预测模型拟合效果良好,为术后评估二次骨折的风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骨水泥椎管内渗漏的发生率并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7年6月在本科行PKP手术治疗的474例(714个椎体)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术后手术部位X线片及CT影像分辨是否有骨水泥椎管内渗漏,依据渗漏途径和椎管内骨水泥分布情况将骨水泥椎管内渗漏分为B型、C型、P型,并分析骨水泥椎管内渗漏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术后52个椎体(7.28%)发生骨水泥椎管内渗漏(椎管内渗漏组),其中B型29个(55.77%),C型15个(28.85%),P型8个(15.38%)。发生有症状骨水泥椎管内渗漏7例,其中截瘫1例,AISA分级A级,急诊手术减压后,神经功能无改善;不全瘫1例,AISA分级B级,术后恢复为C级;一过性神经功能损害5例,保守治疗后均恢复正常。余662个椎体为非椎管内渗漏组。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骨折类型、骨水泥注入量及手术操作部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骨水泥注入量(OR=3.306,95%CI=1.351~8.091,P0.05)、骨折类型(OR=4.910,95%CI=1.551~15.544,P0.05)及手术操作部位(OR=0.453,95%CI=0.219~0.939,P0.05)是导致PKP术后发生骨水泥椎管内渗漏的主要因素。[结论] PKP术后骨水泥椎管内渗漏率约为7.28%,有症状渗漏率约为0.98%。骨水泥注入量、骨折类型及手术操作部位是导致PKP术后发生骨水泥椎管内渗漏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2009-01-2011-06分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相邻与远节段椎体再骨折再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09-01-2011-06解放军306医院全军脊柱外科中心收治的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入院行PKP治疗92例患者,根据有无椎体再发骨折将患者分为再骨折组与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密度T值、手术椎体位置(胸腰段/非胸腰段)、骨水泥用量、骨水泥注射方式(单侧/双侧)、骨水泥渗漏、术前椎体骨折数量、手术椎体数量、术后VAS评分、长期糖皮质激素使用史及影像学改变情况.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BMD (OR=0.159)及骨水泥渗漏(OR=6.502)是术后椎体再骨折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 严重骨质疏松以及骨水泥渗漏是引起PKP术后相邻与远节段椎体再骨折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