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胸交界区外伤性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方法:自2003年至2008年急诊收治10例创伤性颈胸段椎间盘突出患者,男6例,女4例;年龄23-66岁,平均41.5岁;急诊行经椎间孔入路椎间盘摘除,同期后路椎弓根钉棒固定,术后予以高压氧治疗。采取JOA评分标准,从肢体感觉,运动,膀胱功能等方面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8—16个月,平均13个月。1例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脊髓功能无恢复,其余9例患者感觉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JOA评分由术前平均(8±3)分至术后平均(1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外伤性颈胸段椎间盘突出症早期采用经椎间孔入路实施椎间盘切除术可以获得安全有效的脊髓减压,有利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报告35例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T11~12 26例,T12~L1 12例,L1~2 17例。均行侧前方椎间盘切除、植骨及内固定术。结果:术后随访10~41个月,疗效优良19例,良8例,可5例,差3例。结论: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率低,症状不典型,临床表现复杂,容易漏诊、误诊。侧前方椎间盘切除、植骨及内固定术对脊柱的损伤及其稳定性的影响较小,操作安全,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TED)治疗巨大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5年1月~2018年7月,对32例巨大中央型LDH患者采用PTED治疗。术前与术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临床疗效;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评分标准评定优良率。[结果]本组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0~85min,平均(55.09±11.67)min;术后住院时间2~7d,平均(4.22±1.18) d。1例患者术后复查见明显髓核残留;无硬膜撕裂、血管神经损伤及椎间隙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随访12~37个月,平均(22.41±6.54)个月;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acNab评分标准,优良率为90.63%;随访过程中,1例患者术后症状复发。[结论]PTED能安全有效地治疗巨大中央型LDH,但手术难度较大,需在熟练掌握该手术技巧的前题下开展。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入路全内镜下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胸腰段硬性椎间盘突出症的技术要点及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8年1月~2021年9月期间我科采用经椎间孔入路全内镜下椎体间融合术治疗的14例(20个节段)胸腰段硬性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11例,女3例,平均年龄43.3±12.6岁;2例三节段病变,2例双节段病变,10例单节段病变。硬性致压物分类包括:钙化性椎间盘突出3例、骨赘性椎间盘突出6例、不典型休门氏病合并椎间盘突出3例,椎体后缘离断症2例。术前所有患者均表现脊髓或马尾神经症状,其中6例合并神经根性症状。手术先采用局部麻醉下经椎间孔入路全内镜下椎体间融合、突出椎间盘切除减压,继而行全麻下经皮椎弓根螺钉系统置入术。观察术后第2天、3个月、6个月及1年的影像学变化,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及术后1年时疼痛症状及功能恢复状况。背痛及神经根性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神经学功能评估采用Nurick评分及改良日本骨科学会(mJOA)评分,胸椎功能评价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术中更换手术方式发生。所有患者术后胸腰段MRI及CT检查均显示脊髓或马尾神经减压充分,无致压物残留;术后1年随访时,所有手术节段均获得骨性融合。所有患者术后背痛、神经根性疼痛均明显缓解,脊髓功能明显恢复。术后Nurick评分、mJOA评分及ODI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P<0.01),且术后1年较术后1周、3个月及6个月均有显著性改善(P<0.01)。mJOA平均恢复率72.5%,优7例、良5例、可2例。有2例术中出现硬脊膜撕裂,未予特殊处理,但随访未见脑脊液漏及假性脊膜膨出发生;无其他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局部麻醉下经椎间孔入路全内镜下椎体间融合、突出椎间盘切除结合全麻下经皮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术是治疗位于胸腰段脊髓或马尾神经腹侧的硬性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有效的微创脊柱外科技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胸腰段中央型椎间盘突出采取扩大后外侧入路去除突出及钙化的椎间盘。方法本组病例男16例,女5例,年龄21~65岁,平均43.9岁,L1-2突出为11例次,T11-12为8例次,T12-L1为5例次。均为中央型突出为主,均行扩大后外侧入路处理。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改善,随访1~3.5年,平均2年。结论扩大后外侧入路行胸腰段中央型椎间盘突出,出血少,创伤小,对脊髓影响小,能达到完全减压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自2002年2月~2003年3月采用经双侧椎间孔Cage骨复合体椎间融合,同时行脊神经鞘膜切开减压术治疗13例腰椎不稳症并神经症状的病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自 2 0 0 2年 2月~ 2 0 0 3年 3月采用经双侧椎间孔Cage骨复合体椎间融合 ,同时行脊神经鞘膜切开减压术治疗 1 3例腰椎不稳症并神经症状的病例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 3例中男 8例 ,女 5例 ,年龄 4 5~ 6 8岁 ,平均 5 4岁 ,退变性失稳 8例 ,其中退变性滑脱 5例 ,真性滑脱 3例 ,腰椎间盘突出症并椎管狭窄有失稳倾向 5例 ,单节段固定 6例 ,双节段固定 5例 ,三节段固定 2例 ,所有患者均有腰痛及单侧或双侧下肢疼痛或感觉障碍等表现。1 2 手术方法 全麻插管 ,俯卧位 ,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操作 ,后正…  相似文献   

8.
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一般指位于T10~L2节段的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腰膨大部位、脊髓圆椎或高位马尾神经所引发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本病并不少见,由于部位的特殊,临床表现多样复杂,常被漏诊或误诊;在手术治疗上亦有一定的难度和风险;在治疗方法选择上没有形成较一致的认识;因而应当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后路胸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自2008-07—2013-11采用经后路胸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12例。结果本组手术时间130~270 min,平均177 min;术中出血量150~1 200 ml,平均516 ml。12例均获得随访1~3年。末次随访时X线及CT二维重建片均显示胸椎间骨性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所有患者症状均有改善,参照Epstein标准:优7例,良3例,可2例。结论经后路胸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可提供充分的减压及足够的稳定,并且安全、有效,操作较为简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双侧椎间孔型椎间盘突出症1例陈启忠宋一平病例,女,74岁,因“腰痛5年,加重伴双下肢麻、胀、痛9月”于1995-11-21入院。患者于5年前始出现腰部隐痛,9月前出现双下肢麻、胀、痛,放射至内踝部,以右侧为重,伴有间歇性跛行。症状逐渐加重。近1周来因...  相似文献   

11.
手术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35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临床上较少见,临床症状及体征多变,缺乏特异性,易于造成漏诊或误诊。1998年3月至2002年6月我院共诊治此病35例,占同期椎间盘突出症的9‰,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4例病人分别为T11-12、T12-L1、L1-2、L2-3椎间盘突出症,均行手术治疗,下胸段2例采用半椎板和部分肋骨头及椎弓根切除,行椎管减压及胸椎问盘切除,极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椎板大部分切除,椎管减压髓核切除术。结果4例瘫痪症状明显好转,随访6月~9年,2例下胸段手术患者,恢复正常工作,但踝震挛仍轻度存在,上腰段2例患者,1例全部恢复,1例瘫痪症状在恢复中。结论瘫痪为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首发临床症状,而腰痛及自下而上的进行性双下肢无力是其突出物渐进性压迫脊髓的表现,胸腰段MRI检查可以确诊,有症状者早期手术,可免于瘫痪。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天玑”骨科机器人辅助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窥镜手术治疗单节段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8年6月—2020年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单节段LDH患者33例,其中16例采用传统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窥镜手术治疗(A组),17例采用“天玑”骨科机器人辅助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窥镜手术治疗(B组)。记录术中医师及患者辐射暴露次数;麻醉后体位摆放完成至置入工作通道总时间(T0);穿刺针刺破皮肤至导针初次放置到满意位置的时间(T1);导针放置完成到置入工作通道时间(T2);其他时间(T3),A组包括穿刺前透视定位穿刺点等时间,B组包括示踪器放置、术中X线扫描、穿刺通道制订等时间。记录术前和术后3 d、1个月、6个月时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无并发症发生。B组医师辐射暴露次数明显少于A组,患者辐射暴露次数明显多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T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B组T1、T2比A组短,T3比A组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各时间点腿痛VAS评分、ODI和JOA评分明显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各时间点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天玑”骨科机器人辅助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窥镜手术治疗单节段LDH临床效果良好,且术中医师辐射暴露次数少,穿刺操作准确、便捷,稳定性可靠。  相似文献   

14.
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诊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表现的特点与规律,提高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9月~2004年1月我院经X线、CT、MRI及手术证实的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65例的临床资料,并将其分为低位胸椎组(T10-T12L1)43例,高位腰椎组(L1-2-L2-3)16例,多节段突出组6例。结果躯体感觉障碍89.2%(58/65)和下肢无力83.1%(54/65)是最多见的症状。9.2%(6/65)表现为上运动神经元损害,47.7%(31/65)表现为下运动神经元损害,43.1%(28/65)表现为上、下运动神经元混合性损害。仅3例为单根神经根损害,其余表现为多根神经或马尾神经的损害。腰背痛44.6%(29/65)和下肢无力40.0%(26/65)是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低位胸椎间盘突出以混合性运动神经元损害为主,占58.1%(25/43),易导致行走障碍、足下垂、下肢肌张力升高和病理征阳性;而高位腰椎间盘突出则以下运动神经元损害为主,占93.8%(15/16),易造成腰背、下肢疼痛及马尾神经损害。结论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广泛、体征多样,当临床上存在以下情况时应高度怀疑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①大腿前方、外侧或腹股沟部位出现感觉障碍者;②下肢无力,股四头肌,胫前肌肌力减退者(如足下垂);③下肢运动或感觉障碍范围广泛、不规则,缺乏根性分布特征者;④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同时存在,或虽表现为下运动神经元损害,但难以用低位腰椎间盘突出症解释者。  相似文献   

15.
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临床上并非少见,是导致胸腰段脊髓及马尾神经压迫的重要原因。早在18世纪30年代,Key报告1例因胸椎间盘突出引发的脊髓损害病例。Teacher通过尸体解剖证实了胸椎间盘突出可以导致脊髓损害后[1],人们对此病的认识逐渐加深,但迄今为止其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临床表现易与脊柱其他病变相混淆,手术有较大的危险性,并发症较多,目前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6.
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目的:分析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不同节段病变的临床特点,为安性与定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经手术证实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16例,其中T10/11 2例,T11/12 3例,T12/L1 3例,L1/2 4例,L2/3 4例。分别分析各节段病变的临床症状与体征。结果:中央或旁中央型胸腰段椎间盘突出主要引起背痛、下肢疼痛、行走功能障碍、括约肌功能障碍等症状;外侧型突出症状与体征主要表现为神经根病变。T10/11及T11/12间盘突出表现为上运动神经元受损症状;T12/L1间盘突出可表现为下运动神经元受损或上运动神经元受损症状及神经根病变;L1/2与L2/3间盘突出表现为神经根病变和(或)马尾神经受压症状。结论:各节段病变的临床表现有一定的规律,应注意非典型和特殊病例。  相似文献   

17.
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本组36例确诊为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局部麻醉,在C型臂X线机引导下采用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技术,直视下气化切除压迫脊髓和神经根的变性突出的髓核组织,以达到脊髓和神经根减压和松解。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患者疼痛状况进行评分,同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本组34例患者在术后症状即刻均有明显缓解,2例患者症状缓解不彻底。随访2~12个月,平均4个月,疗效采用VAS评分评定,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VAS评分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优23例,良8例,可5例。结论应用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值得推广,但需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8.
19.
双间隙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方法多采用全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椎弓根螺钉固定加植骨术,创伤较大,且有一定并发症。自1999年12月至2004年12月我们采用椎板双侧开窗术治疗双间隙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36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探讨经皮对侧椎间孔入路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鄄my,PELD)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2010年2月~2012年2月采用经对侧椎间孔入路PELD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例,均为单节段椎间盘突出,其中L3/4 3例,L4/5 9例,观察患者术中情况及手术耐受性,记录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通过术前和术后下肢放射痛VAS评分、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术后改善情况,使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患者耐受性好,手术时间110±20min。1例术后马尾神经损伤症状加重,保守治疗3个月后症状缓解,余病例无神经、血管、硬膜囊损伤等并发症发生。随访12~24个月,平均18±2.5个月,下肢放射痛及日常生活功能均有明显改善,术后下肢放射痛VAS评分由术前7.75±0.97分减少到术后第一天的2.42±0.79分,末次随访时为1.42±0.79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01);OID评分由术前57.67±9.57减少到末次随访时的8.50±3.73,差异有显著性(P<0.0001)。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疗效评定优8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为91.67%(11/12)。结论:经对侧椎间孔入路PELD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