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目的:探索五心烦热症的客观表达方法。方法:采用临床观察方法,选取临床阴虚证有五心烦热与非阴虚证有五心烦热患者为研究观察对象,设正常人为对照组,测试其手心温度改变,观察患者五心烦热与手心温度变化之间的关系,从而探索五心烦热症的客观表达方法。结果显示:阴虚证有五心烦热组和非阴虚证有五心烦热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表明:手心温度的变化与五心烦热症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五心烦热"客观表达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五心烦热指病人五心如焚(两手、两足心发热、并自觉胸中烦热),烦躁不安、坐卧不宁的症状,其以“烦”为主要特征,往往无明显体温升高。《类证治裁》曰:“内热为烦”。《太平圣惠方》认为本症多由阴虚火旺或病后虚热不清所致,治以滋阴透热,清热养阴,选方多用《证治准绳贴骨散。作者临床辨证遵古而不泥古,辨证施治,对本症的治疗颇有心得,总结如下。1明虚火郁,浚阴疏郁造热李某,女,36岁。主诉五心烦热半年余。病史:29岁难产一男婴,失血较多,后又因避孕失败流产2胎,素房事较多.后逐渐出现五心烦热,时有微热,半年前加重。曾…  相似文献   

3.
五心烦热与手心温度相关性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五心烦热与手足心温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临床观察方法,选取临床有五心烦热症患者(A组)、无五心烦热症患者(B组)为研究观察对象,设非阴虚证有五心烦热(C组)与正常人(D组)为对照组,测试其手心温度,观察五心烦热与手足心温度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除A组与C组间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各组间均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比较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均P<0.01)。提示:五心烦热与手足心温度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5.
五心烦热是中医临床较为常见的症状之一,是指两手两足心发热,并且同时自觉心胸烦热.五心烦热虽多见于肾阴虚一证,但五心烦热者也并非全属阴虚证.脾虚说乃五心烦热之重要病机,五心烦热从脾论治,文献及临床方面皆有论述,补脾法治疗五心烦热不应被忽视而应加以重视,这对于丰富脾病辨治理论和提高临床疗效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气机的角度认识五心烦热一症,并通过津气的运行模式加以阐释五心烦热的病机,以期能开阔五心烦热的辨证思维,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施治。  相似文献   

7.
女 ,41岁 ,2 0 0 0年 6月 2 1日初诊。患者于 1 1年前生产时出血较多 ,之后常感腰痛 ,乏力 ,畏风 ,头眩。 1年前因发热 ,寒战 ,小便淋痛 ,以“尿路感杂”服药 2 0余剂 ,淋痛渐愈 ,而腰痛、乏力、畏风、头眩益甚 ,白天倦怠嗜睡 ,入夜则面部升火 ,胸中烦热 ,手中若灼 ,躁忧难眠 ,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梳理"血虚发热"的来源及历史发展,探讨关于"血虚发热"证型的多种发生机制以及临床出现的最常见情况,进而阐发血虚发热的病机,并阐述了其与阴虚发热、气虚发热的鉴别与联系,认为血虚发热的病机以浮阳致热最为常见,对其病机的理清,为临床长期发热类疾病的诊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辨证论治之我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程秀玲 《陕西中医》2003,24(1):46-48
笔者通过历代中医文献及临床研究得出治疗此病的有效方法。在治则中 ,以恢复脏俯的功能 ,消除病因 ,制酸止痛为主。在治疗中 ,从木脏及相关脏腑和整体观入手 ,通过疏肝解郁、和胃健脾、抑木培土立法”,自拟“金元海术汤”、“栀子竹叶汤”,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阴虚证五心烦热症与TNF-α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诊断实验研究方法,依据病证结合方法,选取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2种疾病的阴虚证有五心烦热症及无五心烦热症的患者为研究观察组,设立非阴虚证中有五心烦热症及无五心烦热症的患者为研究对照组,并采用放免方法检测血清中TNF-α等微观指标的含量.结果:①阴虚证有五心烦热症组患者TNF-α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患者含量(均为P<0.01);阴虚证无五心烦热症组患TNF-α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患者含量(均为P<0.05);阴虚证有五心烦热症组患者TNF-α含量明显高于阴虚证无五心烦热症组患者(P<0.05);非阴虚证有五心烦热症组患者TNF-α含量与非阴虚证无五心烦热症组患者无显著差别(P>0.05).②阴虚证患者血清TNF-α水平与证候积分呈正相关(r=0.573,P<0.05);③TNF-α水平与患者年龄、病程无相关性.结论:TNF-α水平可作为阴虚证辨证的重要参考,其在血清中的变化与阴虚证五心烦热症有一定的相关性.TNF-α水平的改变可以作为阴虚证客观诊断指标的一部分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浅析中医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方法:总结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临床分期,以及中医对糖尿病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和辨证论治方法。结果:对于糖尿病肾病的病因病机认识不能简单地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为论,将其归结为下消、肾消,应该将其置于消渴、水肿、虚劳等几个疾病中综合考虑。痰湿、瘀血、燥热皆可为标,阳虚、阴虚、气虚皆可为本。结论:中医辨证论治糖尿病肾病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王建春 《河南中医》2016,(12):2150-2152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签署了关于本次试验的知情权同意书,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对症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医辨证治疗。结果:研究组治疗后收缩压下降范围、舒张压下降范围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血压疗效比较,研究组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有效率为70.00%,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三酰甘油疗效比较,研究组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有效率为66.67%,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论治眩晕的临床体会。方法:总结中医对眩晕病因病机的认识和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结果:眩晕常见的病理因素为风、火、痰、虚、瘀,病位在脑,其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相关。本病多属本虚标实,以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为本,风火痰瘀为标,但亦有实中带虚者,临床治疗应在辨病的基础上辨证施治,注重辨脏腑虚实,随证治之。结论:中医辨证论治眩晕的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阴虚、阳虚、气虚及血虚时均会产生虚火之证,虽古今医家各从自身阐发的某一物质亏虚进行论述,但均引入了相火概念,并认为潜藏的相火由于某因而致向上妄动,从而形成虚火火热之象。临证虚火需全面辨明寒热真伪,方能正确施治,各家理论在虚火论治上体现了异曲同工之妙,需充分发扬以助高效辨治现代疾病。  相似文献   

15.
信息分析技术在脾胃阴虚证鉴别诊断中的运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运用信息学原理和计算机技术建立量化的脾胃阴虚证鉴别诊断体系。将脾胃阴虚证出现的 13项主要症状、体征的出现频率用信息论原理 ,求出熵、信息传递系数和对诊断的贡献率 ,基于贝叶斯判别分析和简化评分法建立鉴别诊断体系。并回到临床进行考核。结果 ,腹胀、嘈杂、呃逆嗳气、大便不调、胃脘不适、消瘦、善饥等症状有较大的鉴别诊断意义 (单项贡献率 >10 % )。而烦热、乏力、纳差、渴饮、脉象改变在鉴别诊断中意义相对较小(单项贡献率 <10 % )。证候的熵为 0 2 935 ,13项症状引入后传递信息量的总和为 0 2 70 8,其对鉴别诊断总贡献率为 92 %。提示鉴别的把握度较高。脾胃阴虚证各 2 5例的考核结果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超过了 90 %。初步建立了基于贝叶斯判别分析和简化评分法的鉴别诊断的体系 ,对中医鉴别诊断的客观化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江红兵 《山西中医》2000,16(1):10-11
通过分析湿温兼阴虚证的形成,辨证要点,阴虚对湿温病演变的影响,湿温兼阴虚证的治疗,探讨了湿温兼阴虚证的辨证施治规律,论述与湿温本证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中前人对肺间质纤维化的中医辨证分型,归纳总结出目前各家学者的证型,初步证实肺间质纤维化目前研究的证型规律及临床上常见证型,为进一步研究肺间质纤维化的中医证型及中医诊断标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五脏精气阴阳的虚性病机及几个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讨论了五脏精气阴阳的虚性病机及其相关问题,提出了各脏之精虚、气虚、阴虚、阳虚可用以阐释其不同生理机能失常的病证,当属于类证病机的范畴;五脏之阴虚、阳虚不能与其气虚同时并存,但与其精虚、血虚、津液不足可同时发生;肾之精气阴阳的不足在五脏精气阴阳虚性病机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血压变异相关参数的关系。方法:监测11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和中医辨证分型,计算夜间血压下降率,以此判断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结果:阴虚阳亢证收缩压变异性和舒张压变异性较其他组均最显著(P〈0.05)。肾阴虚证收缩压夜间下降率、血压变异性明显降低(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相关参数、血压昼夜节律与中医不同证型之间可能存在一定关系,通过中医辨证分型能初步判断靶器官损害及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