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67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2月—2008年9月的门诊患者67例,运用中药汤剂天麻钩藤饮配合西药氢氯噻嗪、依那普利内服治疗高血压,并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药联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肾功能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0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肾功能损害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均治疗观察4周,对治疗前后的血压、肾功能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降压效果方面治疗组疗效显著,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功能各项指标改善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联合中药在治疗高血压病慢性肾衰竭中,不仅能降低患者血压,而且能明显改善肾功能并延缓肾功能的恶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及对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5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均服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1片,1次/d,观察服药前后血压、左心功能、血尿酸、电解质等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患者血压明显下降(P<0.05),左心舒张功能及心脏整体功能得到改善,血生化指标无明显变化,无不良反应。结论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有效药物,疗效好,不良反应少,患者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4.
李专  毕小燕  温变珍 《中医药研究》2012,(11):1314-1315
目的对比5种联合治疗方案对中、重度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生化指标的影响,分析药物经济学与安全性,探索适于基层推广的治疗良策。方法将990例微机管理中、重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资料根据联合用药情况分为5组,统计管理12周后降压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生化指标变化。结果伲福达+氢氯噻嗪组、依苏+氢氯噻嗪组与依苏+维尔雅组、氢氯噻嗪+倍他乐克组间总有效率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伲福达+依苏组与伲福达+氢氯噻嗪组、依苏+氢氯噻嗪组之间总有效率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副反应及部分生化指标各组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伲福达+依苏、伲福达+氢氯噻嗪、依苏+氢氯噻嗪治疗方案组具有安全、有效、经济等特点,适合于基层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两种剂量氢氯噻嗪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选择门诊1、2级原发型高血压患者102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A组12.5mg氢氯噻嗪,B组25mg氢氯噻嗪和C组25mg氢氯噻嗪联用20mg啰旋内酯固醇,每日清晨一次,观察12周.比较两种不同剂量氢氯噻嗪的降压疗效及主要生化指标.结果:3组治疗前后的收缩压和舒张压都有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8周后,B组出现血清钾下降,血尿酸升高,血糖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每日服用12.5mg氢氯噻嗪可有效降低1、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与25mg相比,降压作用相当,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联合氢氯噻嗪(依伦平)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服用厄贝沙坦150mg,氢氯噻嗪12.5mg;对照组给予缬沙坦(平欣)40mg联合左旋氨氯地平(施慧达)2.5mg口服,1次/日。结果观察组显效35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为93.0%;对照组显效27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为76.8%(P〈0.05)。结论厄贝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两种剂量氢氯噻嗪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选择门诊1、2级原发型高血压患者102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A组12.5mg氢氯噻嗪,B组25mg氢氯噻嗪和C组25mg氢氯噻嗪联用20mg啰旋内酯固醇,每日清晨一次,观察12周.比较两种不同剂量氢氯噻嗪的降压疗效及主要生化指标.结果:3组治疗前后的收缩压和舒张压都有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8周后,B组出现血清钾下降,血尿酸升高,血糖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每日服用12.5mg氢氯噻嗪可有效降低1、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与25mg相比,降压作用相当,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制剂治疗老年人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和蔓全性,并与缬沙坦比较。方法:50例老年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厄贝沙坦/氢氯噻嗪1片(含厄贝沙坦150mg,氢氯噻嗪12.5mg)/天,39例缬沙坦1片(80mg)/天,两组患者均在每日早晨6:00~7:00空腹口服1片,服药4周如坐位舒张压仍〉90mmHg,则剂量加倍,日二次口服,即早晨6:00—7:oo空腹口服1片,晚5:00~6:00空腹口服1片,总疗程8周。服药前后行有关实验室检查。结果:服药后2、4、6、8周血压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不良反应少。结论: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用于老年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是安全、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将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对照组给予厄贝沙坦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压的变化情况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显效率观察组为86.67%,对照组为7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3.33%,对照组为80.0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依那普利联合氢氯噻嗪对原发性高血压疗效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依那普利联合氢氯噻嗪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积累临床经验,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将1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80例)与对照组(80例),观察组应用依那普利联合氢氯噻嗪进行治疗.对照组单纯应用依那普利治疗,分析治疗的疗效及副作用.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副作用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均未出现血糖及血脂的改变.结论:依邪普利联合氢氯噻嗪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效果理想,可在临床中应用.  相似文献   

11.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药性理论的物质基础研究一直是中医药科学研究领域中的热点,也面临一些困境。本文在中药药性"性-效-物质三元论"假说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中药药性及其成分结构之间的关联关系,提出中药"性-构关系"研究的构想,讨论在分子结构层次利用系统论的思想与信息论的科学方法从宏观角度解析中药药性,以期从中药"性-构关系"研究中探索寒热药性成分要素表征体系的构建,并对其研究方法做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Gibbs Free Energy等结构参数与中药寒热药性间存在非常强的关联关系,提示中药药性与相关成分的结构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关系,从中药"性-构关系"探索构建寒热药性成分要素表征体系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可以为中药药性理论现代研究和科学诠释探索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高血压及其引发的靶器官损坏已经逐渐成为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主要疾病之一,并且造成了较大的社会负担。为了更好的研究用中医对高血压病的治疗现状,通过收集中医临床各家对高血压病的病名、病因、病机的观点。并通过研究这些观点,发现目前中医治疗高血压病存在的缺陷与不足。近年来,中医对高血压病的研究与西医相比发展速度缓慢,首要的原因就是中医对高血压病没有统一的命名。从中医古籍中的对高血压病相关症状的记载,到现代相关的临川文件对高血压病的命名,再到各个学者对于高血压病命名的研究,高血压曾出现过数个不同命名。这不同的命名会导致中医对于高血压病的研究很难统一。高血压病的病因方面中医与西医的研究有些相似,但是中医有一些独特的研究理论,如中医的体质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等,这些富有特色的学说为探寻的高血压病的本质问题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可能性,为未来中医攻克高血压病提供了希望。目前中医普遍认可的高血压的病因主要有五,即体质,年老,饮食,情志和过劳,同时,新的高血压病的病因也不断的在补充和完善中医的理论体系。高血压病的病机因高血压病名不同的原因,加上临床上各个医家治疗的经验不同,高血压病的病机在临床中特别繁多,总结了一些较新的且较有特色的临床治疗高血压病的医家对于高血压病病机的认识,希望阅读过本研究的人可获得启发,在以后对高血压病的临床治疗中可以思维更开阔,疗效更佳。最后简单提出了现在中医治疗高血压病仍面临的问题,并对未来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3.
组分中药系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是中科院最具创新实力的高技术强所之一。该所自2004年主持承担中科院重要方向项目“基于现代理论和技术的复方中药系统研究”以来,面向我国中药研发和生产技术的重大需求,采用现代理论和技术对复方中药进行前瞻性、先导性的系统研究,在科学发现、技术突破、集成技术创新和战略性技术储备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组分中药系统研究是以传统中医药理论作指导,以标准组分分离制备、系统化学及生物学表征为基础,集中药基础研究、新药开发及生产三者为整体的系统工程。通过发展新的分离材料、表征方法,开展标准组分及其配伍的系统生物学表征研究和国际接轨的中药标准,阐明中药物质基础与作用原理,科学诠释传统中医药理论,积极推进中药的现代化进程,建立标准化、资源化、国际化的中药研究创新模式。组分中药系统研究所形成的整体思路和技术方法,为进一步提高中药现代化领域的科学研究能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期杂志以专题研究形式刊载了一组论述组分中药系统研究的论文,以飨读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治疗高血压常用中药复方用药规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鲁  付超  蔡鑫 《中医杂志》2005,46(5):351-354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治疗高血压的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启示和帮助.方法:查阅了1980~2003年间有关治疗高血压的文献1 102篇,收集了治疗高血压的中药复方1 191个,建立了治疗高血压的中药复方Access数据库,基于数据库以Access、Excel结合VB编程统计分析了关于中药复方治疗高血压的用药规律.结果:1 191个中药复方中总共用药394味,共用药11 371次,其中以补虚药、清热药、平肝熄风药、活血化瘀药为主.使用次数在50次以上的药对有192对,其中传统的中药药对有21对,运用中医配伍理论分析了前10对使用频率最高的药对的配伍原理.使用次数在50次以上的药组有30组,运用中医组方理论分析了前10组使用次数最高的药组的组方原理.结论: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大规模的数据统计,是寻找中药复方治疗高血压用药规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综述化学药、中药缓释制剂的药动学研究进展,为开展中药缓释制剂设计提供参考。方法综述液相色谱法、离子选择电极法、气相色谱法、质谱联用技术以及串联质谱法等在化学药缓释制剂药动学中的应用;中药单体、中药有效部位、中药复方缓释制剂的药动学研究进展。结果化学药检测限越来越低;中药缓释制剂常应用血药浓度法和药理效应法进行药动学的研究。结论现代分析技术可以更加准确、稳定地测定化学药的血药浓度;血药浓度法和药理效应法对测定中药缓释制剂药动学具有针对性。化学药缓释制剂药动学文献资料可指导中药缓释制剂药动学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前临床上很多中药单体或者成分复方的使用正在远离中医理论的指导,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阐明中药方药机制的研究没有与中医理论结合起来。本文借鉴中医学对智力的认识,以益智健脑类方药对智能障碍类疾病的防治研究成果为依据,对益智健脑方药的中医机制研究思路进行梳理和探讨,认为从改善脑供血角度探讨养心方药益智的机制,从改善物质代谢和保护脑血管的角度探讨健脾方药益智的机制,从改善脑的自身功能的角度探讨补肾方药益智的机制,有利于阐明益智健脑方药中医机制,为这类新药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加速中医药方药现代化研究进程。  相似文献   

17.
论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总被引:30,自引:12,他引:30  
探索建立新的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模式。通过分析现行中药质量模式的局限性,比较分析中药、化学合成药与生物制剂质量控制模式异同点,结合笔者近年来在道地药材和药性理论研究的体会,提出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的新模式。相对于化学合成药来说,中药与生物制剂在物质组成形式、质量管理模式等方面具有更大相似性,中药质量控制模式应借鉴生物制剂而不是“套用”化学合成药。提出了构建基于道地药材和生物效价检测的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模式的新设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医中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按照高血压诊断标准分为轻度高血压组、中度高血压组和重度高血压组,每组随机分为2小组,Ⅰ组进行中医治疗,Ⅱ组进行西医治疗。对比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三组高血压患者中,中医治疗有效率均高于西医治疗有效率,P〈0.05;中医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西医治疗组,P〈0.05。结论采用中医中药辨证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疗效好,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中药方剂是中医防病治病的主要手段。遵循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以饮片配伍来组方制药,是一种传统中药应用模式,至今仍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应对多因素复杂性疾病,中药方剂具有理论优势和丰富的临床应用经验,但科学研究基础较为薄弱,中药药效物质和作用机制缺乏科学认知,导致中药方剂发挥疗效的规律认识不足,影响了中药疗效的稳定发挥,也阻碍了中药产品质量的提升。组分中药是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突破了仅凭经验组方的传统,实现从饮片配伍到组分配伍的转变,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在3个国家"973"计划项目支持下,以揭示方剂配伍理论的科学内涵、研发创新中药为目的,围绕"两个相对清楚",开展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开拓了组分中药研究方向。十多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应用的扩展,组分中药和效应配伍理论方法不断得到发展完善。组分中药理论价值不仅是在新药发现方面,更重要的是搭建了传统中医药学与现代科学技术沟通融合的桥梁,构建了关键技术体系,符合中药行业创新发展的需求。该文着重介绍组分中药研究历程、相关概念和技术发展以及在中医药理论研究、创新中药研发、中成药二次开发和制药技术升级换代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共有的载体是化学物质,为此提出中药特性化学和化学中药学旨在架起中药与西药之间的桥梁。本文首次提出中药特性化学和化学中药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为有效促进和完善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的理论及其融合,尤其是西药中药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