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评估联合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和经颅运动诱发电位(transcranial motor evoked potential,TcMEP)监测在重度脊柱畸形翻修截骨矫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探讨术中出现神经监测变化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月于本科全麻下进行重度脊柱畸形翻修截骨矫形手术54例患者,男19例,女35例。术中均应用SSEP和TcMEP联合监测。统计比较单模式SSEP、单模式TcMEP及双模式联合监测的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敏感性及特异性。分析术中出现真阳性电生理监测变化的原因和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结果]联合SSEP及TcMEP监测成功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敏感性及特异性均为最高。54例患者中共有14例(25.93%)出现阳性电生理监测变化。经术中干预后,随访时最终2例(3.70%)未恢复至术前神经功能状态。术前合并胸椎管狭窄、主弯Cobb角130°为出现真阳性电生理变化的危险因素。[结论]在重度脊柱畸形翻修截骨矫形手术中,联合SSEP及TcMEP监测能有效地检测早期脊髓损伤,有更好地进行预警的价值。积极进行干预能扭转电生理变化并可以避免严重脊髓损伤并发症发生。翻修术中截骨矫形过程出现电生理变化概率较高。术前合并胸椎管狭窄以及主弯Cobb角130°的患者更易导致真阳性监测变化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SEPs)联合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ranscranial electric motor evoked potentials,TCe MEPs)在Chiari畸形伴脊柱侧凸患者脊柱后路矫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7月在鼓楼医院行脊柱后路矫形手术的63例Chiari畸形伴脊柱侧凸患者,均行术中SSEPs监测,其中50例患者行TCe MEPs监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术中SSEPs和TCe MEPs等神经电生理监测资料。分别计算单模式SSEPs、单模式TCe MEPs和联合应用SSEPs与TCe MEPs的成功率、报警率、真假阳性率、真假阴性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监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三种监测模式的监测结果。结果:单模式SSEPs监测成功率为95%,单模式TCe MEPs监测成功率为96%,联合应用SSEPs和TCe MEPs监测成功率为100%;单模式SSEPs监测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5%;单模式TCe MEPs监测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8%;联合应用SSEPs和TCe MEPs监测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三种监测模式的阴性预测值均为100%;三种模式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模式SSEPs监测阳性预测值为25%,单模式TCe MEPs监测阳性预测值为50%,联合应用SSEPs和TCe MEPs监测阳性预测值为100%;三种模式之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SSEPs和TCe MEPs监测不同的神经传导通路,联合应用两种监测方法可提高Chiari畸形伴脊柱侧凸患者脊柱后路矫形手术中监护的预警价值,获得满意的监护成功率、敏感性及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脊柱术中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s)、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s,MEPs)监测受很多因素影响,当信号消失时一定要客观分析,避免假阳性,特别是假阴性带来的严重后果.[方法]一个先天性脊柱侧弯病例,行后路截骨侧凸矫形内固定术,术中行双下肢SEPs、MEPs联合监测.[结果]在截骨完成后10 min,双侧MEPs消失,双侧SEPs波幅下降>50%,潜伏期延长>10%,持续时间>90 mim,术中无唤醒,手术无暂停,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正常.[结论]脊柱手术SEPs、MEPs联合监测有其敏感性和可靠性,但需及时准确鉴别其波形变化是否是假阳性或假阴性,这样,才能提高SEPs、MEPs监测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重度脊柱畸形截骨矫形术中,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和下传神经源性诱发电位(descending neurogenic evoked potential,DNEP)同时联合监测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2011年7月采用3种诱发电位同时联合监测的重度脊柱畸形截骨矫形患者16例,所有患者均在全静脉麻醉并小剂量肌松剂泵注维持下行脊柱畸形截骨矫形术,术中均行SSEP、MEP和DNEP同时联合监测。结果 16例患者术中出现3种诱发电位皆阳性5例,唤醒试验也为阳性,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并发症。单纯MEP阳性,而SSEP、DNEP正常者4例,术中唤醒试验均为阴性,术后无异常神经体征。单纯SSEP阳性,而MEP、DNEP正常者1例,术中唤醒阴性,术后查体正常。另外6例术中SSEP、MEP和DNEP皆正常,但其中1例考虑因神经根牵拉出现术后一过性股四头肌肌力下降,余5例术后查体均正常。结论术中DNEP与SSEP、MEP同时联合监测可减少传统SSEP和MEP监测产生假阳性对手术的干扰,对重度脊柱畸形截骨矫形术中脊髓损伤监测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准确性,术中如有2种及以上诱发电位异常则出现脊髓损伤的可能性增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SEPs)联合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ranscranial electric motor evoked potentials,TCeMEPs)在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矫形内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5年8月~2017年10月在我院行脊柱后路矫形手术的69例严重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侧凸或后凸Cobb角90°)术中应用SSEPs和TCeMEPs监测,回顾性分析患者术中SSEPs和TCeMEPs的监测结果,分别计算单模式SSEPs、单模式TCe MEPs和联合应用SSEPs与TCeMEPs的成功率、报警率、真假阳性率、真假阴性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监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等。比较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结果:58例患者SSEPs得到稳定的监测基线,其中5例监测改变达到报警标准,术后2例患者出现了神经损害,3例患者术中监测逐渐恢复,术后无明显神经损害。67例患者TCeMEPs得到稳定基线,术中预警3例,术后2例为真阳性,1例术后无神经损害。单模式SSEPs监测的成功率为84.1%(58/69),预警率为8.6%(5/58),真阳性率为3.4%(2/58),误检率为5.2%(3/58),真阴性率为91.4%(53/58),漏检率为0(0/58),阳性预测值为40%(2/5),阴性预测值为100%(53/53),敏感性为100%(53/53),特异性为94.6%(53/56)。TCeMEPs监测的成功率为97.1%(67/69),预警率为4.4%(3/67),真阳性率为3.0%(2/67),误检率为1.5%(1/67),真阴性率为95.5%(64/67),漏检率为0(0/67)、阳性预测值为66%(2/3),阴性预测值为100%(64/64),敏感性为100%(64/64),特异性为98.5%(64/65)。联合应用SSEPs和TCe MEPs监测的预警率为3.4%(2/58),真阳性率为3.4%(2/58),误检率为0(0/58),真阴性率为96.6%(56/58),漏检率为0(0/58),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敏感性与特异性均为100%。三种模式的成功率、预警率、真阳性率、真阴性率、漏检率、阴性预测值、敏感性及特异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误检率及阳性预测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联合应用SSEPs和TCeMEPs两种监测方法可提高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矫形手术中神经监测的预警价值,降低术中不可逆神经损伤风险。  相似文献   

6.
正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intraoperative neu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IONM)是在手术过程中连续监测神经功能的一项技术,在脊柱外科用以识别和减少术中可能发生的脊髓及神经根损伤。20世纪70年代末,Mφller等~([1])首次记录了脊柱侧凸手术中的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SEP),证明IONM可以减少脊髓的损伤。此后,包括  相似文献   

7.
背景:特发性脊柱侧凸手术治疗中神经功能障碍是最应受到关注的并发症,术中神经功能监测可帮助早期发现可能的神经功能损伤。目的:分析联合应用经颅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cMEP)和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多模式术中神经功能监测在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手术中对预测医源性神经功能损害的作用。方法:在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手术中,运用TcMEP和(或)SEP进行神经功能监测。MEP监测采用经颅刺激C3、C4,记录外周肌源性MEP,SEP监测采用刺激双侧胫后神经,记录电极采用Cz—CPz。阳性诊断标准:与基线相比,MEP波幅下降75%,SEP波幅下降50%。结果:112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中,联合MEP、SEP监测的检出率为100%。MEP监测阳性6例,假阳性1例。1例出现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MEP的监测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9%;SEP监测敏感性50%,特异性为100%;联合MEP、SEP监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均为100%。结论: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手术中MEP+SEP的术中神经功能监测可提高监测敏感性及特异性,可预测术中神经功能损伤事件的发生。MEP是多模式监测的基础,SEP是重要补充。单独应用MEP监测在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手术中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在重度脊柱畸形后路全脊椎截骨术中的应用价值及影响因素。方法对2007年6月至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97例行Ⅰ期后路全脊椎截骨治疗的重度脊柱畸形患者进行术中SEP监测,男性47例,女性50例,平均年龄(17.8±8.2)岁(6~46岁)。先天性脊柱畸形91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5例,结核后凸1例。SEP监测异常的标准为波幅下降大于50%和/或潜伏期延长大于10%。分析体感诱发电位波幅变化率与手术因素的相关性。结果本组患者中,12例患者出现术中SEP监测异常,其中10例患者术后出现神经并发症,2例为假阳性病例;1例患者术中SEP未见异常,术后出现神经并发症,为假阴性病例。本组资料中SEP监测敏感性达90.9%,特异性97.7%,假阳性率2.3%,假阴性率9.1%。手术时间、出血百分比、固定节段与术中SEP监测波幅的下降率存在直线相关(P=0.000,P=0.000,P=0.000),出血百分比影响最大。结论SEP监测敏感性较高,但影响因素多、单独使用SEP存在缺陷,因此需要合理的联合使用多种监测手段,并注意对各种干扰因素的分析、处理。  相似文献   

9.
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是严重的脊柱三维畸形。广泛前后柱结构的僵硬,以及脊柱冠状面和矢状面的严重失衡。使得单纯传统后路内固定矫形或前路松解联合后路矫形技术不能获得满意矫正效果,并具有较高的脊髓神经损伤风险。虽然常用于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治疗的后路脊椎截骨术(spinal osteotomy)(经关节突“V”型截骨或经椎弓根椎体截骨)在轻、中度成人僵硬侧凸或脊柱侧凸翻修手术中取得成功,但对于重度、僵硬的脊柱侧后凸畸形,由于截骨范围有限,该两种方法均不能取得畸形的满意矫正和躯干平衡恢复。基于先天性脊柱侧凸半椎体切除和脊柱恶性肿瘤后路全脊椎切除的经验,全脊椎切除术(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VCR)主要适应证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EP)监测在脊柱畸形Ponte截骨矫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因脊柱畸形行Ponte截骨矫形手术的患者进行术中SEP监测,其中男10例,女26例;年龄6.5~45.2岁,平均18.8岁.成人脊柱侧凸8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14例,先天性脊柱侧凸4例.手术均采用后路Ponte截骨矫形.SEPP40波幅下降>50%和(或)潜伏期延长超过10%或波形消失为异常标准.[结果]截骨、减压和矫形过程中8例患者出现SEPP40波异常,立即停止手术操作,寻找原因,并作相应处理.其中2例因术中出血导致血压下降,1例为胸腰段截骨,1例为中胸段截骨:另4例考虑与手术操作因素有关.2例为中胸段,2例为胸腰段.2例同时有波幅下降>50%和潜伏期延长超过10%患者.1例成人脊柱侧凸患者术后出现短期的神经功能障碍,1例成人脊柱侧凸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正常.[结论]术中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可作为指示Ponte截骨矫形术中脊髓功能的重要手段,敏感性较高,对其变化应积极应对并正确处理,以避免脊髓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对于中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采用经椎弓根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技术和非截骨技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1月-2009年1月,对99例中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分别采用PSO截骨(PSO截骨组,46例)和非截骨技术(非截骨组,53例)行后路矫形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术前主侧凸Cobb角、胸腰段后凸Cobb角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分别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测量脊柱主侧凸Cobb角、胸腰段后凸Cobb角,并计算侧凸和后凸矫正率以及末次随访的矫正率丢失。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PSO截骨组患者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均多于非截骨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56个月,平均22.4个月。两组均未出现脊髓神经损伤,末次随访时均获得良好的骨性融合。两组患者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的主侧凸Cobb角及胸腰段后凸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2个时间点的主侧凸Cobb角、矫正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SO截骨组末次随访时的矫正率丢失明显小于非截骨组(P<0.05)。术后2个时间点的胸腰段后凸Cobb角、矫正率及矫正率丢失,PSO截骨组均优于非截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中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PSO截骨技术较非截骨技术在冠状面侧凸的矫形方面无显著差异,但能够获得更好的脊柱矢状面后凸矫形效果;但PSO截骨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会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退行性脊柱侧凸术后翻修的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2013年12月于我院手术治疗的132例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采用单一后路手术、融合范围5个椎体或以上、随访时间至少2年。其中男49例,女83例;年龄40~78岁,平均61.8±15岁。手术节段5~14个椎体,平均7.9±1.8个椎体。随访时间2~5年,平均3.7±1.2年。60例上位固定椎选择于T10或以上,72例选择于T10以下;69例下位固定椎选择于L5,63例选择于骶骨或髂骨;采用三柱截骨37例。统计翻修率,并分析不同翻修原因的危险因素。结果:132例中共15例17个并发症行翻修手术,翻修率11.4%。其中男5例,女10例;年龄41~75岁,平均59±17岁。翻修原因包括近端交界区并发症占29.4%(5/17),假关节形成或内置物断裂占23.5%(4/17),冠状位及矢状位失平衡各占11.8%(2/17),远端交界区并发症占11.8%(2/17),椎弓根螺钉误置、急性期深部创口感染各5.9%(1/17)。性别、年龄与翻修率无显著相关(χ~2=0.104,P=0.747,χ~2=0.151,P=0.698);上位固定椎选择与近端交界区并发症无显著相关(χ~2=0.063,P=0.802);下位固定椎选择于骶骨或髂骨组的近端交界区并发症翻修率较L5组显著增加(χ~2=2.033,P=0.041);三柱截骨组棒断裂、冠状位失平衡较未行三柱截骨组显著增加(χ~2=5.214,P=0.022)。结论:退行性脊柱侧凸术后翻修的主要原因包括近端交界区并发症、假关节形成或内置物断裂以及脊柱失平衡;三柱截骨会增加棒断裂及冠状位失平衡;融合至骶骨或髂骨会增加近端交界区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半椎体切除术与后路松解截骨矫形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3—2017-12诊治的96例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凸,48例采用后路松解骨矫形术治疗(截骨矫形组),48例采用半椎体切除术治疗(半椎体切除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脊柱Cobb角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9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5.6(12~24)个月。与截骨矫形组比较,半椎体切除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术后Cobb角更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与后路松解骨矫形术比较,半椎体切除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凸疗效更为确切,术后并发症发生更少,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僵硬性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的的影像学特征及截骨方式选择。方法收集自2011-01—2014-09诊治的45例僵硬性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行长节段固定截骨矫形的完整病例资料,按照截骨方式分为2组。SPO组28例,PSO组17例,根据术前全脊柱X线片、Bending像及CT三维重建判断脊柱僵硬性及僵硬来源,选择截骨方式,SPO或PSO,分析2组术前及末次随访的脊柱影像学指标及疗效结果。结果 45例获得随访6~45个月,平均22.4个月。2组术前及末次随访的ODI及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O组Cobb角改善率为69.33%,PSO组Cobb角改善率为76.14%,2组重新获得了脊柱冠矢状面平衡,2种截骨方式均取得良好的疗效。SPO组,手术时间155~290 min,平均213 min,出血量700~1 550 ml,平均1 253 ml,脑脊液漏5例,感染1例,内固定松动1例;PSO组,手术时间160~320min,平均264 min,出血量900~2 200 ml,平均1 756 ml,脑脊液漏4例,感染1例,无内固定松动。结论成人僵硬性脊柱退变性侧凸的截骨方式应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进行选择,主要因素有局部角状侧后凸畸形、腰椎后凸、椎间隙骨化、关节突融合及矢状面失衡情况;尽量使用SPO解决脊柱退变性侧凸的矫形问题,但严重脊柱畸形需要使用PSO进行矫形;2种截骨方式都取得良好的临床和影像学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联合应用经颅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ranscranial electric stimulation motor evoked potential, TcMEP)+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evoked potential, SEP)的多模式术中神经功能监测对预 测脊柱畸形矫形手术中医原性神经功能损害的意义。方法 在脊柱畸形矫形手术中, 同时应用 TcMEP 和(或)SEP进行神经功能监测。 MEP监测采用经颅刺激 3、C4, 记录外周肌源性 MEP, SEP监测采用刺 激双侧胫后神经, 记录置于 Cz-FPz。阳性诊断标准为, 与基线相比, MEP波幅下降 75%, SEP波幅下降 50%。结果 153例脊柱畸形患者中, 150例成功进行了术中 MEP监测, 83例进行了术中 SEP监测。联 合 MEP、SEP监测的检出率为 100%。MEP监测阳性共 12例, 所有患者中有 1例出现永久性神经功能障 碍, 4例出现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 MEP监测的敏感性为 90.9%, 特异性为 98.6%; SEP监测敏感性为 54.5%, 特异性为 94.3%;联合 MEP、SEP监测的敏感性达 92.3%, 特异性为 99.3%。结论 联合 MEP+ SEP的多模式术中神经功能监测可提高监测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可预测术中神经功能损伤事件的发生。 MEP是多模式监测的基础, 而 SEP是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Ponte截骨联合后路全椎弓根钉系统与单纯后路全椎弓钉系统手术治疗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疗效。方法对行后路Ponte截骨联合后路全椎弓钉系统三维矫形融合内固定术(A组19例)与行单纯后路全椎弓钉系统三维矫形融合内固定术(B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比分析手术前后影像学数据,随访时用简体中文版SRS-22量表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术后主弯矫正率分别为67.3%和52.1%,末次随访矫正率分别为65.9%和5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次弯矫正率及矢状面曲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输血量明显高于B组(P<0.05)。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Ponte截骨联合后路全椎弓钉系统三维矫形融合内固定术适用于主弯Cobb角>60°成人脊柱侧凸患者,可以提高侧凸矫正率,无严重并发症,是一种安全的手术方式。缺点是增加了手术时间、出血量及输血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头颅-骨盆环牵引辅助后路截骨矫形治疗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3月至2018年3月贵州省骨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3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18例,年龄(17.5±4.8)(14~23)岁。均行Halo骨盆牵引后后路截骨矫形手术治疗。牵引力取患者可承受的极限,牵引时间为(3.2±0.6)(3~4)周,后行后路截骨内固定融合术。对患者治疗前左右侧屈位、牵引后和术后的侧后凸矫正率进行比较。采用SPSS 2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行经椎弓根椎体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或邻椎截骨12例、Smith-Petersen截骨(Smith-Petersen osteotomy,SPO)或Ponte截骨20例。未见脊髓与神经损伤并发症发生。治疗前脊柱冠状面Cobb角为(136.8±38.0)°(96°~172°),矢状面Cobb角为(90.4±24.0)°(45°~125°)。患者平卧左右侧屈位侧凸矫正率为(8.9±3.2)%,Halo骨盆牵引后侧凸矫正率为(37.6±4.3)%,后路截骨矫形术后侧凸矫正率为(68.7±4.8)%;牵引后矢状面侧凸矫正率为(30.7±5.6)%,后路矫形术后矢状面侧凸矫正率(60.6±4.3)%;各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应用Halo头颅-骨盆牵引辅助后路截骨矫形治疗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可预测矫形效果,简化手术,降低操作难度,提高畸形矫正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自1945年Smith-peterson采用脊柱截骨术治疗由强直性脊柱炎所致的脊柱后凸畸形[1],多年来把单纯脊柱后侧部件及椎板截骨矫正脊柱后凸或圆背畸形统称为脊柱截骨术(Spinalosteotomy)。近年来,脊柱外科有了很大的发展,脊柱截骨矫正后凸或侧凸畸形方式方法增多,如单纯推板截骨、单纯椎弓截骨、椎弓加部分椎体截骨、椎弓联合椎体裁骨等。因而出现截骨名词的混乱,如“全脊柱截骨术“、”,我总觉得该名词困惑。在脊柱侧凸畸形检查时,我们拍“全脊柱”X线像,这里的“全脊柱”指的是包括颈、胸、腰椎,甚至包括胀骨的脊柱全长X线片,那…  相似文献   

19.
背景:先天性脊柱侧凸分为形成障碍型、分节不全型及混合型三型。目前国内外对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治疗研究主要集中于形成障碍型脊柱侧凸,而对于分节不全型脊柱侧凸的治疗研究较少。目的:评价经后路凹侧肋椎关节松解联合单极或双极楔形截骨治疗青少年先天性分节不全型脊柱侧凸畸形的安全性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11月至2009年12月经后路凹侧肋椎关节松解联合单极或双极楔形截骨治疗青少年先天性分节不全型脊柱侧凸患者24例(单极截骨10例,双极楔形截骨14例),男女各12例,年龄13~22岁,平均16.7岁;侧凸Cobb角50°~139°,平均84.1°;侧凸柔韧性5.1%~30.0%,平均17.0%;C7中垂线与骶骨中垂线距离0.8~6.3cm,平均2.54cm;1处分节不全18例,2处分节不全3例,3处分节不全3例。结果:手术时间5.3~11.2h,平均7.9h;术中出血1500~4500ml,平均2980ml。无1例因截骨间隙加压闭合而致脊髓剪切损伤。1例术中发生胸膜破裂,术后行胸腔闭式引流术,2周后痊愈。1例因T5椎弓根螺钉侵入椎管压迫脊髓出现左下肢不全瘫,术后4h拔出该螺钉,3个月后左下肢不全瘫完全恢复。术后侧凸Cobb角6°~51°,平均26.8°;术后C7中垂线与骶骨中垂线距离0.3~2.5cm,平均0.76cm。平均随访32.2个月,末次随访患者侧凸Cobb角9°~53°,平均28.6°,平均矫正率66.7%,矫正率平均丢失2.1%;冠状面C7中垂线与骶骨中垂线垂直距离0.3~2.6cm,平均0.81cm,平均矫正率63.3%,矫正率平均丢失2.4%。所有患者均达骨性愈合,内固定无松动、断裂,矫形无明显丢失,术后未发生失代偿现象。结论:经后路凹侧肋椎关节松解联合单极或双极楔形截骨技术治疗中、重度青少年分节不全型脊柱侧凸能较好改善脊柱柔韧性,增加截骨面加压闭合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椎体成形术/后凸成形术(PVP/PKP)、后路Ponte截骨椎板间融合术和后路短缩椎弓根截骨术(PSO)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伴有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8月~2017年7月行手术治疗的胸腰交界区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40例,男8例,女32例,年龄52-86岁。其中,行PVP/PKP 16例,Ponte截骨17例, PSO截骨7例,比较三种手术的临床效果。[结果] PVP/PKP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纠正角度最少,PSO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最多, PSO组Cobb角纠正角度最好,Ponte组其次。三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均较术前改善,三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均较术前减少,但PVP/PKP组有5例(5/16)术后出现疼痛再发甚至加重或出现神经功能症状,影像检查发现后凸畸形进展,给予翻修手术,行前方或后方减压截骨矫形融合内固定术,术后症状缓解。[结论]对于胸腰交界区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伴后凸畸形的患者,PVP/PKP手术创伤小但翻修率高,Ponte截骨手术总体效果更好,PSO截骨手术能达到更好的矫形效果但创伤更大,应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决定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