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岩尖综合征又称“Gradenigo综合征”或“Gradenigo三联征”,1907年Gradenigo描述该病的典型症状为中耳炎、外展神经麻痹及三叉神经痛,为临床少见病,是颞部岩骨尖端病变损害外展神经及三叉神经眼支而出现的一组症候群。通常由于中耳炎、慢性乳突炎的炎性反应向颅内发展,破坏颞骨岩部尖端,或由于岩尖部肿瘤或外伤所致。主要的临床表现为三叉神经分布区的疼痛,角膜反射消失或迟钝,外展神经麻痹所引起复视和斜视,有时伴有脑膜刺激征及周围性面瘫症状。  相似文献   

2.
所谓岩尖综合征即指病变侵犯三叉神经(常为第一支)及外展神经,引起颜面疼痛和外直肌瘫痪复  相似文献   

3.
岩尖胆脂瘤较为少见,但因其广泛侵蚀迷路、面神经管、硬脑膜、大血管,在处理上涉及颅底外科,具有极大的挑战性[1].岩尖胆脂瘤有原发和继发2类[2].原发性岩尖胆脂瘤是胚源性的外胚层组织滞留于颞骨所致.它可原发于岩尖,向面神经管、乳突及鼓室侵犯;也可原发于乳突,侵犯面神经营及岩尖.继发性岩尖胆脂瘤继发于胆脂瘤型中耳炎、手术及外伤.胆脂瘤从鼓室或乳突向面神经管、耳蜗及岩尖侵犯[3].临床表现有耳漏、重度听力下降、面瘫和眩晕[4].因其病变位置深在、症状隐匿,对其的诊断和治疗存在一定困难,易被临床医生漏诊和误诊,手术难度大,风险高.因此,对护理工作也具有较大的挑战,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球后注射致眶尖综合征的发生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期收治球后注射致眶尖综合征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例72岁,因右眼突然视物不见6 h就诊,门诊以右眼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收入院,予扩血管、营养神经等治疗效果不显,住院12 d后予曲安奈德球后注射,注射后出现高眶压表现,右眼仍无光感,眼眶MRI检查示球后出血,并出现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及视神经损伤症状,确诊为眶尖综合征。结论眶上裂及眶尖部结构复杂,某些医疗性损伤可致眶尖综合征发生;眼科医师应熟知眶上裂及眶尖部解剖关系,仔细医疗操作,避免医疗性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artery syndrome,TOB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由于基底动脉尖部缺血或闭塞导致脑血液循环障碍,表现为双侧丘脑、中脑、小脑、枕颞叶等不同程度损伤[1-2],其发病凶险、病情重、预后差,如相关文献报道TOBS患者的死亡率为25%[2].由于TOBS系大脑后循环障碍,故溶栓治疗效果较差[3].近年来我科联合采用头部亚低温干预及纳洛酮治疗TOBS患者,发现临床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颞骨岩部为颅底的一部分,颞骨骨折的发生往往合并于严重的颅脑外伤,近一半的颅底骨折侵入颞骨岩部,依其骨折线分为纵行骨折、横行骨折及岩尖骨折三类,纵行骨折最多见。岩尖骨折最少见,纵行骨折预后较好。常由车祸撞击颞枕部、坠落等所致,是头颅外伤的一部分,并可伴有不同程度的颅内或胸、腹部等组织和器官损伤。  相似文献   

7.
<正>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syndrome,TOBS)是指基底动脉尖端2 cm范围内的5条血管即左、右大脑后动脉,左右小脑上动脉和基底动脉尖端因血栓形成或栓塞造成血液循环障碍,导致中脑、丘脑、小脑、枕叶、颞叶内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1])。由于TOBS具有早期易误诊,临床表现多样性,进展速度快,预后差~([2])等特性,给患者及家属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2016  相似文献   

8.
岩尖气房的CT检查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了解岩尖气房的发病率及其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在日常工作中将听眶线上2cm高度平面图象中能清楚见到岩尖部与斜坡的头部CT轴位扫描2596例,不包括岩尖显示不好的病例,选择其中有岩尖气房的图象200例。调节适宜的窗口技术,观察岩尖气房的图象。结果:根据本文资料,岩尖气房的发生率约为13%,低于文献资料的发生率。近半数病例为单侧岩尖气房。在岩尖气房图象中约13%是大的单气房。讨论:CT是观察岩尖气房发育的简单而可靠的方法。我们建议岩尖综合征患者的检查中用CT扫描取代岩骨X线摄片。  相似文献   

9.
鄢丽 《全科护理》2014,(11):1053-1054
中耳和耳咽管纤毛异常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属于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primary ciliary dyskinesia,PCD),是纤毛细胞骨架蛋白缺少导致的纤毛功能障碍,50%的病人有 Kartagener 综合征,表现为内脏反位、中耳炎和慢性鼻窦炎以及支气管扩张症。PCD发病率为1∶15000~1∶60000,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为主的疾病[13]。PCD包括纤毛不动综合征、Kartagener综合征、纤毛运动不良、原发性纤毛定向障碍等几种类型[4]。由于中耳和耳咽管纤毛异常,可致慢性复发性中耳炎、鼓膜穿孔、耳流脓。慢性复发性中耳炎指1年内出现3次以上反复发作的急性中耳炎或分泌性中耳炎,以耳流脓、鼓膜穿孔、听力下降为主要临床特点,处理不当会导致病人听力障碍、社交障碍。笔者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科进修学习期间,该科收治护理1例双侧复发性中耳炎的PCD病人,现将其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周慧南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2):5508-5508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系由基底动脉尖端部位血液循环障碍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起病凶险,临床表现多样,致残率及病死率高。笔者收治1例,自2004—2008年发生3次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basilar syndrome,TOBS)是指以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2cm直径范围内的五条血管,包括两系大脑后动脉、两条小脑上动脉及基底动脉尖端狭窄或闭塞而引起的一组复杂、危重的临床症候群。  相似文献   

12.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1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及其预后。方法:对10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5例为单侧或双侧动眼神经麻痹、眩晕、轻偏瘫、意识丧失,2例为皮质盲、记忆障碍,1例为眩晕、轻偏瘫、共济失调、一过性或持续数日的意识障碍反复发作,1例为偏瘫、意识朦胧、烦躁不安、吞咽困难,1例为淡漠、嗜睡、偏瘫伴黄昏幻觉。1例临床症状基本消失,1例轻度改善,2例植物状态,2例重度残疾,4例临床死亡。结论:基底动脉尖部动脉累及完全者预后差,基底动脉尖部动脉累及不完全者预后相对好。  相似文献   

13.
12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artery syndrome, TOB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由Capland在1980年首先报道[1].由于基底动脉尖局部解剖的特点,此区血循环障碍常导致2个或2个以上的梗死灶,而且临床表现多样,早期识别及积极处理,能有效提高TOBS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附10例报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凤艳  朱云玲 《临床荟萃》2000,15(23):1092-1093
椎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TOBS)是指基底动脉尖端部位血循环障碍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自 1980年 Caplan[1 ]首先报道以来 ,国外已作为一特殊类型椎基底动脉系血管病列出。国内自1991年以来 [2 ]陆续有报道。TOBS综合征并非少见 ,有人报道占脑梗死的 7% [3 ,4]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一般发病比较凶险 ,进展迅速 ,早期诊断 ,积极救治就显得很重要了 ,MRI对早期诊断有很大帮助。下面是我们遇到的 10例患者如下。1 资料与结果1.1 一般资料  10例中 ,男 6例 ,女 4例。年龄在 17~ 72岁 ,平均年龄 5 6岁。1.2 症状与体征 突然发病 ,10例均…  相似文献   

15.
岩尖区是指从内听道到岩骨尖的这一狭小区域,毗邻海绵窦后壁,有岩上下窦与之交通,后方为脑干,邻近有Ⅲ、Ⅳ、Ⅴ、Ⅵ、Ⅶ、Ⅷ等脑神经行走.随着显微神经外科的发展,岩尖脑膜瘤的手术病死率已明显下降,但术后并发症仍高达31%~70%[1],目前仍被认为是神经外科的高难项目之一.由于肿瘤生长部位的不同,临床表现、术后并发症存在着显著差异.本科从2000年2月-2006年6月共收治35例岩尖脑膜瘤,根据分型不同采取一般护理贯穿始终,重点突出并发症护理的方法,使术后住院日尽量缩短,取得较满意效果,现将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岩尖区是指从内听道到岩骨尖的这一狭小区域,毗邻海绵窦后壁,有岩上下窦与之交通,后方为脑干,邻近有Ⅲ、Ⅳ、Ⅴ、Ⅵ、Ⅶ、Ⅷ等脑神经行走。随着显微神经外科的发展,岩尖脑膜瘤的手术病死率已明显下降,但术后并发症仍高达31%~70%,目前仍被认为是神经外科的高难项目之一。由于肿瘤生长部位的不同,临床表现、术后并发症存在着显著差异。本科从2000年2月-2006年6月共收治35例岩尖脑膜瘤,根据分型不同采取一般护理贯穿始终,重点突出并发症护理的方法,使术后住院日尽量缩短,取得较满意效果,现将护理措施总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长Q-T综合征(LQTS)是由于编码心脏离子通道的基因突变导致相应的离子通道功能异常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1].其临床特点为心电图QT间期延长,T波异常,易产生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晕厥和猝死.按病因可分获得性和遗传性两种类型.我院于2006年10月成功救治1例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伴长Q-T综合征的病人.现将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茎突为颞骨前下方的一个棒状骨质,位于鼓部下方,乳突尖、茎乳孔的前面。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及舌下神经、迷走神经位于其内侧[1]。茎突综合征(Styloid Process Syndrome,SPS)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是因为茎突过长或方位、形态异常,刺激临近血管、神经所引起的咽部异物感、咽痛及反射性耳痛、头颈痛和涎液增多等症状的总称[2]。CT是主要的诊断方法。本文对正常人颞骨茎突的形态、  相似文献   

19.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是一种少见而严重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由Capland在1980年首先报道[1].由于基底动脉尖局部解剖的特点,此区血循环障碍导致2个或2个以上的梗死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预后较差.采取积极且正确的护理措施对预后至关重要.本文将我科收治的1例患者的病情及护理情况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不伴急性中耳炎症状与体征的中耳积液及听力减退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1],以听力下降及耳闷胀感为主要症状[2].但一些其他耳鼻咽喉或头颅疾病亦可出现类似症状,以致误诊为分泌性中耳炎.2005年5月~2009年5月我院收治以听力下降及耳闷胀感为主要表现的其他疾病10例,均误诊为分泌性中耳炎,现回顾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