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针对以黄河为生活饮用水源的污染因素,研究改善水质的防治措施和净水工艺。方法采取对城市污水截流改道,在制水过程中增加低脉动混凝沉淀给水技术、使用杀藻剂、挖泥清淤及活性炭吸附等工艺。通过对照研究和统计学处理,对防治措施和制水工艺同评价。结果 出厂水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藻素含量降至对人体危害水平以下。结论使用杀藻剂使水源藻密度降低、藻毒素含量升高,降浊、投放活怀炭等工艺对改善水质作用显  相似文献   

2.
三门峡市第三水厂水源污染防治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针对水源污染因素,探讨改善水质的防治措施。方法 采取对污水改造、增添浑浊、杀藻、活性炭吸附等工艺。并对防治措施的效果评价。结果 出厂水卫生质量含量明显改善。结论 降浊、杀藻、投放活性炭对改善水质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探索黄河及制水过程中藻类、藻毒素污染状况和影响因素 ,研究以黄河为生活饮用水源的可行性 ,并针对污染因素制订防治对策。方法 采用现况研究和对照研究 ,对黄河、制水过程中各水质影响因素进行采样分析 ,根据统计的显著性程度 ,对其作出评价。结果 研究表明 ,黄河三门峡段污染严重 ,水质劣于地表水V类标准。传统制水过程中藻类污染严重 ,调蓄池藻毒素年均 32 8.2ng/L、阳性率 80 %。结论 藻类污染已成为地表水源的重要卫生问题 ,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尚缺少此项限制标准。地表水藻类密度变化与水温、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及制水工艺中的截污降浊能力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探索黄河及制不吕藻类、藻毒素污染状况和影响因素,研究以黄河为生活用水源的的可行性,并针对污染因素制订防治对策。方法 采用现况研究和对照研究,对黄河、制水过程中各水质影响因素进行有样分析,根据统计的显著性程度,对其作出评价。结果 研究表明,黄河三门峡段污染严重,水质劣于地表水V类标准。传统制水过程中藻类污染严重。藻毒素年均328.2ng/L,阳性率80%,结论藻类污染已地表水源的重要卫生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太湖水源水深度制水工艺,为百姓提供安全、健康的生活饮用水。方法根据原水水质特征选择适宜的饮用水深度处理工艺,进行优化组合和效果评估。结果当前微污染原水水质的改进方法主要包括强化的常规水质处理和开发深度制水工艺;该水厂以太湖水为原水,其水质特征为:总氮和总磷偏高、水质处于轻度富营养化状态,藻类暴发季节性特征明显,小分子量(3 k)有机物所占比例高约占60%;宜采用臭氧预处理和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出厂水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结论太湖水源深度处理非常必要,本水厂采用臭氧预处理和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能满足需要。建议加强深度处理后的水质监测和风险评估,完善和优化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三门峡市三水厂自来水水质的周期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对 1998~ 2 0 0 0年三门峡市三水厂的源水、调蓄池、出厂水的每月水质监测资料进行分析 ,并对不同水温下聚合氯化铝降浊及活性炭的祛除藻毒素效果进行实验。 结果 出厂水氨氮、浊度、嗅、藻毒素以冬春季较高。 结论 三门峡市自来水水质的周期性特征与三门峡水库蓄水周期、气候、及聚合氯化铝、活性炭的净水活性随气温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7.
饮用水源藻类及其毒素污染与消化系统肿瘤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 分析江苏省饮用水源富营养化现状,探讨藻类及其毒素污染与消化道肿瘤的关系。方法 对近期江苏省水源水质评价的监测资料和公开发表的论资料进行整理和再分析。理化指标检测按“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法”GB5750—85进行。藻类数量种群和叶绿素分级评价按(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规范)进行。藻类毒素用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进行测定。结果 水源水中藻类种届主要为蓝藻门、隐藻门、硅藻门、绿藻门。富营养化严重程度依次为太湖、骆马湖、北山水库、如东内河和运河,最低是长江(贫营养)。不同饮用水源类型中藻毒素含量阳性率高低顺序是:太湖水源水、沟塘水、河水、浅井,而深井水为0,太湖水为水源的水厂其出厂水有阳性。饮用不同水源的肝癌死亡串高低顺序为沟塘水、河水和浅井水,这与藻毒素污染程度一致。全省9个消化道肿瘤高发县均为太湖、洪泽湖流域和水网地区,而低发地区为非水网地区或多山地区。结论 江苏省饮用水源藻类及藻毒素污染已成为水源水质普遍恶化的重要因素。藻类污染的优势种群突出,富营养化程度比较严重。藻类及藻毒素污染与人群消化道肿瘤有联系。  相似文献   

8.
三门峡市自来水水质周期性变化特征及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三门峡市三水厂自来水水质的周期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1998年-2000年三门峡市三水厂的源水,调蓄池,出厂水的每月水质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并对不同水温下聚合氯化铝降浊及活性炭的祛除藻毒素效果进行实验。结果出厂水氨氮,浊度,嗅,藻毒素以冬春季较高。结论 三门峡市自来水水质的周期性特征与三门峡水库蓄水周期,气候,及聚合氯化铝,活性炭的净水活性随气温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9.
水源水微囊藻毒素及其控制方法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饮用水源藻毒素污染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YST)是由蓝藻的部分藻属产生的环肽化合物,性质稳定,已被证明具有明显的肝毒性,是肝肿瘤促进剂之一。常规水处理工艺对MCYST的作用效果不理想,多项研究表明臭氧、光化学氧化、氯系氧化物、活性炭以及生物控制等方法能较好地去除毒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濮阳改建水源水取水点及加强水源水调节池管理后市政供水藻类污染状况的变化。[方法]2006年5月至2007年12月,每月第二周的周一上午对水源水、出厂水进行采样,水源水作藻类细胞计数和微囊藻毒素含量测定,出厂水仅作微囊藻毒素含量测定,将水源水藻细胞浓度、微囊藻毒素含量及出厂水微囊藻毒素含量与采取相关改进措施前的1998~1999年检测结果比较。[结果]2006~2007年藻类密度平均值为56.94万个/L,最高值为71.4万个/L。20份水源水及20份出厂水微囊藻毒素含量均小于20ng/L。不同时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2006~2007年市政供水水质比1998~1999年有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上海市松江区水厂水质质量监测数据,了解松江区水质质量变化趋势,为政府制定供水规划及监管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收集2006-2012年松江区水厂水源水和出厂水水质监测资料,分析各年度松江区出厂水合格率变化趋势及不合格指标分布情况,分析不同原水、不同制水工艺对出厂水水质的影响. [结果]2006-2012年松江区常规处理工艺水厂关闭了10座(镇级),深度水处理工艺水厂增加到了2座(区级).出厂水水质合格率呈上升趋势(x2=31.82,P<0.01).出厂水水质以有机物污染为主,在出厂水总不合格项次中氨氮占44.61%、耗氧量占31.99%.使用相同原水,经深度处理工艺后氨氮、耗氧量的浓度低于常规制水工艺(t氨氮=4.529,P氨氮<0.01; t耗氧量=8.321,P耗氧量<0.01). [结论]水源水质质量和制水工艺是影响水质的关键因素,扩大斜塘江原水的供应范围,全面使用深度处理制水工艺,对提高松江区水质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使用期间水质达标,保障供水人群身体健康。方法以查阅资料、现场调查、采样检测与专家会商等形式,对一项农村饮水工程水源、制水、输配水、水质自检及管理等环节,按照四川省《2017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技术方案》进行卫生学评价。结果工程以地下水与地表水为混合水源,有水源保护措施,水源保证率大于95%。取水点周边有污染源,取水构筑物有卫生防护措施,取水管网密闭埋地。厂区有围墙、视频监控等安全防护措施,周边无污染源。制水工艺包括混凝、沉淀、过滤和消毒,生产设施及设备正常运行。配水管网分为山区和平原区独立的两个区域(平原区压力较高)。生产管理制度齐全,水质自检频率不足,源水、出厂水和末梢水水质均符合国家相应标准。结论该工程水源选择合理,取水构筑物、取水管网及厂区卫生防护设施有效,制水工艺及设施、设备满足生产需要,综合评判该工程基本无卫生学风险,但仍需改善取水点周边环境卫生、完善制水设施安全防护措施、加强生产设施日常检修、防止供水管网压力过高(爆管)、增加微生物指标自检频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不同水源水和水处理工艺对上海市生活饮用水水质的影响,为采取针对性的监管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择5个区,于2012年分别采集上海市5个行政区的水源水样23件、出厂水样115件、管网水样672件进行检测。[结果]不同水源、水处理工艺的出厂水和管网水合格率有明显差异,以水质最好的青草沙水库为水源的出厂水和管网水合格率最高,采用深度水处理工艺的出厂水和管网水耗氧量合格率较一般水处理工艺的高。[结论]要改善上海市饮水水质,应从选择优质水源和有效的水处理工艺入手。  相似文献   

14.
藻毒素的特性与其净水工艺选择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综述了藻毒素的基本特性,对几种净水工艺去除藻毒素的性能进行了比较和讨论。认为强化预处理+常规工艺,常规工艺+活性炭吸附,常规工艺+膜技术处理是有效的净水工艺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水处理剂投加量对去除水中微囊藻毒素的影响,探讨最佳投加剂量.方法:采用烧杯试验,研究不同工艺、不同投加量对微囊藻毒素的去除效果;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藻毒素.结果:混凝沉淀工艺对微囊藻毒素去除率最低为4.3%,最高为29.7%;氧化处理工艺对微囊藻毒素去除率最低为13.0%,最高为92.0%,随着氧化剂投加剂量的增加,微囊藻毒素的去除率大幅度提高,臭氧、二氧化氯、高锰酸钾的最高去除率分别为92.0%、87.0%、78.3%,91.7%的水样经处理后微囊藻毒素浓度达到GB5749规定;粉末活性炭吸附工艺对微囊藻毒素去除率最低为4.0%,最高为40.0%,随着投加量增加,藻毒素去除率提高.水处理剂的最佳投加量分别为:聚合氯化铝(液体)3.0 mg/L,聚合氯化铝(固体)1.0 mg/L,聚合硫酸铁10.0 mg/L,聚丙烯酰胺0.1 mg/L,高锰酸钾1.0 mg/L,二氧化氯6.0 mg/L,臭氧5.6 mg/L,粉末活性炭4.0 mg/L.结论:单纯增加混凝(絮凝)剂的投加量不能提高藻毒素的去除效果,增加臭氧(O3)、二氧化氯(ClO2)、高锰酸钾(KMnO4)等氧化剂和粉末活性炭等吸附剂的投加量,可提高对藻毒素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为保护水源,减少生物性污染对饮用水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水源水和出厂水按GB5750-1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检验方法》检验,水源水按GHZB1-1999《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判断水质类别,出厂水按GB5749-1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进行评价。结果:水源生物性污染在水源污染事件中占36.8%,流域分布主要在河流、湖泊。结论:改进制水工艺,增加水质深度处理是减少生物污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上海市闵行区居民小区自动售水机的卫生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克颖  乐永长  徐莺 《职业与健康》2009,25(24):2790-2792
由于目前饮用水地表水水源污染较严重,自来水厂传统水处理工艺又不能彻底去除有机污染物、藻毒素和环境激素,管网污染、陈旧老化、渗漏率高,导致出厂水一用户自来水龙头,水质不合格率增加20%左右。另外,高层水箱、蓄水池清洗消毒不规范,二次供水污染,水质安全得不到保证,  相似文献   

18.
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去除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效、经济、可行的去除饮用水中藻毒素的水处理方法.方法 采用烧杯试验,研究不同水处理工艺[混凝沉淀(液态聚合氯化铝、固态聚合氯化铝、聚合硫酸铁、聚丙烯酰胺),氧化(高锰酸钾、二氧化氯、臭氧),吸附(粉末活性炭)]对微囊藻毒素的去除效果,并进行工艺优化组合和验证;藻毒素的检测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结果 混凝沉淀可少量去除水中微囊藻毒素(去除率为4.3%~29.7%),臭氧等氧化剂预处理工艺与混凝沉淀工艺组合后,对微囊藻毒素的去除率提高,达83.3%~91.9%;成本效益分析表明,所选臭氧预处理工艺及"氧化剂 吸附剂"预处理工艺使每吨水处理成本仅增加0.03~0.14元.结论 在常规水处理基础上进行臭氧、高锰酸钾氧化、二氧化氯、粉末活性炭等预处理,能较好地去除微囊藻毒素,且经济可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某新改建乡镇水厂出厂水水质不合格原因进行调查,为疾控机构开展水质健康危害因素干预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组成跨部门、跨专业的调查组,通过现场调查、水质检验、专家会商等方式,查找取水、输水、制水等环节中影响水质的因素,并提出改进意见。结果未划定水源保护区,取水点安全防护措施不足;水体混凝效果不好、沉淀后水体中仍残留有不少杂质;过滤池过滤负荷大、频繁反冲洗;活性炭更换频率太低,工作压力不正常;水厂日常自检指标少,水质监控能力不足。结论应加强水源保护,及早建立水源地巡护制度;在设计水处理能力范围内规范生产,确保各工艺发挥作用;按规定的频率和指标开展水质自检。  相似文献   

20.
郑州市黄河水源水藻类和藻类毒素污染状况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郑州市地面饮用水源水浮游藻类和藻毒素污染的发生发展规律。方法 于1998年在郑州B水厂、S水厂水源水设采样点 ,对郑州市水源水藻类污染状况进行了连续检测 ,采用高敏感度ELISA方法测定微囊藻毒素含量。结果 郑州市B水厂水源水月平均藻类密度为 1439×10 4 /L ,8月份最高达到 476 2× 10 4 /L。S水厂水源水月平均藻类密度为 10 71× 10 4 /L ,毒性较高的蓝藻已成为S水厂水源水的优势藻种。在 2个水厂水源水 2 4份样品中 ,微囊藻毒素的阳性检出率为70 83%。结论 郑州市水源水已呈现富营养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