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药祛湿化瘀方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Wistar雄性大鼠采用四氯化碳(CCl4)皮下注射及高脂低蛋白饮食诱导,复制大鼠脂肪肝模型在造模2周后,随机分模型组、祛湿化瘀方组及甘乐对照组。用药后,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肝组织甘油三酯(TG)、游离脂肪酸(FFA)含量和谷氨酰转肽酶(GG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血清肝功能和血脂指标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和肝组织TNF-α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肝组织TG、FFA含量分别达正常组的5.3、1.9倍,肝组织出现严重的大泡样脂肪变性,肝脏炎症表现明显;祛湿化瘀方组的上述改变显著减轻,其肝组织TG、FFA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同时可显著降低在模型组中异常升高的肝组织GGT活性及ALT、AST活性,显著提高模型组中低下的肝组织SOD活性,并且可显著降低血清TNF-α含量和肝组织中TNF-α蛋白的表达;对照组主要表现为有显著的抗肝损伤作用,其肝组织TG、FFA含量变化与模型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祛湿化瘀方对CCl4高脂低蛋白饮食诱导的脂肪肝及其炎症有理想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祛湿化瘀方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脂肪肝AMPK蛋白活性及其相关脂肪代谢靶蛋白活性的影响,以探讨该方防治实验性脂肪肝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饲料饮食诱导大鼠脂肪肝模型,造模大鼠给予高脂饮食4周后,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模型组及祛湿化瘀方组,分别灌胃给予饮用水及中药祛湿化瘀方4周。实验8周末取材后观察:1)肝组织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含量,2)肝组织病理变化(HE染色、油红染色),3)肝组织腺苷酸活化的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K inase,AMPK)及磷酸化AMPK、肝组织总蛋白及核蛋白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Protein-1c、SREBP-1c)、肝组织总蛋白及核蛋白碳水化合物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arbohydrate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ChREBP)含量、肝组织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1 Co A Carboxylase,ACCase)及磷酸化ACC蛋白含量,4)肝组织AMPKα1、AMPKα2、SREBP-1、ACCα、SREBP-1c及ChREBP基因表达水平。结果:1)模型组肝组织TG、FFA含量显著升高,肝组织出现明显大泡样脂肪变性;模型组肝组织AMPK蛋白磷酸化水平降低、核蛋白SREBP-1与ChREBP表达增加、ACC蛋白磷酸化水平降低蛋白活性升高。2)祛湿化瘀方组肝组织TG、FFA含量较模型组显著降低,肝组织炎症及脂肪变性程度减轻;祛湿化瘀方能显著升高肝组织AMPK、ACC蛋白磷酸化水平、降低核蛋白SREBP-1及ChREBP含量。结论:祛湿化瘀方通过调节AMPK活性及其相关靶蛋白活性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脂肪肝肝脂肪代谢,这可能是该方有效防治实验性脂肪肝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祛湿化瘀方对高脂饮食诱导脂肪肝大鼠肝脏基因表达谱的干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20只SD雄性大鼠采用单纯高脂饮食(88%普通饲料+2%胆固醇+10%猪油)制备脂肪肝大鼠模型。造模4周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祛湿化瘀方组(10只)和模型组(10只),继续造模同时分别给予祛湿化瘀方汤剂(0.93 g生药/100 g体重)和蒸馏水灌胃,每日1次。同时设10只SD雄性大鼠为正常组,给予等量蒸馏水灌胃,各组均于8周末取材。采用生化法检测肝组织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含量及血清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活性;采用HE及油红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的病理变化;采用Affymetrix基因芯片检测肝组织基因表达,比较祛湿化瘀方组与模型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差异基因的功能以及涉及的信号通路;并选取祛湿化瘀方组与模型组间10个差异倍数大于2的涉及糖脂代谢的差异基因进行RT-PCR验证。结果(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TG、FFA含量和血清ALT、AST活性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祛湿化瘀方组大鼠TG、FFA含量和ALT、AST活性均明显降低(P0.05,P0.01)。祛湿化瘀方能降低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脂肪肝模型的肝细胞脂肪变性程度,减少炎症,改善肝组织病理。(2)祛湿化瘀方组与模型组比较,P0.05且差异倍数大于2的功能明确、有指定基因名称的差异基因共80个,其中上调基因44个,下调基因36个。80个差异基因涉及27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信号通路(包括甘油酯类代谢、通路脂肪细胞信号通路、胰岛素信号通路及药物代谢信号通路等,P0.05)。(3)对甘油激酶(Gk)、硬脂酰CoA去饱和酶-1(Scd1)、甘油-3-磷酸转移酶(Gpat2)、葡萄糖-6-磷酸酶(G6pc)、Irs1等10个调节糖脂代谢基因的RT-PCR验证实验结果显示:所有基因RT-PCR与基因芯片结果上调或下调趋势完全一致,80%基因差异倍数非常接近。结论祛湿化瘀方可调节高脂饮食诱导的脂肪肝大鼠脂肪代谢、糖类代谢、抗脂质过氧化及药物代谢等相关基因表达,表现出中药复方的综合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祛湿化瘀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疗效及其对NAFLD患者血脂、肝功能及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80例NAFL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祛湿化瘀方口服,疗程3个月。在治疗前后分别行血脂(TC、TG)、肝功能(ALT、AST)及肝纤维化指标(HA、LN、PCⅢ、CⅣ)水平检测。结果:治疗后两组血脂、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ALT、AST、HA、LN、PCⅢ、CⅣ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愈率、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10%、55%、35%,而对照组为2.5%、32.5%和4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祛湿化瘀方明显改善NAFLD患者肝功能和肝纤维化程度,能有效治疗NAFLD。  相似文献   

5.
祛湿化瘀方改善脂肪肝大鼠游离脂肪酸代谢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脂联素-游离脂肪酸代谢"路径,探讨祛湿化瘀方对实验性脂肪肝游离脂肪酸抑制作用的机理。方法运用单纯高脂饮食诱导大鼠脂肪肝模型,自造模第7周起,21只大鼠被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祛湿化瘀方高、低剂量组,每组7只,灌胃饮用水或给药4周。观察肝组织游离脂肪酸(FFA)、甘油三酯(TG)、肝脂肪变性程度、血清脂联素(ADP)、肝组织脂联素受体(AdipoR2)、腺苷酸活化的蛋白激酶(AMPK)、脂肪酸合成酶(FAS)、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ase)、丙二酰辅酶A(Malonyl-CoA)含量的变化,并与正常组进行对照。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祛湿化瘀方高、低剂量组的肝组织TG、FFA含量、FAS、ACCase和Malonyl-CoA显著降低(P0.01或P0.05),而AdipoR2、AMPK、血清ADP含量显著升高,并呈量效关系(P0.05或P0.01)。结论祛湿化瘀方对"脂联素-游离脂肪酸代谢"路径有显著的干预效应,其对脂联素及其受体的作用是该方降低肝组织FFA从而减轻肝脏脂质沉积的重要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6.
降脂护肝方对高脂饮食诱导脂肪肝大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降脂护肝方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大鼠的药效作用。方法采用高脂饮食复制NAFL大鼠。造模2周后随机分为模型组、降脂护肝方(大、中、小剂量)组、血脂康组。用药后,观察一般情况及肝功能、血脂,并进行肝脏病理检查。结果模型组肝组织出现严重的大疱样脂肪变性,肝脏炎症表现明显;降脂护肝方组的上述改变显著减轻,同时可显著降低体质量、肝指数以及血清ALT、AST、TG、TC,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降脂护肝方对高脂饮食诱导的NAFL及其炎症有较理想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祛湿化瘀方对体外肝脂毒性模型脂肪沉积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 factor α,TNF-α)分泌的影响,以进一步探究该方防治脂肪肝的作用机理。方法复制游离脂肪酸(freefattyacid,FFA)诱导的HepG2细胞脂肪变性和TNF-α分泌脂毒性模型。设正常组、模型组和不同浓度药物血清组。分别观察上清中TNF-α含量,细胞内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含量,细胞油红染色和电镜超微结构变化,细胞TNF-α蛋白表达及其基因表达。结果FFA刺激24h后,模型组细胞内脂肪沉积明显,其TG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同时上清中TNF-α含量、细胞内TNF-α的蛋白表达及其mRNA表达显著增强。而10%药物血清组细胞内TG含量及上清中TNF-α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均P〈0.01),其脂肪沉积、细胞内TNF-α的蛋白表达及其mRNA表达也明显轻于模型组。结论祛湿化瘀方对游离脂肪酸诱导的HepG2细胞脂肪沉积和TNF-α分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祛湿化瘀方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小鼠肠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解析祛湿化瘀方治疗NAFLD的机制。方法 (1)采用NAFLD模型和NAFLD合病肠炎模型,C57BL/6J小鼠分为对照组(12只,对照饲料)、NAFLD组(24只,高脂饲料)、NAFLD合病肠炎组[24只,高脂饲料及0.5%葡聚糖硫酸钠(DSS)饮水],至造模20周末,NAFLD组再分为高脂组(12只)和高脂+祛湿化瘀方组(12只);NAFLD合病肠炎组再分为高脂+DSS组(12只)和高脂+DSS+祛湿化瘀方组(12只);祛湿化瘀方灌胃给药4周。(2)采用1%DSS饮水12周诱导的慢性大肠炎小鼠模型,C57BL/6J小鼠分为对照组(12只)、DSS组(12只)、DSS+祛湿化瘀方组(12只)。造模8周后,予祛湿化瘀方干预4周。采用HE染色观察肝脏和结肠病理,透射电镜观察结肠超微结构,油红O染色、肝组织甘油三酯(TG)检测观察肝脏脂质沉积,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清TG、游离脂肪酸、血清脂多糖结合蛋白(LBP),real-time PCR检测结肠组织紧密连接ZO-1、Occludin mRNA表达。结果 在NAFLD及NAFLD合病肠炎模型中,高脂组和高脂+DSS组肝组织病变明显,肝组织TG、血清ALT、AST、LBP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P<0.01);高脂组结肠组织HE染色病变不明显,高脂+DSS组则可见明显病变,高脂组和高脂+DSS组结肠组织超微结构均可见明显病变,结肠组织紧密连接mRNA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P<0.01)。祛湿化瘀方干预后,肝组织病变、结肠超微结构改善,血清ALT、AST、LBP及肝组织TG显著下降(P<0.05,P<0.01),结肠组织ZO-1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5);高脂+DSS+祛湿化瘀方组较高脂+DSS组结肠组织HE染色病变改善,Occludin mRNA表达明显恢复(P<0.05)。在慢性大肠炎模型中,DSS组小鼠结肠HE染色及超微结构病变明显,病理积分较对照组增加(P<0.05),血清LBP升高(P<0.05),结肠组织紧密连接mRNA表达下降(P<0.05);祛湿化瘀方干预后,结肠病变改善,病理积分、血清LBP下降(P<0.05),结肠组织紧密连接mRNA表达有所升高(P<0.05)。结论 祛湿化瘀方能够保护NAFLD小鼠肠黏膜,该作用与其防治NAFLD有关。  相似文献   

9.
何聪  孔婧  王慧超  唐义爽  王晓素 《陕西中医》2020,(12):1843-1845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现代医学主要以调整不良生活方式、调治代谢综合征、保肝降酶和防治并发症等治疗为主,目前尚未研制出理想的有效药物。中医药疗法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系统性个体化综合调节人体脏腑阴阳平衡,实现“人身安和”以达到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目的。中医学理论认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与痰、湿、瘀、热等病理因素关系密切,痰瘀互结为其基本病机,湿热蕴结证为其常见证型。以祛湿化瘀为根本治疗大法的组方配伍,结合名医名家经典用药特色与经验,灵活变通,据证施治,实为贴合病机,执简驭繁之法,对于非酒性脂肪肝的治疗临床疗效较好,能有效减轻肝脏脂质沉积、恢复血脂和肝功能水平、改善肝脏影像学形态、延缓疾病发展进程,并分析其可能是通过调节脂质代谢、纠正肠道菌群失衡、调控基因表达、调节代谢组学、保护肠黏膜屏障等发挥抗非酒精性脂肪肝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化瘀祛痰方干预肝脏糖酵解途径对高脂血症大鼠肝脏脂质沉积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将24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化瘀祛痰方组,每组8只。正常组给予基础饲料喂饲,模型组和化瘀祛痰方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制备高脂血症模型。造模时间为4周,造模结束后灌胃给药4周。化瘀祛痰方组给予化瘀祛痰方10 mL/(kg·d)灌胃,其余两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HE及油红O染色观察大鼠肝脏组织形态学改变;ELISA法检测糖酵解关键酶己糖激酶-II(HK-II)、磷酸果糖激酶(PFKM)及丙酮酸激酶(PKM2)活性;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法)检测肝脏HK-II、PFKM、PK、cleaved-caspase3、cleaved-PARP、Bax、Bcl2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法检测肝脏HK-II、PFKM、PKM2、cleaved-caspase3、cleaved-PARP、Bax、Bcl2 mRNA表达。结...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祛湿化瘀复方的主效应中药或不同组合对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 FFA)诱导人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脂肪沉积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rmor necrosis factor α, TNF-α)分泌的作用,探索中药复方药理作用相应物质基础的分析方法。方法 采用FFA诱导HepG2细胞脂肪沉积和TNF-α分泌的体外细胞模型和药物血清技术,运用数学模型“均匀设计法”,根据复方中的5味中药(茵陈、栀子、虎杖、田基黄、姜黄),选用U11(1110) 表进行组方设计所得10种中药组合进行干预,以对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及TNF-α的抑制效应作为考察指标,筛选主效应中药或组合,并重新区间分组验证。结果茵陈和田基黄在高剂量组合时有显著降低细胞TG及TNF-α含量的效应,与全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单用茵陈也可显著降低细胞TG及TNF-α含量。结论 茵陈及其与田基黄的组合是祛湿化瘀复方抑制FFA诱导HepG2细胞脂肪沉积和TNF α分泌作用的主效应中药;应用均匀设计与药效学分析的方法可有效分析中药复方针对某一作用环节的主效应中药或组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干燥方法对"祛湿化瘀方"防治实验性脂肪肝药效学的影响。方法:祛湿化瘀方中5味药物分别醇提、水提醇沉后合并,制备成生药含量为0.93 g.mL-1的药液,再按不同干燥方法制得浸膏、70℃真空负压干燥药物、40℃真空负压干燥药物、冷冻干燥药物、喷雾干燥药物。采用Wistar雄性大鼠,以四氯化碳(CCl4)复合高脂低蛋白饮食制备大鼠脂肪肝模型,造模2周后,将造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未干燥组、浸膏组、70℃真空负压干燥组、40℃真空负压干燥组、冷冻干燥组、喷雾干燥组,每组灌以相应药物2周。取材后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氨酰转移酶(GGT)活性、肝组织甘油三酯(TG)、游离脂肪酸(FFA)的含量变化。并对各个药物样品进行指纹图谱分析。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ALT,AST,GGT活性,肝组织TG,FFA含量显著升高。未干燥组与模型组相比,血清ALT,AST,GGT及肝组织TG,FFA显著下降;浸膏组与模型组相比,血清GGT,ALT,肝组织TG,FFA显著下降;70℃和40℃真空干燥组除血清ALT活性显著降低外,其余指标与模型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冷冻干燥组除肝组织TG显著低于模型组,其余指标与模型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喷雾干燥组除血清GGT显著低于模型组,其余指标与模型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未干燥组的综合疗效优于其他各组。运用指纹图谱对各组药物进行分析,色谱图有相应的谱峰信息综合表达有差异。结论:"袪湿化瘀方"经不同干燥方法后对实验性脂肪肝药效均有所下降,不同方法干燥后部分有效物质丢失,可能是导致药效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祛湿化瘀通络方治疗高尿酸血症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常规西医降糖药加祛湿化瘀通络方;对照组给予西医降糖药;两组疗程均为90天。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尿酸、肾功能、血脂、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4%和23.33%,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血肌酐(Cr)外,治疗组治疗后血尿酸、肾功能、血脂指标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祛湿化瘀通络方具有减轻高尿酸患者的血尿酸、减轻肾脏损害程度、改善血脂代谢异常等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活血祛湿方对纯化高脂饲料诱导的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模型的治疗作用,探讨活血祛湿方治疗NASH的作用机制。方法:纯化高脂饲料制备Wistar大鼠NASH模型8周,随机分为罗格列酮组(3 mg·kg-1·d-1),活血祛湿方组高、中、低剂量组(32,16,8 g·kg-1·d-1)及模型组,另设正常组。第9周开始ig给药;正常组及模型组均给予等量生理盐水ig。药物干预4周后行血清生化指标,釆用比色法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及IL-6;检测肝组织中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卵白素-生物素-酶复合物染色(ABC)法检测肝脏组织细胞色素P4502E1(CYP2E1)含量及分布;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活化受体α(PPARα)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TG,TC水平及FBG,FINS,TNF-α及IL-6含量明显升高,HDL-C,IL-10含量明显降低,肝组织SOD活性明显降低,MDA及CYP2E1含量明显升高,肝脏PPARαmRNA表达明显降低,均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活血祛湿方各剂量组均能够改善大鼠NASH模型各项血清生化指标,降低FBG,FINS水平,明显提高肝脏PPARαmRNA表达,明显增加肝脏中SOD活性及IL-10的含量,明显减少肝脏MDA,CYP2E1,TNF-α及IL-6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结果显示,肝脏组织病理损伤明显改善。结论:活血祛湿方能够有效多途径治疗NASH,改善胰岛素抵抗,减少脂质过氧化反应,抑制炎症反应可能是其治疗NASH的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健脾祛湿方对肥胖合并糖尿病患者脂质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肥胖合并糖尿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健脾祛湿方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2周后,比较2组患者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改善情况;比较2组患者肥胖指标:体重、体质指数(BMI)改善情况。比较2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TC、TG、LDL-C、体重、BMI均显著降低(P0.05),HDL-C均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2%)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6%)(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显著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6%)(P0.05)。结论:健脾祛湿方能显著改善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脂质代谢异常,控制患者体重,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借鉴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