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太子参GC-MS指纹图谱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建立太子参挥发性成分GC-MS指纹图谱分析方法,为太子参质量评价提供依据。方法用GC-MS联用技术对不同产地太子参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建立其指纹图谱,确定共有指纹峰,并选用模糊聚类法分析比较。结果太子参挥发性成分中含有12个特征性指标成分,初步建立了以此12个共有峰为特征指纹信息的GC-MS指纹图谱。结论方法准确可靠,重现性好,可作为太子参内在质量评价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硫磺熏蒸前后太子参中挥发性成分的变化。方法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硫磺熏蒸前后太子参样品中挥发性成分,用GC-MS法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数据经预处理后导入SIMCA-P 11.5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结果硫磺熏蒸前后太子参样品能较为明显的分开;初步筛选并鉴定出硫磺熏蒸前后太子参挥发性成分中20种差异显著的化学成分,其中11种共有的差异成分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结论为揭示硫磺熏蒸对太子参药材中挥发性成分的影响规律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太子参药材的特异气味成分。方法用HSGC-MS法分析太子参中挥发性成分。结果太子参特异气味主要产生于太子参中低沸程和中沸程的挥发性成分。结论为太子参药材的贮藏养护、质量控制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4.
GC-MS联用技术分析鉴定薄荷中挥发性成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GC-MS联用技术比较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薄荷挥发油和薄荷顶空气体的化学成分及相对含量。方法采用传统的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薄荷挥发油和薄荷药材顶空加热提取挥发性成分,并应用GC-MS联用技术分析鉴定两种提取方法的挥发性成分。结果两种提取方法无论在成分还是其相对含量均存在一定的差异。结论顶空加热提取挥发性成分的方法,操作简单,是分析薄荷中挥发性成分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顶空进样GC-MS结合保留指数分析补骨脂挥发性成分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目的:分析补骨脂中的挥发性成分。方法:采用顶空直接进样技术采集补骨脂的挥发性成分,GC-MS结合保留指数进行分析鉴定。结果:采用GC-MS分析,检出39个组分;MS结合保留指数定性,鉴定出20个挥发性成分。结论:该方法分析补骨脂中挥发性成分,更准确、简单、快速并节省药材。  相似文献   

6.
GC-MS结合保留指数分析白花蛇舌草挥发性成分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目的:分析白花蛇舌草中的挥发性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白花蛇舌草全草的挥发性成分,GC-MS结合保留指数进行分析鉴定.结果:采用GC-MS分析,检出55个组分;MS结合保留指数定性,鉴定出其中29个成分.结论:该方法分析白花蛇舌草中挥发性成分,更准确、简单、快速并节省药材.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收集的不同批次乳香药材质量进行分析与综合评价。方法:采用GC-MS法对乳香中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鉴定;采用HPLC-PDA法分析乳香中非挥发性成分,并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和SPSS16.0软件进行相似度评价和主成分分析。结果:GC-MS分析鉴定了乳香挥发油中的12种挥发性成分,相似度分析表明收集于广东药材公司乳香样品之间的相似度较高(相似系数为0.940);其次为收集于云南药材公司和南京药材公司的乳香样品相似度较高(相似系数为0.934);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挥发性成分中二萜烯类成分对乳香质量影响最为显著。乳香非挥发性成分相似度分析表明:收集于云南药材公司和广东药材公司的样品相似度最高(相似系数为0.972);其次为收集于广东药材公司和南京药材公司的样品,相似度也较高(相似系数为0.960);主成分分析表明非挥发性成分中乳香酸类成分对乳香质量影响最为显著。综合评价结果认为:收集于广东的乳香药材质量较其他省区收集的乳香药材为优。结论:研究结果为乳香药材的质量控制评价提供了一定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太子参脂溶性成份GC指纹图谱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GC法建立太子参脂溶性成份指纹图谱,为太子参药材的质量评价提供依据。方法用GC对不同产地太子参的脂溶性成分进行分析,建立其指纹图谱。结果太子参挥发性成分中含有6个特征性指标成分,初步建立了以此6个共有峰为特征指纹信息的GC指纹图谱。结论方法准确可靠,重现性好,可用于太子参药材的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缬草挥发性成分。方法:采用:以《药典(一部)》附录XD甲的标准方法提取缬草挥发性成分,采用GC-MS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缬草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分析。色谱柱:5HP-MS;载气:He;流速:1.0m L/min;进样量:1μL;分流比:1∶100。质谱条件:电子轰击(EI)离子源,辅助线温度280℃,离子源温度230℃,四级杆温度150℃;质量扫描范围:m/z 50~550。采用Chemstation和Nist 08谱库检索。结果:共鉴定出30种成分,占总含量的94%。结论:共鉴定出成分,与传统定性分析方法相比,GC-MS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度,有效增加鉴定的成分,可用于缬草挥发性成分的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10.
没药的质量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建立客观评价没药药材质量的分析方法,对收集的不同批次没药药材的质量进行分析与综合评价,为其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GC-MS法对没药中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与鉴定;采用HPLC-PDA法分析没药中非挥发性成分;并采用相似度软件和SPSS 16.0软件进行相似度评价和主成分分析。结果 GC-MS法分析鉴定了没药中28个化学成分,建立了不同批次没药药材非挥发性成分的HPLC特征图谱;两类指纹图谱相似度分析结果均表明,收集于不同批次的没药药材相似性较差,其中收集于海南和广东的相似度较高;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倍半萜烯类成分、有机酸酯类成分和二萜酸类成分对药材品质起到主导作用。综合分析提示,收集于海南药材公司的没药药材质量较佳。结论所建立的质量分析方法为没药质量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HPLC-ELSD测定不同产地太子参中多糖的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太子参多糖含量的HPLC-ELSD测定方法;分析不同产地太子参中多糖的含量。方法用HPLC-ELSD法测定多糖的含量。以葡萄糖为对照品,测定太子参多糖中葡萄糖含量,求出多糖换算因子,将样品液中测得的葡萄糖量换算出多糖含量。结果不同产地太子参中多糖含量有一定差异,以福建柘荣产太子参为高。结论建立了HPLC-ELSD测定方法;较为准确地测定了不同产地太子参中多糖的含量,可为制订太子参药材质量标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不同产地太子参中重金属含量检测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检测不同产地太子参中重金属含量。方法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和原子荧光光度法对不同产地太子参中铅、铬和砷、汞、镉的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太子参中重金属均低于《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2001)规定重金属限量,不同产区太子参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有一定差异。结论实验检测太子参中重金属既为太子参药材的质量评价及发展道地药材生产提供资料,也为制定药材中重金属限量标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太子参药材中有机氯农药残留量。方法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对不同产地太子参中六六六、滴滴涕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太子参中有机氯农药残留量符合BHC≤0.1 mg/kg、DDT≤0.1 mg/kg的规定,不同产区太子参中农药残留量有些差异。结论为太子参药材的质量评价提供数据。  相似文献   

14.
不同产地太子参的质量比较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分析比较不同产地太子参的质量。方法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皂苷、多糖含量;冷浸法测定水浸出物含量;原子荧光光度法测定砷、汞、镉含量。结果不同产地的太子参皂苷、多糖、水浸出物及砷、汞、镉含量有一定差异,但道地产区皂苷含量较高。结论为太子参药材的质量评价及发展道地药材生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s in the accumulation and biosynthesis of metabolites in different lactic acid of Pseudostellariae Radix. METHODS 1H-NMR based metabolomic approach combined with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s and find the different metabolites in cultivated Pseudostellariae Radix and its wild-type. RESULTS Thirty-five metabolites were identified in the 1H-NMR spectra, and 15 of which showed remarkable differences. The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cultivated Pseudostellariae Radix and its wild-type could be distinguished obviously. The contents of isoleucine, linolenic acid, lactic acid, alanine, lysine, glutamic acid, glutamine, acetoacetic acid, succinic acid, ??-aminobutyric acid, phenylalanine, and sucrose in cultivated 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 were lower than its wild-type, while the cultivated Pseudostellariae Radix contained more xylose, raffinose, and fumaric acid. CONCLUSION This study will provide basic information for exploring the quality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revealing the accumulation and biosynthesis of metabolites in different ecotypes of Pseudostellariae Radix.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太子参对去甲肾上腺素(NE)诱发原代培养心肌细胞损伤保护作用的活性部位.方法:采用系统溶剂分离制备提取太子参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及水层部位.取1~3d的SD大鼠乳鼠制备原代培养心肌细胞,以1×105/mL的细胞密度接种于96孔培养板,以相当于生药0.1~0.25 g·mL-1的太子参不同提取部位作用于原代培养心肌细胞30 min后,以1 μmol· L- NE作用于心肌细胞24 h复制细胞损伤模型,MTT法分析不同提取部位太子参的保护作用.结果:正丁醇和水层提取部位对NE诱导原代培养心肌细胞损伤吸光度(A570)降低具有显著的提高作用;进一步分析提示0.1 g·mL-1和0.25 g·mL-1太子参25%乙醇洗脱正丁醇部位和多糖物质群对NE诱导心肌细胞A570的降低保护作用显著(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P<0.05).结论:初步的活性筛选发现太子参的正丁醇部位和水层部位对NE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进一步的活性追踪确定正丁醇部位经25%乙醇洗脱物质群及水层中的粗多糖为太子参防治NE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的主要活性物质群.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考察黔产太子参生长区域海拔高度及其总多糖含量,探讨海拔高度对太子参总多糖含量的影响规律,为该药材的质量评价及科学栽培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太子参总多糖,运用UV测定总多糖含量,硫酸-蒽酮法显色,检测波长626 nm。海拔高度采用手持坐标定位仪测定。结果:不同海拔基地太子参总多糖含量差异较大,含量(281 mg·g-1)最高为施秉县牛大场上坝小朝老,含量(23 mg·g-1)最低为清镇市王庄乡罗田村。相关性分析表明太子参总多糖含量与生长区域海拔高度无显著相关关系。结论:黔产太子参总多糖含量普遍较高,海拔高度对总多糖含量无显著性影响,但应避免在海拔过高区域种植。贵州虽为太子参非道地产区,但可作为太子参的主要种植基地。  相似文献   

18.
张宁  郭司群  王发善  姜媛媛  谢宁 《中成药》2012,34(3):394-397
目的 对地黄饮子(熟地黄、山茱萸、五味子、巴戟天、麦冬等)中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建立其挥发性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指纹图谱.方法 采用GC-MS联用技术对自制10批地黄饮子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建立其指纹图谱,确定共有色谱峰并对其进行归属认定.结果 10批自制地黄饮子指纹图谱中共标定18个共有色谱峰,分别由五味子、石菖蒲、远志和肉桂四味药材贡献产生.结论 地黄饮子的GC-MS指纹图谱特征性及专属性强,该指纹图谱可作为地黄饮子挥发性成分质量控制的稳定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不同产地生姜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山东和广西两产地生姜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生姜中提取挥发油,用GC-MS分析两产地生姜中挥发油化学成分。结果:广西生姜挥发油分离出122个色谱峰,山东生姜挥发油分离出88个色谱峰,经GC-MS分析,广西产生姜鉴别出63种成分,山东产生姜鉴别出58种成分,占已分离组分总含量的85%以上。两产地生姜挥发油中共有化学成分29个,且共有化学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差异较大,其中橙花醇(nerol)的相对百分含量相差近5倍。结论:不同产地生姜挥发油化学成分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