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付梅  胡娟  江淮芝  王磊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12):1631-1633
目的:调查蚌埠市2个街区儿童麻疹疫苗预防接种和查漏补种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0月和2012年5月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存档资料,随机选择100名漏种麻疹疫苗的儿童,对其家长进行电话访问,询问漏种麻疹疫苗原因.于2013年3月进行麻疹疫苗查漏补种.结果:2012年5月和2013年3月儿童麻疹疫苗补种率和总接种率均高于2011年10月(P<0.05).对100名麻疹疫苗漏种的儿童家长电话访问中,漏种疫苗的原因主要为当时儿童生病或正服药期间(包括过敏者)47人,其次为外出探亲或旅游和外来流动儿童各11人,其他原因31人.结论:加大消除麻疹工作宣传力度,定期查漏补种,提高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率,在消除麻疹患病工作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增城市2001~2005年麻疹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为进一步制订麻疹有效防制措施提供依据,以达到消除麻疹的目标。方法收集我市2001~2005年麻疹发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1~2005年增城市麻疹发病248例,发病率为1.08~12.59/10万之间,0岁组发病最高,占发病数的20.16%,成人麻疹病例增多,麻疹发病年龄前移和后移,经济发达、外来人口多的地区麻疹发病率高于边远山区和丘陵地区。2004年开展麻疹疫苗应急接种后,效果显著,迅速控制了全市麻疹疫情。结论为达到消除麻疹目标,必须加强外来人口管理,及时做好流动儿童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工作,同时应重视大年龄组儿童和成人麻疹疫苗复种工作,消除人群免疫空白。  相似文献   

3.
目的进一步了解新兴县麻疹流行情况,为加速控制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统计方法对该县1999~2009年麻疹疫情及麻疹病例的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新兴县1999~2009年麻疹共118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2.36/10万,4~6月为高发季节,占总发病数的69.49%。发病人群主要是10岁以下的儿童,占90.67%,3~13岁儿童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占83.73%。结论新兴县的麻疹流行处于低发病水平,但距离消除麻疹的目标仍待观察,要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建议落实儿童入学的查证制度与查漏补种,重点是流动儿童,实施8月龄~14岁的人群麻疹强化免疫的策略,必要时对没接种过麻疹疫苗的成年人补种疫苗,提高免疫覆盖率。  相似文献   

4.
珠海市斗门区2005年~2009年麻疹监测工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兆伦  赵泳瑜 《吉林医学》2010,31(21):3501-3502
目的:分析珠海市斗门区麻疹疫情动态和监测系统运行情况,为加强麻疹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分析斗门区2005年~2009年麻疹监测系统上报的麻疹疫情年报表、查漏补种报告和免疫接种报告。结果:珠海市斗门区2005年~2009年麻疹监测系统灵敏,麻疹发病以婴幼儿和青壮年为主,流动人口发病率较高。结论:由于漏种、免疫失败等原因,麻疹发病率逐年上升,应进一步加强流动儿童的规范化免疫接种。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巴彦淖尔市麻疹疫苗查漏补种活动进行现场调查、评估,并对麻疹专病专报系统进行分析。方法所有8月龄-14岁未接种或未全程免疫麻疹疫苗的儿童一律免费接种1剂麻疹疫苗。结果本次应种儿童10043人,实种儿童9899人,接种率为98.6%,分年龄组调查和报告接种率均在95%以上。结论有计划地进行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和加强麻疹疫苗基础免疫是降低麻疹发病率和消除麻疹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2010年昭通市麻疹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规律,为制定麻疹防控策略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对昭通市2010年麻疹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影响昭通市麻疹流行特征的有关因素。结果昭通市2010年的麻疹发病数为48例,发病率为7.17/100万;在5月份发病率达到一个高峰;发病率前三位的地区为镇雄县、永善县和威信县。男女性别比为1.29:1;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0~4岁组,占报告病例数的56.25%;发病以散居、托幼儿童和学生为主。结论提高外来儿童的常规免疫接种率,及时对适龄儿童进行麻疹疫苗复种和查漏补种,并有计划地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消除免疫空白,提高预防意识,是降低我市麻疹发病率,消除麻疹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掌握近年来番禺区麻疹流行特征和流行因素,为制定和调整消除麻疹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5-2011年麻疹疫情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描述和分析。结果 2005-2011年网络直报系统共报告确诊麻疹病例数1504例,年均发病率为120.37/100万,其中2010年确诊麻疹病例数10例,2011年确诊麻疹病例数1例,发病率跟前5年比较急剧下降,从2006年的最高发病率(368.31/100万)降至2011年的0.56/100万。4~8月为发病的高峰季节,病例主要集中在外来人口比较密集的市桥街、大石、南村和石基镇。麻疹病例人群分布以散居儿童为主,占55.78%;病例的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10岁年龄组,占病例总数的72.80%。根据全省统一部署,广州市番禺区在2006年、2007年及2008年进行了麻疹疫苗的查漏补种,2009年及2010年进行了大规模的强化免疫活动,历次接种率达到95%以上。结论通过2006年、2007年及2008年的查漏补种和2009-2010年两轮的强化,麻疹疫情迅速得到遏制,在保持较高常规免疫覆盖率的基础上实施麻疹的查漏补种及初始强化是提高人群麻疹免疫水平、减少易感人群的比例和实现2012年消除麻疹目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李红  谢桂萍  钟小琳  刘军 《中国热带医学》2010,10(9):1089-1089,1102
目的为了解深圳市某辖区2007~2009年的麻疹流行特征。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描述深圳市某街道2007~2009年麻疹流行状况。结果该辖区2007年麻疹发病率10.84/10万;2008年麻疹发病率为12.50/10万;2009年麻疹发病率为2.79/10万。3年合计麻疹发病257例,无死亡病例,均为外来户籍,本地户籍无病例。有3个发病高峰,均为每年的8月份。8个月至14岁儿童发病率最高,近一半的散居儿童。发病率最高的是长龙、水径、三联等3个社区。无麻疹接种史或免疫不祥史的占近99%。结论全市连续3年开展"消除麻疹专项强化免疫活动",控制效果较为明显;应继续加强14岁以下流动儿童的常规免疫及其查漏补种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清远市2006~2011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及消除麻疹干预效果,为如期消除麻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清远市麻疹发病情况及采取的消除麻疹措施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6—2011年清远市共报告麻疹1794例,年均发病率为8.69/10万,各年发病高峰在4~7月;病例集中在流动人口较多的清城区和清新县;发病以小年龄组儿童为主要人群,病例主要集中在O.5岁年龄组,散居儿童和学生为麻疹发病高发人群。结论提高含麻疹成分疫苗2剂次接种率,适时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和查漏补种,提高监测质量和实现早期疫情应急处理,是控制和消除麻疹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张掖市消除麻疹的防控策略和措施.方法 2013年张掖市实施麻疹类疫苗免疫接种、接种证查验、接种率调查、血清学检测等一系列麻疹防控措施.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2013年张掖市共报告疑似麻疹27例,血清学确诊1例,报告发病率为0.83/100万;排除26例,排除病例报告发病率为2.16/10万.甘州区、民乐县、山丹县8月龄~4岁儿童集中查漏补种225人,补种率99.12%;六县区一年级小学生麻腮风疫苗接种13 041人,接种率为98.97%.春秋两季共查验新入托、入学儿童56 161名,查出麻疹类疫苗漏种193剂次,补种191剂次,补种率为98.96%,春季补种68剂次,秋季补种123剂次.免疫规划接种率调查,共调查56个乡镇280个行政村2~3岁儿童2 352名,麻风疫苗接种2 342人、接种率为99.57%,麻腮风疫苗接种2 311人、接种率为98.26%.结论 麻疹监测系统敏感性还需提高,今后要继续加强接种质量、查漏补种及接种证查验工作.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分析评价海南省2010年麻疹减毒活疫苗(Mv)强化免疫效果。方法综合分析麻疹强化免疫接种率、麻疹监测系统资料及AEFI监测系统资料。结果全省强化免疫共接种8月龄~6岁目标儿童772850人,报告接种率为96.93%,其中常住儿童报告接种率为97.05%,流动儿童报告接种率96.19%,两组人群强化免疫接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3.557,P〈0.05),分年龄组报告接种率均〉95%,系统评估接种率为97.7%,调查两市县接种率无统计学意义(x2=0.812,P〉0.05),2010年、2011年、2012年全省麻疹发病率分别为0.5/100万,0.47/100万、0.33/100万。结论海南省2010年开展NV强化免疫进一步提高了8月龄~6岁儿童MV的接种率,确保了适龄儿童MV抗体水平,并形成人群有效的免疫屏障,从而巩固了我省提前消除麻疹的现有成绩,但是要确保实现2012年消除麻疹的目标,必须在确保常规免疫高接种率的同时进一步提高mv及时接种率,同时开展流动人口查漏补种工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解海南省1951-2001年麻疹发病情况。方法收集海南省1951—2001年麻疹疫情资料,采用EPI info及Exeel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自然感染阶段麻疹发病2—3年一个流行高峰,年均发病率为437.9/10万,1967-1977年年均发病率为438.3/10万,计划免疫阶段年均发病率为61.0/10万,与前两个阶段年均发病率差异非常显著;1951-2001年海南麻疹发病呈冬春季节高峰,计划免疫阶段发病高峰削平;海南省麻疹发病以15岁以下儿童为主。占95.08%,其中10岁以下儿童占91.14%。结论实施儿童计划免疫有效地控制了麻疹的流行,加速麻疹控制阶段,采取以加强麻疹病例监测和强化免疫提高接种率等策略,证实海南省在短时间内可以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2009年南昌市麻疹减毒活疫苗(Measles Attenuated Live Vaccine,MV)强化免疫活动(Supplemen-tary Immunization Activities,SIA)效果,为消除麻疹提供依据。方法对南昌市2009年10月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期间的摸底调查、现场接种、评估报告等资料和强化免疫前后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麻疹疫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该次强化免疫共接种目标儿童988 959剂次,报告接种率为97.91%(988 959/1 010 096),快速评估调查接种率为96.94%(1 745/1 800);MV SIA后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保护率分别为91.99%、70.83%,抗体GMT从免疫前的1∶555上升到免疫后的1∶1 625.28,免疫前后人群麻疹抗体G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95,P=0.000)。本次强化免疫共报告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AEFI)25例,发生率为2.53/10万;强化免疫后的2009年11月~2010年10月全市报告麻疹病例10例,发病率为0.20/10万,较2008年11月~2009年10月同期病例明显减少。结论高质量的MV SIA能迅速提高人群的抗体水平,降低麻疹发病率,适时开展MV SIA是加速麻疹控制最安全有效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近年来鲤城区麻疹流行特征和流行因素,为制定和调整消除麻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2010年鲤城区麻疹疫情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描述和分析。结果:2004~2010年网络直报系统共报告确诊麻疹病例数116例,年均发病率为6.55/10万,其中2009~2010年确诊麻疹病例数2例,发病率较前5年比较急剧下降,从2007年的最高发病率18.44/10万,降至2009~2010年的0.39/10万;发病呈现2个高峰,第一个高峰在3~8月份,第二个高峰在12月份,病例主要集中在外来人口聚集的江南街道和浮桥街道,在0~1岁组和20~30岁组发病比例有明显上升趋势。免疫规划监测系统共报告确诊病例数123例,其中流动占52.03%,无免疫史或不详占91.87%,流动人口病例的免疫率明显低于本地人口。结论:麻疹监测系统较网络直报系统敏感,影响我区麻疹发生和流行的因素是易感者的积累、流动人口的聚集、常规免疫和入托入学查验证后的补种工作不够落实,经过2008年的查漏补种和2009~2010年两轮的强化,麻疹疫情迅速得到遏制,继续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接种,消除免疫空白点,提高人群麻疹免疫水平,是实现2012年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100万以下目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分析万宁市不同时期麻疹流行强度,评估麻疫预防控制策略的实施效果,为进一步完善消除麻疹策略和后续消除麻疹证实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万宁市历年麻疹疫情,麻疹疫苗常规接种和强化免疫,以及麻疹病例监测和血清学监测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评估不同时期防控策略的实施效果.结果 万宁市麻疹自然感染期、突击接种率、计划免疫初期、冷链常规运转期和控制消除期的发病率分别为686.7/10万、565.8/10万、123.2/10万、5.2/10万和2.04/10万,自2011年开始无麻疹确诊病例报告.2006年实施消除麻疹策略以来,适龄儿童两针次麻疹疫苗常规接种率均保持在90%以上,2006年和2010年两轮强化免疫接种率均达到95%以上;麻疹监测系统高效运转,年均疑似麻疹病例监测报告率达到3.3/10万(2008~2012年)以上;2007~2012年人群麻疹抗体监测,IgG抗体平均阳性率达到93.8%.结论 万宁市实施麻疹预防控制策略取得显著成效,为最终达到WHO消除麻疹目标,需要继续强化免疫接种和监测策略,尤其要加强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海南省脊灰野病毒输入和传播的风险,科学指导制定预防控制策略,防范和应对脊灰野病毒输入疫情。方法对全省适龄儿童脊灰疫苗接种率、疑似病例(AFP)、脊灰抗体水平及流动人员等监测资料的综合分析,评估海南省脊灰野病毒输入与传播的风险。结果海南省适龄儿童建卡率、建证率均达到98.00%以上,三个地区(18个市县)脊灰疫苗报告接种率和调查接种率均达到了99.00%以上,适龄儿童脊灰Ⅰ、Ⅱ、Ⅲ型IgG抗体阳性率均达到98.00%以上,AFP病例报告发病率等7项监测指标均达到国家要求。结论海南省存在脊灰野病毒输入的风险,但输入脊灰野病毒在海南省扩散传播的风险较低,需要重点防范脊灰野病毒输入后在免疫状态薄弱的流动儿童当中引发二代个案病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进一步了解东莞市厚街镇法定报告传染病流行情况,为传染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3年厚街镇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3年厚街镇共报告法定报告甲、乙类传染病2303例。报告病例数较2002年增加22.5%,年报告发病率为635.18/10万,流动人口报告发病率明显高于本地人口。呼吸道传染病报告发病数居首位,其次是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肠道传染病居第三;发病顺位居前6位的传染病分别是肺结核、淋病、病毒性乙型肝炎、细菌性痢疾、麻疹、梅毒,但本地人口与流动人口中报告发病率居前6位传染病病种相同但发病顺位有所不同,流动人口肺结核、淋病、细菌性痢疾、麻疹、梅毒等病种发病率显著高于本地人口。结论应将呼吸道传染病肺结核、麻疹,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中的病毒性乙型肝炎、淋病、梅毒,肠道传染病细菌性痢疾列为防制重点,针对不同人群采取综合预防控制措施,降低传染病发病率。  相似文献   

18.
何剑 《中国热带医学》2019,19(8):794-797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极强的呼吸道传染病,从1989年世界卫生大会首次提出全球控制和消除麻疹的目标以来,世界各国在消除麻疹工作中不断探索,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和经验总结,世界卫生组织(WHO)各区主要采取了以开展加强免疫和监测的策略来消除麻疹,具体措施主要包括提高麻疹类疫苗的常规免疫接种率、开展高质量的初始和后续免疫、建立敏感的麻疹病例监测运转系统等方法,在控制麻疹发病率和降低死亡率方面取得巨大进步。本文主要通过介绍国内外消除麻疹的经验与进展情况,为今后海南省制定科学合理的消除麻疹策略与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常州市两次麻疹减毒活疫苗(MV)强化免疫(SIA)的效果,探讨麻疹控制措施。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比常州市两次麻疹SIA效果。结果 2007年11月MV SIA后,2008年麻疹报告发病率为24.13/10万,较2007年上升91.66%;SIA后8个月麻疹发病同比平均上升118.57%;〈15岁年龄组发病构成比同比上升11.17%;SIA前后常住、流动儿童麻疹疫苗接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09年4月开展MVSIA,SIA前麻疹发病同比平均上升221.30%;SIA后8个月麻疹发病同比平均下降88.69%,〈15岁年龄组发病构成比同比下降50.03%;SIA后流动儿童麻疹疫苗接种率明显提高(P〈0.05)。结论 2007年MV SIA低覆盖是SIA后麻疹高发的主要原因,2009年开展的高质量MV SIA成功削平了麻疹发病高峰。政府参与、多部门配合是开展高质量MV SIA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海南省麻疹监测结果,为制定消除麻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国家统一的麻疹监测方案开展监测工作,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和Epiinfo软件分析监测结果。结果海南省21302~2006年麻疹监测系统报告麻疹疑似病例2550例,确诊麻疹病例2130例,确诊率为83.5%,年均发病率为5.3/10万,病死率为0.05%。监测系统报告病例数均大于大疫情报告数,采集疑似病例血标本1121例,采集率为44.0%,检测麻疹IgM抗体阳性率为61.1%,风疹IgM阳性率15.6%。发病以散发为主,局部暴发点同时存在。3~7月为高发季节;发病以15岁以下少年儿童为主,占85.3%,其中8月龄~6岁占48.0%,7~15岁占37.3%;无麻疹疫苗(简称MV)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儿童占83.3%。结论海南省2002~2006年麻疹监测系统保持较高敏感性,21302~2006年海南省麻疹发病处于低流行水平,无MV免疫史的少年儿童是麻疹发病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