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2005-2011年锦江区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流行性腮腺炎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锦江区2005-2011年流行性腮腺炎发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1年锦江区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901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31.91/10万,无死亡病例报告。流行性腮腺炎报告发病率2005年为24.70/10万,2006年为25.68/10万,2007年为27.78/10万,2008年为29.44/10万,2009年23.61/10万,2010年为33.54/10万,2011年为56.92/10万,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4~7月及10~12月为发病高峰,累计发病627例,占总发病数的69.59%。发病年龄以小于15岁为主(85.24%),其中,3~14岁儿童发病最多(733例),占总发病数的81.35%。发病人群以学生(57.60%)和托幼儿童(24.20%)为主。男性564例,女性337例,男女性别比为1.67∶1。结论 2005-2011年锦江区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加强对重点人群、重点年龄组和易感人群的保护,提高疫苗接种率,降低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掌握达州市流行性腮腺炎发病强度和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对策及评价实施效果提供准确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达州市疾病监测信息管理报告系统的2005—2013年流行性腮腺炎病例进行分析。结果达州市2005—2013年流行性腮腺炎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4.31/10万;男性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7.78/10万,女性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0.63/10万,男女报告发病数性别比为1.78∶1,男性和女性流行性腮腺炎年均报告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14岁年龄组流行性腮腺炎报告发病数占87.68%;学生、幼托儿童、散居儿童报告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数分别占流行性腮腺炎报告发病总数的62.94%、19.76%、11.01%;通川区流行性腮腺炎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4.90/10万,渠县流行性腮腺炎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0.58/10万,各区、县流行性腮腺炎年均报告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7月报告发病数占全年报告发病数的59.54%。结论该市学生和学龄前儿童是流行性腮腺炎高发人群。应加强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加强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工作;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疫情动态监控;做好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疫情的应急处理。  相似文献   

3.
了解2013-2015年吉林省托幼儿童传染病的发病规律和流行特征,为制定托幼机构法定传染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3-2015年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报告的吉林省托幼儿童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3-2015年吉林省托幼儿童报告乙、丙类法定传染病15种14 650例,年均发病率为1 065.87/10万.发病前3位的病种为手足口病、猩红热、流行性腮腺炎,累计发病数分别为9 876,2 916,1 429例,占报告总病数的97.09%,其中免疫规划类传染病报告病例(1 537例)占报告总病例数的10.49%.报告发病高峰为6-7月,占报告总发病数的43.32%;高发地区为延边州(1 738.44/10万)、通化市(1 626.89//10万)、白山市(766.75/10万).结论 手足口病、猩红热、流行性腮腺炎为吉林省托幼儿童传染病防控重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周口市2005-2011年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流行性腮腺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提供的周口市2005-2011年流行性腮腺炎病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周口市2005-2011年总计报告流行性腮腺炎7 998例,年均发病率为11.42/10万,以扶沟县为高(29.36/10万);男性与女性分别为7.91/10万、3.51/10万(P<0.01)。3~6月、12月为发病高峰,病例分别占47.01%、9.93%;<15岁的占93.42%,学生占64.49%,幼托和散居儿童占29.93%。结论针对学生、学校等重点人群、重点场所在每年的3~6月份和12月份的发病高峰期间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与控制流行性腮腺炎。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宝鸡市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针对性的防控对策。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宝鸡市2004—2011年流行性腮腺炎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4—2011年宝鸡市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10 032例,年均发病率为33.29/10万,2005年和2008—2009年出现2个发病高峰年。年均报告发病率山区县为58.70/10万(2 979/5 074 682),平原县为28.16/10万(7 053/25 042 0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病年龄以15岁以下为主,共发病8 204例,占总病例数的81.78%;男性6 435例,女性3 597例,男女病例性别比为1.79∶1;发病以学生为主,占总病例数的65.14%(6 535/10 032)。季节高峰集中在每年的4—7月(占42.46%)和11—12月(占22.73%)。结论 15岁以下人群是宝鸡市流行性腮腺炎的高危人群,应加大对学校、幼儿园等重点机构的防控力度,采取科学合理的免疫接种措施,提高易感人群的接种覆盖率,从根本上减少腮腺炎发病,促进人群健康。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沈阳市近年来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水平和流行特征,探讨控制对策,为制定流行性腮腺炎防制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沈阳市2005—2014年流行性腮腺炎疫情报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4年沈阳市流行性腮腺炎年均报告发病率为41.63/10万,各年度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男女性别比为1.61∶1,男性年均报告发病率为50.76/10万,女性年均报告发病率为32.28/10万,男女流行性腮腺炎年均报告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4~7月份、12月份至次年1月份报告发病数分别占全年报告发病数的41.60%、20.78%;发病年龄以3~14岁年龄组为主,占71.94%;学生、幼托儿童和散居儿童报告发病数分别占全部报告发病数的60.67%、16.67%和9.81%。结论男性流行性腮腺炎年均报告发病率高于女性,呈学龄前幼儿和学生高发,呈春末夏初和冬季发病高峰。应加强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监管;加强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疫情监测,及时做出预警分析;做好暴发疫情的应急处理。  相似文献   

7.
沈阳市苏家屯区2005—2010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宣润勇 《职业与健康》2011,27(22):2594-2595
目的掌握沈阳市苏家屯区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特征,为制定防制措施及评价实施效果提供准确依据。方法利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该区流行性腮腺炎疫情资料。结果 2005—2010年,流行性腮腺炎年均报告发病率为62.46/10万,各年度报告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1、11、12月报告发病数占全年总数的41.54%,发病季节高峰明显;男性年均报告发病率为76.22/10万,女性年均报告发病率为48.34/10万(P〈0.005),男女性别比为1.62∶1;学生和幼托儿童报告发病数分别占全部报告发病数的58.16%、27.23%,发病职业高峰明显;3~14岁年龄组报告发病数占全部报告发病数的85.40%,年龄发病高峰明显。结论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开展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工作,积极动员适龄人群接种流行性腮腺炎疫苗;加强监测预警工作,及时发现疫情流行态势;做好暴发疫情的应急调查处理,控制暴发和流行强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余姚市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情况,为流行性腮腺炎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中国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2008-2018年余姚市的流行性腮腺炎病例进行分析,并建立SARIMA模型对2019年余姚市流行性腮腺炎发病趋势进行预测。结果 2008-2018年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3 983例,年均发病率35. 96/10万,从2008年开始,每年发病率呈下降趋势(χ~2趋势=986. 762,P <0. 05)。发病数每年从2月份开始增加,4月份达到发病高峰,再逐渐下降,10-11月又有一小高峰,次年2月降到发病最低点。山区乡镇(鹿亭乡、大岚镇、四明山镇)年均发病率(7. 15/10万)低于平原乡镇(37. 17/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 072,P <0. 05)。发病主要集中在1~4岁、5~9岁、≥10岁三个年龄段,分别占总病例的21. 89%、49. 69%、17. 93%。以学生、幼托儿童、散居儿童为主,分别占总病例的48. 88%、32. 04%、11. 08%。男性年均发病率(45. 26/10万)高于女性(26. 46/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2. 288,P <0. 05)。预测2019年1月-12月余姚市流行性腮腺炎月发病数分别为10例、6例、16例、27例、26例、25例、26例、16例、17例、16例、15例、13例。发病数3月份开始上升,4-7月份维持在一个发病高峰,再平稳下降,总体略高于2018年发病数。结论 2008-2018年余姚市流行性腮腺炎年均发病率为35. 96/10万,每年发病率呈下降趋势,2014-2018年余姚市流行性腮腺炎一直处于较低的发病水平,但预测显示2019年发病数略高于2018年,应采取有效防控措施,避免疫情反弹。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包头市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特征,为该病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包头市2005~2015年报告的流行性腮腺炎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5年包头市累计报告流行性腮腺炎4 286例,年均发病率15.70/10万,2012年发病率最高为44.67/10万(P〈0.01)。城区发病(354例,年均发病率17.30/10万)高于农牧区(35例,年均发病率5.75/10万)(P〈0.01)。发病人群集中在10岁组,发病1 376例(占32.10%),职业以学生(2 652例,占61.88%)最高;男性年平均发病率为19.03/10万、女性为12.16/10万(P〈0.01);全年各月均有病例发生,发病高峰与学生在校时间一致,主要集中在4~7月(2 040例,占47.60%)和11~1月(1 106例,占25.80%)。结论流行性腮腺炎呈周期性上升趋势,城区的学校、托幼机构是重点防控场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2011-2016年合肥市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更加有效地防控流行性腮腺炎提供依据。  方法  对合肥市2011-2016年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  2011-2016年合肥市流行性腮腺炎共发病9 678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2.7/10万,其中2013年发病率最高,为40.56/10万。每年春季为发病高峰,5月发病数最多,冬季病例稍有增多但高峰不明显;流行性腮腺炎高发于3~13岁的儿童和青少年,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男女比为1.87:1);病例数最多的人群主要是学生,占总病例数的64.5%,其次是幼托儿童和散居儿童;合肥市9个县区的年均发病率也存在一定差异(χ2=256.845,P < 0.001)。  结论  合肥市2011-2016年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较高,应在免疫接种方面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以预防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