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调查武汉市农药中毒流行特征并分析其中可能的原因,为进一步防治农药中毒提供思路及策略依据。方法 收集武汉市2006-2016年农药中毒相关数据,采用Prism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6-2016年全市累计报告病例5 156例,包括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分别占39.43%和60.57%。中毒种类以杀虫剂为主,占65.83%,杀虫剂种类以有机磷类为主,占71.57%。农药中毒女性占50.60%,男性占49.40%,性别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09,P<0.001);年龄以40~岁年龄段为主,占24.26%;农药中毒以夏季7、8月份为主,占33.86%。中毒病例集中在远城区,占86.87%。生产性农药中毒年发生率整体呈降低态势,尤其是最近三年趋于平缓;非生产性农药中毒发病率呈波浪形波动变化,但波动范围较小。结论 武汉市农药中毒多发生在远城区,有机磷杀虫剂是主要中毒农药种类,中年女性服非生产性农药中毒是防控重点,应尽快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减少农药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收集并分析2007—2017年蚌埠市农药中毒数据,全市共报告农药中毒13135例,死亡210例,病死率1. 60%;生产性中毒以男性为主,高发年龄35~55岁,7~9月份病例最多;非生产性中毒以女性为主,高发年龄25~45岁,4~6月份病例最多;地区分布以五河县最高;农药中毒的类别以杀虫剂为主;以非生产性农药中毒为主;女性多于男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描述绍兴市2006至2011年急性农药中毒特征,为预防和控制农药中毒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绍兴市2006至2011年农药中毒报告的数据并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2006至2011年绍兴市共报告急性农药中毒2024例,漏报44例,漏报率为2.1%(44/2086).死亡119例,病死率5.9%(119/2024),其中生产性中毒病死率为1.0%(3/289),非生产性中毒病死率为6.7%(116/1735).女性急性农药中毒1038例(51.3%),男性986例(48.7%),各年度不同性别急性农药中毒构成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9.16,P=0.10).2024例急性农药中毒病例平均年龄为(47.0±18.7)岁,其中男性(50.7±19.0)岁,女性(43.4±17.8)岁,男性急性农药中毒病例的平均年龄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1,P<0.001).生产性中毒289例,占全部病例的14.3%,其中男性生产性中毒22.2%(219/986);非生产性中毒1735例,占全部病例的85.7%.其中女性非生产性中毒93.3%(968/1038).2024例中毒病例的中毒农药为杀虫剂中毒86.7%(1754/2024),除草剂5.1% (104/2024),杀鼠剂3.6%(72/2024),杀菌剂、混合制剂、生物化学农药以及其他4类共占4.6%(94/2024).杀虫剂中有机磷中毒占83.0%(1455/1754).结论 绍兴市非生产性急性农药中毒发生率较高,且以女性为主,30~ 60岁组人群中毒的构成比较高;中毒农药主要为杀虫剂.应进一步加强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和农药的安全管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全面掌握青海省农药中毒的危害现状,为农药中毒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青海省各市、县(区)2007—2011年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信息系统报告的农药中毒病例报告卡,将数据导入Excel进行汇总分析,根据农药中毒病例报告卡所列的项目进行分类统计。结果2007—2011年累计报告农药中毒1 401例,死亡151例,病死率为10.78%,农药中毒病例以非生产性中毒为主,为1 302例,是生产性农药中毒的13.15倍;杀虫剂是引起农药中毒的主要类别,为820例,占农药中毒病例总数的58.53%,杀虫剂中毒中以有机磷类农药中毒为主,占农药中毒病例总数的43.41%;农药中毒病例以15~54岁人群为主,在生产性农药中毒中无性别差异,非生产性农药中毒中女性较男性增加69.57%;农药中毒病例大部分集中在海东地区、西宁市、海西州,玉树州和果洛州无中毒报告病例;农药中毒全年均有发生,无明显的季节变化。结论农药中毒在青海省仍严重威胁着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应引起重视,各部门应大力加强农药监督管理工作,做好农药中毒防治工作,适时开展农村人口的心理卫生教育,减少自杀性中毒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武汉市农药中毒发生的特点及原因,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武汉市2002至2010年农药中毒登记数据,采用SAS 9.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2至2010年武汉市共发生农药中毒4713例,其中,生产性农药中毒2737例,占58.1%,死亡2例,病死率为0.07%;非生产性农药中毒1976例,占41.9%,死亡159例,病死率为8.05%.引起生产性农药中毒的主要农药类别是杀虫剂1713例,占70.6%,在杀虫剂中主要是有机磷,且以对硫磷、敌敌畏、甲胺磷为主.生产性农药中毒以男性(1884例)为主,占68.8%;而非生产性农药中毒则相反,以女性(1319例)为主,占66.8%.生产性农药中毒的高发年龄为30~59岁(2239例,占81.8%);非生产性农药中毒者的高发年龄为30~44岁和≥70岁组,分别为665例(33.6%)和209例(10.6%).生产性农药中毒高发的地区分布为蔡甸区最高(1016例,占37.1%),其他依次为东西湖区、汉南区和黄陂区.农药中毒发生时间集中在第三季度.生产性农药中毒的原因主要有防护不良、持续作业时间过长及未执行操作规程.非生产性农药中毒的主要原因为服毒自杀.结论 武汉市的生产性农药中毒高发人群以中年男性为主,中毒农药主要为杀虫剂.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宁波市急性农药中毒发病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7年2月,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导出宁波市2011至2016年农药中毒报告卡,对报告卡数据资料进行整理,用χ^2检验比较各组中毒构成比或病死率,用线性回归分析农药中毒的年度变化趋势。使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宁波市2011至2016年报告急性农药中毒2 593例,死亡125例,病死率4.82%。生产性农药中毒和非生产性农药中毒分别为299例和2 294例;病死率分别为0.33%和5.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83,P〈0.01)。生产性农药中毒7~9月(55.85%)高发,非生产性中毒高发于4~6月(30.64%)和7~9月(30.34%),两类农药中毒季节构成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21,P〈0.01)。生产性农药中毒男性(80.27%)占比明显高于非生产性农药中毒(52.09%),两类农药中毒性别构成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97,P〈0.01);生产性农药中毒55至65岁年龄组人数最多(35.45%),非生产性农药中毒25岁及以上各年龄组人数分布较均匀,两类农药中毒年龄构成比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77.84,P〈0.01)。宁波市10个县区均有农药中毒病例报告,报告较多的县区有宁海县(18.28%)、奉化区(14.69%)和余姚市(12.42%)。导致急性农药中毒主要有杀虫剂和除草剂,其中以有机磷类(45.74%)和百草枯(16.81%)为主。结论当前宁波市急性农药中毒以非生产性农药中毒为主,季节分布特征明显,不同性别及各年龄段均有发生,提示相关部门应开展针对性健康宣教工作,同时加强对高毒、剧毒农药的管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农药中毒发生的原因和特点,为有效控制和减少农药中毒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荣成市各医疗单位上报的农药中毒个案报告卡,进行汇总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市2011年共发生农药中毒119例,生产性中毒9例,占全部中毒人数的7.56%;非生产性中毒110例,占92.43%;男女中毒比例为1:1.29;不同性别的中毒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明显的季节分布;65岁以上年龄组占26.89%;杀虫剂是引起农药中毒的主要类别,且以敌敌畏、氧乐果有机磷中毒为主。结论非生产性中毒是该地区农药中毒的主要类型,应加强有机磷农药的管理,做好农药中毒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8.
对2007—2011年3 621例农药中毒报告进行分析,发现非生产性农药中毒占93.68%。农药中毒的主要农药类别是杀虫剂,发生时间集中在第三季度,性别以女性居多。生产性农药中毒高发地区为平阴县最高,非生产性农药中毒以章丘市最高。  相似文献   

9.
探讨儿童农药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网络报告系统上报的农药中毒病例,导出并选择安徽省蚌埠市2007-2018年上报的0~14岁儿童农药中毒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7-2018年共报告0~14岁儿童农药中毒病例1 895例,其中非生产性中毒1 885例,误服和自服病例分别为1 764和121例.2012-2014年发病率较其他年份高,第二季度为病例高发期(50.55%),县区病例多于市区,男、女分别占63.75%,36.25%.0~5岁组病例占全部病例的78.68%,3~5岁组年龄组发病率较其他年龄组高.杀虫剂是导致儿童农药中毒的主要品种,为1 018例,占53.72%.结论 0~ 14岁儿童农药中毒主要为非生产性中毒,且第二季度、县区、男童、0~5岁组病例相对较多.预防儿童农药中毒,应采取加强农药管理、改善儿童监护状况及生活环境、扩大宣教工作覆盖面等综合性措施.  相似文献   

10.
1997-2007年河北省农药中毒情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全面掌握河北省农村农药中毒的危害现状,为农村农药中毒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来自1997年1月1日-2007年12月31日河北省各市、县(区)农村农药中毒报告病例.根据农村农药中毒报告卡所规定的项目进行分类统计,对11年河北省农药中毒情况进行分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97-2007年河北省共报告农村农药中毒10 847人,其中死亡468人,病死率为4.31 9%;生产性中毒呈下降趋势,非生产性中毒呈上升趋势;农村农药中毒共涉及7大类20余个农药品种,以有机磷类农药中毒为主为75.54%,其次为除草剂、杀鼠剂中毒,分别为6.39%、4.34%. 结论 农药中毒在河北省仍严重威胁农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非生产性中毒应引起重视,杀鼠剂中毒成为新问题,各部门应齐抓共管,继续作好农药中毒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内蒙古自治区农药中毒现状,为预防和控制农药中毒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报告平台,对内蒙古自治区2006—2015年农药中毒报告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内蒙古自治区2006—2015年各年度报告农药中毒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共报告农药中毒1 201例,死亡91例,病死率为7.91%。非生产性农药中毒(1 088例,占90.59%)为主要的农药中毒类型。113例生产性中毒病例死亡4例,1 088例生产性中毒病例死亡91例。生产性中毒病例中男性多于女性(男性:女性=1.17:1),非生产性中毒病例中女性多于男性(男性:女性=0.92:1)。中毒的平均年龄为42.65岁,25~54岁年龄段中毒最多(784例,占65.35%)。农药中毒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在第二、三季度发生率较高(774例,占64.45%);生产性农药中毒具有明显的季节集中性,有59.29%集中于第三季度;非生产性农药中毒以第二、三季度最多,占61.76%。杀虫剂(956例,占79.60%)为引起农药中毒的主要毒物,其中又以有机磷农药中毒(87.87%)为主。结论内蒙古自治区农药中毒主要以非生产性中毒为主,引起中毒的农药种类以杀虫剂为主。相关部门应加强农药监督管理工作,并制定有效的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药中毒的流行特点和农药中毒报告的现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目的 介绍我国农药中毒报告的历程,阐述我国农药中毒的流行特点.方法 把1997至2003年每年应用《全国劳动卫生职业病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的全国农药中毒报告数据库逐年导入Excel,用其筛选法进行汇总统计,再使用SAS 6.12软件进行结果的统计学检验.结果 1997至2003年全国共报告农药中毒108 372例,其中生产性中毒、生活性中毒分别占总中毒例数的25.39%和74.61%,病死率为6.86%.中毒者平均年龄为36.83岁,15~59岁青壮年占84.11%;0~14岁组的生活性中毒病例中,有33.51%是0~4岁儿童;生产性中毒以男性为主,生活性中毒以女性为主;杀虫剂是引起农药中毒的主要类别,占86.02%,且以甲胺磷、对硫磷和氧乐果3种高毒类有机磷中毒为主.结论 目前我国农药中毒的严重性应引起全社会和从事公共卫生工作人员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3.
控制高毒农药在预防农村急性农药中毒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控制危害最大的农药在预防农村急性农药中毒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通过对某省某县医院既往中毒病例的分析,发现在农村中最易发生中毒的特危农药,假设在控制这些农药后,估测生产性农药中毒的发生和非生产性农药中毒病死率的变化趋势.结果 对硫磷(含甲基对硫磷)是某省某县引起生产性农药中毒危害最大的农药,在控制了对硫磷农药的使用之后,生产性农药中毒危害的大小[生产性农药中毒的例数(A)与非生产性农药中毒的例数(B)的比值]由控制前的0.63下降为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硫磷同样是引起非生产性农药中毒危害最大的农药,其病死率高达15.8%.在控制了对硫磷的获得之后,非生产性农药中毒的整体病死率由9.4%下降至7.4%.文献资料的分析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结论 若控制了危害最大的农药就能明显减少生产性农药中毒的发生和降低非生产性农药中毒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急性农药中毒情况,以拟定有效管理措施,控制与降低急性农药中毒的发生。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报告网络平台,选取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系统职业卫生子系统中杭州市14个区、县(市)2007年-2009年农药中毒报告卡,并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2007年-2009年杭州市累计上报农药中毒总数2551例,死亡204例,病死率7.99%,其中非生产性农药中毒2227例,占中毒比例87.29%。②生产性农药中毒男性高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例1∶0.38;非生产性农药中毒女性高于男性,男、女性比例1∶1.33。③杀虫剂是引起农药中毒的主要毒物,中毒例数为2127例,占总中毒例数的83.38%,其中又以有机磷农药中毒为主。④中毒地区以郊县农村为主,中毒2355例,占总数的92.32%。⑤生产性农药中毒季节性明显,以三季度最高,占35.20%。结论:杭州市郊县农村农药中毒情况严重,应积极采取并落实有效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安徽省非生产性农药中毒的情况,拟定有效的管理措施,控制与降低非生产性农药中毒的发生。方法通过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系统收集安徽省2006~2011年非生产性农药中毒报告卡数据导入Excel,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06~2011年安徽省共报告非生产性农药中毒29 495例,死亡1 499例,病死率为5.08%;非生产性农药中毒以女性为主,平均年龄为40岁,以15~50岁青壮年为主,占69.42%;7-9月份为非生产性农药中毒的高发季节,占31.29%;杀虫剂是引起非生产性农药中毒的主要原因,占67.39%。结论非生产性农药中毒严重威胁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相关部门应大力加强农药监督管理工作,制定有效的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16.
急性混配农药中毒78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急性混配农药中毒的临床表现特点,以提高混配农药中毒的诊治水平。方法 在3个县市级医院,对78例急性混配农药中毒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和诊治研究。结果 分别观察急性口服和生产性混配农药中毒37和41例,其中有机磷杀虫剂(OP)与OP混配30例(OP+OP组);OP与拟除虫菊酯杀虫剂(PY)混配23例(OP+PY)组;OP与氨基甲酸酯杀虫剂(CB)混配8例(OP+CB组);OP与其他农药混配12例(OP+其它组);CB与PY或其他农药(不包括OP)混配5例(CB+PY或其他组)。5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急性胆碱能兴奋或危象的临床表现,尤以头晕、乏力、多汗、流涎、恶心、呕吐、瞳孔缩小、肌束震颤多见,重者出现昏迷、肺部湿罗音、大小便失禁;全血胆碱酯酶(ChE)活力均下降(11%-73%),在急性中毒1-4d胆碱能危象基本控制后,OP+OP及OP+PY组中5例出现屈颈肌与四肢近端肌肉及颅神经支配的肌肉无力,其中3例出现呼吸肌无力,需进行机械呼吸。参照相关诊断标准及分级建议,诊断为急性轻度、中度和重度混配农药中毒31、30和17例,其中合并轻型“中间期肌无力综合征(IMS)”2例、重型IMS3例。经彻底洗胃和清洗污染的皮肤,给予解毒药阿托品和氯解磷定、碘解磷定以及对症和支持治疗,除OP+OP组口服重度中毒1例患者死于呼吸衰竭外,余77例痊愈出院。结论 本组患者全部为含有ChE抑制剂类杀虫剂(含OP73例,占93.6%)的混配农药中毒,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与急性OP中毒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7.
铜陵市432例农药中毒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铜陵市农药中毒的发生情况,为制定农药中毒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6-2007年铜陵市农药中毒监测系统报告的432例农药中毒病例和主动监测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6-2007年监测农药中毒病例432例,死亡11例,病死率2.55%;生产性中毒病例多于非生产性中毒,生产性中毒病例中男性多于女性,非生产性中毒女性多于男性;中毒病例年龄集中在25-65岁,以有机磷农药为主;农药中毒主要集中在7-9月份,病例多发地为县域区。结论:预防农药中毒,应采取多部门协作的干预措施,提高农药中毒的防范能力。  相似文献   

18.
刘川 《职业与健康》2010,26(2):187-189
目的了解农药中毒事故发生规律和发病特点及危害程度,以切实做好农村农药中毒防治工作。方法对江阴市2001—2008年各乡镇上报的农药中毒报告卡和个案调查表按中毒病例的中毒年份、性别、年龄、中毒品种等进行分类统计。结果江阴市2001—2008年累计报告急性农药中毒888例,死亡47例,死亡率为5.29%。其中,生产性中毒141例,无死亡;非生产性中毒747例,死亡47例,死亡率为6.29%。患者年龄以30~39岁组及40~49岁组最多,分别为227例(25.56%)和187例(21.06%)。中毒病例的男女之比为1∶1.37。中毒农药品种以甲胺磷最多,为527例(59.35%)。结论非生产性农药中毒是农药中毒的主要原因,患者以女性中青年多见。有机磷类农药是引起农药中毒的主要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