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特发性肝动静脉畸形(idiopathic hepatic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IHAVM)的多层螺旋CT(multi-detector row spiral CT,MDCT)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表现特征,并评价它们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期间我院诊断的19例IHAVM患者资料,其中行MDCT检查9例,行MRI检查10例。回顾性观察分析其CT和MRI影像表现,特别是增强扫描的强化特征。结果①MDCT表现特征:9例患者病灶平扫均表现为等密度;增强后动脉期呈明显血管样或小结节样强化,门脉期强化持续,但程度降低,逐渐呈等密度改变。4例出现动脉期静脉分支早显,6例病变边缘出现片状或楔形的动脉期一过性强化。②MRI表现特征:10例患者病灶动脉早期均表现为病灶内出现小结节样、团状或条状强化,动脉晚期持续强化,门脉期强化程度降低,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改变,平衡期呈等信号改变。7例病灶边缘出现动脉期异常的一过性强化区,5例出现门静脉或肝静脉分支早显。结论多期增强MDCT和MRI扫描均能直观、准确地显示IHAVM病变的部位、大小、血供等细节情况,影像特征明显,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CT和MRI表现,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9年1月温州市中心医院经病理学检查明确为肝FNH的32例患者影像学资料,行CT检查32例,MRI检查21例。结果 32例共计36个病灶,单发29例,多发3例。CT平扫呈略低密度20例,等密度12例,增强扫描动脉期均见明显强化,门脉期强化不同程度减低,呈高密度26例,等密度6例;延迟期呈稍高密度5例,等密度21例,低密度6例。MRI平扫T1WI等信号13例,低信号8例;T2WI均呈稍高信号;DWI呈稍高信号15例,高信号6例;增强扫描动脉期均明显强化,门脉期呈稍高信号18例,等信号3例;延迟期呈稍高信号6例。CT检出病灶有中心瘢痕14例,增粗迂曲的供血动脉11例,假包膜5例。MRI检出病灶有中心瘢痕12例,增粗迂曲的供血动脉7例,假包膜4例。32例中2例误诊为肝癌,1例误诊为肝腺瘤。结论 对于典型的肝FNH,根据CT和MRI图像一般能做出正确诊断,对于不典型肝FNH需要加强认识、 注意鉴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婴儿型肝血管内皮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婴儿型肝血管内皮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所有病例均行超声检查,10例行CT检查,7例行MRI检查.结果 15例中,单发病灶9例,多发病灶6例.影像学特点:肝内单发、多发及弥漫性结节或肿块,边界多清晰,病灶内或周围可见丰富血管影.超声以低回声为主,也可为高回声或混杂回声,多普勒超声检查示病灶血供丰富.CT平扫呈低密度灶,伴有斑点、斑片、条索状钙化.增强扫描示小病灶动脉期均匀明显强化或环行强化,延迟期持续强化;大病灶动脉期边缘呈环形及花瓣样强化,延迟期持续向心性强化,中心区域可见条索状血管样强化及未强化区域.MRI表现为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混杂出血、坏死及迂曲流空血管.结论 婴儿型肝血管内皮细胞瘤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超声应作为筛查和随访的重要手段,CT和MR对早期定性诊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螺旋CT和MRI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8例(24灶)经手术切除或病理活检确诊为FNH的患者的CT、MRI资料并分析,13例行CT扫描,11例行MRI扫描,6例同时行CT及MRI扫描。结果 13例CT检查出15个病灶,平扫呈低密度12个、等密度3个,其中9个可见中央更低密度瘢痕;增强扫描动脉期所有病灶均明显强化,中央瘢痕组织无强化,病灶边界均显示清晰,无明显包膜;门脉期病灶密度较前降低,呈稍高密度或等密度;延迟期病灶以等密度为主,6个瘢痕组织出现强化。11例MRI检查出14个病灶,平扫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或等信号;11个见瘢痕组织,在T1WI呈低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均匀强化呈高信号,中央瘢痕呈低信号;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强化下降呈稍高或等信号,瘢痕组织可见延迟强化。结论 CT及MRI能显示FNH的特征性改变,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准确性,是临床诊断FNH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肿瘤经皮射频消融(RFA)治疗后的MRI表现,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59例接受经皮RFA的肝肿瘤患者(82个病灶),其中36例术前接受MR检查,回顾性分析其MRI资料,分析病灶大小、信号及强化方式等变化特点。结果 RFA治疗后2个月内病灶完全坏死区呈等或稍短T1短T2信号,偶呈稍长或长T2信号,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2个月后完全坏死区呈短T2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残存病灶呈长T2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复发病灶消融区范围较前增大,呈长T2信号。富血供病灶动脉期可见厚薄不均、环状或不规则结节状强化,乏血供病灶消融区边缘不光整。结论肝肿瘤RFA术后具有特征性MRI表现,能有效判断肿瘤残存和(或)复发,对于指导临床进一步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肝孤立性坏死结节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方法 39例均经手术切除和病理证实,分析临床、实验室检查、病理、B超、CT及MRI等表现.结果 男性多于女性,病灶多位于肝右叶.23例显示乙型肝炎指标异常,5例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组织病理显示肝脏病灶为凝固性坏死结节,周边为炙性纤维组织带包裹.最小的0.3 cm×0.3 cm,最大的6.5 cm×3.4 cm.B超多呈低回声结节,内回声不均匀.CT平扫为低密度影,增强后约2/3病例无强化.MRI的T1WI多呈低信号,T2WI呈低信号至高信号,大部分病例(15/18)在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内部无强化,部分(7/15)边缘有强化,且在延迟期更明显.结论 肝孤立性坏死结节临床并不罕见,本组患者多有乙肝病毒指标异常,更应重视与肝癌鉴别诊断.MRI的诊断特异性较强,综合临床和影像学检查,有利于肝孤立性坏死结节的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12例肝细胞腺瘤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细胞腺瘤的B超、CT和MRI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12例肝细胞腺瘤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B超示6例为低回声或略低回声,4例为强回声或略强回声,2例为杂乱回声。肿块内回声除1例外都不均匀,4例边界不清或欠清,8例边界清楚,CT示12例为边界清楚的低密度或稍低密度,除因出血和坏死外密度较均匀,增强后病灶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造影剂退出呈现和正常肝组织密度。MRI上大部分病例表现为T1W1和T2W1高信号,增强后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呈等信号。结论利用B超发现肝占位,再结合CT或MRI的动态增强扫描有助于肝细胞腺瘤的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脏透明细胞癌(primary clear cell carcinoma of liver,PCCCL)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CCCL的MRI及CT检查资料.其中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8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10例.结果 病灶67%(8/12)位于肝右叶,25%(3/12)位于左叶,8%(1/12)位于尾叶,瘤径1.6~9.8 cm,平均3.6 cm.MRI检查75%(6/8)呈T2WI混杂高信号,T1WI同相位等或稍低信号,反相位信号均减低,其中67% (4/6)明显减低,DWI均呈高信号;增强动脉期75%(4/6)轻度强化,门脉期持续轻度强化,病理证实透明细胞比例较高.25%(2/8)呈T2WI等信号,T1WI同相位稍高信号,反相位信号均减低,DWI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动脉期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廓清,透明细胞比例相对较低.50%(4/8)见环形强化的包膜.CT平扫均为低密度,增强动脉期80% (8/10)轻度强化,门脉期持续强化,病理证实75%(6/8)透明细胞比例较高,25%(2/8)透明细胞比例相对较低.20%(2/10)动脉期不均匀明显强化,门脉期强化程度明显下降,透明细胞比例较低.20%(2/10)显示延迟强化的包膜.结论 MRI和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能全面、准确显示PCCCL的病理特征及组织构成,具有一定的特征,是目前诊断PCCCL的有效方法.二者结合对PCCCL的术前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可为临床制定最佳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9.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1年5月至2018年3月间收治的15例胰腺转移瘤患者的临床、影像、病理等资料。所有病灶均表现为结节状或肿块状。CT平扫病灶呈低或等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及门静脉期肾癌转移灶均呈高强化;肺癌及结直肠癌转移灶呈低强化,结直肠癌病灶边缘可见环形强化。MRI平扫T1WI均呈低信号,T2WI多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骨骼肌内黏液瘤的MRI与CT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将进行MRI检查的26例骨骼肌内黏液瘤患者(行增强扫描21例)设定为观察组,进行CT检查的16例患者设定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检查准确率。结果:4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13例为腓肠肌内黏液瘤,8例为腓骨长肌内黏液瘤,18例为股内侧内黏液瘤以及3例为肩胛舌骨肌内黏液瘤,两组病灶部位无差异。观察组MRI检查肌肉内有占位病变,T1WI信号低,T2WI信号高,脂肪抑制成像高,具有较为清楚的边界;21例MRI增强后病灶呈不均匀强化15例,病灶周围可见脂肪信号带,同时部分病灶周围肌肉内出现水肿信号;结节并厚壁强化4例,未出现明显强化2例。对照组肿瘤呈现低密度囊性肿块,增强后11例可见环形强化,内部不均匀强化。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的诊断异常率明显更高。结论:MRI与CT对骨骼肌内黏液瘤均具有诊断价值,但MRI的诊断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肝细胞癌与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螺旋CT动态增强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0例肝细胞癌和21例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螺旋CT动态增强特点.结果 80例肝细胞癌共116个癌灶,增强动脉期均呈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多表现为相对低密度(97/116),其中86个瘤灶高于动脉期密度,延迟扫描116个瘤灶强化程度不同程度下降,与邻近正常肝实质相比呈相对低密度,其中73个瘤灶高于动脉期密度;116个HCC中,64个呈现马赛克征,37个呈现假包膜征.肝内周围型胆管癌增强动脉期19例呈边缘环状强化,2例无强化,门静脉期14例呈中心片状、团簇状强化,5例延迟扫描中心强化更明显.结论 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特别是肝动脉期和延迟扫描,是肝细胞癌和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关键扫描技术,肝细胞癌和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增强后时间密度变化及对比剂在瘤内分布的差别,能大致反映肿瘤的病理学特征,为二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脏典型海绵状血管瘤动脉期诊断及减少患者辐射损伤的价值。方法应用多层CT平扫加三期动态扫描,对108例临床证实为肝海绵状血管瘤的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108例患者,平扫共发现123个实性占位。其中84例患者,111个病灶在增强扫描中,动脉期表现典型的边缘结节状、小点状及花簇状高密度强化。门脉期及延时期造影剂进一步向病灶中心扩散。另24例患者平扫后,肝脏病灶动脉期未表现典型的边缘强化特征,后经常规三期扫描,病灶被缓慢充填强化并略高于同层肝脏实质密度或与同层肝实质等密度。平扫加动脉早期扫描,患者接受辐射剂量为645.5 mGy;平扫加动态三期扫描患者共接受辐射剂量为1 291.00 mGy。结论典型的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可于动脉早期明确诊断而无需进一步门脉期及延时期扫描,动脉期强化不典型者可按常规三期扫描,既节省检查时间同时也减少一半的辐射剂量对患者的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HIMT)的多层螺旋CT(MSCT)及MRI影像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7年11月乐山市人民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HIMT,术前2例行MSCT平扫,4例行MSCT平扫+增强扫描,4例行MRI平扫+增强扫描,CT未增强者均行MRI平扫+增强扫描,对患者肿瘤的部位、大小、密度/信号、形态、囊变、强化程度和方式进行评估。 结果6例HIMT患者MSCT显示均为稍低密度,MRI信号不均匀;5例动脉期边缘模糊强化,1例无明显强化,6例门脉期及延迟扫描期均有明显强化。 结论MSCT及MRI成像均能够明确显示HIMT的形态学改变、强化程度及方式,MRI多序列成像更能初步判断肿瘤内部的可能构成成分,尤其是病灶内部坏死区在T2WI压脂序列呈低信号对诊断更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分析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CT和MRI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患者的CT和MRI表现.3例患者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2例患者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5例病灶均为单发,位于右侧肾上腺者3例,左侧肾上腺者2例.病灶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界清楚.CT平扫密度低于肌肉组织,增强扫描动脉期无明显强化,静脉期、延迟期呈轻度强化;2例肿块见条状、点状钙化.2例行MRI扫描的病例中,病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无明显强化,静脉期、延迟期呈轻度强化.结论 CT、MRI能很好地显示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学特点,并能清晰显示病灶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有助于和肾上腺其他病变的鉴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磁共振成像(MRI)对肝局灶结节性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的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分析15例经病理证实FNH的MRI平扫、多时相动态增强表现和诊断.结果 13例为单发病灶,1例8个病灶,1例10个病灶.T1WI上26个病灶为稍低或等信号、5个病灶为稍高信号,T2WI上28个病灶呈稍高信号、1个病灶等信号、2个病灶稍低信号;29个病灶在注射Gd-DTPA后动脉期明显增强、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增强的程度下降;2个病灶无增强.14个病灶检出瘢痕,T1WI呈低信号、T2WI高信号,动脉期无增强、门静脉期或延迟期增强.2例少血供和2例多发病灶在应用超顺磁氧化铁之后T2WI的信号明显降低.14例准确诊断为FNH,1例诊断为良性病变.结论 MRI能显示FNH的特征性改变并在术前正确诊断多数FNH.  相似文献   

16.
114例肝脏局灶结节性增生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Li AJ  Zhou WP  Wu MC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5):321-323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结节性增生(FNH)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对1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FNH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病多见于中青年,50岁以下者占86.0%。男女比例1.85∶1(74∶40),多无症状(89.5%),HBsAg阳性者占4.4%(5/114),肝功能和甲胎蛋白检查均正常。病灶多为单发(98.1%),肿块直径平均为(4.2±2.2)cm。病灶位于左肝叶50例,中肝叶6例,右肝叶50例,尾状肝叶8例。彩色超声检查3.5%(4/113)病灶有粗大中央的血管通过,病灶血流丰富。CT动态扫描94.3%(66/70)增强后早期明显强化,出现中央星状瘢痕10例。MR I检查91.8%(56/61)早期明显强化,出现中央星状瘢痕11例。行手术切除114例,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结论FNH是一种肝脏良性病变,在影像学上有一定的特征性改变,结合临床及各种影像检查资料可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7.
CT检查已成为肝门部胆管癌术前检查的一种重要的手段.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20例经手术和活组织病理检查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癌的多排螺旋CT表现,探讨多排螺旋CT检查在肝门部胆管癌诊断与可切除性评估中的价值.所有患者在腹部平扫后行动态增强扫描,包括动脉期和门静脉期,6例行3 ~4 min的延迟期扫描.扫描结束后进行二维和三维重建.观察肿瘤的部位、大小、邻近血管受累的范围、肝门部及腹膜后有无淋巴结的肿大、肝脏有无转移癌.CT平扫仅发现8个肿瘤,表现为肝门部低密度结节样肿瘤.增强扫描所有肿瘤可显示.5例浸润型表现为肝门部胆管壁局限性增厚,动脉期即可出现环形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的强化则更为明显.8例管内生长型表现为胆管内乳头状或结节状的软组织影,延迟强化的特征非常明显,肝内胆管扩张也非常明显.7例包块型表现为肝门部肿瘤,可累及邻近血管和部分肝组织.所有患者显示弥漫性或局灶性的肝内胆管扩张.二维和三维重建结合可以更加清晰地显示肿瘤以及肝动脉或门静脉受累、肝叶萎缩、淋巴结和肝脏转移的情况.多排螺旋CT横断面多期动态增强+多平面重组+ CT血管成像的“一站式”检查,可以更好地显示肝门部胆管癌肿瘤,进行术前准确分期,有助于外科精准化治疗方案的制订.  相似文献   

18.
多层螺旋CT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在肝癌(HCC)介入治疗中的指导作用,着重研究对肝动脉化疗栓塞的价值。方法 对54例HCC患者先行MSCT检查,分别观察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和肝静脉期肿瘤及其并发症的影像表现;其中12例行CTA检查,42例应用MIP或MPR观察腹腔动脉的解剖和走行,根据影像表现拟订治疗方案。结果 54 例患者MSCT发现HCC病灶225个,门静脉瘤栓10例,动静脉瘘14例。MSCT对肿瘤数目、门静脉瘤栓显示率与 DSA无显著差异 (P>0.05)。CTA对于显示腹腔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解剖三维结构优于后前位 DSA,观察与腹主动脉夹角较 DSA更方便。MSCT发现肝动脉起源变异5例,与DSA完全符合。结论 MSCT对于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