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parahaemolyticus,简称Vp),属于弧菌科,弧菌属,大量分布在海域沿岸、江河人海口,对人类具有致病作用,可引起食物中毒、感染性腹泻及伤口感染等疾病,严重者可以威胁生命。1950年藤野首先从大阪的一起食物中毒事件中分离到此菌,目前已成为许多沿海国家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首位病原菌,也是我国沿海城市最常见的食物中毒病原菌,近年来已经取代沙门菌占据首位。  相似文献   

2.
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危害分析与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副溶血性弧菌是广泛分布于近海岸海水、海产品和海底沉积物中的一种嗜盐性细菌,同时也是引起我国沿海地区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首要食源性致病菌,也是全国食源性疾病微生物病因的主要致病物质,近年来,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数据显示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发生规模及人群暴露规模呈明显上升趋势,据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显示,在2001--2010年我国的13个监测地区发现,一共上报的食源性疾病中,由微生物引起的疾病事件是最多的,占了38.5%,这其中副溶血弧菌占了31.1%,是最主要的病因物质[3].现在已经成为了我们一个严重的食源性社会公共卫生问题.在中国内地,最早报道副溶血性弧菌的中毒事件是在1962年,在随后几十年当中,由该菌引发了大量的中毒事件,其中沿海地区最为严重.据上海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对上海市大型中毒事件的分析报道中发现,1990--2000年期间上海市一共发生了细菌性食物中毒170起,中毒人数为3695人,死亡3人,其中由副溶血性弧菌造成的中毒事件占据了首位,达到了106起,占所有细菌性中毒的62.5%[5],可见副溶血弧菌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之大,所以为了增加人们对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了解,提高对它的重视程度,减轻食源性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本文就副溶血性弧菌生物学特性、危险因素、毒力因子、检测方法及相应的预防措施等方面作一些简单的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3.
副溶血性弧菌是1953年由Fujino等从日本一食物中毒患者初次分离的一种病原菌。在世界范围内,在所有的菌性食物中毒中,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造成的危害仅次于沙门氏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肉毒梭菌。我国沿海地区每年都有因副溶血性弧菌引起食物中毒的报道。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从人类患者粪便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在特殊的我妻氏血液琼脂上引起溶血,而食物分离株则多不引起溶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福建省不同来源副溶血性弧菌携带毒力因子情况,为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检测和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用PCR方法检测从食品及食物中毒病人分离菌株的毒力因子.结果 食品和临床病人分离菌株均含t/h基因,不含trh基因;临床分离菌株均含tdh基因,而食品分离菌株均不含tdh基因或含量少.结论 福建省副溶血性弧菌食物...  相似文献   

5.
食醋杀灭副溶血性弧菌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是一种食源性致病菌。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沿海5个省份1992~2001年的数据显示,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居细菌性食源菌疾病之首,中毒食品主要为海产品。在烹饪海产品的过程中将副溶血性弧菌杀灭而又不破坏海产品特有的鲜美味道已引起关注。为此,我们对食醋杀灭副溶血性弧菌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四川地区2009年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疫情分离株和监测食品样品分离菌株菌型分布、致病力及分子分型特征,为四川地区副溶血性弧菌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血清玻片凝集试验对2009年从食物中毒疫情和常规监测食品中分离的副溶血孤菌菌株进行血清分型、应用PCR方法进行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tdh)和耐热直接溶血素相关基因(trh)的检测、小鼠腹腔注射进行致病力实验和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等.结果 40株菌分属于5个血清群,疫情分离株分属于O3和O4群,监测分离株主要为O1群占43.75% (7/16),其中2起疫情分离到多个血清型的菌株;所有菌株trh基因均为阴性,其中20株携带tdh毒力基因,携带tdh毒力基因和不携带tdh、tlh毒力基因的菌株均有致病力.40株菌通过PFGE分型,共得到29个带型,同一疫情分离株具有多个PFGE型别..结论 四川省食品分离株和暴发疫情无太多联系,食品分离株血清型和PFGE型别呈多样性.对于从同一起暴发疫情中检出的不同血清型和不同PFGE型别的副溶血性弧菌需要确认各菌株与暴发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江苏地区副溶血性弧菌分析,了解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株及大流行克隆存在状况,为制定相应控制措施减少食物中毒事件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分离及收集水产品、食品及食物中毒病人、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患者的463菌株进行toxRS/new及毒力基因tdh、trh基因分析。结果:食物链中存在大流行株及致病株;腹泻病人分离株主要是大流行株,其次是致病株。结论:食品中的大流行株及致病株的出现是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控制食物链中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尤其是大流行克隆株,是减少食物中毒事件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北京市通州区水产品污染副溶血性弧菌情况和由其引起食源性腹泻的危险性。方法:监测本区内超市、菜市场及餐饮业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情况;对引起食物中毒的可疑样品和医院肠道门诊腹泻病人的粪便进行副溶血性弧菌分离鉴定;对部分所分离菌株进行毒力检测(神奈川试验和脲酶试验)、血清分型和rDNA(核糖核酸)指纹图谱分析,并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1)超市、菜市场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阳性检出率35.0%,餐饮部门阳性率8.6%,总阳性率22.7%;(2)从2家餐饮单位的可疑食物中毒样品(水产品和凉拌菜)中分离出4株副溶血性弧菌;(3)检测303份腹泻病人的粪便,分离出腹泻病原菌76株,排在前三位的是副溶血性弧菌33株,占腹泻病原菌的43.42%,以6~10月份最多;各种沙门菌16株,占21.05%;第三是志贺氏菌13株,占17.11%。(4)对其中27株副溶血性弧菌检测其毒力基因tdh(神奈川试验)全部阳性t,rh基因(脲酶试验)有3株阳性(从食品中分离),其余全部阴性;27株副溶血性弧菌分别属于17个不同的血清型r,DNA指纹图谱分为22个核糖型。提示除由一起食物中毒病人粪便中分离的6株菌外,其余各菌株间同源污...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宁波和上海两地市售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情况以及菌株的流行优势型和毒力等.方法:用PCR快速筛检与GB法相结合方法分离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用血清学和PFGE方法对菌株进行分群和基因分型;用PCR方法检测tdh和trh毒力基因;结果:从3 740份海产品中分离出1 507株疑似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40.29%,其中宁波地区检出率为41.42%,上海地区检出率为21.86%;菌株的生化反应典型,560株副溶血性弧菌分出10个血清群,有30株VP未被分型,分型率为95.06%,377株副溶血性弧菌分出29个PFGE型;497株副溶血性弧菌检出7株带tdh毒力基因的副溶血性弧菌,均未检出trh毒力基因,检出率为1.41%.结论:宁波、上海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携带率较高,是诱发副溶血性弧菌疾病的原因食品.菌株的血清型和PFGE型较分散,其流行优势群与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的相关性不明显;菌株带tdh和trh毒力基因较低,与病人分离株有明显差别,根据该特征,可将副溶血性弧菌分为致病的和非致病两类,便于分析和检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从食物中毒患者粪便标本以及可疑食物中分离到的病原菌,进行表型和毒力基因的鉴定以及同源性分析。方法参照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中副溶血性弧菌检验方法(GB/T4789.7—2008),分离鉴定副溶血性弧菌。对检出的副溶血性弧菌做血清分型、耐药性、毒力基因(toxR、trh、tdh、tlh)的测定,并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GelElectrophoresis,PFGE)测定菌株的同源性。结果从3份食物标本和5份患者粪便标本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8株,8株菌分属于不同的血清型。8株菌的生物学性状和药物敏感性试验一致。8株菌的toxR和tlh均阳性,trh均阴性,tdh为粪便标本均阳性,食物标本均阴性。8株菌共产生6种PFGE带型。结论此次食物中毒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但分离于粪便标本和分离于可疑食物标本的菌株之间,其PFGE带型比较分散,可能是由副溶血性弧菌多种O抗原群混合污染引起。  相似文献   

11.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为广泛分布于沿海地区的革兰氏阴性嗜盐菌,属弧菌科(Vibrio)弧菌属,是食源性疾病的重要致病菌之一.尤其在夏秋季节,经常由于食用带有大量副溶血性弧菌的海产品或被此菌污染的食品,引起暴发性食物中毒[1],在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比例高、危害大.患者可出现腹泻、肠痉挛、恶心、呕吐和发烧等典型胃肠炎反应.因此在饮用水、食品检测和食物中毒源调查、传染病源调查工作中,常需要对副溶血性弧菌进行检测.传统的检测法需要增菌培养、分纯、镜检和生化试验等步骤;该法的阳性检出周期至少要72 h,操作烦琐,且容易出现假阴性[2].因为在营养不足或应激的情况下,副溶血性弧菌很容易进入不可培养状态.本试验旨在建立一套利用Taq Man-MGB探针实时荧光PCR快速检测副溶血性弧菌的方法,为临床和环境检测副溶血性弧菌提供方法,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副溶血性弧菌在泰州市市售淡水产品中的污染状况,为预警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不同监测季节分别从超市、农贸市场采集淡水鱼、甲壳类(虾、蟹、贝)水产品根据GB/T789.7-2003标准进行副溶血性弧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结果]123份淡水产品检出副溶血性弧菌的样品数为49份,总检出率为39.84%.甲壳类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55.32%,高于淡水鱼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30.26%(χ2=7.61,P<0.05);夏季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57.81%,高于其他季节检出率. [结论]市售淡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状况严重,有明显的季节特点且分离的菌株多数具有较强的毒力,是引起食物中毒的潜在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分子分型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1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病原菌进行分子分型及耐药性分析。方法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进行分子分型,利用药敏卡通过仪器对分离菌株进行药敏检测。结果从患者肛拭分离的9株副溶血性弧菌与可疑剩余食物中的菌株PFGE图谱完全一致,相似度为100%。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菌株的耐药结果基本一致:均对氨苄西林耐药,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等敏感,对头孢一代、头孢二代中度敏感,部分头孢三代中度敏感。结论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对本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病原菌进行分子分型,为食源性疾病溯源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正>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最早是由Fujino等人于1953年从日本1例食物中毒者身上初次分离得到的一种革兰阴性嗜盐菌。该菌常呈多态性,有鞭毛,无荚膜和芽孢。pH 7.5~8.5及37℃条件下生长最为良好并且对酸敏感。从世界各国食物中毒的流行情况来看,日本是本菌中毒发病最多的国家,由本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在日本占细菌性食物中毒的40%~60%,居首位[1]。1998年以来的资料显示,由副溶血性弧菌而引发食  相似文献   

15.
李涛  黎明  苗艳芳  杨洋 《现代预防医学》2015,(18):3376-3379
摘要:目的 了解成都市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疫情分离菌株和生鲜冻水产品分离菌株血清型分布、耐药性及毒力基因携带状况,为成都市副溶血弧菌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检出的91株副溶血性弧菌采用血清凝结实验血清分型;采用E-test药敏试验进行耐药性检测;用荧光PCR检测菌株的tdh、trh、tlh毒力基因。结果 91株菌分属于8个群26个血清型,主要为O1群(36.26%),其次是O4群(23.07%)和O2群(16.48%);46株疫情患者肛拭分离株O4群(48.71%)、O1群(35.89%)为主;22株鲜冻海产品分离株O1群(45.45%)为主;18株生鲜淡水产品分离株O2群(55.55%)为主。91株副溶血性弧菌均检出tlh,检出tdh基因均为食物中毒患者肛拭菌株,仅有1株食物中毒患者肛拭菌株检出trh基因。E-test实验结果显示,除青霉素和氨苄西林外的其他12种试验抗生素均敏感。结论 成都市引起食物中毒疫情的副溶血性弧菌主要为携带tdh基因的O4、O1群菌株。  相似文献   

16.
吴南卫  李祥  邓瑶  莫丽娟  冯锦康  陈洁  朱兰兰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6):4221-4222,4225
目的 了解三亚市食物中毒中人感染副溶血性弧菌携带毒素基因及耐药性情况,为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病人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利用19种不同的抗生素药敏纸片,采用K-B扩散法进行耐药检测;用荧光定量PCR扩增法,以检测菌株的TDH和TRH基因.结果 经检测的30份菌株,28株携带有TDH基因,阳性率93%,所有菌株均没携带TRH基因.30份菌株对诺氟沙星、头孢曲松、氧氟沙星、头孢哌酮、庆大霉素、氯霉素、头孢克洛、氨苄青霉素、妥布霉素、环丙沙星、洛美沙星、依诺沙星、亚胺培南、萘啶酸未见有耐药株;青霉素G、苯唑西林、羧苄青霉素全部耐药;头孢噻吩、链霉素部分耐药.结论 带有TDH毒力基因是三亚市近年来引起食物中毒中人感染副溶血性弧菌主要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所分离菌株对大多数常见抗生素敏感性高.研究结果为评价引起食物中毒的副溶性弧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和制定可行的防控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副溶血性弧菌属弧菌科,是一种嗜盐性细菌,存在于近海岸的海水、海底沉积物及鱼类、贝类等海产品中.人类摄入或接触污染的水源和食物易引起感染,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感染在亚洲较为流行[1].南宁市场上海产品供应较为充裕,为了解该菌的致病情况,我们对本院1998年和1999年夏季急性腹泻患者做了副溶血性弧菌的检测.  相似文献   

18.
王晓红 《浙江预防医学》2011,23(3):93-93,96
副溶血性弧菌广泛存在于海产品中,是我国沿海地区常见的食物中毒病原菌。据报道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已高居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首位,特别是沿海省份[1,2]。2009年10月2日,本中心接到报告,龙湾区某工厂发生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经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确定本起食物中毒是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沧州市水产品市场中副溶血性弧菌的分布情况,为沧州市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2008—2011年国家食源性疾病检测网工作手册,在2008—2011年对沧州市共计140份水产品进行副溶血性弧菌检测。药敏试验采用E-test试纸条检测方法,分离菌株进行耐药试验及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结果共检测样品140份,检出副溶血性弧菌18株,总阳性率为12.9%。海产品中检出率占阳性菌株的38.9%。该菌对氯霉素、氟哌酸、复方诺明、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敏感,对痢特灵耐药。结论沧州市因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引起的食物中毒的食品多数为海鱼、蟹、虾、贝类等海产品;另外,在市售过程中与淡水产品混卖,可能引起二次污染,卫生监督部门应加大对水产品流通、销售和餐饮的管理,防止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描述引起食物中毒的脲酶阳性副溶血性弧菌(Vp)菌株的血清分型和有关毒力基因的分布,为防制Vp食物中毒的有关研究提供基础。方法对86株脲酶阳性的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分离株按照GB/T 4789.7—2008进行血清分型和神奈川试验;用复合PCR技术同时检测Vp的耐热直接溶血素毒力基因(tdh)和耐热直接相关溶血素毒力基因(trh)。调阅、分析食物中毒事故个案调查登记表中被采样人的临床症状。结果 86株脲酶阳性Vp神奈川试验全部阳性,均来自有腹痛、腹泻等细菌性食物中毒症状且最终被判定为食物中毒病例。其中O3∶K6血清型28株,O4∶K8血清型10株,其他血清型16株,不能分型32株。86株脲酶阳性中47株携带tdh基因,1株携带trh基因,未发现同时携带tdh基因和trh基因的菌株。结论引起辖区食源性疾病脲酶阳性Vp主要血清型为O3∶K6,其次是O4∶K8。脲酶阳性的菌株也可拥有tdh毒力基因,有较强的致病性,当食品检测中检出此类菌株时,应特别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