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丹参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SOP)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丹参基地条件、组织及管理 1.1土质条件要求 1.1.1丹参最适宜的土质为较肥沃的砂壤土,要求土壤酸碱度为中性或微碱、微酸性,且梅雨季节无积水,耕作层土厚40 cm以上. 1.1.2土壤环境的重金属如汞、铜、镉、铅、砷、铬、六六六、DDT的限量应符合<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的一级或二级标准.前茬为花生或病虫害易发生的地块不能作为基地.  相似文献   

2.
丹参种植地点的选择依据及标准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按照丹参生长习性和中药材 GAP要求选择丹参种植地点及制订基地环境标准 ,是保证丹参质量的前提条件。陕西商洛是丹参的地道产区 ,其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特别适宜丹参生长 ,其品种纯正、种植历史悠久、有效成分含量名列全国前茅 ;其大气、灌溉水质、土壤环境无污染 ,特别适宜建立丹参 GAP基地  相似文献   

3.
丹参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SOP)(讨论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丹参基地条件、组织及管理。1.1 土质条件要求。1.1.1 丹参最适宜的土质为较肥沃的砂壤土,要求土壤酸碱度为中性或微碱、微酸性,且梅雨季节无积水,耕作层土厚40cm以上。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云南昆明地区引种的陕西商洛丹参产量、外观质量及药效成分含量进行比较评价,为正品丹参在云南引种栽培及质量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检测方法对引种商洛丹参、云南野生丹参、对照原产地商洛丹参的农艺性状、主要药效成分含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云南昆明引种商洛丹参,根条粗壮、匀长,表面呈红棕色,断面较平整,气微,味微苦涩,符合《中国药典》2010年版对丹参药材性状描述之要求;昆明直播2年生和分根1年生丹参的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含量均大幅高于《药典》要求;昆明直播2年生和分根1年生丹参脂溶性成分和总丹参酮接近对照陕西商洛分根1年生丹参,丹酚酸B和水溶性总酚含量明显高于对照陕西商洛分根1年生丹参;昆明野生滇丹参除二氢丹参酮、迷迭香酸、丹参素含量略高于引种和原产地丹参外,其他成分含量均较低,达不到《中国药典》2010年版要求.结论:综合比较云南引种丹参与云南野生滇丹参、对照原产地陕西商洛丹参外观质量性状及内在品质,正品丹参适合在云南昆明地区引种栽培.  相似文献   

5.
目的制备丹参总酚酸生物黏附漂浮微丸,延长其在体内的滞留时间,提高其口服生物利用度。方法采用挤出滚圆法,分别以壳聚糖、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和卡波姆为黏附材料,十八醇为漂浮材料,微晶纤维素为成型剂,制备丹参总酚酸黏附漂浮微丸。考察制备的2种黏附漂浮微丸的体外释放及其在大鼠体内生物利用度。结果体外释放试验结果表明,空白微丸中丹酚酸B在4 h即释放完全,而制备的2种黏附漂浮微丸的体外释放时间达12 h。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大鼠分别灌胃丹参总酚酸原料药、丹参总酚酸壳聚糖微丸、丹参总酚酸HPMC微丸后,丹酚酸B在大鼠体内Tmax分别为(12.00±2.74)min、(17.00±7.58)min、(27.00±12.55)min,丹参总酚酸壳聚糖微丸、丹参总酚酸HPMC微丸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177.08%、172.03%。结论丹参总酚酸黏附漂浮微丸在体外释放缓慢,黏附漂浮微丸可延长药物在体内的滞留时间,提高丹参总酚酸在大鼠体内的口服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6.
不同产地丹参的无机元素含量及其生长土壤的理化性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 :为道地丹参提供土壤环境因子的依据。方法 :应用实地考察和室内化学分析研究丹参生长土壤的理化性质和药材的无机元素含量。所得数据用SPSS 10.0软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主产区的丹参对铜和锌元素的吸收具有富集作用 ;在丹参生长土壤的主成分分析中 ,主成分不明显 ,说明丹参对土壤生境适应性强。结论 :土壤生态环境不是形成道地丹参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7.
O/W型微乳用于提取中药丹参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华  邓茂  易红 《中国中药杂志》2008,33(22):2617-2617
目的:探讨以O/W型微乳液为溶剂同时提取丹参中脂溶性和水溶性成分的可行性。方法:以O/W型微乳为溶剂提取丹参,采用不同溶剂(微乳、不同浓度乙醇)进行不同提取方法(加热、微波、超声波)的提取实验,用HPLC测定丹参微乳提取液中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的含量,比较微乳对于丹参中脂溶性和水溶性成分的提取效率及其影响因素。采用薄层色谱方法对比不同提取液薄层图谱的异同。结果:用微乳加热提取丹参,可同时提取药材中70%以上的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微乳的配方组成和提取方法对丹参中的脂溶性成分具有显著影响。结论:利用微乳的特性,可同时提取中药中不同溶解性质的成分,为微乳用于中药提取的适宜性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陈斌  萧伟  贾晓斌  黄洋 《中药材》2012,(7):1140-1143
目的:制备丹参酚酸速释微丸,并对制备工艺进行研究。方法:考察了处方中润湿剂、载药量、辅料、乳糖用量、崩解剂、羧甲基淀粉钠用量以及润湿剂用量等因素对丹参酚酸微丸收率、圆整度、溶出度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筛选出丹参酚酸速释微丸的最佳制备工艺。结果:丹参酚酸速释微丸处方以总量50 g计算,主药22.5g,乳糖5 g,羧甲基淀粉钠2 g,微晶纤维素20.5 g,润湿剂为30%的乙醇27 mL。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最佳工艺条件为挤出频率25 Hz,滚圆频率50 Hz,滚圆时间4 min。结论:丹参酚酸速释微丸制备工艺科学合理,制剂稳定,为通脉复方微丸多元释药系统的制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微乳闪式提取丹参脂溶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微乳技术与闪式提取结合应用于丹参脂溶性成分提取的适用性。方法:以丹参酮ⅡA的提取率作为丹参脂溶性成分的指标,分别比较不同提取方式和不同溶剂对丹参中丹参酮ⅡA提取率的影响;采用正交设计,对丹参微乳闪式提取工艺的影响因素进行考察。结果:以微乳为溶剂,闪式提取可在数分钟内提取出丹参中80%~90%的丹参酮ⅡA;工艺条件中提取次数和微乳的稀释倍数对丹参酮ⅡA的提取率有非常显著影响。结论:微乳技术结合闪式提取应用于中药丹参有效成分的提取具有高效、快速的特点,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10.
通过将冰片进行β-CD包合,制备成复方丹参肠黏附微丸,建立复方丹参肠黏附微丸中龙脑的含量测定方法,考察其体外溶出度,并与市售复方丹参片的溶出度进行对比,评价剂型设计的合理性。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复方丹参肠黏附微丸中龙脑的含量,采用溶出度测定法第一法,分别测定复方丹参肠黏附微丸中龙脑在人工肠液的溶出度及复方丹参片中龙脑在人工胃液、人工肠液的溶出度。在该方法下测得复方丹参肠黏附微丸中龙脑的质量分数为0.79%,其体外溶出12 h内累积溶出量近70%;复方丹参片中龙脑的质量分数为0.80%,在人工肠液中,20 min内累积溶出量达60%,40 min累积溶出量达90%以上;在人工胃液中,40 min内累积溶出量不足20%,但在40~150 min累积溶出量达80%以上。结果表明,利用气相色谱法可有效测得复方丹参肠黏附微丸中龙脑的含量,与市售复方丹参片相比,复方丹参肠黏附微丸中的龙脑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在复方丹参肠黏附微丸中将冰片进行了包合,并制备成肠溶型制剂,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冰片对胃、肠黏膜的刺激作用,提高了药物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离心造粒法制备复方丹参微丸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制备复方丹参微丸。方法:采用离心造粒法,以微丸粒径分布、休止角、堆密度、脆碎度等为指标考察影响微丸成型过程的处方因素和工艺因素。结果:复方丹参微丸成型的优化处方为:冰片-β环糊精包合物与稀释剂MCC重量比为4∶3(g∶g),以40%糖浆(含丹参三七混合物)作为黏合剂。采用离心造粒法,工艺参数如下:主机转速200r·min-1、鼓风流量8L·min-1、喷气流量18L·min-1、喷气压力0.06Mpa、喷浆泵转速12~17r·min-1、供粉机转速15~20r·min-1。复方丹参微丸在15min内的体外溶出度达到85%以上。结论:采用离心造粒法在优化条件下可制得表面较光滑、圆整度高的复方丹参微丸,20~24目微丸的得率达85%以上,3种指标成分体外溶出迅速且同步性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丹参饮缓释微丸HPLC指纹图谱,并同时测定其中的4种指标成分的含量,为丹参饮缓释微丸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色谱柱为YMC-Pack C18(4.6 mm×250mm,5μm);以0.5%甲酸水(A)-乙腈(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70 nm;柱温30℃;流速为1.0mL·min~(-1)。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建立10批丹参饮缓释微丸的指纹图谱,并使用HPLC法测定4种指标成分的含量。结果其中9批丹参饮缓释微丸的相似度均大于0.990,同时标定了12个共有峰,各峰的分离度较好。其中4种指标成分为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丹酚酸B,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各检测方法稳定可行。结论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方法与多指标成分测定方法灵敏准确、专属性强,有利于丹参饮缓释微丸进一步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3.
张晓  陈钢  牧磊 《中成药》2011,(9):1568-1570
丹参、三七是中国传统古方常用的中药药对,均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之功效,二者配伍,相须互补,临床广泛应用于治疗中风、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以丹参、三七有效组分为原料的新剂型及其制剂所采用的新技术,包括微球、微囊、脂质体、纳米粒、微乳、固体分散体、包合物和缓控释技术等,为丹参、三七新制剂的研发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郁丹红  贾晓斌  施亚琴  萧伟 《中草药》2013,44(7):851-857
目的 建立大鼠血浆中丹参二萜醌组分中4个主要成分二氢丹参酮Ⅰ、丹参酮Ⅰ、隐丹参酮及丹参酮ⅡA的UPLC-MS/MS测定方法,用于丹参二萜醌组分及其固体分散体微丸的药动学研究.方法 SD大鼠分别ig给予丹参二萜醌组分固体分散体微丸及其原料药后,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浆样本,UPLC-MS/MS(以多反应离子监测方式)进行正离子检测,测定二氢丹参酮Ⅰ、丹参酮Ⅰ、隐丹参酮及丹参酮ⅡA血药浓度,DAS 2.1.1软件计算丹参二萜醌组分固体分散体微丸及其原料药在大鼠体内的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 血浆中丹参二萜醌组分中4个主要成分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14.6%,提取回收率均大于74.49%.药动学研究结果表明,与ig丹参二萜醌组分原料药相比,ig给予其固体分散体微丸后,丹参二萜醌组分中4个主要成分的Cmax和AUC0~∞均不同程度地提高(P<0.05).结论 本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适用于丹参二萜醌组分及其固体分散体微丸中多成分的药动学研究;固体分散体微丸技术通过增加丹参二萜醌组分的溶解性,促进其在体内的吸收,各主要成分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原料药的138%~204%.  相似文献   

15.
朱黎霞  张英丰 《中草药》2014,45(15):2206-2209
目的采用血液微透析技术进行丹参水煎液清醒动物多次ig给药的药动学研究。方法以丹参水煎液为工具药物,以丹参素为评价指标,以清醒家兔为实验动物,结合微透析采样技术和液质检测技术,进行日内多次给药的药动学研究,以非房室模型获取药动学参数。结果建立了基于微透析法的清醒动物汤剂多次给药的药动学研究模式,完整采集了整个过程的药动学信息,方法稳健、可靠、简便。结论此模式可为类似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分析紫花丹参与白花丹参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差异性物种组成,为研究丹参根际微生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该研究以同一地块种植的紫花丹参与白花丹参的根际真菌为研究对象,采用ITS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其菌落特征及差异性物种。结果:紫花丹参与白花丹参在根际真菌上群落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盘菌纲、盘菌目与肉座菌科为其二者的差异性物钟。结论:紫花丹参与白花丹参对根际真菌的定殖具有选择性。  相似文献   

17.
通过微透析法联合自动采血技术研究丹参素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性。微透析探针植入大鼠侧脑室,连续收集静脉注射丹参素后的透析液样品及血液样品,采用LC-MS/MS测定丹参素浓度,经回收率校正后,用WinNonlin药动学软件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静脉注射丹参素后,丹参素在血液中、脑内的Ke分别为0.04,0.018 min-1,t1/2为16.64,58.76 min,AUC0-t为812.59,51.19 min·mg·L-1,MRT为15.28,79.97 min。建立的LC-MS/MS方法简便、高效、无干扰,可进行丹参素生物样品的检测;微透析技术与自动采血技术联用,较好的反映了丹参素在血液及大脑中的动力学特征,为药物药动学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复方丹参微丸中脂溶性成分隐丹参酮与丹参酮ⅡA含量测定方法,并对比不同工艺制备的3种复方丹参微丸(冰片包合复方丹参黏附微丸、冰片不包合复方丹参黏附微丸、普通微丸)中隐丹参酮与丹参酮ⅡA体外溶出度的差异。[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3种复方丹参微丸中隐丹参酮与丹参酮ⅡA的含量,计算溶出度,并绘制溶出度曲线,采用相似因子对比不同微丸中这两种成分的体外溶出差异性。[结果]丹参类的脂溶性成分累积溶出度均较低。其中,两种黏附微丸隐丹参酮溶出行为较为相似,24 h的累积溶出度均在40%左右,普通微丸中隐丹参酮的溶出行为与黏附微丸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其累积溶出度为64.05%。两种黏附微丸的隐丹参酮溶出更符合Higuchi方程,普通微丸更符合Peppas模型,n<0.43,均符合Fickian扩散。3种制剂中丹参酮ⅡA的溶出过程均较缓慢,3个制剂的溶出行为比较相似,累积溶出曲线接近重合,3种制剂的累积溶出度基本一致,均在40%左右。3种微丸更符合Higuchi方程,同样属于Fickian扩散。[结论]黏附微丸具有一定的缓释效果,丹参类脂溶性成分中,由于溶出度的限制,体外溶出实验评价隐丹参酮缓释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黄山药的引种栽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引种驯化甾体药物的药源植物。方法 引种栽培,根茎及种子繁殖。结果 黄山药在酸性及微碱性土壤环境下均能正常生长发育,且产量高,皂素含量达医药工业生产要求,最高含量3.07%,最低为1.51%。结论 贵州产区可以大力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20.
丹参类中药的品种与鉴定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丹参类中药在本草考证、品种调查、伪品品种研究、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微形态学研究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丹参类中药的资源利用和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