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尹璐 《中国校医》2009,23(4):388-390
目的了解在校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探讨负性生活事件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使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对南京师范大学7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3.4%的大学生有自杀意念。在对生活满意程度、对自我心理素质评价、接受心理医生帮助和对自杀行为的态度上,有无自杀意念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无自杀意念者在负性生活事件的总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负性生活事件是自杀意念产生的重要因素。结论针对负性生活事件对自杀意念的影响特点,提早进行自杀预防,实施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体育专业大学生自杀态度及影响因素,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预防自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自杀态度问卷、内外向性格调查表、自评抑郁量表、自编调查表对赤峰学院体育系大学生进行测定.[结果]体育专业大学生对自杀总体(F)上持矛盾或中立态度,在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F1)、自杀者的态度(F2)上,有自杀意念者和无自杀意念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安乐死的态度(F4),有自杀意念者持支持态度,而无自杀意念者持矛盾或中立态度.[结论]体育专业大学生对自杀态度与其他专业大学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3.
自杀意念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南昌市有自杀意念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为危机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卡特尔16种个性特征量表(16PF),对南昌市1010名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进行调查。结果有自杀意念大学生在SCL-90各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无自杀意念组(P值均0.05)。在16PF量表中的稳定性、兴奋性、敢为性、自律性、内向与外向型、心理健康因素、专业、有成就人格因素等因子上,有自杀意念组得分低于无自杀意念组(P值均0.05);在怀疑性、忧虑性、独立性、紧张性、适应与焦虑性等因子上,有自杀意念组得分高于无自杀意念组(P值均0.05)。强迫症状、偏执、抑郁、焦虑、怀疑性、忧虑性、紧张性是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稳定性、自律性、敢为性是自杀意念的保护因素。结论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不良的人格特征是大学生自杀意念产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初中生自杀意念的现状及自杀意念与焦虑抑郁情绪、人格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杀意念自评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调查济南市两所初中共830人。【结果】初中生年自杀意念检出率为10.7%,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呈上升趋势(P0.05)。有无自杀意念两组在焦虑抑郁情绪、EPQ各人格维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自杀意念与焦虑抑郁情绪、EPQ各人格维度在α=0.05水平上显著相关。自杀意念危险因素有焦虑抑郁情绪、神经质、精神质、内外向及掩饰性。【结论】有焦虑抑郁情绪和不良人格特征的初中生易产生自杀意念。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卫生学校女生对自杀的态度,为青少年自杀干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和随机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479名卫校女生为被试,以“自杀态度问卷”为测量工具对被试进行测查。结果卫校女生总体上对自杀持中立或矛盾态度;在对安乐死的态度维度上,存在显著城乡差异和学历层次差异;母亲文化程度不同者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卫校女生在自杀态度上存在一定差异,可能与被试者的生活背景、专业知识等有关。  相似文献   

6.
探讨大学生攻击性、情绪调节策略对自杀意念的影响,为减少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杀意念自评量表、攻击性问卷和情绪调节策略问卷,对分层随机整群抽取的江西省2所高校67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为7.1%;大学生攻击行为以言语攻击(40.8%)与敌意(40.3%)为主.有自杀意念组大学生在身体攻击、愤怒、敌意、消极情绪调节策略上得分高于无自杀意念组大学生(P值均<0.01),而在积极情绪调节策略上得分低于无自杀意念组大学生(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敌意(OR =3.105)、消极情绪调节策略(OR =2.638)是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积极情绪调节策略(OR =0.213)是自杀意念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大学生自杀意念受攻击水平、情绪调节策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温州市大学生自杀观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厉芳红  戴王磊 《中国校医》2007,21(3):290-291
1999年在WHO/北京精神卫生高层研讨会上,卫生部首次正式对外公布了中国年自杀率为22.2/10万(1993),提示中国的自杀问题不容忽视,有必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在我国,每年至少有25万人自杀死亡,150万人自杀未遂。我国疾病监测点1990-1992年报告,我国15~39岁人群中自杀为第1位死因。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将自杀行为分为自杀意念、自杀未遂、自杀死亡。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有无自杀意念大学生的人格特征,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卡特尔16种个性特征量表(16PF)对江西省1 010名在校大学生人格特征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16PF量表中的稳定性、兴奋性、敢为性、自律性、X2、X5、X6等因子上,有自杀意念组的得分要低于无自杀意念组(p<0.05或p<0.01);在怀疑性、忧虑性、独立性、紧张性、X1等因子上,有自杀意念组的得分要高于无自杀意念组(p<0.05或p<0.01)。结论大学生不良的人格特征与自杀意念的产生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研究生的自杀态度及群体间的差异,为研究生自杀的研究、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322名硕士研究生,并运用自杀态度问卷(QSA)对其进行调查。结果研究生对自杀态度的总体得分为(2.74±0.34),对自杀持矛盾或中立的态度。不同性别的研究生在对自杀者的态度(F2)上存在差异(p<0.05)。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在对自杀性质的认识(F1)、自杀者的态度(F2)和安乐死的态度(F4)上均存在差异(p<0.05)。结论对研究生进行系统的自杀干预培训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大学生自杀行为特征,为自杀预防与干预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文献法,借助互联网平台收集、整理、分析2005-2011年公开报道的中国大陆大学生自杀案例352个。结果 5月份为大学生自杀高峰期,在学校采取高坠是最主要的自杀方式,有119人(31.0%)留有不同形式的遗书,情感、学习、心理障碍是导致大学生自杀三大诱因,且男生多因学习、女生多因情感导致自杀,153人(43.5%)自杀前表现出种种征兆。结论加强校园环境管理、对自杀高危人群积极进行心理疏导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自杀的发生,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是预防自杀的根本。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医疗器械与药品在说明书、标签管理规定方面的对比研究,借鉴药品的管理经验,完善医疗器械的说明书、标签和包装标识的管理规定,保障医疗器械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及结果:基于国家法规及实际使用现状,结合药品与医疗器械关于说明书、标签、包装标识方面的规定对比,给出医疗器械说明书、标签和包装标识管理规定上的修订建议。结论:医疗器械应参照药品,结合实际应用情况,在说明书、标签和包装标识中规定应更加细化。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澳大利亚1969—73年与1976—80年两个时期的自杀率在年龄、性别和州别上进行了比较。在一般情况下,男性比女性的自杀率至少高两倍多。不论年龄、州别和时期如何,其性别上差异是显著的。虽然这种发现对男性在州别上有所不同,澳大利亚中年和老年人自杀率通常比20~29岁年龄组的要高些。全国各年龄组年龄标化自杀率在1969  相似文献   

13.
高向华  夏云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7):1337-1338
自杀是一种因社会心理冲突而产生的蓄意终止自己生命,有目的、有计划的自我毁灭的行为。当前,意外死亡已成为我国人口死因的第3位,而自杀在意外死亡中占第1位[1]。自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已越来越明显地成为一个较严重的社会问题。众所周知,自杀率高低与其居民对自杀的态度具有密切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会公众对自杀的态度可以对自杀行为产生某种促发或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总结了关于自杀的生物学基础的研究现状。研究表明自杀具有生物基础,如自杀的双生子、家系研究及寄养子研究等遗传学研究均证实自杀具有基因上的基础,且这种因素独立于精神疾病的遗传;目前研究估计基因对自杀的影响在30%~50%之间,自杀可能是经由冲动-攻击特质的遗传而得到传递的;遗传学的研究并未完全确定自杀的基因,但锁定了一些候选基因。对自杀基因起源的进化解释存在分歧,对其理论进行支持的研究力度有限,在这一领域还未有直接性的证据表明自杀具有进化的基础,计算机模拟是检验这一理论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5.
1998年日本自杀者人数急剧增加 ,已突破 3万人 ,而令人震惊。与 1 996年相比增加了 34 7% ,达到日本战后自杀总数逐年增加的最高峰值。另外 ,自杀总数超过 3万人是自从有统计数字起的明治 32年( 1 898年 )以来的最高点。 1 998年自杀死亡率为 2 5 4 /1 0万 ,占死亡顺序的第 6位 ,并且已经超过衰老、肾功能不全、肝脏疾病、糖尿病导致死亡的顺序 ,成为严重的国民卫生问题。这种自杀的急剧增加多与经济状态不佳联系在一起 ,特别是在新闻媒体上出现了“图表性自杀” ,“破产自杀”等用语 ,以中年男性者自杀为主。在年龄组上 ,50年龄组自杀者比 …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顺义区中学生自杀相关心理行为现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社会中,自杀是人类最重要的死亡原因之一。《中国的自杀现状:1995-1999年》研究结论表明,我国目前已属于世界上的高自杀率国家之一,估计中国平均年自杀率为23/10万,每年自杀死亡人数为28.7万,其中15~24岁年龄组占总自[1]  相似文献   

17.
中国自杀问题的现状及干预对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70年代后期,自杀和自杀预防研究在世界范围得到发展。自杀和自杀预防受到专业人员重视,专业刊物上登载的有关文章增多,各地自杀流行学的研究又提供了可信的自杀率和有关数据,可供政府部门开展自杀预防工作的参考。但这一工作在中国起步较晚,落后于发达国家数十年。1991年以后一些地区如南京、广州、天津、长沙、武汉相继建立危机干预中心或自杀预防机构。从而形成一定的专业队伍。目前,对中国大陆的自杀状况已有大致的了解,提高了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的工作也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生命价值观、应对方式与大学生自杀意念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应对方式与自杀意念的关系,为自杀预防与干预提供依据。方法运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大学生生命价值观量表、应对方式量表调查了768位大学生,根据症状自评量表第15题“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回答轻重程度筛选有无自杀意念。结果调查对象中,有自杀意念者93人,占13.2%,无自杀意念者611人,占86.8%。有无自杀意念组大学生在生命价值观和应对方式各因子上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性别、学习压力、珍爱生命、消极宿命、悲观困惑、消极应对比其他因子更能预测大学生自杀意念的产生。结论大学生自杀意念形成与生命价值观、应对方式有较为密切的关系。通过加强生命价值观教育和应对方式训练可以降低大学生自杀意念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程度自杀可能性网络用户在微博行为和语言上的差异,归纳高自杀可能用户的可识别特征,探讨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实时评估个体自杀可能的前景。方法在线招募微博用户参与问卷调查,根据个体自杀可能性量表中文版得分情况,将982名受访者分为446名高自杀可能组和536名低自杀可能组,分析2组在微博提取的10类行为特征和88类语言特征上的差异。结果全部受访者自杀可能性总均分为(69.7±11.9)分;女性"敌意"分量表得分为(13.2±2.6)分,高于男性的(12.7±2.4)分,"绝望"分量表得分为(24.4±4.7)分,低于男性的(25.0±4.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列相关分析表明,自杀可能性水平与"社交活跃度"和"未来词"使用频率呈负相关(r=-0.082、-0.073,P<0.05),与"夜间活跃度"和"第三人称单数"、"否定词"使用频率呈正相关(r=0.081、0.077、0.066,P<0.05);非参数检验结果表明,高自杀可能组的"社交活跃度"、"集体关注度"和"未来词"使用频率低于低自杀可能组(P<0.05),高自杀可能组的"夜间活跃度"和"死亡词"使用频率大于低自杀可能组(P<0.05)。结论不同自杀可能性的用户在微博行为和语言表达上存在差异,高自杀可能性用户与其他用户相比社交活跃度低,夜间更加活跃,关注别人更少,使用更多表达否定、死亡的词语,使用更少指向未来的词语。  相似文献   

20.
四川省1993-2002年自杀死亡的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对四川省综合疾病监测系统1993-2002年自杀死亡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以期掌握自杀死亡概况,为发展预防和控制死亡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EXCEL录入整理数据,用PEMS3.0对1993-2002年10年的自杀死亡监测资料做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0年平均自杀死亡率14.72/10万,女性高于男性,农村高于城市,15~25岁及60岁以后自杀死亡率较高,自杀方式以服毒和上吊居多,原因以家庭纠纷和久病不愈居多,时间上以春夏居多。结论四川省综合疾病监测系统自杀死亡率低于估计的全国自杀死亡率;自杀预防控制重点人群为女性,重点地区为农村,重视青少年和中年人群的预防,主要策略为发展社区卫生、加强健康教育、加强农药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