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可降解药物支架对冠心病患者血浆可溶性CD40配体的影响。方法对100例接受裸支架(BMS组)和100例接受可降解药物支架治疗(EXCEL支架组)的冠心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诊。测定术后1mo、3mo、6mo末血浆可溶性CD40配体水平。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BMS组术后1mo、3mo、6mo末血浆可溶性CD40配体水平均显著高于EXCEL支架组(P均〈0.01);术后6mo冠状动脉造影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显著高于EXCEL支架组(P〈0.01),晚期支架内血栓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可降解药物支架能降低血浆可溶性CD40配体水平,适度内皮化,减少再狭窄,减少迟发性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3.
尿毒症患者血浆中可溶性CD40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检测可溶性CD40(sCD40)在尿毒症患者血浆中的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20例尿毒症未透析患者(尿毒症组)、20例血液透析患者(血液透析组)和20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血浆标本中sCD40的浓度,分析sCD40与血肌酐(Scr)和C-反应蛋白(CRP)的相关性,并观察血液透析对sCD40的影响。结果:尿毒症组和血液透析组sCD40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液透析组sCD40水平较尿毒症组升高(P<0.01)。尿毒症组sCD40水平与Scr、CRP之间成正相关(P<0.01,P<0.05),血液透析组sCD40水平与上述指标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一次血液透析过程,透析前、后sCD40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尿毒症患者血浆中sCD40水平升高,血液透析患者更明显,有可能参与尿毒症的免疫异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冠心病不同类型患者血浆中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sCD40L)的水平变化,评价血浆sCD40L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ACS)近期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分别测定4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入院时血浆sCD40L水平,随诊3个月,并测定17例稳定型心绞痛及15例健康成人血浆sCD40L作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浆sCD40L水平,以血浆sCD40L>300 pg/m l为界值,追踪观察正常组与增高组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ACS患者血浆sCD40L水平(392.32±144.15)pg/m l显著高于SCHD组(282.57±56.13)pg/m l(P<0.01)和对照组(267.31±53.52)pg/m l(P<0.01),在48例ACS中,血浆sCD40L水平升高38例,随诊期共发生心脏事件20例,较血浆sCD40L水平正常组高(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浆sCD40L水平明显升高,可能与不稳定粥样斑块破裂密切相关,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标志,sCD40L水平对判断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近期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氯沙坦对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相关联的血浆可溶性CD40配体、肿瘤坏死因子α及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3-06/2004-06大沥医院住院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共82例。其中冠心病患者57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32例,稳定性冠心病25例),正常对照者25例。测定冠心病患者和正常对照者可溶性CD40配体、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浓度。然后将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氯沙坦组,常规组27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16例,稳定性冠心病11例),给予常规用药如硝酸脂类,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等。氯沙坦组3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6例,稳定性冠心病14例)在常规用药基础上加用氯沙坦(默沙东公司生产),50mg/d,服用4周。观察.4周后血浆可溶性CD40配体、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浓度。结果:82例患者均完成全部实验过程,无中途退出者。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可溶性CD40配体、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者和稳定性冠心病患者。②两种治疗都可降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患者血浆可溶性CD40配体、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水平。氯沙坦组治疗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可溶性CD40配体、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较常规组降低明显[(3.36&;#177;0.91),(0.31&;#177;0.11)μg/L;(4.95&;#177;1.74),(0.41&;#177;0.15)μg/L,P&;lt;0.05],而两种治疗后C反应蛋白水平无明显差别(P&;gt;0.05)。③可溶性CD40配体与肿瘤坏死因子α之间存在正相关(r=0.546,P&;lt;0.01);可溶性CD40配体与C反应蛋白之间相关性较弱(r=0.411,P=0.01)。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可溶性CD40配体、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正常和稳定性冠心病患者。氯沙坦治疗可以明显降低血浆炎症因子水平,有利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与肌钙蛋白的变化及相关性。方法:对55例老年冠心病组,50例无冠心病老年对照组,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测算内皮依赖性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FMD)和非内皮依赖性硝酸甘油介导的舒张功能(NMD),全自动化学发光仪对上述组别进行血清cTnI含量测定。结果:老年冠心病组中FMD、NMD明显低于老年对照组(P〈0.01),且血清cTnI含量明显高于老年对照组(P〈0.01)。结论:老年冠心病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失调及肌钙蛋白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氯沙坦对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相关联的血浆可溶性CD40配体、肿瘤坏死因子α及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3-06/2004-06大沥医院住院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共82例。其中冠心病患者57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32例,稳定性冠心病25例),正常对照者25例。测定冠心病患者和正常对照者可溶性CD40配体、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浓度。然后将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氯沙坦组,常规组27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16例,稳定性冠心病11例),给予常规用药如硝酸脂类,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等。氯沙坦组3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6例,稳定性冠心病14例)在常规用药基础上加用氯沙坦(默沙东公司生产),50mg/d,服用4周。观察4周后血浆可溶性CD40配体、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浓度。结果:82例患者均完成全部实验过程,无中途退出者。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可溶性CD40配体、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者和稳定性冠心病患者。②两种治疗都可降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患者血浆可溶性CD40配体、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水平。氯沙坦组治疗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可溶性CD40配体、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较常规组降低明显[(3.36±0.91),(0.31±0.11)μg/L;(4.95±1.74),(0.41±0.15)μg/L,P<0.05],而两种治疗后C反应蛋白水平无明显差别(P>0.05)。③可溶性CD40配体与肿瘤坏死因子α之间存在正相关(r=0.546,P<0.01);可溶性CD40配体与C反应蛋白之间相关性较弱(r=0.411,P=0.01)。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可溶性CD40配体、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正常和稳定性冠心病患者。氯沙坦治疗可以明显降低血浆炎症因子水平,有利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患者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同型半胱氨酸(Hcy)和内皮素1(ET-1)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2年8月在我院连续住院的脑梗死患者279例,依据脑卒中后6个月的认知评定结果分为血管性痴呆(VD)组75例,血管性非痴呆认知障碍(VCIND)组123例和认知正常组(对照组)81例。观察各组血清sCD40L,ET-1、Hcy水平和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分的变化,及其与VCI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VD组和VCIND组的MMSE评分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sCD40L,ET-1和Hcy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MMSE评分(19.58±2.67)分、(25.94±1.68)分vs(28.46±1.56)分,sCD40L(7.45±2.24)μg/L、(5.98±1.94)μg/L vs(3.46±0.76)μg/L,ET-1(88.35±3.64)ng/L、(81.65±4.35)ng/L vs(65.24±5.64)ng/L,Hcy(25.67±4.25)mmol/L、(18.54±3.24)mmol/L vs(10.25±2.68)mmol/L;而VD组的增高水平较VCIND组更为明显(P〈0.01)。MMSE评分、sCD40L、ET-1和Hcy水平随着VCI严重程度的增高而增高(P〈0.05或〈0.01)。结论 sCD40L,ET-1和Hcy参与了VCI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血浆sCD40L、ET-1和Hcy水平与VCI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可以作为VCI疾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全血CD40L和CD64检测结果.方法 分别应用流式细胞术技术对30例AMI组,30例UAP组及20例健康对照组的全血CD40L和CD64及其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 CD40L,CD64在AMI组,UAP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中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而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不显著.AMI组CD40L,CD64明显高于UAP组,而UAP组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血CD40L和CD64量的升高可能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有关,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敏感标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与血管内皮损伤的关系。方法:以43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以17例其他心脏病患者和28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测定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数量及血清CRP水平。结果:冠心病患者组CEC数量[(7.2±3.1/0.9μl]和CRP水平[(4.63±1.88)mg/L]明显高于其他心脏病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冠心病患者CEC数量和CRP水平呈正相关(r=0.621)。结论:冠心病患者的血管内皮损伤可能与CEC及CRP有关,二者的协同作用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慢性肾衰竭(CRF)患者血浆中可溶性CD40(sCD40)和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的变化以及在肾损伤和免疫异常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选择2006年9月至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肾内科收治的慢性肾衰竭未透析患者(CRF组)30例,血液透析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3个月以上的尿毒症患者(HD组)30例,与患者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正常对照组2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sCD40和sCD40L的水平,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观察血液透析对sCD40和sCD40L的影响.用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CRF组和HI)组sCD40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HD组sCD40水平较CRF组升高(P<0.01);(2)CRF组和HD组sCD40L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HD组sCD40L水平较CRF组轻度升高,但无显著差异(P>0.05);(3)CRF组sCD40水平与血肌酐(Scr)和C-反应蛋白(CRP)之间成正相关(r=0.637,P<0.01;r=0.551,P<0.05),sCD40L水平与Scr和CRP之间也存在相关性(r=0.553,P<0.05;r=0.686,P<0.01),sCD40、sCD40L水平与血压、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白细胞(WBC)、血白蛋白(Alb)、血糖(Glu)、尿素氮(Bun)及血脂等指标之间无相关性(P>0.05).血液透析组sCD40、sCD40L与上述指标之间无相关性,与透析病程和透析充分性(Kt/V)之间也无相关性(P>0.05);(4)一次血液透析过程,HD后sCD40水平较HD前略有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D后sCD40L水平较HD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RF患者血浆中sCD40和sCD40L水平升高,HD患者更明显,有可能参与CRF患者肾损伤和免疫异常.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心钠素(ANF)与左房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关系。方法应用超声心动图技术和放射性免疫测定法,对106例冠心病患者左房血流动力学变化与ANF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心绞痛组、心肌梗塞组及缺血性心肌病组的ANF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并与左房功能指标LAV、LAT、LAP、LAD、LASV和LAEF呈高中度线性相关意义;与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指标:LVEF、LVD、PFR、A峰、A/E呈中度线性相关意义(P<0.01~0.001)。结论测定ANF水平对于评价左房室功能异常变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皮依赖血管舒张功能及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选择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心血管内科2004-03/2004-10住院的冠心病患者45例,年龄39~70岁。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5例(男13例,女12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0例(男12例,女8例)。选择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者20例(男11例,女9例)为对照组,年龄30~64)岁。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测反应性充血肱动脉内径变化率和含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变化率。测定血浆中一氧化氮、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用Logistic回归做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反应性充血内径变化率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关系。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两组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肱动脉反应性充血内径变化率:不稳定型心绞痛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均明显低于对照组(7.2±1.42)%,(7.6±1.12)%,(15.46±1.2)%,t=2.357,P<0.05。而两型心绞痛患者变化率基本相似(P>0.05)。②血浆一氧化氮水平: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52.18±16.55),(77.72±21.05)μmol/L,P<0.05。③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425.8±108.2),(225.3±103.8)μg/L,P<0.05。④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一氧化氮和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也明显低于对  相似文献   

14.
血液中的内皮祖细胞具有增殖、分化为成熟血管内皮细胞的潜能。其水平变化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不同类型冠心病及冠心病治疗后内皮祖细胞将伴随发生相应变化,因此研究外周血液中内皮祖细胞水平的变化对冠心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血管内皮功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毅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3):1391-1393
血管内皮细胞是一层连续内衬于血管内壁的扁平细胞,维持着血液的正常流动,起着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的屏障作用。它分泌的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对维持血管壁张力、血液流动、管壁的炎症修复和血管增生具有重要作用。血管内皮的改变与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疾病在发生早期均有血管内皮功能的失调。早期而又准确地检测、评估血管内皮功能,对临床疾病的筛查、治疗及预后均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目前血管内皮功能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可溶性CD14(sCD14)和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与冠心病(CHD)病情变化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法测定120例CHD病人血清sCD14和HCMV—IgG的浓度,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和稳定型心绞痛(SAP)病人各40例,并与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AMI、UAP与SAP组SCD14和HCMV—IgG的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F=132.94、49.07,q=9.70~27.58,P〈0.01)。AMI、UAP与SAP病人sCD14和HCMV-IgG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且以AMI病人增高最明显(q=2.92~17.88,P〈0.05、0.01)。结论血清sCD14浓度升高和HCMV感染程度可能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关,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7.
刘建萍  张卫  葛郁芝  汪玉如 《临床荟萃》2006,21(21):1551-1552
近年研究证明,免疫炎症反应与不稳定型心绞痛(UA)有关,CD40-CD40I,系统作为免疫炎症反应中细胞信息通道的关键介导因子,可激活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中黏附分子、细胞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和组织因子等,因此CD40-CD40L在AS的致病机制中可能是始动因素,并参与了AS发生、发展乃至斑块破裂的全过程,而目前应用的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中较为常见的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和药物治疗,有关PCI治疗对CD40信号通路抑制作用的研究鲜见报道。本研究旨在观察PCI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前后可溶性CD40L(sCD40L)水平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多发性硬化(MS)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上CD40和CD40配体(CD40L)的表达和糖皮质激素(GC)治疗对CD40和CD40L表达的影响.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仪对MS急性发作患者(Ms组,32例)GC治疗前后及健康对照组(30例)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40和CD40L进行检测.结果 治疗前MS组淋巴细胞中CD40和CD40L的表达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分别为CD40(29.67±9.95)%vs(26.60±6.28)%(P<0.05)和CD40L(9.65±3.62%)VS(6.90±1.66)%(P<0.01);GC治疗后淋巴细胞CD40L表达较治疗前显著降低(8.27±2.28)%vs(10.07±4.00)%(P<0.05),而CD40表达较治疗前显著增高(34.75±7.86)%VS(29.51±9.95)%(P<0.05).结论 Ms急性发作时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上CD40和CD40L的表迭明显增高,GC对MS患者淋巴细胞CD40L表达有调节作用,对细胞免疫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强化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及可能机制。方法将1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1组(瑞舒伐他汀钙片10 mg,1次/d,50例)、治疗2组(瑞舒伐他汀钙片20 mg,1次/d,50例)和对照组(常规治疗,30例),测定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4周、8周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可溶性CD40配体L(sCD40L)、血脂、肝功能等指标,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以及瑞舒伐他汀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1组和治疗2组治疗后1周、4周、8周血清hs-CRP、sCD40L、LDL-C水平均降低(P<0.05),治疗1组和治疗2组之间治疗后8周hs-CRP、sCD40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强化他汀治疗,可能通过抗炎、改善内皮、稳定斑块等作用而最终获益。  相似文献   

20.
络泰和黄芪注射液改善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中药络泰和黄芪注射液与西药结合治疗冠心病的效果和作用机制,分析比较两种药物对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方法用 RIA和 ELISA法检测冠心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浆中内皮素-1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vWF)水平的变化,并与只用西药治疗患者进行比较. 结果络泰组和黄芪组冠心病患者治疗前血浆中内皮素-1含量为( 77.56± 15.84)和( 76.74± 15.30) ng/L, vWF为 (97.22± 33.84)%和 (90.30± 17.49)%,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1);络泰组和黄芪组在治疗后内皮素-1为( 57.90± 11.57)和 (57.83± 8.56) ng/L, vWF含量 (59.73± 14.8)%和 (60.42± 17.11)%,两组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 P< 0.01);单用西药组治疗后内皮素-1水平降低的不明显( P >0.05), vWF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5) ,与络泰组和黄芪组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1). 结论在常规治疗冠心病西药的基础上,再加以中药络泰和黄芪注射液,可以提高对冠心病的治疗效果,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