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
3.
万红梅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2003,4(1):81-81,84
目的:探讨降纤酶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治疗组,对照组各11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降纤酶5U放入250ml液体中点滴,共5天一疗程。观察心绞痛发作次数和EKG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心绞痛症状发作及改善EKG均有良好疗效。结论:降纤酶能有效改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症状,且临床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降纤酶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UA)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57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对照组,n=27)在常规抗心绞痛及抗血小板活疗基础上加低分子肝素(120mg/kg皮下注射,12h1次,共6d),B组(治疗组,n=30)在同上常规治疗基础上加降纤酶(10单位稀释后静脉滴注,1次/d,共6d)。观察终点为30d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心性死亡总心脏事件率。结果 A组和B组总心脏事件发生率为11%与10.9%,P〉0.05。出血事件仅A组有3侧轻度皮下出血,B组无出血。结论 降纤酶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疗效较好,约与低分子肝素等效,且无任何出血,安全性亦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葛根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对照组42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葛根素400 mg加入5%葡萄糖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疗程均为14 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4%)优于对照组(6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2个月,治疗组仅有1例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为2.3%,对照组有7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为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葛根素对控制心绞痛发作及防止心肌梗死有显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降纤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稳定型心绞痛(UA)为非ST段抬高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极易发展成急性心肌梗死或心性猝死,故尽早进行有效的干预至关重要。本文总结了自1998年以来我院应用降纤酶治疗UA 58例,取得了满意疗效,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选择1998-06~2004-06收治的UA住院患者116例,年龄52~81(平均67.5)岁。全部患者均符合Braun Wald提出的UA分类标准[1]。所有患者在开始治疗前的48 h内均有UA发作史,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8例。治疗组:男36例,女22例;对照组:男38例,女20例。两组年龄、性别、伴发疾病、心绞痛类型及并存危险因子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降纤酶 (Dfb)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的疗效。方法 :将 6 2例UAP患者随机分组 :A组 (32例 )给予口服阿斯匹林 (30 0mg·d-1)和抗心绞痛药 ,B组 (30例 )在A组治疗基础上 ,另加Dfb(10U·d-1共 3d)静脉点滴。结果 :A组和B组在住院 10d内每天心绞痛发作次数、非致死性 相似文献
8.
降纤酶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稳定性心绞痛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种临床症候群 ,其中的部分病人虽然接受了药物的强化治疗 ,包括抗血小板、抗凝、足量的硝酸酯类药物、β 受体阻滞剂和钙离子拮抗剂 ,仍不能控制症状发作 ,称为难治性心绞痛 (RAP)。这组病人极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 ,甚至猝死。我们采用降纤酶治疗RAP患者 2 8例 ,疗效满意 ,报告如下。一、对象及方法1.对象 入选标准 :住院确诊为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 ,包括①初发劳力性心绞痛 ;②恶化劳力性心绞痛 ;③自发性心绞痛 ;④梗死后心绞痛 ,经绝对卧床休息、应用阿斯匹林抗血小板、肝…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冠心宁、降纤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8例UA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绞痛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抗心绞痛基础上加冠心宁、降纤酶。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心绞痛发作情况、静息心电图和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 治疗组在缓解心绞痛总有效率(93.33%)、静息心电图及血液流变学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冠心宁联合降纤酶治疗UAP疗效优于常规抗心绞痛治疗。 相似文献
10.
降纤酶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对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宋毅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0,10(3):147-149,158
目的:观察降纤酶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40例UAP随机分为两组,在常规抗心绞痛治疗基础上,治疗组19例用降纤酶5u(首例10u)加入生理盐水150ml中静滴隔日1次共6次;对照组21例用复方丹参液30ml加入右旋酐-40250ml中静滴每日1次共10次。结果:临床疗效在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47%,对照组则为71.43%(P〈0.05);心电图疗效治疗组总 相似文献
11.
小剂量尿激酶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观察崔家玉1王英华1许道营1刘爱湘1宗立庚1贾荣波1赵汝华2(1.山东省滨州地区人民医院,滨州2566102.山东省利津县盐窝医院)我们对6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AnginaPectoris,USAP)... 相似文献
12.
华法令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是临床比较常见的缺血性心脏病,治疗主要使用硝酸酯类药物、-受体阻滞剂和钙通道阻滞剂等抗缺血治疗及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等抗栓治疗.其中抗凝治疗在UAP的治疗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观察华法令治疗UA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我们应用国产尖吻蝮蛇毒降纤维蛋白酶 (降纤酶 )治疗老年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 1 3 8例 ,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诊断标准。按入院先后随机分为两组 :①降纤酶治疗组 67例 ,男 50例 ,女 1 6例 ,平均年龄69.8岁 ;②对照组年龄、性别、冠心病易患因素、心绞痛等临床症状均与治疗组相似。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心绞痛一般治疗 ,使用消心痛和硝苯吡啶 ,均停用 β受体阻滞剂、肝素和阿司匹林 3 0天。治疗组加用降纤酶 ,每次用 5单位加入 5%葡萄糖液 1 0 0ml静脉滴注 ,2小时滴注完毕 ,隔日 1次 ,1 0次为 1个疗程。对照组以4 0ml丹参注射液… 相似文献
14.
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而使心肌缺血缺氧所致,属中医的“胸痹”、“胸痛”、“真心痛”范畴。作者对我院心血管、老年病科自1999年1月至2001年1月对37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用黄芪注射液治疗并与同期住院病情相同的33例单用西药治疗相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心电图改变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不稳定心绞痛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对照组28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观察患者心绞痛发作频数、持续时间及心电图变化。结果:治疗组心绞痛症状改善心电图变化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6.
前列腺素E1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我们在1997年1月至2000年3月间使用前列腺素E1(PGE1)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UAP)56例,现将临床观察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不稳定性心绞痛,包括[1]初发劳力性心绞痛、恶化劳力性心绞痛、自发性心绞痛、混合性心绞痛、梗死后心绞痛、冠脉成形术后心绞痛和冠脉旁路术后心绞痛。符合上述类型的心绞痛,经常规抗心绞痛治疗3~5天,无效者方可入选。 本组56例均为住院者,男39例,女17例,年龄28~76(50±7.8)岁。初发劳力性心绞痛11例,恶化劳力性心绞痛23例,自发性心绞痛6例,混合性心绞痛10例,梗死后心绞痛5例,冠脉成形术后心绞痛1例。 相似文献
17.
前列腺素E_1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在 1997年 1月至 2 0 0 0年 3月间使用前列腺素 E1(PGE1 )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 (UAP) 5 6例 ,现将临床观察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不稳定性心绞痛 ,包括[1 ] 初发劳力性心绞痛、恶化劳力性心绞痛、自发性心绞痛、混合性心绞痛、梗死后心绞痛、冠脉成形术后心绞痛和冠脉旁路术后心绞痛。符合上述类型的心绞痛 ,经常规抗心绞痛治疗 3~ 5天 ,无效者方可入选。本组 5 6例均为住院者 ,男 39例 ,女 17例 ,年龄 2 8~ 76 (5 0± 7.8)岁。初发劳力性心绞痛 11例 ,恶化劳力性心绞痛 2 3例 ,自发性心绞痛 6例 ,混合性心绞痛 10例… 相似文献
18.
<正> 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心肌梗塞(M1)和心脏猝死危险极高。控制不稳定性心绞痛有可能降低心性死亡率。本文仅就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现代治疗作一概述。抗心绞痛药物当代常用的抗心绞痛药物有β—阻滞剂、钙拮抗剂和硝酸酯类制剂。β—阻滞剂对初发和恶化性劳累型心绞痛效果较好。而对休息自发型或变异型心绞痛不仅无控制心绞痛发作作用,而且有诱发冠脉痉挛而导致心绞痛发作的危险。钙拮抗剂能缓解冠脉痉挛,因而能有效地控制变异性心绞痛。地 相似文献
19.
伍晓旭 《中华临床医学卫生杂志》2006,4(8):13-15
109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复方丹参滴丸组57例与对照组消心痛组52例。治疗组口服复方丹参滴丸,10丸/次,3次/d,对照组口服消心痛,10~15mg/次,3次/d,疗程为4周。结果用药后缓解症状有效率:治疗组93.0%,对照组82.5%。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心电图有效率:治疗组46%,对照组32.5%,组问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复方丹参滴丸改善血液流变量异常的作用强于消心痛(P〈0.01)。未发现毒副作用。结论复方丹参滴丸不仅是一种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安全有效的药物,还有明显的改善血液流变学特性,降低血液粘稠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姜建文 《中华综合临床医学杂志(山东)》2005,7(9):753-754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LMWH)在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共选择12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低分子肝素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60例,观察用药前后患者心绞痛发作情况、心电图变化及有无出血倾向。结果LMWH治疗组心电图及心绞痛症状的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各组出血发生率无显著差异性。结论LMWH是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抗凝药物,值得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