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医学与阴阳五行学说(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维耀 《天津中医药》2004,21(5):387-390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区别于其他国家传统文化的特色之一,是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阴阳学说起源于《易经》,五行学说起源于《尚书》,中医阴阳五行学说起源于《内经》,中医学科学结构是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五行学说作为逻辑构架。  相似文献   

2.
中医学与阴阳五行学说(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门学科的概念是该学科理论大厦的砖瓦和基石,经典中医学基本概念建立有不合理性,违背科学结构学基本原则,如古代自然哲学概念对中医学基本概念的替代作用,哲学与中医学之间的概念混淆等。中医现代化首先要解决中医学基本概念建立的规范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系统的中医学术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并以《黄帝内经》的出现为成熟的标志。那么,与中医理论形成有密切关系并一直在指导着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又是何时出现于中国思想之坛的呢?语言表达思想,文字记录语言。古人的思想除非形诸文字,否则今人是无法得知的。殷人重巫右鬼,因而郭沫若先生认为殷人是极富想象能力与浪漫精神的民族,殷墟甲骨尽管只是“卜辞”,已足以支持郭沫若先生的观点。但是,我们也惊异地发现:甲骨文中只有“阳”字而没有“阴”字,今天所知最早的“阴”字见于一件被叫做“敌簋”的青铜器上,而这件青铜器经考证是西周时期铸造的。我们不能判定殷人一定没有阴阳的概念,但按照“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的道理,完整的阴阳学说出现于殷商时代的可能性不是很大,除非考古发现提供新的依据。《周易·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唐代孔颖达注释说:“皆虚无之谓也。圣人以人事名之,随其义理,立其称号。”  相似文献   

4.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蒙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在发展过程中无不受其影响。大约从13世纪起,蒙医在原来寒热理论的基础上,开始吸收了阴阳五行学说,到16世纪末期随着蒙医学体系的形成,阴阳五行学说和“三根”、“五元”等学说一样,都成为蒙医学理论组成的一个部分。在此对有关阴阳五行学说运用的概况,进行整理探讨分析。以期能达到促进深入研究蒙中医学理论,促进蒙中医结合,不断提高学术水平。  相似文献   

5.
李春生 《中医杂志》2005,46(6):469-470
应意大利国际自然养生疗法协会主席马里奥*皮亚内西(Mario Pianesi)先生的邀请,中国中医研究院李春生、王宜、李鲲三人于2003年7月1日赴意大利对自然养生疗法进行考察,历时52天.现将自然养生疗法东学西渐的源流,理论及临床疗效的考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科学是理论与方法的结合,一定的理论总是通过一定的方法达到的”。。医学科学方法是在医学科学的认识活动中形成认识主体的必要条件,它决定着医学理论的结构特征,决定着医学理论成就的大小,是医学理论可靠性、合理性的依据和标准。医学方法始终是医学科学得以进步的强有力的杠杆,一个新的医学概念或理论的建立,往往建立在新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吴安平  王玉龙 《河南中医》2013,33(3):322-323
中医学理论的本质就是模型思维,并暗含着精确的数学模型.中医学理论在研究原形生命现象的基础上,将眼睛划分为五个部位,将之成功升华为五行模型思维,形成了“五轮学说”.  相似文献   

8.
论中医学中的内稳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853年,有人明确提出活的机体存在“内环境”的概念,阐述了人体内环境总是保持在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的非平衡状态,即“内稳态叶”[1]。内稳态包含着深刻的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观点与方法。健康机体必须保持内环境稳定。笔者认为,当今一切医疗手段的目的也就在于保持和达到机体内环境稳定。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探讨中医对“内稳态”的认识与运用。1阴阳五行学说与内稳态中医把人体健康看成是人体阴阳最优协调的综合表现,这种协调就是非平衡稳态。如果失控便构成了病象。五行生克制化作用则是协调人体正常功能活动、保持内稳态的基本条…  相似文献   

9.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的理论基础,以定量方法解释该学说是中医理论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整理近年来有关中医阴阳五行学说定量模型的研究成果,并对模型做了一定的归纳分析,概述了该课题近年的研究状况,以助于相关学者日后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常鑫  徐崇 《光明中医》2007,22(11):1-2
以辩证唯物主义来评价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局限性,并从中国古代哲学视角来看待中医基本理论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阴阳五行是中医的说理工具,通过对阴阳、五行的起源与发展过程进行分析,提出阴阳五行的科学内涵:阴阳是事物的对立统一属性,五行是一种简化的生命模型。  相似文献   

12.
阳气是生命的根本,阴阳的从化在自然界及人体有一定的规律,阳气在阴阳变化中具有重要作用,了解阳气在自然及人体内的生化过程对探索疾病病机与辩证施治有重要意义。文章就阴阳五行在生化过程中阳气的变化规律来探讨扶阳治疗疾病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医思维和现代检测方法的有机结合是提高中医肾病理论水平和临床疗效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中西医深层次结合的突破点。以中医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思想,从"既病防变"和"二级预防"、"证本质"和"微观辨证"等角度对肾脏病的中医诊治理念展开探讨,并进一步提出现代临床中医肾脏病诊疗模式应是中西医有机结合下的审病-辨证-治病。  相似文献   

14.
中医阴阳学说源于《易经》,其丰富的辨证思维方法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但其无论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在实践活动中,阴阳认识都未克服含糊性和不确定性的局限,显现出一定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性.本文提出具有时代性的思维方法都不可能在任何条件下,对解决所有问题都是科学有效的.因而更新观念,改变思维方式是中医现代化的需要,是中医事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五行的组合与化生的关系。方法:通过大量搜集、整理、阅读文献,并运用文献整理、分析、归纳等方法,对五行的组合与化生进行探讨。结果:五行的性质、作用,是百姓赖以生存的物质元素,开物成务,利用厚生。五行由最初的组合论实体的合成以兴万物的物质元素,演化为中国古代自然哲学思想体系。结论:阴阳五行作为中国文化的骨架,是从战国后期到西汉中期陆续形成的。  相似文献   

16.
冯文战  李光霞  张林  高立  刘代群  李陶  彭艳 《光明中医》2016,(19):2783-2785
四气五味理论是中药药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神农本草经》到后世的本草著作中均有中药四气五味的论述,《黄帝内经》中有大量篇幅将中药五味理论与临床治疗结合起来,将中药的五味功能化,用于指导临床治疗。中药五味理论的临床运用在后世医家的论著里未能得到系统总结和发展。现将中药五味理论与藏象理论及脏腑升降理论相结合,用于指导内科杂症的治疗选药,效果显著,从五味理论的理论渊源、临床应用,初步探讨五味理论的临床应用,并附医案3则。  相似文献   

17.
目的:用Kappa 分析来检验和控制中医五行音乐辩证选乐的质量。方法:在中医五行音乐选乐的标准上,通过临床主管医师客观性中医辩证选乐对比患者的主观喜好选乐之间的Kappa 值,评价中医五行音乐选乐一致性,检验和控制中医五行音乐辩证选乐的质量。结果:共选取接受中医五行音乐治疗的住院肿瘤患者73 例,通过对中医五行音乐一致性程度分析,单一调式选乐显示,除微调Kappa 值无法分析,无一致性测量;其余4 种调式Kappa 值>0.4,一致性程度适中,且统计学上有相互一致性。多调式选乐显示,心肾不足,心脾两虚,肝肾不足,肺肾不足,肺脾两虚所选择的调式中,Kappa值>0.4,一致性程度适中,且统计学上有相互一致性。结论:通过Kappa 对中医五行音乐辩证选乐一致性程度分析,临床主管医师客观性中医辩证选乐同患者的主观喜好选乐之间存相关一致性,为肿瘤患者进行中医五行音乐治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正确的医学理论必须基于科学世界观、完整的认识论作为前提。纵观人体所有相关因素,医学研究必须全面顾及天地人,并判断其比重占多少分量,否则,单纯研究人体的病原、细胞、DNA等非常可能抓错重点,走错方向,落入困境。中医认为最重大的力量在于天地的物理,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于日月交替所揭示的周而复始的阴阳,其实质即地球运动,即现代物理学中地球和万物高速的自转和公转,此周转合力规范着万物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各方面的变化,决定其生死、为万物所归所宗。故《伤寒论》用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决病生死[1]。为此,古圣人观其玄虚,用其周行[2],归纳阴阳推演五行构建中医学,以控制和调整人体的生化变化,达到治疗和养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