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腺样囊性癌(ACC)的CT及PET/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或支气管纤维镜活检证实的原发性肺腺样囊性癌的CT及PET/CT表现,17例均行胸部CT平扫及增强检查,其中5例同时行PET/CT检查.结果 17例ACC中,中央型(n=15)、周围型(n=2).中央型ACC中,肿物局限于腔内2例,腔内外肿块9例,弥漫管壁浸润型4例.周围型2例中可见分叶,未见明显毛刺.CT表现:除弥漫浸润型ACC边界不清外,大部分病灶边界较光整,密度均匀,2例见坏死,多数平扫为低或等密度,多为轻-中度强化.PET/CT上SUV最大值为2.5~8.7(平均5.96±2.38).8例继发阻塞性炎症或/并肺不张,4例伴有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1例并肺内转移.结论 原发性肺ACC是一种少见的肺内肿瘤,其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主要表现为腔内外肿块或弥漫浸润性生长,CT扫描结合MPR技术可以清楚显示病灶大小、形态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可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客观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结合胸部屏气螺旋CT扫描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术前T分期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9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NSCLC患者均于原发肿瘤切除术前行~(18)F-FDG PET/CT和胸部屏气螺旋CT扫描,由两名有PET/CT诊断经验的影像医师采用双盲法分别根据屏气CT和PET/CT图像对肿瘤行T分期.以手术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对CT和PET/CT的分期结果进行比较.T分期参照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修订的第7版肿瘤分期手册标准.结果 以手术病理分期为金标准,CT正确分期69例,PET/CT正确分期75例,CT及PET/CT的符合率分别为75.56%和8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例为中央型肺癌合并肺不张,CT正确分期3例,PET/CT正确分期6例;5例同侧肺内转移,CT正确诊断2例,PET/CT正确诊断4例.结论 胸部屏气螺旋CT扫描能很好地显示NSCLC原发肿瘤的形态、大小和侵犯范围,是判断T分期的主要方法.~(18)F-FDG PET/CT在区分中央型肺癌与肺不张、诊断肺内转移等方面较单独CT检查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3.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CT诊断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LP)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AIP患者的临床资料,5例行螺旋CT平扫 增强扫描,其中3例患者行CT延迟扫描,其中的1例患者与另1例患者行PET/CT检查;从胰腺形态、大小、强化形式、胰管、胆总管、胰周及腹膜后间隙分析CT表现.结果 66.7%(4/6例)AIP表现为胰腺弥漫增大,33.3%(2/6例)表现为胰腺局限性增大;66.7%(4/6例)可见"鞘膜"征;100%(5/5例)增强扫描呈门脉期和延迟期均匀强化;100%(6/6例)有主胰管狭窄;33.3%(2/6例)可见胆总管胰头段狭窄致低位胆道梗阻;33.3%(2/6例)伴淋巴结肿大.2例(100%)PET/CT提示病变摄取增高.结论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具有典型的CT表现,能够明确诊断,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增强CT扫描对其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与CT、SPECT或PET的对比研究,探讨PET/CT诊断甲状腺癌的价值.方法收集经随访、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癌12例,CT检查12例,SPECT检查5例,PET检查7例,PET/CT检查12例,分别观察、记录病灶数目、位置、大小、核素分布、钙化等.结果12例共有病灶19个,CT显示病灶13个,SPECT静态显像发现病灶6个,灌注显像全部病灶血流灌注增加,PET发现放射性浓聚影9个,PET/CT见到异常高代谢区19个.结论CT图像能清晰显示病变形态、密度;核医学图像可提供病灶代谢信息;PET/CT图像可同时观察病灶解剖与功能信息,提高了定位、定性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周围型肺癌18F-FDG PET/CT显像特点及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与肺癌的病理类型及病灶大小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的18F-FDG PET/CT及螺旋CT资料,分析肺癌病理类型、病灶大小与SUVmax的相关性.结果 以SUVmax≥2.5作为判断恶性的标准,本组18F-FDG PET/CT阳性率为92.00%(46/50).鳞癌的SUVmax明显高于腺癌(P<0.05);病灶大小与SUVmax呈正相关(r=0.674,P<0.001).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对诊断周围型肺癌有很高价值,结合螺旋CT形态学特点,能初步判断肺癌的病理类型.  相似文献   

6.
18F-FDG PET/CT诊断多发性骨髓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对多发性骨髓瘤(MM)的诊断价值.方法 MM患者20例,均于治疗前进行18F-FDG PET/CT全身显像.所有PET、CT及PET/CT融合图像均通过融合软件进行帧对帧对比分析.肿瘤病灶根据穿刺活组织病理学检查、多种影像学检查和临床随访结果 诊断.结果 19例18F-FDG PET/CT检出阳性病灶(95.00%),SUV为2.81±0.98(1.30~6.00), 共检出病灶303处,其中PET有222处表现为18F-FDG摄取增高(73.27%),CT检出268处灶状溶骨性改变(88.45%).PET和CT同时检出的病灶为187处(61.72%);PET检出而同机CT未检出的病灶35处(11.55%);同机CT检出而PET未检出病灶81处(26.73%).结论 18F-FDG PET/CT对于MM的诊断及评价全身累及范围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PET/CT与CT在NSCLC诊断中的对比研究,评价PET/CT在诊断NSCLC及其转移灶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经手术、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及随访证实的NSCLC 56例。均行PET/CT及CT扫描。行18F-FDG PET/CT图像和CT图像对比研究。结果:56例NSCLC患者,对于肺原发灶,PET/CT灵敏度96.4%,CT灵敏度82.1%,二者相比差异显著(P=0.008);对于转移灶,PET/CT灵敏度100%,CT灵敏度80.5%,二者相比差异显著(P<0.001)。结论:PET/CT在NSCLC原发病灶诊断及其转移灶的检出上优于CT显像。随着PET/CT的普及,其有望成为肺癌无创诊断的新标准。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经济型PET/CT与双源CT异机融合的图像质量,探讨异机融合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9例可疑肿瘤或肿瘤复发转移患者行经济型PET/CT的PET与双源CT图像融合,并与同机融合图像质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种方法均检出原发灶和转移灶共46个,异机融合图像质量优于同机融合(χ2=14.743,P<0.001)。结论双源CT与经济型PET/CT异机融合,方便实用,优势互补,可提高图像质量,对临床诊断和治疗肿瘤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骨嗜酸性肉芽肿(Eosinophilic granuloma of bone,EGB)的18F-FDG PET/CT显像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例EGB的临床资料及18F-FDG PET/CT显像资料.结果:4例均为单发病灶,发生于脊柱2例,颅骨及肋骨各1例.18F-FDG PET/CT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3例可见软组织肿块形成,18F-FDG摄取增高,SUVmax分别为8.2、15.4、11.2及6.1.结论:EGB的18F-FDG摄取较高,CT表现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原发性肺动脉肉瘤(Pulmonary artery sarcoma,PAS)的CT及PET/CT表现,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PAS的临床资料、CT及PET/CT表现。结果:本组病例均呈中央型分布,主要累及肺动脉主干及左右肺动脉干,10例延伸至叶、段肺动脉,1例右室流出道及肺动脉瓣亦受累。13例CTPA均显示肺动脉内充盈缺损,12例近心端隆起,8例见“蚀壁征”,4例见“三叶草征”,增强表现呈轻至中度强化。3例伴肺动脉外转移。9例PET/CT中8例病灶糖代谢摄取明显升高,平均SUVmax为8.8±4.3。结论:PAS的CT影像表现为中央型分布的肺动脉内充盈缺损,可有“蚀壁征”或“三叶草征”,增强表现为轻至中度强化。PET/CT上18F-FDG摄取增高有助于诊断PAS。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CT表现及治疗过程中的影像学变化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各种血液病患者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后罹患侵袭性真菌肺部感染且生存期超过3个月者中发现胸部异常的多次CT影像资料.结果 首诊胸部CT主要征象:晕征,小叶中心结节,斑片状实变,磨玻璃样阴影,胸膜下楔形实变,空洞,肿块以及支气管气像.CT表现类型:以肺叶或肺段炎性实变或胸膜下楔形实变为主8例,以结节、肿块伴或不伴小空洞21例,弥漫性小叶中心结节为主或并少量结节、肿块3例,双肺磨玻璃样阴影4例.抗真菌治疗过程中多次CT复查:小结节、段或叶实变性炎症在2周~3个月均不同程度吸收,大结节、肿块多数出现空洞,其中12例共27个结节或肿块变为空洞,7例14个空洞出现毛刺,空洞与肺气囊并存3例,5例缩小的楔形实变与胸膜增厚融合,支气管扩张与炎性实变并存2例,1例为多发肺气囊,2例纵隔气肿,2例液气胸,2例5个结节复查时结节中心钙化.结论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真菌性肺部病变CT表现以散在多发结节、肿块、胸膜下实变常见.治疗后动态CT检查结节或肿块吸收慢且病灶易出现空洞,胸膜下病变出现胸膜粘连、气胸、脓胸,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高恶性胸膜间皮瘤CT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恶性胸膜间皮瘤的CT表现。结果:(1)单侧胸腔大量积液并广泛胸膜增厚和胸膜结节2例;(2)胸膜肿块6例;(3)邻近软组织和器官侵犯8例。结论:CT检查发现广泛胸膜增厚、胸膜结节或肿块,伴邻近软组织和器官侵犯,提示恶性胸膜疾病。肿块穿过膈脚向上腹部或腹膜后延伸可视为恶性胸膜间皮瘤较具特征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胸膜转移瘤的CT特征,提高胸膜转移瘤的认识与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年在我院做CT检查的30例经病理及临床证实胸膜转移瘤病例,使用GE公司生产的Hispeed.zx/i型单层螺旋CT机,层厚、层距均为10 mm,螺距1.5,病分病例行5 mm薄层或高分辩扫描,所有病例均先行平扫,25例做了增强扫描.结果 胸膜转移瘤的CT表现依次为:包裹性胸腔积液伴不规则胸膜增厚(56.6%)、胸膜结节及结节状胸膜增厚(46.6%)、胸膜软组织肿块(13.3%)、少量气胸(1.0%)等,包裹性胸腔积液及胸膜结节或结节状胸膜增厚共占76.6%,增强扫描胸膜软组织灶呈中等度以上强化,CT值>20 HU,66.6%病例并其他胸内转移征象,73.3%原发灶为肺癌,20.0%找不到原发灶.结论 螺旋CT能发现大部分胸膜转移瘤,结合原发灶病史及其他胸内转移征象,大部分病例能作出正确诊断,但对表现为少量胸腔积液或轻度带状胸膜增厚与反应性改变尚难鉴别,诊断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肺隐球菌病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PC临床及多层螺旋CT资料。结果病变好发于肺外围,呈单发或多发结节块影3例;单发或多发斑片影3例;斑片影与结节影混合病灶1例;邻近胸膜增厚、粘连6例,胸水1例,晕征3例,空洞2例。结论肺隐球菌病的影像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依赖病理学检查,但CT上仍有一定的特点,结合临床资料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18F-FDG PET/CT结合胸部屏气螺旋CT对肺结节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18)F-FDG PET/CT结合胸部屏气螺旋CT扫描对肺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 154例患者因肺部结节就诊而接受PET/CT检查,其中123例接受双时相PET/CT显像,全部患者先后接受胸部屏气螺旋CT扫描,共发现171个结节.比较PET/CT结合胸部屏气螺旋CT、PET/CT、胸部屏气螺旋CT以及采用SUV_(max)≥2.50作为恶性结节诊断阈值四种方法对恶性结节的诊断效能.所有结果经过组织学、诊断性治疗或临床随诊证实.结果 118个恶性结节SUV_(max常规)为4.51±3.06,53个良性结节SUVmax常规为2.07±1.30.四种方法中,PET/CT结合胸部屏气螺旋CT对恶性结节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约登指数最高,分别为95.80%、81.10%、91.20%、0.77.结论 ~(18)F-FDG PET/CT结合胸部屏气螺旋CT对肺结节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免疫功能正常者肺曲霉菌病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收集9例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免疫功能正常的肺曲霉菌病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X线片和CT表现。结果 9例患者均有胸片资料,其中8例有CT资料,且均接受增强CT检查。胸片示单发病灶1例,多发病灶8例,主要表现为多发结节影及大片状实变影,实变影及结节周围模糊,部分结节内可见空洞影。CT表现:肺部大片实变4例,其中3例可见"支气管气相征",实变并肺部小叶间隔增厚1例;肺部多发结节4例,结节周围可见"晕征";多数结节影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3例结节内见空洞,部分空洞内可见细线状分隔。增强后片状实变影及结节影均有强化,平扫CT值平均为(32.94±2.93)HU,增强后CT值平均为(64.13±6.31)HU。9例患者中3例合并胸腔积液。结论 免疫功能正常者肺曲霉菌病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但在部分患者可有一定的特殊表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粒细胞肉瘤(GS)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病理证实的GS患者的影像学资料,11例接受CT检查,其中4例接受增强扫描;9例接受MR平扫,其中7例接受动态增强扫描;6例接受超声检查;4例接受FDG PET/CT检查。结果 27例GS中,14例为白血病性GS,5例孤立性GS,8例未知分型;15例多发,12例单发,共计40个病灶,其中软组织GS 13个,淋巴结GS 12个,胸腹膜及胃肠道GS 5个,生殖系统GS 4个,中枢神经系统GS 3个,骨及骨膜GS 3个。40个病灶中,29个形态不规则,27个边界不清;CT扫描11例,呈等或略低密度,病灶中心CT值均较外周稍低,4例增强后均明显强化;MR扫描9例,DWI显示均明显弥散受限,8例呈等T1等T2信号,T2WI上病灶中心信号强度较外周稍低,7例动态增强中6例呈速升缓降型。PET/CT检查4例,病灶均代谢活跃,2例见全身骨髓弥漫性代谢活跃;超声检查6例,均呈低回声,2例可见血流信号。结论 GS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病史有助于做出初步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比分析周围型肺鳞癌和肺腺癌的主要HRCT表现并探讨其病理机制.进一步提高对周围型肺癌CT征象的认识。方法 对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5例周围型肺鳞癌和40例周围型肺腺癌主要HRCT征象,并探讨CT征象与病理学的联系。结果 与周围型肺腺癌比较。周围型肺鳞癌瘤体较大、以肿块为主要表现、瘤体边界多数清楚、边缘易出现多浅分叶、瘤体内多有坏死;腺癌瘤体较小、以结节为主要表现、瘤体边缘多见深分叶、毛刺、棘状突起、胸膜凹陷征和血管集束征、瘤体内易见小透亮影。以上征象的显示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周围型肺鳞癌可见支气管铸形征和多边形结节;周围型肺腺癌可见磨玻璃结节。结论 不同的组织学特点和生物学行为决定了周围型肺鳞癌与肺腺癌HRCT表现的差异,结合临床资料术前鉴别两者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纵隔原发性内胚窦瘤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纵隔原发性内胚窦瘤患者的CT及临床资料,对9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全部患者均为前纵隔单发实性肿块,最大直径为7.5~17.7 cm,CT显示肿瘤均为类圆形,平扫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不均匀明显强化,中央见坏死无强化区,4例动脉期可见自周边向中心的不规则条状及网状血管影,5例周边部呈不规则厚壁环状明显强化;7例侵犯邻近胸膜,2例侵犯前胸壁;4例合并中量胸腔积液,1例合并心包积液;2例见肺内转移,1例肺门淋巴结转移。结论 纵隔原发性内胚窦瘤具有相对特征性的CT表现。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非小细胞肺癌PET/CT显像中非增强CT对FDG摄取阴性病灶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2006年5~12月期间在本中心接受^18F—FDG PET/CT检查并具有病理结果的119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记录FDG低,无摄取病灶即FDG摄取阴性病灶,根据Ford研究中的标准,分为有显著价值组、有部分价值组及无显著价值组3种。结果:119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55.5%(66/119)为初次分期,44.5%(53/119)为治疗后再分期或疗效评价。283个FDG摄取阴性的异常病灶主要分布在头颈部(n=40)、胸部(n=97)、腹部和盆腔(n=128)、骨骼(n=18)。其中显著价值组n=9(3%)、部分价值组n=121(43%)、无显著价值组n=153(54%)。本次研究中检出9个有显著价值异常病灶,包插转移性肺结节4个、成骨性转移病灶1个、脑转移病灶1个、肝血管瘤1个和肾脏占位2个。结论:PET/CT中非增强CT扫描不仅可进行衰减校正和解剖定位,而且低剂量CT还可以提供一定的诊断信息;非小细胞肺癌患者FDG摄取阴性的异常病灶中仅少数病灶具有重要的价值,临床上需要进一步处理;诊断性CT无疑可得到更多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