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郭维琴教授为著名中医心血管专家,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已形成自己完整而独特的辨证治疗体系,尤其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方面疗效显著,在心衰病机诊断、治疗中重视"气"、"血"与"水"关系,认为心衰的基本病机是本虚标实之证,心之阳气(或兼心阴、心血)亏虚为本,瘀血、水停、痰饮为标,心气虚是病理基础,血瘀是中心病理环节,痰饮和水湿是主要病理产物,气、血、水相关同病等病理变化在心衰病证中具有重要地位。郭维琴教授在心衰药物治疗方面重视"气"、"血"、"水"的关系,首先重用益气药,同时应用理气药,注重应用活血化瘀药,利水药改善症状,并分析验案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2.
史大卓认为慢性心力衰竭(心衰)的病因病机可概括为"虚""瘀""水"的互结互化,而"虚""瘀""水"互结互化的过程就是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探索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与转化关系是治疗本病的关键。在中医辨病辨证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对慢性心衰生理、病理的认识,依据兼症不同,合理组方用药,可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3.
谢先余 《河北中医》2021,43(11):1786-1789
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脏疾患最终归宿,其复发率高、死亡率高。韩明向教授认为,心衰属本虚标实之证,始虚在(心)气,终竭责(肾)阳,为病之本,继发(瘀)血、水(停),为病之标,气、血、水互为因果、相搏致积是心衰发展、加剧的根本原因。韩明向教授针对"气、血、水病常相因"的病理特点,确立气血水共治、分消温消并用的治疗原则,惯用治气、治阳、治血、治水,诸法合施,并自拟心衰夯阳方,验方活用,为中医治疗心衰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4.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心脏结构和(或)功能的异常改变,导致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的一组复杂的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和液体潴留(肺淤血、体循环淤血及外周水肿)等[1].中医学中并无"心力衰竭"之名,但根据其临床致病特点可将其归为"心水""心悸""喘证""水肿"等范畴.  相似文献   

5.
临床根据左心室射血分数的不同,将慢性心力衰竭(简称为心衰)分为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和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1].射血分数保留性心衰(HF-pEF)是指心脏射血分数正常或接近正常(≥50%)单有症状或体征的心力衰竭,通常存在左室肥厚或左房增大等充盈压升高,舒张功能受损.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高血压病、糖尿病以及肥胖等HFpEF的危险因素增加.  相似文献   

6.
随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以及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慢性心衰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因其发病率高、预后差、病死率高,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因此,探讨慢性心衰的发病及论治具有重要的意义。慢性心衰属于中医学"心痹""心胀""心水"等范畴,其病性当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本虚为阳虚、气虚,标实乃血瘀、痰饮、水湿。"五脏皆致心衰,非独心也",肺、肝、脾、肾之病变均可导致慢性心衰的发病;其中,心为脾之母,脾为心之子,脾与心衰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旨在探析慢性心衰的病因病机与脾主运化水湿的关系。在发病因素方面,从五大病因探讨慢性心衰的发病,认为外邪侵袭,久客经络,脾虚损阳,痰饮内生,发为心衰;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不运湿,心脉不畅,发为心衰;情志失调,损伤脾胃,化血无力,心失所养,发为心衰;劳倦内伤,耗伤脾胃,脾虚湿停,心脉痹阻,发为心衰;失治误治,耗伤脾阳,痰湿积聚,上凌于心,发为心衰。在致病机理环节,从"气""水""血"三个方面探讨慢性心衰的发病,从"气",认为脾气虚弱,气血匮乏,心失所养,气阳两虚,发为心衰;从"水",认为脾失健运,化生痰饮,困遏心阳,水饮上犯,发为心衰;从"血",认为脾气不足,化湿无力,血行不畅,血瘀于脉,发为心衰。为临床从脾从痰湿论治慢性心衰提供重要的辨证思路及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左心室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是指临床具有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症状或体征,且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的一种综合征,是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共同终末归路,西医诊断标准可简单归纳为"1+1+1"诊断模式,常见于老年患者,女性多见,且大多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房颤等基础病,因此这类疾患常成为搭往HFpEF的桥梁。根据HFpEF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心悸""、怔忡""、水肿""、胸痹"等范畴,任继学最早用"心衰"来命名,张伯礼、薛博瑜首次将"心衰病"作为一种独立的病证加入心系疾病中;以心气虚为始动因素,多见于气阴两虚,并常兼见瘀血、水饮和痰浊等,心功能多处于Ⅰ~Ⅲ级,多见于潜证、轻度和中度心衰病。西医无特异性手段,对症治疗为主;中医按心气虚、气阴两虚等治疗,生脉散、炙甘草汤等。中西医的治疗目标已不仅仅满足于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而是从心脏的结构、功能、细胞生物学等更深层次进行治疗。心室重构是潜证心衰病的内在因素,与瘀血密切相关,且阴虚灼伤阴液可致瘀、阴虚无气而无力推动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治疗要以益气养阴为主,佐以活血化瘀、化痰祛湿,从改善衰竭心脏病理变化的角度来寻求一个更具有修复性的长远策略。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张仲景"血不利则为水"的观点分析心衰的病机特点及证治,提出在心衰病变过程中始终存在着血瘀或血瘀倾向,水瘀交阻是心衰恶化的一个重要病机,活血化瘀法应贯穿心衰治疗中的全程。  相似文献   

9.
<正>卵巢早衰(POF)是指女性40岁以前,主要由于卵巢内卵泡耗竭或破坏而发生的卵巢功能衰竭的一种综合征~([1]),从而出现月经失调、性欲减退、不孕、围绝经期综合征等一系列症状的疾病。此病具有低雌激素和高卵泡刺激(FSH)、高黄体生成素(LH)等特征~([2]),发病率占妇女总人数的1%~3%~([3])。中医学无此病名,根据其临床症状属于中医"血枯""血隔""闭经""不孕""绝经前后诸证""年未老经水断"等范畴。笔者临证治疗POF时体会,该  相似文献   

10.
慢性心衰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心力衰竭是指各种原因造成的心肌受损,使心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症,也是各种器质性心脏病的终末阶段.临床主要表现为心慌、胸闷、气短、肢体浮肿等.慢性心衰属中医"心悸"、"喘证"、"痰饮"、"水肿"、"胸痹"等范畴.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药治疗慢性心衰也有较大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简称病窦综合征,是由多种因素作用下引起的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的器质性病变,常导致多种心律失常,以缓慢性心律失常为主,属中医"迟脉证""厥证"等范畴。郭维琴教授认为病窦综合征病机主要为虚、寒、瘀,本虚为主,痰瘀为标,虚实夹杂,贯穿疾病始终。郭教授以益气温阳、活血通脉祛痰为治法,在《金匮要略》半夏麻黄丸的基础上,创制了处方复窦合剂。郭教授重视药物阴阳相济的配伍规律,在临床中根据辨证加减用药,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指在有适量静脉回流的情况下,由于心脏收缩及/或舒张功能障碍,心排血量不足以维持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状态。中医辨证心衰为本虚标实之证,心肺、气阴亏虚为其病本,气虚血瘀为基础病机。故治以益气温阳、活血化瘀、化气利水为基本治法。早期治疗宜以益气活血为主,中晚期治疗宜以温阳利水为主,阴虚明显者可合滋阴之法。  相似文献   

13.
慢性肾脏病并发心血管疾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指肾的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职而致心之气血阴阳逆乱。标实证则以痰湿、浊毒、瘀血为主。肾元亏损、脾气衰败,气机升降失调,极易发生肾水不升、心火不降,肾精亏虚、心血及心神失养,甚则心肾阴阳亏虚、虚阳浮越等心肾不交之证。痰湿、浊毒、瘀血内生,痹阻心脉,从而产生"胸痹、心痛、心悸"等心系病证。痰湿、浊毒、瘀血又常相互影响,瘀血阻滞脉络,可致水液内停;痰湿亦可阻滞脉络,而使瘀血内生;浊毒耗伤正气,而致气虚水停;浊毒又常与瘀血、湿热并行,并行后若上窜入心入脑,易蒙蔽心窍,发为危候。故临床上化痰利湿、活血祛瘀、泄浊解毒常常相兼而用。另外,外感风、寒、湿等邪亦会加重病情。故治疗上当以心肾同治、补虚泄实为法。同时脾为中州,助力于心火与肾水之升降交济,且肾与脾分别为先后天之本,相互滋生,故治疗上亦需兼顾实脾。  相似文献   

14.
151例慢性心力衰竭血瘀证患者的证、治规律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血瘀证及其兼夹证的演变规律和用药特点.方法:收集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心内科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全部资料完整的151例CHF患者病历,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病例研究方法分析患者的入院时中医证候要素、辨证分型、心功能分级及首剂中药方药,分析CHF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证候要素、血瘀证兼证在不同心功能分级间的分布规律以及中药用药规律.结果:CHF的中医证候要素有气虚、阴虚、阳虚及血瘀、痰浊、水饮,其中出现频数最多的是血瘀(69.54%),血瘀常兼夹气虚、痰浊.CHF血瘀证亚型与心功能的关系:CHF心功能Ⅱ,Ⅲ,Ⅳ级的中医证型均以气虚血瘀证为主,心功能Ⅱ,Ⅲ级还常见痰瘀互阻证,心功能Ⅳ级还常见血瘀水停证和阳虚血瘀证.中药治疗以活血、益气、利水、化痰为主,活血化瘀中药的应用频率依次为:丹参、当归、川芎、益母草等.结论:血瘀证是CHF最常见证候,病程不同时期常兼夹气虚、阴虚、阳虚、痰浊、水饮,活血化瘀中药应用频率最高,常配合益气、温阳、利水、化痰药.  相似文献   

15.
国医大师郑新认为,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难治的原因主要缘于特殊病理类型、感染因素、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用药不规范、肾上腺皮质功能异常、高凝状态及高脂血症等。郑老师提出了"肾病三因论""肾病多瘀论""祛邪扶正并重、扶正重在脾肾""衷中参西"等学术思想。同时,郑老师结合儿童"稚阴稚阳""纯阳"之体等生理病理特点,总结出独特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认为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难治之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虚主因肺肾两虚、阴阳失和,实主因肺热、瘀血、风湿、湿浊(热),在临床诊治过程中重视"扶正祛邪""调和阴阳""活血化瘀"等。  相似文献   

16.
葛汝青  李卫星 《光明中医》2016,(18):2645-2647
介绍张继东教授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经验,导师认为心衰的病机关键为本虚标实,气虚阳衰为本,瘀血水饮为实,提出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是治疗慢性心衰的基本治法。通过大量临床观察,导师治疗本病最常用以下三法:益气温阳,佐以活血法;益气养阴,佐以活血法;温阳利水,佐以活血法。临床疗效甚佳。  相似文献   

17.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中医辨证治疗概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建生 《河南中医》2009,29(6):563-565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多由肺脏疾患迁延失治,痰瘀稽留,正虚卫外不固,外邪反复侵袭,诱使本病反复发作。本病的证候要素以痰、阳虚、气虚、火(热)、水饮、瘀血为主,病位以肺、肾、心为主。证候大致为虚证类(心肺气虚证、肺肾气虚证、心肾阳虚证)、实证类(外寒内饮证、痰热壅肺证、痰湿壅肺证、兼血瘀证)、危重变证类(痰浊闭窍证、正虚喘脱)三证类九证候。治疗急则以清热、涤痰、活血、化饮利水、宣肺降气、开窍立法而兼固正气,缓则以补肺、养心、益肾为主并根据气虚、阳虚之偏而分别益气、温阳,兼祛痰活血。  相似文献   

18.
杨文华教授认为骨髓纤维化的病因病机为:气滞血瘀、瘀阻脏腑;湿毒内蕴、毒瘀内结;因虚致瘀、因瘀致虚。杨文华教授认为骨髓纤维化的治疗应遵个体化,分期治疗。根据骨髓纤维化的临床特点,杨文华教授在活血化瘀的同时,注重软坚散结类药物的使用。杨文华教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认识到,骨髓纤维化临床上辨证可分为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血两虚夹瘀、阴亏血瘀、阳虚血瘀、毒热血瘀。无论哪种证型,总以"血瘀"为其基本病机,治疗上以活血化瘀为基本大法,针对血瘀不同证型,分别应用不同的化瘀法。杨文华教授在中药汤剂内服治疗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中医外治作用,运用中药研末外敷体表直接给药,经皮肤吸收后,药力直达病所,作用迅速有效,且可避免口服经消化道吸收多环节灭活作用及一些药物内服带来的毒副反应。杨文华教授治疗骨髓纤维化强调攻补兼施,扶正祛邪;辨清病位,善辨脏腑;调节免疫,预防转白;专药对药,四气五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冠心病不同临床分型中医证候现代特征进行专家调查。方法运用Delphi法在全国范围内对冠心病不同临床分型中医证候要素及证候类型的现代特征开展两轮专家调查。结果冠心病不同临床分型普遍多见气虚、血瘀、痰浊及气虚血瘀、痰瘀互结等证,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较稳定性心绞痛多见气滞、血瘀、痰浊、热蕴、寒凝、阳虚及气阳两虚,气虚、阴虚及气阴两虚相对少见;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较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多见实性证候要素,气虚、阴虚等虚性证候要素则普遍少见;冠心病心力衰竭多见气虚、血瘀、水饮、阳虚、痰浊、阴虚,心气不足与气虚血瘀水停是冠心病心力衰竭最常见证候类型;冠心病心律失常较其他分型多见血虚、阴虚、热蕴及心脾两虚、气血亏虚、气阴两虚、阴虚火旺。结论冠心病不同临床分型中医证候特征存在共性规律与个性特点,基于专家共识的调查结果对于冠心病临床辨治具有一定借鉴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介绍何立人教授以"温振运理"法论治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经验。认为心肾阳气不足、脾虚失运、水瘀内停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机,治宜温补心肾、振奋阳气、助脾运化、理血行水。并举验案1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