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15):2444-2446
目的探讨角膜塑形镜治疗青少年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青少年近视患者82例(164眼),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各41例(82眼),对照组佩戴框架眼镜,观察组佩戴角膜塑形镜。比较两组屈光度、裸眼视力、眼轴长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屈光度、眼轴长度显著低于对照组,裸眼视力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4.63%略高于对照组8.5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塑形镜可有效降低青少年近视患者屈光度,提高其裸眼视力,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青少年初发性近视配戴角膜塑形镜与框架眼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7月~2017年7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94例青少年初发性近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两组患者配镜前均进行验光检查,对照组配戴框架眼镜,观察组配戴角膜塑形镜,比较两组佩戴前与佩戴1个月、6个月后摘镜状态下裸眼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角膜曲率以及佩戴期间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佩戴前裸眼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角膜曲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佩戴1个月、6个月后裸眼视力高于对照组,屈光度、眼轴长度、角膜曲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框架眼镜相比,佩戴角膜塑形镜可有效控制青少年初发性近视的发展,降低角膜曲率,避免眼轴长度与屈光度增加,改善裸眼视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的矫治效果及对眼表泪膜功能影响。方法 选取就诊的60例(111眼)青少年近视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55眼)佩戴框架眼镜,观察组(56眼)佩戴角膜塑形镜,比较两组佩戴后1年后的矫正效果和眼表泪膜功能。结果 佩戴1年后,对照组裸眼视力、角膜厚度、眼轴长度及角膜曲率均无明显变化(P>0.05),屈光度明显增加(P<0.05);观察组裸眼视力明显增加(P<0.05),角膜厚度、屈光度及角膜曲率均明显降低(P<0.05),眼轴长度无明显变化(P>0.05),且两组裸眼视力、屈光度和角膜曲率均差异显著(P<0.05)。佩戴1年后,对照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细胞面积变异系数、泪膜破裂时间和基础泪液分泌量均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仅细胞面积变异系数和泪膜破裂时间明显降低(P<0.05),且泪膜破裂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佩戴角膜塑形镜疗效确切,有助于提高青少年近视患者视力、矫正近视屈光度,但对眼表泪膜功能有一定影响,临床佩戴中应加强随访复查。  相似文献   

4.
背景:氟硅酮丙烯酸脂透气性材料成为制作角膜塑形镜的理想材料,其对眼屈光和眼生理的影响受到关注.目的:研究角膜塑形术控制近视发展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观察18例35眼佩戴1年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中、低度近视裸眼视力、屈光度变化、眼轴长度、角膜内皮计数、眼压、角膜Q值等变化.结果与结论:1年后裸眼视力与佩戴前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27、P=0.78);佩戴前后1年屈光度、眼轴长度、角膜内皮计数、眼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1.37、P=0.18;t=-0.94、P=0.35;t=-0.52、P=0.6;t=1.00、P=0.32);佩戴前后1年角膜Q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8.03、P=0.00).提示氟硅酮丙烯酸脂透气性材料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安全、有效,对眼生理影响小.  相似文献   

5.
背景:氟硅酮丙烯酸脂透气性材料成为制作角膜塑形镜的理想材料,其对眼屈光和眼生理的影响受到关注。目的:研究角膜塑形术控制近视发展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观察18例35眼佩戴1年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中、低度近视裸眼视力、屈光度变化、眼轴长度、角膜内皮计数、眼压、角膜Q值等变化。结果与结论:1年后裸眼视力与佩戴前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27、P=0.78);佩戴前后1年屈光度、眼轴长度、角膜内皮计数、眼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1.37、P=0.18;t=-0.94、P=0.35;t=-0.52、P=0.6;t=1.00、P=0.32);佩戴前后1年角膜Q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8.03、P=0.00)。提示氟硅酮丙烯酸脂透气性材料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安全、有效,对眼生理影响小。  相似文献   

6.
袁笑逸  蒋琤  王小燕  刘妍  姚芳 《大医生》2023,(3):101-103
目的 研究角膜塑形镜矫正青少年低、中度近视患者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8月江苏盛泽医院收治的80例低、中度近视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接受角膜塑形镜矫正术。随访记录角膜塑形镜治疗效果,根据疗效不同将患者分为有效组(71例)和无效组(9例),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 80例患者干预2年,显效48例,有效23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8.75%。有效组患者近视程度重于无效组,眼轴长度长于无效组,角膜散光度低于无效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近视程度低(95%CI=0.701~0.976,OR=0.827,P=0.024)、眼轴长度短(95%CI=0.449~0.878,OR=0.628,P=0.007)及角膜散光度高(95%CI=1.727~3.622,OR=2.501,P=0.002)是影响角膜塑形镜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角膜塑形镜干预治疗青少年低、中度近视患者效果显著,其疗效与近视程度、眼轴长度及角膜散光度有关,临床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角膜塑形镜在矫治少年儿童不同程度近视中所起的效果和作用。方法选取成功验配角膜塑形镜的少年儿童轻、中度近视患者30例、60只眼,其中轻度近视(轻度近视组)16例、32只眼,中度近视14例、28只眼(中度近视组)。随访时间均在1年以上。对2组少年儿童配戴角膜塑形镜之后的晨起裸眼视力进行比较,分析并总结不同近视程度患者在矫治效果方面的差异。结果 2组儿童戴镜后裸眼视力均得到不同程度提高(P<0.01),配戴1 d、1周之后轻度近视组裸眼视力优于中度近视组(均P<0.01);配戴1个月至1年后,2组少年儿童近视患者的裸眼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轻、中度的少年儿童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之后在裸眼视力方面可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角膜塑形术是一种有效的非手术矫正视力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角膜塑形镜治疗近视的临床效果和并发症.方法 选择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眼科门诊病历资料54例92只眼,观察戴镜后1h、第1天、1周、1个月及6个月的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屈光度、角膜地形图及裂隙灯检查眼表,重点检查角膜.所有病例的治疗前设为自身对照组.结果 所有患者裸眼视力均提高,戴镜后第1天,其中有69.57%≥1.0,6个月时屈光度在-0.75DS~-3.00DS之间的患者裸眼视力100%≥0.5,97.53%≥1.0.结论 角膜塑形镜治疗近视具有矫正近视迅速、安全、效果明显,但矫正近视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9):3664-3665
选择我院眼科门诊青少年轻度近视患者60例116眼,按照角膜塑形镜验配流程规范验配,随访2年,观察其疗效。配戴角膜塑形镜2年期间,裸眼视力、屈光度、角膜地形图与配戴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角膜厚度与配戴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角膜塑形镜能有效的控制青少年轻度近视的增长。  相似文献   

10.
刘顺辉  周丹  陈毓东  杨琴  巫红雁 《妇幼护理》2022,2(21):5010-5012
目的 观察对配戴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行综合护理干预的策略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 2020 年 1 月至 2022 年 4 月 期间收治的诊断为青少年近视并配戴角膜塑形镜的 60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 每组各 30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综合护理。分析对比两组的睡眠质量、视力和屈光度、垂直角膜曲率、护理 满意度。结果 护理后,两组睡眠障碍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研究组的睡眠障碍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研究 组视力和屈光度在护理后 1 周、1 个月及 3 个月时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垂直角膜曲率和水平角膜曲率均显著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配戴角膜塑形镜青少年近视患者中开展综合护理干预措 施,能改善患者的睡眠障碍,纠正视力和屈光度、垂直角膜曲率和水平角膜曲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1年对角膜内皮细胞和角膜厚度的影响。  方法  观察2008年8月至2009年2月8~14岁在本院配戴角膜塑形镜随诊数据完整者40例(79眼), 配戴前与配戴后6个月及1年进行角膜内皮细胞和角膜厚度的测定与比较, 同时观察裸眼视力、屈光度和角膜地形图的变化。  结果  配戴后6个月及1年与配戴前比较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均无明显降低(P > 0.05)。细胞变异系数和六角形细胞比率在6个月时无明显变化, 而在1年时分别轻度增加和减少, 与配戴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角膜厚度在配戴后6个月及1年与配戴前比较无明显改变, 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 > 0.05)。配戴后1年裸眼视力、屈光度和角膜地形图(K值)与配戴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 0.01)。  结论  角膜塑形镜降低近视屈光度、控制近视发展效果明显, 但长期配戴对角膜内皮细胞形态有轻度影响, 必须严密观察和随诊, 以确保长期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比较非接触式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IOL-Master)与传统A超联合角膜曲率计测量法对高度近视白内障人工晶状体度数测量的准确性及特点,评价IOL-Master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8例(共90眼)高度近视且患有白内障的患者术前分别用IOL-Master、接触式A超联合角膜曲率计测量眼轴长度和角膜曲率,使用SRK/T公式计算人工晶状体度数。对患者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按A超联合角膜曲率计检查法得出的人工晶状体度数植入注入式人工晶状体。术后1个月随诊检查视力及眼屈光度。结果术前IOL-Master测得的眼轴长度与接触式A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测得的角膜曲率与角膜曲率计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7)。术后1个月IOL-Master测得的平均绝对屈光误差值(MAFE)与A超联合角膜曲率计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IOL-Master测得的MAFE≤±0.50 D者及≤±1.00 D者均显著高于A超联合角膜曲率计(P〈0.05)。结论 IOL-Master是一种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的人工晶状体度数测量工具。与A超相比,IOL-Master对高度近视眼眼轴长度测量精确性较高,对高度近视白内障手术人工晶状体度数的选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gus,LASIK)矫正中度以上近视术后屈光回退的相关因素,从而评价其疗效。方法将行LASIK手术,术后随访5年的中度以上近视患者30例(59眼)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5年55眼(93.22%)屈光回退量大于或等于1.00D。屈光回退主要发生在术后第1年;术后第2~5年中、高度近视组屈光度稳定,而超高度近视组发生了轴性再近视。屈光回退量与术中实际矫正屈光度呈正相关,与残留角膜基质床厚度呈负相关。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与角膜前表面曲率在术后第1年增加明显,且两者呈正相关。结论屈光回退最主要的因素可能是术后早期CCT增加引起角膜前表面曲率改变。虽然术后存在屈光回退,但中、高度近视组远期疗效好,而超高度近视组因本身病理因素术后的稳定性和预测性较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分析高度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assisted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屈光回退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高度近视患者LASIK术后屈光回退提供指导意见。方法选择2017年7月至2019年1月于我院眼科接受LASIK手术治疗的200例高度近视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患者LASIK术后随访1年是否发生屈光回退,将患者分为屈光回退组与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导致高度近视患者LASIK术后屈光回退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在单因素分析中,屈光回退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术前眼轴长度、术前屈光度数、术后角膜中央厚度变化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屈光回退组与对照组在性别、病程、术后瞳孔变化、术后眼压变化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年龄、术前眼轴长度、术前屈光度数、术后角膜中央厚度变化为高度近视患者LASIK术后屈光回退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术前眼轴长度、术前屈光度数、术后角膜中央厚度变化是导致高度近视患者LASIK术后发生屈光回退的危险因素,临床应根据LASIK术后屈光回退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预防干预。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准分子激光近视矫正术的远期疗效。方法选择2002年10月至2004年3月于荆州市中心医院行准分子激光近视矫正术治疗,且随诊10年、资料完整的近视患者136例(241眼)。将241眼分为中度近视组(近视度-3.00~-6.00D,48眼)、高度近视组(近视度-6.00~-10.00D,134眼)和超高度近视组(近视度-10.00~-16.00D,59眼)。术后随诊10年,观察并记录视力、屈光度、角膜前表面曲率和眼压。结果中度近视组术后10年裸眼视力大于0.5和1.0比例分别为100.00%、84.00%,高度近视组分别为100.00%、83.95%,超高度近视组分别为91.45%、33.33%。各研究组术后10年最佳矫正视力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的比例分别是98.21%、98.43%、92.34%。术后第1年屈光度回退明显,超高度近视组回退量最大,中度近视组回退量最小;术后第2~10年,超高度近视组屈光度回退最大,中度和高度近视组回退不明显。术后第1年角膜前表面曲率变化较之后更明显,超高度近视组角膜前表面曲率改变最多,中度近视组改变最少。术后10年随诊时,患者眼压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准分子激光近视矫正术远期效果稳定,是治疗近视有效且安全的方法,但近视程度越大,手术效果的预测性及术后视力稳定性越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影响复合近视散光的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方法: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法对397眼(276眼复性近视散光)PRK术前的屈光状态,角膜地形图测得的角膜屈折力状态以及角膜多点厚度、眼轴长、晶体厚度和前房深度等测量值进行分析。结果:经单因素分析与散光显著正相关的有近视程度,角膜散光值,角膜垂直及水平屈折力,角膜中心厚度,水平厚度,眼轴长和晶体厚。经Logistic多种因素综合分析只有4个因素与之相关密切,顺次为近视度(偏回归系数B=0.265),角膜散光值(B=1.997),角膜垂直屈折力(B=-0.025)和眼轴(B=0.047)。结论:上述4个因素应为近视散光手术主要控制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 (PRK)和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 (LASIK )治疗中低度近视术后一年裸眼视力比较。方法 对PRK 5 0例 (98眼 ) ,LASIK 5 0例 (97例 )眼 ,屈光度 -0 .75D~ -6.0 0D。散光度 0 .0 0~ -4 .0 0DC ,术前裸眼视力及矫正视力均无显著性差异的患者随访观察。结果 LASIK优于PRK ,LASIK在术后一年随访中裸眼视力均数值高于PRK ,术后 4天、1周、1月、3月两组裸眼视力有显著差异 ,6个月两组裸眼视力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LASIK优于PRK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已接受角膜屈光激光手术(CRS)的飞行学员高阶像差的变化及角膜后表面稳定性,探讨民航招收飞行学员对于放开CRS标准后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3月在民航总医院和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体检鉴定中心参加招飞体检以及年度体检的飞行学员进行调查。随机选取未行CRS且裸眼视力≥1.0的飞行学员50例(100眼)作为正常对照组;选取已行CRS的飞行学员67例(131眼)作为实验组,其中行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者29例(56眼),行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者22例(43眼),行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者16例(32眼)。分别对其进行裸眼远视力、屈光度、对比敏感度、泪膜破裂时间(BUT)以及角膜地形图等检查,同时比较手术前后中央前房深度、眼轴长度、晶状体厚度等变化情况,分析各组间高阶像差及角膜后表面稳定性。 结果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对比敏感度、BUT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6个月总高阶像差、球差、彗差、三叶草像差等较术前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各组间术后总高阶像差、球差、彗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三叶草像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S-LASIK组与LASEK组高阶像差、球差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彗差、三叶草像差等术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SMILE组高阶像差、球差、彗差、三叶草像差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角膜后表面高度及眼球轴长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晶状体厚度较术前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前房深度较术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民航飞行学员行CRS安全有效,FS-LASIK可明显提升飞行学员术后的高阶像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