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目的分析发热疾病诊断中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临床价值。方法根据不同的人群,将我院接受检验的220例对象分为对照组(同期健康体检者)与观察组(发热疾病患者),每组各110例,并对比两组对象血细胞形态异常率和红细胞形态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血细胞形态异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红细胞形态指标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发热疾病患者临床价值较高,应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探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应用于发热疾病诊断的临床效果和价值。方法以2018年5月-2019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52例发热病人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52例设为对照组。常规采集两组受检者血样进行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对比分析检验结果。结果两组受检者血细胞形态异常检出率差异显著,观察组异常细胞、大小细胞性贫血、异性淋巴细胞及白细胞改变率均高于对照组,红细胞平均细胞体积(MCV)、红细胞压积(Hct)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可为医生提供准确数据指标,有利于辅助诊断发热疾病、确定病因,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9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经血常规检查结果提示为危急值范围或贫血、发热患者225例为研究对象,再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220例为对照组,均检查血细胞形态学,观察两组的红细胞平均蛋白数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值(RDW-SD)、平均细胞体积(MCV)以及红细胞压积(HCT),并且对两组的血细胞形态学检验阳性率进行计算,比较两组检验结果。结果观察组的MCH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且MCHC、RDW-SD、MCV以及HC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阳性率高,组间对比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检验中,通过检验血细胞形态学,可以将患者的病情变化充分反映出来,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与血涂片细胞形态学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价值。方法选择血常规检验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病人或研究对象,并采用电脑随机法将200例血常规检验患者进行分组,主要包括两组,其中观察组实施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验;对照组实施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验,将两组检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血常规检验患者正常标本所占比81.00%低于对照组、异常标本所占比19.00%高于对照组,差异表示为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与血涂片细胞形态学在血常规检验中,后者更具有优势,且准确率较高,能够为后期治疗提供有利依据,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细胞形态分析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病情分析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5月在吴起县人民医院血液科就诊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150例作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组,另选取同期健康献血者15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分析两组研究对象血细胞形态、血清炎症因子表达情况,调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组患者病情分析、预后评估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组患者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计数及红细胞比容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组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组150例患者中,国际预后评分系统判定为极低危0例,低危25例,中危55例,高危43例,极高危27例。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病情分析及预后评估与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计数、红细胞比容均呈明显负相关(P<0.05),与IL-4、IL-6、TNF-α均呈明显正相关(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计数、红细胞比容、IL-6、TNF-α为影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病情分析及预后评估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多伴有血细胞形态异常及炎症因子过量释放,血细胞形态异常能反映患者的病情分析及预测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分析血液系统疾病中血细胞分析仪与血细胞形态学联合应用的筛查价值。方法于2018年9月-2019年9月,以本院接收的100例血液检查结果可疑者,作为观察主体,通过血细胞形态学观察、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液系统疾病筛查。结果血细胞形态学中的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异常、幼稚红细胞的检出率低于血细胞分析仪(P<0.05),而核左移、白细胞减少、红细胞异常等方面无差异(P>0.05)。二者对于NE、MO、EO、LY的检查结果无差异(P>0.05);血细胞形态学中的BA低于血细胞分析仪(P<0.05)。二者TH以及ANLL结果无差异(P>0.05),血细胞形态学中的MM、CML、ALL以及IM检出率低于血细胞分析仪(P>0.05)。结论在血液系统疾病中,血细胞分析仪与血细胞形态观察联合应用,可进一步提高疾病筛查效率,值得在临床中重点推荐。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方法实施于发热疾病患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本医院诊断的100例发热疾病患者收入试验组项目计算值资料,选于2017年2月-2019年5月;选择同期100例健康体检者收入对照组项目计算值资料,两组均实行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对两组血细胞形态学不正常阳性检出状况、血细胞形态学检测结果实行比对。结果试验组异型淋巴细胞阳性检出例数、大细胞贫血阳性检出例数、异常细胞阳性检出例数、白细胞变小阳性检出例数、小细胞贫血阳性检出例数多于对照组统计指标(P<0.05);试验组HCT检测数值、RDW-SD检测数值、MCHC检测数值、MCV检测数值、MCH检测数值大于对照组统计指标(P<0.05)。结论在发热疾病患者诊断中采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方法的临床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血液涂片细胞形态学联合应用在血常规检验中所取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8月-2019年8月期间需要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7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均390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采取血液涂片细胞形态学,观察两组患者检测结果。结果研究组阴性率88.21%高于对照组75.13%,研究组阳性率11.79%低于对照组32.33%,究组在WBC(98.46%)、RBC(98.72%)、PLT(97.95%)上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87.18%、85.90%、84.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血常规检验期间,可采取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联合血液涂片细胞形态学,可有效提升诊断准确率,并确保患者后期治疗正常,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8月~2019年10月我院收集的血液分析仪检测结果异常的100例患者标本为观察组,同时选取血液分析仪检测结果正常的100例患者标本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标本进行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对比检查结果。结果 单一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中血液细胞形态正常分别为32例、5例,其假阳性率为32.00%和5%;其中对照组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异常5例,包括白细胞形态异常(40.00%)、红细胞形态异常(40.00%)以及血小板数量异常(20.00%);经外周血细胞形态学与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联合检查后,形态异常例数为18例,假阴性率为18.00%。结论 血常规检验中采用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临床价值较高,其可对血细胞的形态变化情况予以直观的识别与区分,提高检测准确性,同时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具有较好的临床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液分析仪联合血细胞形态观察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外周血标本1 404例,抽取患者静脉血0.5 mL置于含EDTA-K2抗凝剂10 μL的试管中,血液分析仪作血液分析,同时推血片2张,自然干燥后瑞-姬氏染色作外周血细胞形态观察.结果 成熟红细胞体积大小,其形态学观察与血液分析仪测定相一致;而红细胞形态异常改变,血液分析仪只提示影红细胞,而对其他异形红细胞形态无法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幼红细胞的提示,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血液寄生虫(疟原虫)无法检测;血液分析仪对粒细胞形态无法准确判别,其对幼稚粒细胞及核左移现象提示结果与显微镜观察比较,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粒细胞内的中毒颗粒、空泡、变性则无法显示.对各类幼粒细胞形态的分类则完全依靠血细胞形态学检查;血液分析仪对淋巴细胞形态无法准确判断;只对异形淋巴细胞有提示,其与外周血细胞形态比较,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法鉴别幼稚淋巴细胞及对异形淋巴细胞分型.结论 血液细胞分析仪检查结合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可为临床各类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非常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并发缺铁性贫血(IDA)患者的血液进行检测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5月在该院进行治疗的10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并发IDA和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并发非缺铁性贫血(NIDA)患者,根据是否并发IDA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两组患者进行肝功能、血常规、肝硬化患者止凝血试验和血小板参数测定,并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在治疗后清蛋白、胆红素、胆汁酸、碱性磷酸酶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红蛋白、血清铁蛋白(SF)、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均低于对照组,叶酸(FA)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计数(RBC)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数(PLT)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并发IDA的患者进行血液检测,对评估肝脏的损坏程度及疾病的诊断具有重大意义,值得在今后的临床中应用。  相似文献   

12.
蔡伟  杜鹃  何祺  黎鑫  薛建江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5):611-613,616
目的探讨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等血常规指标在桥本甲状腺炎(HT)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确诊为HT的患者514例及同期体检且排除患HT的健康者187例,分别纳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比较2组RDW等血常规指标水平的差异,探讨RDW水平与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的相关性,以及RDW与HT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观察组TG-Ab、RDW、血小板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容积水平高于对照组,血红蛋白、平均红细胞容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则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DW水平与TG-Ab呈正相关(r=0.979,P<0.001),其余血常规指标与TG-Ab无相关性(P>0.05),RDW与HT患者预后具有相关性。结论RDW可能是一个对HT诊断、病情进展及预后评估有潜在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19年7月在本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3 0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的样本均分为A、B两份,分别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全自动血细胞形态学数字图像分析仪检查。以人工显微镜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验方式的白细胞异常检测结果。结果 A组检测结果显示,3 000例患者样本的阳性率为3.67%,灵敏度为90.99%,特异度为99.69%;B组检测结果显示,3 000例患者样本的阳性率为3.67%,灵敏度为97.30%,特异度为99.93%。B组检测的灵敏度高于A组(P<0.05)。结论全自动血细胞形态学数字图像分析仪在白细胞异常检测中的灵敏度高于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具有效率高、速度快的优势,但仍不能替代人工镜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细胞形态学检查在初诊急性白血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9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作为试验组,另选取同期9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均接受细胞形态学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试验组的细胞核偏移、白细胞减少、红细胞异常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形态学诊断急性白血病的灵敏度为87.78%,特异度为91.11%,准确度为89.44%。结论细胞形态学检查在急性白血病诊断中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可更好地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干预,促进急性白血病患者预后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将全程无缝隙护理干预应用于脐带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在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本院收治的32例脊髓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全程无缝隙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的神经功能,用生活质量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2个月时,观察组ASIA评分中运动和轻触觉评分以及SF-36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行脐带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脊髓损伤患者,通过开展全程无缝隙护理干预,能改善其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专病一体化护理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84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42例,常规护理干预)与观察组(42例,常规护理+专病一体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血糖控制情况、疾病知识掌握程度、自护能力和生活质量。结果出院后1年,两组患者FBG、2 h PBG及HbA1c水平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合理饮食、合理运动、正确用药、并发症管理及血糖自我检测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1年,两组患者的自护能力评分和DMQLS评分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专病一体化护理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以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提高患者的疾病知识掌握度及自护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脂代谢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选取12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观察组)与50例无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颈总动脉IMT将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分为IMT阳性组与IMT阴性组。所有患者均实施颈动脉超声检查,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颈动脉IMT和血脂指标,并分析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双侧颈总动脉平均IMT与血脂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的左颈内动脉、右颈内动脉、左颈总动脉、右颈总动脉的IMT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TC、TG、LDL-C、APO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HDL-C、APO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IMT阳性组的TC、TG、LDL-C、APOB水平均高于IMT阴性组,HDL-C、APOA水平均低于IMT阴性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TC、TG、LDL-C、APOB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双侧颈总动脉平均IMT呈正相关,HDL-C、APOA与双侧颈总动脉平均IMT呈负相关(P<0.05)。结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血脂代谢与其颈动脉IMT密切相关,临床上可通过超声监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IMT情况对血脂代谢情况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人性化服务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86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遵循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3例.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研究组开展人性化服务.比较两组的血糖指标、血压、血脂水平、生活质量、依从性、疾病认知度及自我管理行为.结果 护理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前列地尔联合长春西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6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长春西汀治疗,观察组给予前列地尔联合长春西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血液分析仪测定静脉血与末梢血血常规结果。方法对对照组进行末梢血采血,对观察组进行静脉抽血,观察两组患者的各项血常规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RBC、Hb指标低于对照组,WBC、PLT指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血与末梢血两种方式结果差别不大,但静脉血的准确性以及重复性更高,这能更好判断检验结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