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如今,医用机器人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了外科手术中,机器人手术操作的精确性、稳定性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特别是在泌尿外科、心胸外科以及神经外科等领域进行了一定的临床应用.脊柱外科也是机器人辅助手术的理想区域,虽然在最近10年,脊柱外科手术机器人有了很大的发展,在临床手术中取得了初步成功,但脊柱外科手术机器人还处在起步阶段,对脊柱外科手术机器人的优势和不足应做出适当的评估.现对目前脊柱外科手术机器人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继循证医学、转化医学之后,学者们积极推动了精准医学理念的发展。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像导航、机器人控制等学科的交叉融合,骨科手术机器人的研究日趋成熟,目前已成为脊柱外科高风险、高难度手术及微创手术的核心智能产品,为国家专项计划支持推广的医疗装备。研究表明,经手术机器人辅助下的穿刺、通道建立及置钉等操作,显著地提升了操作的精准性,减少了手术二次创伤,降低了术中神经损伤的风险,对脊柱外科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本文通过检索国内外脊柱手术机器人相关文献报道,对其具有明显应用优势的相关术式进行了介绍,并分析其不足之处的原因及对应策略。  相似文献   

3.
自体输血技术在脊柱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自体输血技术在脊柱外科手术中的作用及优点。方法:对213名进行脊柱手术的患者作了比较,患者分为对照组(103例)和实验组(110例)。实验组采用术前预存血和术中自体血回收技术输入自体血,对照组全部使用异体输血。结果:对照组患者平均输入异体血890ml,实验组患者平均输入异体血120ml。结论:在脊柱外科手术中,行内固定和椎间融合等中、大型手术的出血量较多,采用术前预存自体血及术中引流血回输技术可以大大减少异体输血量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种异体输血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天玑骨科机器人辅助脊柱手术护理标准操作程序,并探讨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行机器人辅助脊柱手术患者112例作为对照组,实行常规围术期护理措施。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的13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围术期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手术体位安置用时,机器人使用时间,围术期意外事件发生率及医生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术前体位安置所需时间、机器人使用时间及机器人运行意外事件发生率显著短于或低于对照组,医生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天玑骨科机器人辅助脊柱手术护理标准操作程序的建立有效规范了手术室护士的护理行为,可提升手术室工作效率与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5.
6.
超声刀在脊柱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在实施脊柱手术时处理骨骼的主要工具为咬骨钳和高速磨钻,但使用咬骨钳术中出血多,术者劳动强度大,患者术后愈合慢;高速磨钻虽减轻了术者劳动强度,但因钻头高速旋转,手柄不易把持,手术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7.
机器人手术自21世纪问世以来已成为微创手术的代表,并得到迅速发展。肝胆胰手术难度大,往往涉及复杂的解剖、消化道重建及精细的血管吻合,这导致其微创手术的发展相对缓慢,而机器人手术则可打破这一局面。如何拓宽机器人手术的适应证并进一步发展机器人手术技术则是未来外科发展的重要方向。本综述针对机器人手术在肝胆胰外科中的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前景进行总结及展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Renaissance机器人导航系统在胸腰椎骨折微创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方法:对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采用后路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置钉方式的不同分为机器人组及徒手组,机器人组采用机器人导航辅助置钉,徒手组采用传统徒手置钉法置钉.机器人组20例,男13例,女7...  相似文献   

9.
1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2):2079-2082
近年来兴起的手术机器人系统已经用于世界各地许多手术室中,手术机器人技术在微创的基础上,依靠其前所未有的技术优越性将手术的精准度和可行性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已在心胸外科、普通外科、泌尿外科、妇产科及骨科中逐步应用。本文就目前手术机器人系统在骨科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随着微创理念与技术的发展,达芬奇机器人在外科领域的应用越来越普遍。2009年中国第1例达芬奇机器人胸外科手术开始,至今已有12年。目前,在胸外科常见的肺癌、食管癌、纵隔肿物等手术治疗方面,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的独特优势逐渐凸显出来。本文主要对达芬奇机器人在胸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优缺点进行阐述,同时对达芬奇机器人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多节段非连续性脊柱骨折(MNSF)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主要由高空坠落、交通事故及重物砸击等暴力因素造成[1]。暴力直接造成的第一处骨折为原发伤,此处骨折往往严重,力继续向上下传导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停留在另一椎体,造成相邻或间隔的继发脊柱骨折;原发损伤多为爆裂骨折并常伴有脱位,继发损伤部位常无神经损伤或损伤症状被原发损伤造成的神经  相似文献   

13.
手术机器人已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国际上应用最广泛的手术机器人系统是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直觉外科公司,美国),具有设计精巧、视野清晰且操作方便等诸多优点。目前,该系统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于肺、食管、纵隔等胸外科常规手术,特别是在一些空间相对狭小的胸外科手术场景中可能优于胸腔镜手术。但目前手术机器人仍为通科机器人,不能很好地适应胸外科的手术需求和发展方向。笔者大胆推测手术机器人在胸外科领域必将向专科化、智能化、多通道发展。新的手术机器人系统必将引领胸外科手术器械的创新,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并造福广大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Renaissance脊柱手术机器人应用于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8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机器人组(Renaissance脊柱手术机器人辅助置钉,40例)和对照组(透视下徒手置钉,42例).比较机器人组和对照组置钉准确率、一次性置钉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应用于减重代谢外科的现状及效果。方法检索国内外有关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减重代谢外科中应用研究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微创外科手术系统,由于其独特的组成结构突破了传统腹腔镜术中视野缺乏、二维成像、镜头不稳、移动范围受限等局限,为操作空间狭小及难度较高的减重代谢手术提供了一定的解决办法。目前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与腹腔镜减重手术主要在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方面有一定的差异。结论近年来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被广泛应用于减重代谢外科,它克服了腹腔镜辅助减重手术的诸多限制,其安全、可行,而且临床效果相似,为减重代谢外科提供了一种新的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16.
Summary The authors report the long-term results of surgical treatment of 29 intramedullary gliomas. The follow-up review ranged from 2 to 23 years (mean 11.7 years). The usefulness of surgical treatment has been assessed comparing pre- and post-operative findings.  相似文献   

17.
18.
林涛 《器官移植》2022,13(1):1-5
近年来,随着临床工作者们的不懈努力以及科学技术的创新,微创技术迅速发展,机器人手术系统应运而生,其具有微创、精准的技术优势,还可实现远程操作,是现代外科手术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机器人手术系统在肾移植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达芬奇手术系统的使用较为常见。本文着重介绍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在肾移植领域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概述其主要优缺点,探讨技术要点,并对该技术的评估方案及未来发展做出展望,为促进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在肾移植中的应用、改善肾移植预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脊柱骨软骨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脊柱骨软骨瘤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1995年1月~2006年6月我院手术治疗脊柱骨软骨瘤患者21例,男14例,女7例,平均年龄35岁(8~61岁)。其中19例为孤立性骨软骨瘤,2例为多发性骨软骨瘤病;病变位于颈椎14例(含颈胸交界段2例),胸椎5例,腰椎2例(含腰骶交界段1例);病变均起自椎弓根、椎板和/或关节突等附件结构。其中15例有神经功能损害,3例仅有局部疼痛或不适,3例为无痛肿物。术前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C级1例,D级8例,E级12例。21例均行手术治疗、彻底切除肿瘤。随访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前症状和脊髓功能恢复情况,以及肿瘤复发、恶变和脊柱稳定性情况。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30min(45~360min);术中平均出血510ml(20~2000ml)。术后病理诊断均为骨软骨瘤。17例获得随访,平均7.1年(4~14年),术前有脊髓神经功能障碍者均恢复至Frankel E级,末次随访时CT检查均未发现肿瘤复发或恶变。结论:CT和/或MRI检查对诊断脊柱骨软骨瘤有重要意义,手术彻底切除可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颈胸段脊柱结核病灶部位与胸骨柄上缘切迹位置关系对手术治疗策略选择的影响及临床预后。方法:2003年1月~2013年1月45例颈胸段脊柱结核患者采用手术治疗,其中男29例,女16例;年龄17~62岁(35.4±16.7岁)。病变节段:C7~T1 8例,T1 11例,T1~T2 7例,T2 6例,T2~T3 8例,T3 5例。术前神经功能ASIA分级:A级2例,B级5例,C级9例,D级22例,E级7例。术前颈胸段后凸成角、颈椎残障功能量表(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和JOA评分分别为34.7°±6.8°、39.6±4.6及10.7±2.8。根据患者颈胸段MRI矢状位上胸骨柄上缘切线与结核病灶的关系采取不同手术方案,19例椎体结核病灶位于胸骨柄上缘水平切迹线之上的患者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26例病灶平齐于胸骨柄上缘水平切迹线或在之下的患者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前及术后均用四联敏感抗结核药物规律治疗。对患者后凸成角、NDI评分和JOA评分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来评价疗效。结果:手术时间为178.0±48.3min;术中出血量为590.0±76.4ml。随访6.6±3.2年(3~13年),在随访期内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失败等情况出现。末次随访时患者颈胸段后凸成角、NDI评分及JOA评分分别为10.2°±2.4°、11.4±3.6及17.6±2.4,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1例单纯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在术后6个月时手术切口窦道形成,再次行一期前路内固定取出、病灶扩大清除植骨融合和二期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随访5.5年结核治愈。其余44例患者在术后7.2±1.1个月获得融合。在伴有神经功能减退的38例患者中,29例(76%)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ASIA分级提高1~3级,9例分级无变化。结论:颈胸段脊柱结核患者在规律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根据患者颈胸段MRI矢状位上胸骨柄上缘切线与结核病灶的关系,对不同类型患者采用不同手术方式可完成彻底的病灶清除、固定及融合,中长期随访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