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针刺配合穴位按摩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国内外对脑性瘫痪(简称脑痪)的治疗手法很多,疗效各异。探讨针刺配合穴位按摩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恢复的治疗作用。方法:2001/1~2003/1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脑性瘫痪康复门诊或住院患儿264例,纳入标准:①性别不限;②患儿家长知情同意。③符合全国小儿脑性瘫痪座谈会标准,并伴有智力障碍。排除标准:其他病因致中枢性运动障碍者;单纯智力低下者。符合上述标准的128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按常规进行综合治疗,观察组则在其基础上按中医经络理论进行针刺及穴位按摩。针刺方法:主穴取四神聪,上肢穴取肩髑、肩贞、曲池等,下肢穴取风市、伏兔,足三里等。配穴:根据个案不同增加舌三针、耳三针、智三针等。按摩:采用节段性按摩法、异常姿势矫正法。疗程为2个月。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分别进行综合疗效评价(异常姿势改善;Milani运动发育评价;肌张力;智力;头颅CT)。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炎94%好于对照组75%,(x^2=6.723,P&;lt;0.05);治疗后发育对照组76.86&;#177;5.65.观察组83.67&;#177;7.3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5.284,P&;lt;0.01)。结论:针刺配合穴位按摩对脑性瘫痪患儿治疗效果是确切的。  相似文献   

2.
3.
背景:脑性瘫痪儿童骨盆控制能力差,目前治疗时间较长且效果不明显。目的:观察三维步态监控下针对性肌力训练对改善骨盆控制能力的疗效。方法:60例(≥2岁)痉挛型脑性瘫痪儿分为2组,治疗组在三维步态监控下骨盆肌肉针对性肌力训练结合手法治疗;对照组手法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分,Berg平衡评分、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结果与结论:摄像显示治疗组治疗后步态改善明显,运动能力明显提高,好于对照组。治疗前两组Berg平衡评分、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及粗大运动功能分级分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Berg平衡评分、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粗大运动功能分级分值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组治疗后Berg平衡评分、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1)。结果证实,三维步态监控下骨盆肌肉针对性肌力训练,结合手法治疗能有效改善患儿骨盆控制能力,从而提高脑性瘫痪儿童的步态及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4.
背景:寻找有效改善小儿脑性瘫痪(脑瘫)患儿独立步行能力的方法,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是目前脑瘫治疗的热点题目。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小儿脑瘫对运动功能改善的效果。设计:自身前后对照的研究。单位:中山市博爱医院康复科。对象:中山市博爱医院收治的92例脑瘫患儿。方法:92例患儿随机分为针刺组72例,予针刺治疗,对照组20例,口服脑复康,1粒/次,3次/d,3个月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患儿显效率的比较。②治疗后两组患儿主要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对92例脑瘫患儿研究结果表明:针刺组有效率79%,对照组有效率55%,针刺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4.74,P&;lt;0.05);3岁以下患儿,针刺组有效率为84%,对照组有效率5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r=5.12,P&;lt;0.05);大于3岁年龄,针刺组有效率57%,对照组有效率56%,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0.005,P&;gt;0.05)。针刺后患儿79%可翻身,62%可独坐,47%可膝爬,33%可独站,7%可独走。与针刺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x^2=14.5,11.1,16.2,10.2,5.17,P&;lt;0.05或P&;lt;0.01)。针刺组与对照组比较除独走项无差异外,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x^2=4.74,4.81,4.78,4.33,1.46,P&;lt;0.05)。结论:年龄越小,疗效越好,3岁前是脑瘫患儿针刺的最佳治疗时机;CT异常的脑瘫患儿其运动障碍明显高于CT无异常者,运动障碍多见于中央型萎缩,智力障碍和语言障碍多见于皮质型萎缩;针刺可尽早建立脑瘫患儿的主要运动功能,为脑瘫患儿独立行走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国内外对脑性瘫痪(简称脑痪)的治疗手法很多,疗效各异。探讨针刺配合穴位按摩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恢复的治疗作用。方法:2001/1~2003/1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脑性瘫痪康复门诊或住院患儿264例,纳入标准:①性别不限;②患儿家长知情同意。③符合全国小儿脑性瘫痪座谈会标准,并伴有智力障碍。排除标准:其他病因致中枢性运动障碍者;单纯智力低下者。符合上述标准的128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按常规进行综合治疗,观察组则在其基础上按中医经络理论进行针刺及穴位按摩。针刺方法:主穴取四神聪,上肢穴取肩、肩贞、曲池等,下肢穴取风市、伏兔、足三里等。配穴:根据个案不同增加舌三针、耳三针、智三针等。按摩:采用节段性按摩法、异常姿势矫正法。疗程为2个月。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分别进行综合疗效评价(异常姿势改善;Milani运动发育评价;肌张力;智力;头颅CT)。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炎94%好于对照组75%,(χ2=6.723,P<0.05);治疗后发育对照组76.86±5.65,观察组83.67±7.3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5.284,P<0.01)。结论:针刺配合穴位按摩对脑性瘫痪患儿治疗效果是确切的。骨偶  相似文献   

6.
脑性瘫痪是儿科的难治之症。根据头针为主、体外为辅的原则治疗小儿脑性瘫痪409例,总有效率为99.51%,取得明显的疗效。其疗效与年龄、疗程密切相关,年龄越小,效果越好;疗程越长,效果越佳。头针治疗能促进脑电活动和神经递质的分泌,代偿已变性或坏死的脑细胞功能,配合体针则能改善临床症状、体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功能训练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37 例脑瘫患儿,分为观察组(n=81)和对照组(n=56)。观察组采用电针疗法结合功能训练,对照组则单纯采用功能训练。3 个月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GMFM评分明显增加(P<0.01);观察组治疗后GMF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电针结合功能训练在改善脑瘫患儿GMFM方面明显优于单纯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8.
背景寻找有效改善小儿脑性瘫痪(脑瘫)患儿独立步行能力的方法,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是目前脑瘫治疗的热点题目.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小儿脑瘫对运动功能改善的效果.设计自身前后对照的研究.单位中山市博爱医院康复科.对象中山市博爱医院收治的92例脑瘫患儿.方法92例患儿随机分为针刺组72例,予针刺治疗,对照组20例,口服脑复康,1粒/次,3次/d,3个月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患儿显效率的比较.②治疗后两组患儿主要运动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对92例脑瘫患儿研究结果表明针刺组有效率79%,对照组有效率55%,针刺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4.74,P<0.05);3岁以下患儿,针刺组有效率为84%,对照组有效率5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5.12,P<0.05);大于3岁年龄,针刺组有效率57%,对照组有效率56%,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0.005,P>0.05).针刺后患儿79%可翻身,62%可独坐,47%可膝爬,33%可独站,7%可独走.与针刺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x2=14.5,11.1,16.2,10.2,5.17,P<0.05或P<0.01).针刺组与对照组比较除独走项无差异外,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x2=4.74,4.81,4.78,4.33,1.46,P<0.05).结论年龄越小,疗效越好,3岁前是脑瘫患儿针刺的最佳治疗时机;CT异常的脑瘫患儿其运动障碍明显高于CT无异常者,运动障碍多见于中央型萎缩,智力障碍和语言障碍多见于皮质型萎缩;针刺可尽早建立脑瘫患儿的主要运动功能,为脑瘫患儿独立行走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运动训练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予以针刺配合运动训练治疗;对照组予以运动训练治疗,采用Gesell发育量表(GDS)、粗大运动功能测定(GMFM)和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评分比较2组患儿的康复效果。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4周后观察组和对照组GDS、GMFM和MAS评分均有明显差异(P0.05或P0.0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GDS、MAS和GMFM评分均有有显著差异(P0.05),且观察组GDS及MAS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刺配合运动训练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较单一运动训练治疗有更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合并手功能障碍是致残的重要因素。依据中医经络理论,运用头针加体针的治疗方法,治疗了43例合并手功能障碍的脑瘫患儿,取得了86%的总有效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和推拿配合神经发育学疗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按照病例纳入标准,选择痉挛型脑瘫患儿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仅给予神经发育学疗法治疗,治疗组在神经发育学疗法的基础上,同时给予针刺和推拿治疗。两组患儿均连续治疗8周。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总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01),且治疗组的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改善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针刺和推拿配合神经发育学疗法能显著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且疗效高于单纯神经发育学疗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按摩治疗脑瘫合并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1例脑瘫合并吞咽障碍的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1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灸联合按摩治疗,对照组采用吞咽功能训练和吞咽治疗仪治疗.2组患儿疗程均为1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Sheppard的吞咽障碍调查问卷(DDS)、才藤荣一吞咽障碍7级评价方法和Kaup指数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前2组患儿的DDS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儿的DDS评分均有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才藤荣一吞咽障碍7级评价相互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才藤荣一吞咽障碍7级评价,两组患儿疗效相当(P>0.05);两组患儿总体疗效比较,治疗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0.32%,对照组为83.33%,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Kaup指数治疗组患儿的正常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配合按摩疗法与吞咽功能训练和吞咽治疗仪疗法均能有效地改善脑瘫患儿的吞咽功能,且针灸按摩疗法能很好地改善患儿的营养状况,提高其生存质量,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针刺疗法和吞咽协调在改善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吞咽障碍中的作用。方法将70例脑瘫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吞咽协调康复护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针刺疗法。比较两组患儿吞咽障碍和康复疗效的差异。结果两组患儿吞咽障碍和康复治疗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实施吞咽协调康复护理基础上采用针刺疗法,可有效改善患儿吞咽障碍,从而达到改善患儿营养状况的目的,促进了患儿的康复,提高了患儿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触发点针刺联合下肢机器人训练对痉挛型双瘫的脑瘫患儿腘绳肌痉挛改善的影响。方法:将70例痉挛型双瘫的脑瘫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5例,脱落1例)和对照组(35例,脱落3例)。两组均予康复治疗、传统针灸治疗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下肢机器人训练,每日1次,每周5次,连续治疗4周;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触发点针刺联合下肢机器人训练,每日1次,每周5次,连续治疗4周。治疗前、治疗四周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三维步态分析、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进行评定。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MAS评分下降,平均速度、步频提高,跨步长、步长提高,膝关节活动度提高,GMFM-D区、E区评分提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MAS评分、平均速度、步频、膝关节活动度、GMFM-D区、E区评分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触发点针刺联合下肢机器人训练有助于缓解脑瘫患儿腘绳肌痉挛,改善患儿步态及站立、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配合平衡发育训练在偏瘫型脑瘫尖足中的应用及其对患儿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偏瘫型脑瘫患儿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均给予平衡发育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最大背屈位足一小腿夹角、胫前肌最大收缩时肌电(EMG)幅值、粗大运动母表(GMFM-88)代表步行能力的E区对2组患儿进行评定。结果:经过12周治疗,2组患儿患侧的最大背屈值足小腿夹角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胫前肌最大收缩EMG值7支GMFM-88 E区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配合平衡发育训练能更好改善偏瘫型脑性瘫痪尖足步态,提高患儿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联合神经生长因子(NGF)穴位注射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脑功能及发育水平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4例痉挛型脑瘫患儿按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予以NGF穴位注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醒脑开窍针。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AKP、P、La C、θ波值均降低,β波值及GMFM、MDI、PDI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联合NGF穴位注射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能有效改善患儿脑功能,提高其运动及发育水平。  相似文献   

17.
头针治疗脑瘫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头针对脑瘫患儿的康复疗效。方法 5 6例患儿分为两组 :治疗组 2 8例 ,采用头针结合现代康复疗法 ;对照组 2 8例 ,采用单纯现代康复治疗 ,治疗前后进行ADL及运动功能评定。结果经 48天治疗后 ,治疗组ADL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1) ,治疗后两组间运动功能评分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头针对提高脑瘫患儿的ADL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探讨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对脑瘫患儿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将32例患儿随机分为机器人组和对照组,每组16例,均进行8周康复训练。所有患儿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机器人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分别在训练前和训练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中D区和E区评分进行评定。 结果:两组患儿各项指标在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过治疗后,对照组与机器人组患儿的GMFM D区评分分别为59.33±20.69,77.24±17.35;E区评分分别为:41.58±9.81,49.81±21.06,两组评分较治疗前都明显提高(P<0.01),且机器人组的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可显著提高脑瘫患儿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基于悬吊运动(sling exercise therapy,SET)系统骨盆稳定性训练法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儿童粗大运动能力的影响,提高痉挛型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的康复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18年1月—2019年6个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神经康复中心收治的72例痉挛型脑瘫(偏瘫和双瘫);随机分为SET组(n=36)和对照组(n=36),两组均给予综合康复训练,共6个月,SET组同时加用SET系统支持下的骨盆稳定性训练。治疗前(入院时)和治疗后(治疗后6个月)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功能测试(GMFM-88及D区,E区)、徒手肌力评定(MMT)、儿童平衡量表(PBS)、改良Ashworth量表(MA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对两组患儿进行评定。结果:SET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值组间GMFM-88评分相比(t=-5.31,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SET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值组间GMFM-D区(t=-9.085,P<0.01)和GMFM-E区(t=-6.239,P<0.01)评分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SET组与对照组治疗...  相似文献   

20.
吕楠  尚清  万凯  李靖婕  马彩云 《中国康复》2019,34(8):399-402
目的:观察太空衣对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2组,每组14例,对照组采用运动学分析评估及康复训练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太空衣治疗。在康复治疗3个月前后分别采用日常生活能力的 Barthel 指数、手功能分级系统评定(MACS)、日常生活能力和手功能。结果:治疗前2组的Barthel 指数、MACS评定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Barthel 指数评分与治疗前同组组内比较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Barthel 指数评分进行组间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 MACS评级均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变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8.57%、14.29%, P<0.05)。结论:运动学分析评估及康复训练方法配合太空衣能加强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手功能能力,提高脑瘫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