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3年我院收治的152例造血系统恶性疾病中,化疗期间有18例并发糖尿病,现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3年来住院的造血系统恶性疾病患者152例,其中18例化疗期间或化疗后并发糖尿病,发病率11.84%。 18例患者中,男14例,女4例,年龄25~76岁。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4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6例,何杰金氏病2例,淋巴瘤6例。糖尿病发生在造血系统恶性疾病确诊后半年至5年之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某院早产儿真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对该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18例早产儿真菌败血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例早产儿胎龄为27~36周,出生体重为1 050~3 100 g,其中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8例;均有广谱抗菌药物用药史,感染前均长时间静脉营养,10例机械通气,2例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临床表现以呼吸暂停、抽搐、喂养困难、反应差等为主;出现症状时间为出生后3 h~52 d。13例(72.22%)早产儿血白细胞(WBC)计数异常,12例(66.67%)血小板(PLT)100×109/L,18例(100.00%)C反应蛋白(CRP)均增高,平均CRP浓度为(41.90±26.77)mg/L。感染病原菌以假丝酵母菌属为主,共17例(94.44%),其中包括近平滑假丝酵母菌7例,白假丝酵母菌5例,白假丝酵母菌生物变种4例,无名假丝酵母菌1例。用氟康唑及两性霉素B治疗,15例治愈(83.33%),2例好转(11.11%),1例死亡(5.56%)。结论早产儿真菌败血症以假丝酵母菌感染为主,临床缺乏特异性表现,应严密观察具有高危因素的早产儿临床症状,定期检测血常规及CRP等指标,及时给予抗真菌药物治疗,有助于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真菌败血症17例回顾性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分析真菌败血症可能的一些相关因素,进一步探讨真菌败血症的防治措施。方法对1995~2004年间医院诊断的真菌败血症17例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真菌败血症占10年间医院所有诊断败血症的5.52%;17例患者中主要菌种为热带念珠菌和白色念珠菌,有6例患者局部病灶真菌培养阳性;气管切开机械通气(47.06%),留置尿管(41.18%)、留置静脉导管及体腔引流管(41.18%)、持续使用广谱抗菌药物(76.47%)、化疗(17.65%)、进入ICU治疗(29.41%)及粒细胞减少(29.41%)为可能相关因素;死亡率70.59%。结论非白色念珠菌属感染比例增多,中心静脉插管与深部真菌感染相关性可能更强,应早期开始经验性治疗,目前临床应用氟康唑抗真菌治疗剂量偏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病房早产儿真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高危因素、病原菌及药敏情况,指导临床防治。方法 分析本院NICU病房2012年5月-2015年5月早产儿临床资料,以同期住院早产儿为对照,总结真菌败血症的高危因素、病原分布、药敏结果等加以统计分析。结果 收治早产儿2 534例,经血培养确诊为真菌败血症23例,均为医院感染。其中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早产儿14例,超低出生体重(ELBW)早产儿5例。与同期住院早产儿比较,低出生体重儿、小胎龄、静脉置管及长期静脉营养是真菌败血症的高危因素;病原均为假丝酵母菌,其中近平滑假丝酵母菌16例(69.6%),白色念珠菌6例(26.1%),无名假丝酵母菌1例(4.3%),药敏试验均对氟康唑敏感。结论 极低及超低出生体重儿是院内感染真菌败血症的好发人群。病原菌以假丝酵母菌为主,对氟康唑普遍敏感。足疗程抗真菌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新生隐球菌脑膜炎(CNM)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6例CN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26例患者均有头痛,发热21例,脑膜刺激征阳性19例。涂片找到隐球菌24例,真菌培养阳性3例。首诊误诊12例。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5-氟胞嘧啶(5-Fc)治疗,治愈好转率81.82%(9/11);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治疗5例,治愈好转3例;两性霉素B联合5-Fc治疗3例,治愈好转2例;单用氟康唑治疗4例,治愈好转2例;3例未予抗真菌治疗者均病死。结论:新生隐球菌脑膜炎早期误诊率高,脑脊液涂片及真菌培养有利于确诊;两性霉素B、氟康唑、5-Fc是有效的治疗药物,且联合治疗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医院内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方法 对1999-2009年7例真菌败血症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 7例中,易感危险肉素以严重基础疾病(100.0%)、使用广谱抗菌药物(86.0%)、应用糖皮质激素(57.0%)最为突出;主要病原菌为假丝酵母菌属包括白色假丝酵母菌和非白色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克柔假丝酵母菌);病死率为86.0%.结论 败血症多发生在机体免疫功能降低的患者中,主要病原菌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和非白色假丝酵母菌,应早期开展经验性治疗,目前临床应用氟康唑抗真菌治疗剂量偏小. 相似文献
7.
造血系统恶性疾病医院深部真菌感染临床分析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目的 探讨造血系统恶性疾病患者医院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病原菌的分布、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对我院血液科1998年10月~2004年9月间,经微生物学检查证实的52例造血系统恶性疾病患者医院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资料,进行前瞻及回顾性研究。结果感染的部位依次为下呼吸道、胃肠道、泌尿道、血液等;临床表现多样性;病原菌分类前5位为白色念珠菌占57.14%,热带念珠菌21.43%,酵母菌和近平滑念珠菌各占7.14%,曲霉菌5.36%;单用制霉菌素、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治疗者,治愈23例,好转12例,恶化死亡17例(32.69%)。结论近年来,造血系统恶性疾病患者医院深部真菌感染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应警惕高危患者真菌感染的危险性;病原菌仍以白色念珠菌为主,但非白色念株菌的感染率逐渐增加,真菌感染的死亡率仍较高。 相似文献
8.
真菌败血症(fungal septicemia fungemie)是一种严重而危急的全身性真菌感染。本文对近几年诊治的37例真菌败血症作一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女23例,男14例,年龄最小9岁,最大84岁各1例,26岁~38岁4例,54岁~76岁31例均多住院患者。 1.2 流行病学资料全部患者有基础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4例,肾炎8例,大面积烧伤6例,糖尿病4例,肝硬化腹水3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2例,肺炎6例,脑出血2例,皮 相似文献
9.
严重烧伤并发导管败血症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总结出对导管败血症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 通过对病原学、插管静脉情况、插管深度和发病时间等临床资料的调查分析,找出了导管败血症的主要病因及对策。结果 导管败血症的感染菌种以G^-杆菌为主,G^ 球菌次之,83.33%的病原菌来自创面,因此应避免经烧伤创面静脉切开插管,并严格控制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和插管深度;一旦确诊或怀疑导管败血症,应立即拔管、取栓、切除感染静脉、投入敏感抗生素和加强营养支持等积极的治疗,仍可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结论 严重烧伤并发导管败血症,病势凶险,死亡率甚高,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采取积极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仍可防止其发生和控制病情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临床常见念珠菌对5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 总被引:27,自引:6,他引:21
目的检测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酮康唑、氟胞嘧啶和氟康唑的敏感性. 方法应用Etest法对 173株念珠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 结果 93株白色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酮康唑、氟胞嘧啶和氟康唑的耐药率依次为1.1%、10.8%、5.4%、2.2%和5.4%;31株光滑念珠菌对上述5种抗真菌药的耐药率依次为6.5%、54.8%、22.5%、3.2%和16.2%;24株热带念珠菌对上述5种抗真菌药的耐药率依次为12.5%、12.5%、4.2%、4.2%和4.2%;12 株克柔念珠菌对上述5种抗真菌药的耐药率依次为16.7%、33.3%、8.3%、16.7%和33.3%;4株近平滑念珠菌对上述5种抗真菌药的耐药率依次为0、25.0%、0、0和25.0%. 结论念珠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率,非白色念珠菌较白色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高. 相似文献
11.
危重病患者获得性真菌血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9
目的 研究危重病患者获得性真菌血症的发生特点及其防治策略。方法 收集近3年来上海长征医院综合性ICU住院患者获得性真菌血症5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4例患者血微生物培养共获得真菌菌株60株,念株菌是主要病原体,占86.7%;6例(11.1%)为两种真菌混合感染,22例(40.7%)伴随细菌血症;总病死率68.5%,真菌血症相关病死率治疗组28.9%,未治疗组88.9%,两组比较x^2=11.268,P<0.01;两性霉素B及氟康唑治疗有效率分别为68.8%和70.8%,两者联合治疗有效率为80.0%。结论 真菌感染已成为ICU内危重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消除易患因素、重视真菌感染的监测、及时合理地抗真菌治疗是降低危重病患者获得性真菌感染发病率及病死率的重要措施;康唑及两性霉素B仍是目前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2.
恶性肿瘤患者并发医院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目的 分析并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并发深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防治对策。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分析 2 5 1例恶性肿瘤患者并发医院真菌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 2 16 0例恶性肿瘤患者并发医院真菌感染 2 5 1例 ,感染率占 11.6 % ;感染部位以口腔及上呼吸道为主占 39.4 % ;其次是肺占 2 3.1% ;真菌类型主要是白色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 ;主要易感因素有患者的年龄、癌症的分期、反复放化疗、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应用免疫增强剂的患者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未用组 (P <0 .0 5 )。结论 减少易感因素、提高机体免疫力、及时诊断和治疗是减少恶性肿瘤并发医院真菌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马焱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23):3198-3199
目的 分析并探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并发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防治对策.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19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并发真菌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 213例恶性肿瘤患者并发真菌感染19例,感染率占8.92%;感染部位以生殖道感染为主占68.42%;其次是口腔感染占21.05%;真菌类型主要是白色假丝酵母菌和光滑假丝酵母菌.结论 减少易感因素、提高机体免疫力、及时诊断和治疗是减少恶性肿瘤并发真菌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肾病患者无症状尿路感染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常见肾病患者无症状尿路感染、影响因素、菌谱特点及治疗。方法 对383例肾病患者进行清洁中段尿细菌培养,对无症状性菌尿(ABU)进行菌群鉴定及药物敏感分析,并予以抗菌治疗3d~2周。结果 ABU的发生率10.71%,院医感染占36.59%;影响因素有肾病类型及是否应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94.00%),其中以大肠埃希菌为优势菌群,其次为产碱菌属、奇异变形菌及产气肠杆菌;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庆大霉素及诺氟沙星等耐药率较高;ABU治愈率达95.83%。结论 ABU在肾病患者中并不少见,是肾病复发的重要因素,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耐药率高,其彻底有效治疗可提高肾病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切口感染临床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0,他引:16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 方法对16例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92例恶性肿瘤患者中有16例发生切口感染,感染率为17.39%. 结论恶性肿瘤患者易发生切口感染,针对各种相关因素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减少切口感染.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与抗真菌药物在恶性血液病合并真菌感染中的价值。方法 对合并真菌感染的恶性血液病患者在氟康唑治疗的同时,随机分为加G-CSF(2.5~5μg/kg)和不加GCSF两组。结果 氟康唑加G-CSF治疗的患者有效率为89.1%,对照组为62.8%(P〈0.05),中性粒细胞恢复程度,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CSF可加速中性粒细胞恢复,与抗真菌药物协同可提高其抗菌疗效,是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真菌感染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恶性肿瘤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6,自引:10,他引:36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并发医院感染特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调查我院近3年收治的恶性肿瘤(包括恶性血液病)并发医院感染的128例患者的基本情况。细菌培养结果及抗感染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 恶性肿瘤患者医院感染多见于急性白内病,肺癌,好发部位为呼吸道,血液、口腔、泌尿道等,导致感染的病原菌以G^-菌为主占47.2%,G^-菌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泰能)、阿米卡星较敏感,G^ 菌对万古霉素,环丙沙星较敏感。结论 恶性肿瘤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多见于条件致病菌,耐药率较高,积极控制原发病,预防化,放疗所致的白细胞下降,有利于医院感染的防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