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头孢哌酮/舒巴坦与米诺环素、头孢哌酮/舒巴坦与左氧氟沙星联合用药,对110株临床分离的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体外抗菌效应。方法采用棋盘法设计,琼脂稀释法测定不同浓度组合的抗菌药物对110株临床分离的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最低抑菌浓度,并计算部分抑菌浓度(FIC)指数判定联合效应。结果头孢哌酮/舒巴坦与米诺环素联用后,其MIC50显著降低,FIC指数分布:FIC≤0.5占53%,0.52为0;头孢哌酮/舒巴坦与左氧氟沙星联用后,其MIC50显著降低,FIC指数分布:FIC≤0.5占59%,0.52为0。结论头孢哌酮/舒巴坦无论是与米诺环素还是与左氧氟沙星联用,对多药耐药的鲍氏不动杆菌表现为协同作用和相加作用,并以协同作用为主,无关作用较少,无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磷霉素(FOS)与4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联合应用,以增强临床分离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XDRAB)体外抗菌活性。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XDRAB 50株,采用微量肉汤法和棋盘法测定FOS与左氧氟沙星、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及头孢哌酮/舒巴坦4种常用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计算其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用扫描电镜对比观察药物单用和联用时细菌形态变化。结果 4种抗菌药物与FOS联合使用在体外对XDRAB抗菌活性较单用增强,FOS联用美罗培南FIC值显示协同与相加作用分别占32%和46%;FOS联用左氧氟沙星(LVX)占58%和26%;FOS联用头孢哌酮/舒巴坦(CFS)占32%和54%;FOS联用阿米卡星(AMK)则占44%和38%;FIC值显示FOS与4种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协同与相加作用约占80%;扫描电镜观察到1/4MIC浓度的FOS单用时,细菌肿胀变形,而与其他4种抗菌药物1/4MIC联用时,细菌变形坏死。结论联合使用FOS能增强左氧氟沙星、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及头孢哌酮/舒巴坦4种抗菌药物对XDRAB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多黏菌素B与美罗培南联合用药,对110株临床分离的多药耐药的鲍氏不动杆菌的体外抗菌效应.方法 采用棋盘法设计,琼脂稀释法测定不同浓度组合的抗菌药物,对110株临床分离的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最低抑菌浓度(MIC),并计算FIC指数,判定联合效应;FIC≤0.5μg/ml为协同作用,0.5μg/ml<FIC≤1为相加作用,1<FIC≤2μg/ml为无关作用,MIC>2为拮抗作用.结果 美罗培南与多黏菌素B联用后,其MIC50显著降低;部分抑菌指数(FIC)分布:FIC≤0.5μg/ml具有协同作用占92%;0.5 μg/ml<FIC≤1相加作用占8%;1<FIC≤2μg/ml和MIC>2 μg/ml无关作用和拮抗作用为0.结论 结果表明两药联用,对多药耐药的鲍氏不动杆菌表现为协同作用和相加作用,并以协同作用为主,无无关和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舒巴坦与米诺环素联合使用,对临床分离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体外抗菌效应.方法 棋盘法设计,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不同浓度组合的抗菌药物对110株临床分离的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计算部分抑菌浓度(FIC)指数,以判定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的效应.结果 舒巴坦与米诺环素联合使用后,MIG50显著降低,联合抗菌效应为:协同效应占22%,累加效应占74%,无关效应占5%,无拮抗效应.结论 舒巴坦与米诺环素联合使用对多药耐药的鲍氏不动杆菌表现为协同和累加作用,并以累加作用为主,无关作用较少,无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美罗培南(MER)与米诺环素(MIN)及头孢哌酮/舒巴坦(CFS),用临床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CRAB)的体外联合抗菌效应.方法 采用棋盘法设计,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对60株临床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计算抑菌指数(FIC)判断联合效应.结果 美罗培南与头孢哌酮/舒巴坦联用后,FIC≤0.5的占28.3%、0.5~1的占53.4%、1~2的占18.3%、FIC>2的为0;美罗培南与米诺环素联用后,FIC≤0.5的占10.0%、0.5~1的占75.0%、1~2的占15.0%、FIC>2的为0;上述药物组合联用后,各药的MIC50与MIC90明显降低,浓度-累积抑菌百分率曲线左移.结论 美罗培南与米诺环素及头孢哌酮/舒巴坦联用,对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体外联合抗菌效应主要表现为协同和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舒巴坦/亚胺培南、舒巴坦/美罗培南、舒巴坦/米诺环素、舒巴坦/利福平对临床分离自呼吸道感染的105株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体外抗菌效应,为临床联合用药提供治疗依据。方法采用棋盘法设计,琼脂稀释法测定不同浓度组合的抗菌药物对105株临床分离的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最低抑菌浓度(MIC),并计算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判定联合效应。结果舒巴坦/亚胺培南、舒巴坦/美罗培南、舒巴坦/米诺环素、舒巴坦/利福平联用后,其MIC50和MIC90降低,联合效应主要表现为相加作用,无拮抗作用,与亚胺培南联用后,相加作用最高86.41%,其次是与美罗培南联用76.19%;部分菌株显示协同作用,其中与米诺环素联用协同作用最高20.19%,其次是与美罗培南联用17.14%。结论舒巴坦与亚胺培南或美罗培南或米诺环素或利福平联用后主要表现为协同和相加作用,对于严重的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感染,可采用高剂量的舒巴坦联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几种药物对临床分离的鲍氏不动杆菌最低抑菌浓度(MIC)及其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为临床资料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2年4月-2012年6月收集医院临床分离的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30株,用琼脂倍比稀释法定量分析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结果 30株鲍氏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对头孢他啶、哌拉西林、阿米卡星的耐药株数为29株,耐药率均为96.6%,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美罗培南的耐药株数为26株,耐药率均为86.7%,对哌拉西林/舒巴坦的耐药株数为28株,耐药率为93.9%;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株数为19株,耐药率为63.6%;30株鲍氏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均具有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且形成试验均为强阳性。结论该30株鲍氏不动杆菌均为多药耐药菌,且均具有较强的生物膜形成能力。  相似文献   

8.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体外联合药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头孢哌酮/舒巴坦与左氧氟沙星(组1)、多黏菌素B与利福平(组2)联合应用,对43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抗菌效应。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单独应用和最佳组合效应时的MIC值,计算部分抑菌浓度(FIC)指数,判定联合抑菌效应。结果头孢哌酮/舒巴坦与左氧氟沙星、多黏菌素B与利福平联合应用后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均有显著降低(P<0.01),根据FIC指数分布,表现协同作用的分别为65.1%和93.0%;相加作用的分别为32.6%和7.0%;无关作用的分别为2.3%和0;无拮抗作用。结论头孢哌酮/舒巴坦与左氧氟沙星、多黏菌素B与利福平联合应用,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抗菌作用以协同和相加为主,特别是多黏菌素B与利福平联合应用显示了良好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比阿培南联合用药对铜绿假单胞菌(PAE)和鲍氏不动杆菌(ABA)的药敏结果,探讨比阿培南在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的最佳应用方法。方法常规培养分离PAE和ABA,K-B纸片法常规药敏,包括测定比阿培南联合舒巴坦、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和磷霉素联合药敏;采用棋盘法设计,测定上述联合对指定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计算部分抑菌浓度(FIC)指数;测定指定ABA的比阿培南联合阿米卡星、舒巴坦的杀菌曲线。结果 33.3%PAE对比阿培南及阿米卡星不敏感,对舒巴坦不敏感率(耐药+中介/总数)达100.0%;ABA对比阿培南及阿米卡星的不敏感率达87.5%,对舒巴坦不敏感率为77.1%;PAE中,比阿培南与环丙沙星的协同率最低,与磷霉素的协同率最高;在ABA中,比阿培南与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均无协同作用,与舒巴坦的协同率最高;指定PAE及ABA各4株,经FIC指数测定,比阿培南与舒巴坦的协同作用均达100.0%;杀菌曲线再次提示比阿培南与舒巴坦联合为协同作用,但与阿米卡星联合为无关。结论比阿培南体外联合舒巴坦抗PAE及ABA的协同作用最常见,与阿米卡星或环丙沙星联合多表现为无关作用,与以往主要基于敏感菌的联合用药结论不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现状及其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特性,为抗菌药物的选用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7-2011年每年1-5月分离的鲍氏不动杆菌临床分布情况;应用VITEK-60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检测鲍氏不动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琼脂稀释法检测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603株鲍氏不动杆菌主要来源于呼吸道标本,占90.4%,且主要集中于几个重症监护病区,占70.3%;除头孢哌酮/舒巴坦外,鲍氏不动杆菌对其他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率均>60.0%,而头孢哌酮/舒巴坦非耐药株中,近年来处于中介的比例>50.0%.结论 鲍氏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的标本来源和病区分布均有明显集中趋势,其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严重,头孢哌酮/舒巴坦非耐药株的MIC值明显增高,需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MDR-ABA)的产酶状况和耐药性以及抗菌药物的体外联合抗菌活性,为临床治疗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提供联合用药的试验依据.方法 常规培养分离细菌,应用VITEK-2全自动细菌分析仪鉴定细菌,常规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和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采用琼脂倍比稀释法,按CLSI规定标准进行.结果 从临床感染的标本中分离出96株鲍氏不动杆菌,MDR-ABA占18.75%;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MDR-ABA占83.3%,产AmpC酶的MDR-ABA占5.5%,美罗培南与亚胺培南MIC比值≥1占44.5%;美罗培南与阿米卡星联合抑菌指数(FIC)<2的占77.78%.结论 MDR-ABA的产酶率和耐药性极其严重,临床对MDR-ABA引起的感染应慎用碳青酶烯类药物(如亚胺培南或美罗培南等),可使用含酶抑制剂复合药物(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阿米卡星或米诺环素及多黏菌素B等联合治疗,以防耐药株的产生和医院感染的扩散,并注意消毒与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头孢吡肟与舒巴坦对临床分离耐碳青酶烯类不动杆菌属病原菌的体外联合抗菌效应。方法采用棋盘法设计,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不同浓度组合的抗菌药物对24株临床分离的耐碳青酶烯类不动杆菌属病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计算抑菌指数(FIC指数)判定联合效应。结果头孢吡肟与舒巴坦联合应用后,其MIC5。明显降低,FIC指数≤0.5占33.3%,0.5〈FIC≤1,占62.5%,1〈FIC≤2占4.2%,FIC〉2为0。结论头孢吡肟与舒巴坦联合用药对临床分离耐碳青酶烯类不动杆菌属体外联合抗菌效应主要表现为协同和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4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对鲍氏不动杆菌耐药突变株的选择能力,比较其防耐药变异能力。方法肉汤法富集1010CFU/ml鲍氏不动杆菌和34株临床分离菌,采用平板稀释法对加替沙星、左氧氟沙星、帕珠沙星和环丙沙星对鲍氏不动杆菌的MIC99、暂定防耐药变异浓度及防耐药变异浓度(MPC)进行测定。结果加替沙星、左氧氟沙星、帕珠沙星、环丙沙星对鲍氏不动杆菌的MPC分别为1.2、2.8、5.6和12.8μg/ml;细菌耐药选择指数分别为3.4、4、8和16μg/ml;加替沙星、左氧氟沙星、帕珠沙星和环丙沙星对34株鲍氏不动杆菌临床分离菌MPC值分别为0.5、1、8和4μg/ml,选择指数分别为4、4、8和8μg/ml。结论加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限制鲍氏不动杆菌耐药突变菌株的选择能力强于环丙沙星和帕珠沙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阿魏酸对鲍曼不动杆菌喹诺酮类抗生素抗菌活性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及友邻医院临床分离的30株鲍曼不动杆菌,测定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和氟罗沙星三种喹诺酮类抗生素单用及联合阿魏酸对鲍曼不动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MIC90、防耐药突变浓度(MPC)、MPC90、细菌耐药选择质数(SI)及联合抑菌浓度(FIC)的值。结果:(1)分析发现,鲍曼不动杆菌对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氟罗沙星耐药率为66.67%(20/30)、73.33%(22/30)、60%(18/30),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氟罗沙星对鲍曼不动杆菌MIC90分别为8.00 mg/L、7.00 mg/L和5.00 mg/L,MPC90依次为85.03 mg/L、80.63 mg/L和36.59 mg/L,三种抗生素SI依次为20.65、11.53及6.21。(2)加用阿魏酸后,鲍曼不动杆菌对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氟罗沙星耐药率分别为16.67%(5/60)、13.33%(4/30)及6.67%(2/30),MIC90依次为2.00 mg/L、2.00 mg/L及1.00 mg/L,MPC90依次为14.30 mg/L、...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老年患者多耐药和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进行体外联合药敏试验,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对2012年1月-2013年12月114株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进行体外联合药敏试验,联合方案共3种:头孢哌酮/舒巴坦(SCF)+多黏菌素E(PE)、多黏菌素E+美罗培南(MEM)、米诺环素(MH)+多黏菌素E,计算抑菌浓度(FIC)指数判断联用效果。结果 SCF和PE联合,94.7%表现为协同或相加,以相加为主;PE和MEM联合,99.1%表现为协同或相加,其中约40.0%为协同;PE和MH联合,99.1%表现为协同或相加,以协同作用为主,所有组合均无拮抗作用。结论 PE与SCF、MEM、MH体外联合应用效果显著,联用能有效降低单药最低抑菌浓度(MIC)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利福平联合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对患者呼吸道标本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体外抗菌效应,为临床联合用药提供治疗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2年12月11所医院临床患者送检的105株耐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鲍氏不动杆菌,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不同浓度组合的抗菌药物最低抑菌浓度,并计算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I)判定联合效应。结果利福平联合亚胺培南、利福平联合美罗培南联用后,其MIC50和MIC90降低,联合效应主要表现为相加作用,无拮抗作用,与亚胺培南联用后,相加作用为72.64%高于与美罗培南联用52.83%;部分菌株显示协同作用,其中与亚胺培南联用协同作用为3.77%,与美罗培南联用协同作用5.66%。结论利福平与亚胺培南或美罗培南联用后主要表现为相加作用,部分为协同作用,对于严重的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可采用利福平和亚胺培南或美罗培南联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鲍氏不动杆菌烧伤患者分离株的AmpC酶分布情况.方法 测定20株分离自烧伤科的鲍氏不动杆菌对20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PCR方法进行了染色体型(ADC)和质粒型(DHA)2种AmpC酶基因检测,并对部分阳性产物进行基因测序.结果 20株鲍氏不动杆菌烧伤患者分离株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率除左氧氟沙星和头孢哌酮/舒巴坦外均>85%,PCR检测ADC基因19株(95%)呈阳性,而DHA基因均为阴性;部分ADC阳性产物经测序比对与ADC基因EF546445相同.结论 鲍氏不动杆菌烧伤分离株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多药耐药非常严重,染色体型AmpC酶ADC在鲍氏不动杆菌烧伤患者分离株中流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为临床预防治疗鲍氏不动杆菌感染与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2年12月鲍氏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进行鉴定药敏,采用WHONT5.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年中共分离鲍氏不动杆菌2 442株,其中2009年分离出770株占31.5%、2010年602株占24.7%、2011年413株占16.9%、2012年657株占26.9%;4年鲍氏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总耐药率,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为10.7%、头孢他啶为14.0%、美罗培南为21.9%、头孢吡肟为21.9%、氨苄西林/舒巴坦为22.1%、亚胺培南为25.4%、哌拉西林为26.3%,对其他类抗菌药物的总耐药率以左氧氟沙星最低为3.0%,其次为环丙沙星8.8%、阿米卡星12.5%和妥布霉素16.3%。结论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分离菌中鲍氏不动杆菌占据重要地位,针对鲍氏不动杆菌耐药率,建议选择β-内酰胺类药物时可选用含酶抑制剂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复合制剂,选择其他类抗菌药物时可选用左氧氟沙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不同浓度美罗培南对临床分离的鲍氏不动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7年9月-2020年9月海南省老年病医院肺部感染患者临床样本分离的鲍氏不动杆菌25株,采用琼脂倍比稀释法检测美罗培南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分别以不添加美罗培南(空白)及美罗培南1/4 MIC、1/2 MIC、MIC和MBC绘制鲍氏不动杆菌生长曲线,采用结晶紫半染法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检测鲍氏不动杆菌生物膜形成的能力,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生物膜形成相关调控基因的表达。结果 鲍氏不动杆菌对美罗培南的MIC为2μg/ml, MBC为32μg/ml。24 h的生长周期中,随着给药浓度的增加,对鲍氏不动杆菌生长的抑制作用增强。与空白组比较,1/2 MIC、MIC及MBC组各孔OD_(570nm)值降低,且随药物浓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P<0.05)。各组绿色荧光均呈先增强、后减弱的变化趋势,空白组和MBC组分别在24 h和48 h时绿色荧光最强。与空白组比较,1/2 MIC、MIC及MBC组鲍氏不动杆菌bap、filA及pbp-1a基因相对表达量均降低,且随药物浓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P<0.05)。结论 美罗培南对鲍氏不动杆菌的生长和生物膜的形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能与下调bap、filA及pbp-1a基因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鲍氏不动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与外排泵adeA基因表达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琼脂两倍稀释法检测鲍氏不动杆菌对17种常用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PCR法扩增外排泵编码基因adeA;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adeA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药敏结果显示,耐药率最高的是亚胺培南,其次是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分别为92.9%、78.8%,临床常用的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吡肟、阿米卡星、氧氟沙星及环丙沙星耐药率均>50.0%;氨曲南、哌拉西林、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等抗菌药耐药率相对较低;85株鲍氏不动杆菌中有多药耐药株52株,占61.2%;adeA基因的检出阳性率为81.2%,实时定量RT-PCR结果显示,多药耐药菌株adeA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敏感菌株,其中3株相对表达量为敏感菌株平均表达水平>20倍。结论临床分离的鲍氏不动杆菌株耐药情况严重,其主动外排系统adeA基因表达增强在多药耐药性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