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研究梗阻性黄疸患者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PTCD)术后发生胆道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0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120例梗阻性黄疸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PTCD治疗,观察比较并分析患者术后发生胆道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120例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发生胆道感染22例,感染率18.33%;对120例梗阻性黄疸患者基本资料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年龄、术前黄疸天数、术前卡氏评分(KPS)、引流量、术前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等生化指标与术后出现胆道感染密切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术前黄疸天数过长、术前ALP指标水平过高是造成术后胆道感染的危险因素,术后引流良好是术后胆道感染的保护因素;性别、梗阻部位及引流方法均不影响术后胆道感染的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胆道感染的相关因素包括年龄、术前黄疸天数、术前KPS评分、引流量、术前ALT、ALP、TBIL等,其中造成术后胆道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术前黄疸天数过长、术前ALP指标水平过高,有效的引流能够促进手术的顺利实施,继而降低术后胆道感染发生率,属于术后胆道感染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梗阻性黄疸患者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PTCD)术后发生胆道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0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120例梗阻性黄疸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PTCD治疗,观察比较并分析患者术后发生胆道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120例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发生胆道感染22例,感染率18.33%;对120例梗阻性黄疸患者基本资料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年龄、术前黄疸天数、术前卡氏评分(KPS)、引流量、术前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等生化指标与术后出现胆道感染密切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术前黄疸天数过长、术前ALP指标水平过高是造成术后胆道感染的危险因素,术后引流良好是术后胆道感染的保护因素;性别、梗阻部位及引流方法均不影响术后胆道感染的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胆道感染的相关因素包括年龄、术前黄疸天数、术前KPS评分、引流量、术前ALT、ALP、TBIL等,其中造成术后胆道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术前黄疸天数过长、术前ALP指标水平过高,有效的引流能够促进手术的顺利实施,继而降低术后胆道感染发生率,属于术后胆道感染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皮经肝胆道引流(PTCD)术后胆道感染的相关因素,为更好的预防和控制术后胆道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09年2月-2012年11月医院因梗阻性黄疸接受PTCD术的患者共66例,回顾性分析手术前后临床以及实验室指标,采用单因素分析对影响术后胆道感染因素进行总结,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6例接受PTCD手术患者中术后发生胆道感染16例,感染率为24.2%;通过对手术前后各项指标监测,结果发现患者术后胆道感染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年龄>70岁、术前黄疸天数>15d、术前有胆道感染以及术前生活质量评分、引流方式、每日平均引流量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实施PTCD术的过程中加强术后胆道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意义重大,具体要做好术后的平均引流量、引流方式、术前黄疸天数等影响因素的监测和控制,消除和控制感染的影响因子,从而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率,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采取介入治疗的梗阻性黄疸患者并发胆道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7年12月于医院行介入治疗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218例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感染的情况,对患者性别、年龄,术式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归纳介入治疗梗阻性黄疸患者胆道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术后发生胆道感染患者33例,感染率为15.14%,20例患者的胆汁样本中检出病原菌,检出率为60.61%,共培养分离病原菌2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6株占64.00%,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革兰阳性菌9株占36.00%,为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及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支架植入的梗阻性黄疸患者的术后胆道感染率分别为13.48%、15.85%和17.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9)。胆道感染史、术前黄疸天数、术后胆汁引流是介入治疗梗阻性黄疸患者胆道感染的影响因素(P<0.001)。结论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术后胆道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应对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价和有效地干预,以达到降低术后感染、确保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梗阻性黄疸患者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后胆道感染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降低感染率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5年2月在医院行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的140例梗阻性黄疸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行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后发生胆道感染的易感因素,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 140例梗阻性黄疸患者行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后发生胆道感染36例,感染率25.71%;单因素分析显示,高位胆道梗阻、胆道再狭窄及胆道外引流管留置时间长的患者发生胆道感染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分析显示,梗阻的位置、胆管再狭窄以及外引流管的留置时间,是行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后胆道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胆道感染为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属于内源性感染,及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及减少胆汁异常引流,保持胆道引流畅通,可降低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后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梗阻性黄疸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后胆道感染病原菌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7年9月—2019年9月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治疗的梗阻性黄疸患者400例,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胆道感染分为感染组63例与无感染组337例.分析导致感染的病原菌情况,以及影响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63例术后感染患者共分离出71株病原菌,包括革兰阴性菌53株、革兰阳性菌13株、真菌5株.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性别、体质量指数、梗阻部位、术前总胆红素、引流方式和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年龄、合并基础疾病、术前黄疸时间、术前谷丙转氨酶和引流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合并基础疾病、术前黄疸时间>14 d、术前谷丙转氨酶>150 U/L和引流量≤300 mL/d为影响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后胆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后胆道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影响患者术后感染的因素较多,应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以避免术后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PTCD)在阻塞性黄疸患者外科围手术期的应用价值. [方法]胆塞性性黄疸112例患者,在外科术前均行了经皮肝穿胆汁引流术,其中34例在PTCD术中行胆道活检术.对阻塞性黄疸患者外科围手术期行PTCD原因和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所有病例一次全部成功,无气胸、内出血、感染加重,胆瘘及引流管脱落等并发症.46例急性脓性胆管炎通过胆汁引流+抗炎治疗,1~2周感染控制.30例直接胆红素大于300(132±172)μmol/L的病例经胆汁内外引流1~2周,黄疸下降明显,肝功能改善.34例在PTCD术中行胆道活检,明确梗阻原因及部位;本组病例外科围手术期经PTCD处理后手术得以顺利实施,未出现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病例.[结论]梗阻性黄疸外科围手术期经PTCD处理不仅可提高患者对外科手术的耐受性,降低外科术后并发症、死亡率的发生;而且能明确梗阻部位和病因,对外科手术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经皮肝胆管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PTCD),是一种传统的胆汁引流法,主要是能减轻/缓解梗阻性黄疸症状,而且有助于肝细胞功能的恢复,可用于重症梗阻性黄疽的术前准备,恶性肿瘤的姑息性治疗,重症急性胆道感染的急诊非手术治疗[1].近年来,PTCD已成为临床上缓解恶性胆管梗阻病人的有效姑息治疗方法,是当前胆道外科的一项重要治疗技术[2].PTCD成败和实现疗效的重要一环是术后护理,本文收集我院2007~2009年23例PTCD治疗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超声联合X线引导经皮经肝胆道置管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atheter drainage,PTCD)在梗阻性黄疸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65例梗阻性黄疸患者,在超声引导联合X线透视下行经皮肝胆道置管外引流术或内置支架术.结果 65例患者中,置管引流51例,行胆道内置支架11例,放弃置管2例.62例手术成功患者术后胆红素和谷丙转氨酶显著下降(P<0.001),8例经PTCD治疗后再行肿瘤根治手术,10例行胆道内置支架术后胆汁少量出血,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超声和X线联合引导PTCD治疗梗阻性黄疸,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术后胆道感染危险因素及可溶性CD14亚型(sCD14-ST)诊断价值分析。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20年3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外科行PTCD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19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术后是否发生胆道感染分为感染组(n=80)及未感染组(n=112)。检测所有患者术前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和sCD14-ST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三指标对于PTCD术后胆道感染的诊断价值,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TCD术后胆道感染危险因素。结果感染组患者整体sCD14-ST、CRP和PCT水平均高于未感染组(P<0.05),且随着感染严重程度的加重,sCD14-ST、CRP、PCT水平逐渐升高;ROC分析结果表明,血清sCD14-ST、CRP、PCT对于PTCD术后胆道感染诊断价值的Cut-off值分别为33.57 ng/ml、11.38 mg/L、0.57 ng/ml,其中sCD14-ST曲线下面积最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60岁、术前CONUT评分≥2、有胆道手术史、术前三指标(CRP、PCT和sCD14-ST)水平是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PTCD术后胆道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恶性梗阻性黄疸PTCD术后胆道感染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术前CONUT评分≥2、既往胆道手术史、术前CRP、PCT和sCD14-ST指标水平等,应进行针对性预防,sCD14-ST对于判断感染严重程度具有一定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PTCD)在恶性梗阻性黄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透视下对108例恶性梗阻黄疸行PTCD,并观察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08例均穿刺成功,术后患者血清胆红素和转氨酶较术前显著下降,全身情况改善。并发症发生率5.6%,包括:胆汁外漏1例,休克2例,引流管移位1例,脱落2例。[结论]PTCD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安全和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联合胆道内金属支架置入作为一种姑息性方法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价值。方法2005年1~12月,行PTCD治疗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76例。穿刺肝左叶胆管46例,肝右叶胆管36例,同时穿刺6例。减黄3d后,经引流管行常规胆道造影,30例维持原PTCD外引流,6例改为内外引流,40例置入镍钛形状记忆合金支架并维持PTCD外引流,其中5例行左右肝管双支架同时置入,2例因导丝通过狭窄段困难,于3d后重试,成功置入支架。结果1例因胆道大出血于术后8d死亡,余75例患者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有39例下降明显,33例呈不同程度的下降,3例仍呈上升趋势。72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2例患者在皮肤瘙痒、厌食、皮肤黄疸及尿液颜色方面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3例患者无改善,甚至加重。12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8%,有6例发生两种或两种以上并发症。随访至2006年4月,有54例患者死亡,排除因术后严重并发症短期死亡1例,平均生存时间为7.6个月,单纯PTCD患者为5.8个月,联合胆道支架置入患者为9.5个月。结论PTCD联合胆道内金属支架置入作为一种微创介入治疗技术,安全性高,可有效解除恶性胆道梗阻,对于无手术机会且未合并肝细胞性黄疸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姑息性减黄手段。在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间两方面,联合胆道支架置入患者均优于单纯PTCD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联合胆道内金属支架置入作为一种姑息性方法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价值.方法 2005年1~12月,行PTCD治疗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76例.穿刺肝左叶胆管46例,肝右叶胆管36例,同时穿刺6例.减黄3 d后,经引流管行常规胆道造影,30例维持原PTCD外引流,6例改为内外引流,40例置人镍钛形状记忆合金支架并维持PTCD外引流,其中5例行左右肝管双支架同时置入,2例因导丝通过狭窄段困难,于3 d后重试,成功置入支架.结果 1例因胆道大出血于术后8 d死亡,余75例患者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有39例下降明显,33例呈不同程度的下降,3例仍呈上升趋势.72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2例患者在皮肤瘙痒、厌食、皮肤黄疸及尿液颜色方面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3例患者无改善,甚至加重.12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8%,有6例发生两种或两种以上并发症.随访至2006年4月,有54例患者死亡,排除因术后严重并发症短期死亡1例,平均生存时间为7.6个月,单纯PTCD患者为5.8个月,联合胆道支架置入患者为9.5个月.结论 PTCD联合胆道内金属支架置入作为一种微创介入治疗技术,安全性高,可有效解除恶性胆道梗阻,对于无手术机会且未合并肝细胞性黄疸的恶性梗阻性黄疽患者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姑息性减黄手段.在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间两方面,联合胆道支架置入患者均优于单纯PTCD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的护理措施。方法对20例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实施PTCD治疗并配合适当的术前、术中、术后有效的护理及术后临床效果观察。结果2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20例患者黄疸均减退,术后均末发生严重并发症,仅1例患者发生导管堵塞,经及时处理后导管引流畅通。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保证患者配合手术,避免和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极大程度上延长了生存期。  相似文献   

15.
李庆华  于秀娟 《现代养生》2014,(24):151-151
目的:讨经皮肝穿胆管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PTCD)的护理方法。方法:对33例接受PTCD治疗的患者实施术前、术后的密切观察,及时处理并发症。结果:33例患者黄疸明显减退,腹胀缓解,肝功能改善,食欲提高,7例患者黄疸减退较慢,无严重并发症产生。结论:PTCD的优点有操作简单方便、创伤小、疗效明显等特点,使用这种方法可以解除因胆管癌引起的胆道梗阻,减轻黄疸和纠正肝功能以及改善全身情况,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姑息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103例梗阻性黄疸的手术治疗结果,全部病例入院后均通过PTC确诊,其中45例行PTCD治疗后手术,另58例直接手术。PTCD治疗3周内血清胆红素、AKP,WBC和SGPT值均有明显降低,血浆蛋白逐渐上升。PTCD后手术组手术合并症(加上PTCD本身合并症)发生率为20%,直接手术组为39.6%,二者差别显著。良性胆道梗阻者PTCD后手术组死亡率显著低于直接手术组,分别为4%和22.2%,恶性梗阻患者无明显差异。认真掌握PTCD指征、操作方法和术后护理,PTCD合并症并不高,本组为6.7%。作者认为对黄疸程度深,合并胆道急性感染或一般情况差不能耐受胆道手术者,术前施行PTCD治疗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介入操作相关感染情况,获得介入操作相关感染率的基线数据及重点疾病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7年8月期间于医院介入放射科进行介入诊疗操作的患者1 349例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患者的基本情况,术后感染患者的感染发生情况、重点疾病术后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及病原菌分布情况。结果介入放射科进行介入操作的患者共1 349例,其中有43例患者发生感染,感染发生率为3.19%;其中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术后感染患者8例,感染发生率为1.94%;经导管溶栓术(CDT)术后感染患者11例,感染发生率为4.58%,静脉血栓感染患者9例,感染发生率5.88%;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术后感染患者24例,感染发生率为24.74%;导管的插入及留置时间与静脉溶栓导管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有关(P0.05);胆道感染患者共检出病原菌59株,胆汁培养出47株占79.66%,其中革兰阴性菌35株、革兰阳性菌10株、真菌2株,血液培养出12株占20.34%;恶性肿瘤、梗阻部位、住院时间与PTCD术后患者感染的发生有关(P0.05)。结论 TACE、PTCD、CDT术后感染发生率较高,需对其进行重点监测并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以降低介入操作相关感染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彩色超声诊断仪对62例老年恶性梗阻性黄疸行PTCD治疗,术后常规X线下胆道造影;结果:经PTCD治疗后,60例黄疸明显减轻,食欲增加,2例黄疸增加,术后最长生存期为3年;结论:PTCD是一种治疗老年恶性梗阻性黄疸姑息性治疗的有效方法,具有创伤小、安全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杨洁 《现代保健》2012,(15):68-69
目的:探讨预防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引流术(PTCD) 治疗恶性胆道梗阻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护理策略.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08 年7 月-2010 年6 月收治的57 例恶性胆道梗阻行PTCD 术后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观察术后患者症状缓解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57 例均穿刺引流成功,术后并发症5 例(8.8%),其中引流管脱落1 例,择期二次PTCD ;2 例消化道出血、2 例胆汁性腹膜炎经对症处理后2~7 d 缓解.结论:加强PTCD 治疗恶性胆道梗阻术后护理干预,能够较好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进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宫德卿  陈山  杨刚三 《现代保健》2012,(10):126-127
目的:调查高、低位胆道梗阻逆行胰胆管造影治疗后感染发生率,从而对高感染率的病种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月-2010年6月随机选择的高位胆道梗阻患者100例、低位胆道梗阻患者100例,根据高、低位胆道梗阻患者术前术后体温、白细胞、临床症状等统计结果分析术后感染发生率。结果:高位胆道梗阻患者术后发生胆道感染率为21%,低位胆道梗阻者术后发生胆道感染率为1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结论:高位胆道梗阻患者术后发生胆道感染率高于低位胆道梗阻患者术后胆道感染率,提示胆管高位梗阻为ERCP治疗引起感染并发症的高危病种,应针对性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