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文远  张桂平  孙志华 《职业与健康》2013,29(6):765-766,768
目的 观察静脉使用不同剂量的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不同日龄的新生儿ABO溶血症的疗效.方法 入选患儿135例,随机将其分为ABC 3组,其入院日龄、黄疸出现时间、出生体重和血清总胆红素浓度相匹配.其中A组为大剂量组50例,B组为小剂量组50例,C组为对照组3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A组给予大剂量IVIG 1 g/kg,使用1次;B组给予小剂量IVIG 400 mg/(kg·d),使用1~3 d;C组只进行常规治疗,未用IVIG.结果 治疗24、48 h后3组总胆红素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日均胆红素值下降均为A组优于B组,B组优于C组,但生后3~5天住院治疗的3个组,治疗后总胆红素均持续下降,A组优于B、C组,而B、C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期使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可有效降低ABO溶血症患儿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降低换血率,减少黄疸及其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高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在新生儿感染预防中的效果,为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5月医院收治的156例具有感染高危因素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8例。对照组患儿在常规疗法基础上给予常规剂量IVIG(400 mg/kg)静脉滴注,试验组患儿在常规疗法基础上给予高剂量IVIG(600mg/kg)静脉滴注。对两组患儿住院治疗期间的感染类型和感染发生率进行观察和比较;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G、IgM、IgA水平进行检测和比较;观察和比较两组治疗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感染患儿14例,感染率为17.95%,对照组感染患儿17例,感染率为21.79%,两组患儿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62,P=0.547);两组患儿感染类型均以皮肤局部感染为主,两组患儿感染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1,P=0.997);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血清IgG、IgM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试验组患儿的血清IgG水平高于对照组患儿(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患儿的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3.08%和28.21%,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38,P=0.463)。结论在高危新生儿感染的预防中应用高剂量IVIG,能够发挥一定提高患儿体液免疫功能的效果,但在降低感染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的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书营  贾义红 《职业与健康》2004,20(10):142-143
新生儿ABO溶血症是我国新生儿溶血病中最常见的一种,是造成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原因之一.我院自2001年起,采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不同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疗效。方法47例川崎病患儿病情基本相似,治疗除了丙种球蛋白剂量不同外基本相同,即均联合阿司匹林口服。A组常规剂量疗法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400mg/(kg.d),连用5 d;B组超大剂量疗法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2 g/kg,单次输注。治疗期间均由专人观察、记录临床疗效。结果B组超大剂量疗法在缩短退热时间和降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方面明显优于A组常规剂量疗法(P<0.05)。结论超大剂量疗法对迅速退热及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符合新生儿ABO溶血病诊断标准且无其他合并症的66例患儿,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大剂量IVIG治疗组,IVIG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IVIG 1 g/(kg.d)静脉滴注,1次/d,连续3天。结果:IVIG治疗组在治疗前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高的情况下,黄疸消退时间为(4.50±1.95)天,常规治疗组为(6.38±2.16)天,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3.72,P0.01)。结论: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静滴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龚瑾  曹蓓 《实用预防医学》2006,13(2):394-394,391
目的探讨大剂量静注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疗效。方法将60例新生儿ABO溶血病患儿分成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对照组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静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1 g/kg.d。结果治疗组胆红素日均下降值明显优于对照组,随诊至生后10 d血红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静脉注射丙种免疫球蛋白治疗在ABO溶血病的治疗中能快速阻断溶血的继续发生,降低血胆红素水平,降低贫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静脉滴注2种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ABO HDN)的疗效。方法:将ABO HDN患儿随机分成两组,A组为对照组,IVIG 0.5 g/(kg.d),单次静滴;B组为治疗组,IVIG 1.0 g/(kg.d),单次静滴。观察两组黄疸消退时间,24 h、48 h血清胆红素值(BT)及血红蛋白值(Hb)。结果:B组黄疸消退时间较A组缩短(t=2.27,P<0.05),24 h血清胆红素较A组低(t=4.81,P<0.05),48 h血清胆红素与A组有显著差异(t=2.21,P<0.05),24 h Hb(t=4.24,P<0.05)、48 h Hb(t=3.46,P<0.05)较A组高。结论: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应用大剂量IVIG〔1 g/(kg.d)〕获取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早产儿的发生率较高 ,我国资料显示为活产婴儿的5 68% ,早产儿由于免疫功能不成熟 ,来自母体的抗体IgG含量较少 ,故对某些感染的抵抗力较弱 ,死亡率可达 3 0 % [1] 。因此提高早产儿免疫功能 ,预防早产儿感染至关重要。我们于 2 0 0 1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运用国产静脉丙种球旦白 (IVIG)预防早产儿感染取得良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我院 2 0 0 1年 1月至 2 0 0 1年 12月新生儿病房收治的出生体重 2 0 0 0g以下的早产儿共 96例 ,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48例 ,治疗组中男 2 8例 ,女 2 0例 ,平均…  相似文献   

9.
《现代医院》2017,(6):872-874
目的探究不同剂量的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疗效,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我院儿科收治的60例川崎病患儿,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各20例。A组患儿按600mg/(kg·d)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B组患儿按1 g/(kg·d)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C组患儿按2 g/(kg·d)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三组患儿均按30 mg/(kg·d)剂量口服阿司匹林,观察三组患儿治疗效果。结果 A组患儿退热时间、颈部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眼结膜充血消退时间及手足硬性水肿消退时间均明显高于B组和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儿治疗期间发生心包积液、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并发症、二尖瓣返流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愈率为65.0%,B组治愈率为90.0%,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584,P>0.05);C组治愈率为95.0%,与A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625,P<0.05);B组与C组治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60,P>0.05)。结论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效果显著,1 g/(kg·d)与2 g/(kg·d)的注射剂量治疗效果优于600 mg/(kg·d),临床治疗中可根据患儿病情适当选择合适剂量治疗。  相似文献   

10.
徐丽 《中国保健》2010,(4):15-16
大剂量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儿童川崎病较传统的单用阿司匹林有显著疗效,且能显著降低冠状动脉病的发生率。本文分析T54例川崎病患儿应用两种不同方案:单用阿司匹林、IVIG大剂量输注加阿司匹林,在预防冠状动脉病及控制炎症方面的差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对川崎病患儿临床疗效与免疫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该疾病提供有效参考依据。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十堰市郧阳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66例川崎病患儿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3例。给予对照组患儿阿司匹林与小剂量的丙种球蛋白(1 g/kg体质量,1次/d)治疗,给予研究组患儿阿司匹林与大剂量丙种球蛋白(2 g/kg体质量,1次/d)治疗,两组患儿均于治疗8周后进行疗效评估。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临床疗效与临床症状消退时间,治疗前后外周血CD4+、CD8+百分比,CD4+/CD8+比值及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儿的退热、手足肿胀消退、黏膜充血消退、颈淋巴肿大消退及皮疹消退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儿外周血CD4+百分比、CD4+/CD8  相似文献   

12.
张聪 《工企医刊》2001,14(4):43-43
我科自1996年6月~2000年6月应用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经观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选择病例62例,随机分两组。治疗组32例,男17例,女15例。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均为1岁~7岁。两组年龄、性别、病情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  相似文献   

13.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崎病(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血管炎综合症,主要病理改变为急性中、小动脉炎,最严重的是病程中、后期发生的中、大动脉损伤,尤其是冠状动脉损害,其发生率约为20%-25%。已有大量资料证明,大剂量静脉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儿童急性川崎病较传统的阿司匹林(ASP)有显著疗效,同时对预防冠状动脉病变(CAD)亦有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大剂量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疗效。方法:对63例ABO溶血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28例),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大剂量IVIG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分别监测血清总胆红素和血红蛋白,记录两组患儿的光疗时间及黄疸消退时间。结果:治疗组的血清总胆红素显著低于对照组[(112.50±50.43)ummol/L VS(202.50±60.51)ummol/L,P〈0.05],光疗时间[(29.25±15.43)h VS(41.46±17.54)h, P〈0.05]及黄疸消退时间[(4.52±1.41)h VS (6.15±1.67)h,P〈0.05)]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血红蛋白无明显差异,但对照组的血红蛋白较治疗组有下降趋势。结论: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可有效降低血清总胆红素,缩短患儿的光疗时间及黄疸消退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剂量一次应用人血丙种球蛋白(IVIG)和常规剂量多次应用IVIG两种方法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6例新生儿ABO溶血病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44例,采用大剂量一次应用IVIG 1 g/kg;对照组42例,采用常规剂量应用IVIG 400 mg/(kg·天),连续应用3次,在给予相同蓝光基础治疗,对比不同方式输注IVIG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24 h、48 h及72 h血清总胆红素分别为(243.86±72.75)μmol/L、(150.52±40.62)μmol/L、(128.66±32.34)μ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清总胆红素分别为(282.55±60.46)μmol/L、(195.24±30.56)μmol/L、(178.42±28.86)μmol/L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剂量一次性应用IVIG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纳络酮对新生儿窒息的治疗作用。方法:根据采用纳络酮的不同剂量将患儿随机分为治疗Ⅰ组(0.02mg/kg),治疗Ⅱ组(0.05mg/kg),治疗Ⅲ组(0.1mg/kg)和治疗Ⅳ组(0.2mg/kg),应用新生儿中心监护系统监测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及HIE发生率,同时观察患儿的意识状态、原始反射和肌张力恢复情况。结果:Ⅲ组、Ⅳ组惊厥或频繁惊厥、机械通气以及发生HIE的例数均低于Ⅰ组、Ⅱ组,Ⅲ组、Ⅳ组意识状态、原始反射、肌张力恢复时间均较Ⅰ组、Ⅱ组短,分别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余组间比较均无差异(P>0.05)。结论:新生儿窒息早期足量纳络酮干预疗效确定,且副作用小,安全可靠。剂量以0.1mg/kg为佳。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的近期疗效。方法  31例重症ITP患者分为两组 (17例、14例 ) ,分别用丙种球蛋白 4 0 0mg/ (kg·d)、5 0~ 6 0mg/ (kg·d)静滴 5d ,同时开始口服强的松 1mg/ (kg·d)。观察临床出血症状、血小板计数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的近期有效率相近 ,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开始上升 ,升至≥ 5 0× 10 9/L ,达峰值的时间和血小板计数峰值、出血症状控制时间均相近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丙种球蛋白可迅速提高ITP患者血小板水平 ,短期内控制出血症状 ,中剂量丙种球蛋白的疗效与大剂量相近。  相似文献   

19.
王建霞 《职业与健康》2014,(13):1883-1885
目的探究不同剂量的丙种球蛋白对新生儿ABO溶血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承德市兴隆县人民医院2012年1月—2013年7月收治的新生儿ABO溶血病患儿159例,随机平均分为3组,每组各53例。其中研究1组采用1g/kg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研究2组采用0.5g/kg小剂量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3组均进行常规治疗,包括蓝光照射、人工按摩等。测量患儿治疗1和3d后总胆红素含量,并记录黄疸消退的时间。同时采血观察3组患者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结果入院治疗前,3组总胆红素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9,P=0.914〉0.05)。治疗1d后,对照组含量上升,研究1、2组大幅度下降,1组较于2组下降更加明显;治疗3d,研究1组总胆红素含量下降至(182±14)μmol/L,研究2组总胆红素含量下降至(213±16)μmol/L,对照组开始下降至(254±11)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8.29,P=0.000〈0.05)。3组患儿治疗1个月后,研究1组红细胞数量为(3.95±0.64)×10^12/L,研究2组红细胞数量为(3.74±0.42)×10^12/L,对照组红细胞数量为(3.49±0.52)×10^12/L,3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3.41,P=0.001〈0.05)。研究1组血红蛋白含量(122.82±7.90)g/L,研究2组血红蛋白含量(110.43±10.01)g/L,对照组血红蛋白含量(101.82±7.93)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3.32,P=0.000〈0.05)。结论丙种球蛋白对新生儿ABO溶血病的治疗效果显著,尤其以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效果更佳,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病毒性脑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红艳 《工企医刊》2008,21(5):12-13
目的:观察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对重症病毒性脑炎的疗效。方法:将46例重症病毒性脑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用抗病毒、脱水、降颅内压、营养脑细胞等治疗,治疗组则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结果: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对重症病毒性脑炎临床症状的恢复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