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药抗弓形虫速殖子作用的体外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的水浸煎剂对弓形虫RH株速殖子侵袭HeLa细胞,以及对细胞内的虫体增殖,具明显的抑制作用。在1:20稀释时,能使弓形虫侵袭力下降60%以上者有甘草、柏子仁、牛膝、鸡冠花、女贞子、续断和滛羊蒮。甘草的抑制率达100%。如果用含1:40中药的培养液孵育感染弓形虫的HeLa细胞,37℃经24h,甘草对虫体增殖的抑制率为76.67%,补骨脂为63.60%,青蒿为45.32%。  相似文献   

2.
松萝酸抗弓形虫速殖子作用的体外实验和电镜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了解松萝酸在试管内杀弓形虫速殖子的效果及其机制。方法:将松萝酸(终浓度5-50μg/ml)加入小鼠腹水中(含虫1×106个/ml),以螺旋霉素作对照。用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并将药物作用4h的速殖子接种于小鼠以观察虫体能否复苏。结果:经10μg/ml松萝酸作用30min,即可见速殖子的棒状体后段中央部分被溶解,细胞膜相结构和子虫的细胞膜断裂。经50μg/ml松萝酸作用4h的虫体在小鼠体内未能复苏。螺旋霉素的杀虫效果不及相同浓度的松萝酸。结论:松萝酸在体外对弓形虫速殖子有杀灭作用,可以抑制速殖子的侵袭力和繁殖。该药的杀虫力与药物的浓度和作用时间呈正相关趋势。松萝酸的杀虫效果优于螺旋霉素。  相似文献   

3.
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的速殖子在人体急性感染期对致病有重要意义。国内对弓形虫的超微结构报道较少。为适应当前对弓形虫研究的需要,我们对速殖子超微结构进行了深入观察。 弓形虫速殖子呈半月形或香蕉形,前端较尖,后端钝圆,一边较扁平,一边较弯曲,大小约5~6×1.8~2.5μm,虫体外有细胞膜包绕。虫体前端有极环和类锥体,极环由内膜的前端增厚形成,厚约58.8~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右旋松萝酸在体外抗RH株弓形虫速殖子的效果。 方法 实验设右旋松萝酸组、乙酰螺旋霉素组、二甲基亚砜(DMSO)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前两组分别再设4个浓度组,于1 ml弓形虫速殖子悬液(1×106个/ml)中分别加入终浓度为5、10、25和50 μg/ml右旋松萝酸或乙酰螺旋霉素;后两组分别加入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和1% DMSO;每组15管。作用1、2和4 h后,取弓形虫悬液涂片,台盼蓝染色,光镜观察记数。将各组作用4 h的弓形虫悬液洗涤后,接种昆明小鼠,作再转种试验,观察弓形虫速殖子复苏情况。同时将洗涤后的虫体接种于制备的SD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观察虫体侵袭力。 结果 10、25和50 μg/ml右旋松萝酸组作用4 h,弓形虫速殖子台盼蓝着色率达100%,部分虫体肿胀,两端变圆,细胞质内出现颗粒,细胞核深染。各浓度的乙酰螺旋霉素组弓形虫速殖子变化与右旋松萝酸组相似,仅50 μg/ml组作用4 h后台盼蓝着色率达100%。再转种试验结果显示右旋松萝酸组仅5 μg/ml组小鼠于接种后第8~9天死亡,腹腔液见大量弓形虫速殖子;其余各组小鼠大多存活至再次转种,且腹腔液均未见弓形虫速殖子。但乙酰螺旋霉素各浓度组小鼠均于接种后6~8 d死亡,腹腔液见大量虫体及假包囊。右旋松萝酸5 μg/ml组,弓形虫速殖子侵入大鼠心肌成纤维样细胞,会形成假包囊,其余组均为阴性。但乙酰螺旋霉素、生理盐水和DMSO组速殖子对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均有不同程度感染。 结论 右旋松萝酸在体外有较强的抗弓形虫速殖子作用。  相似文献   

5.
抗弓形虫单克隆抗体免疫筛选弓形虫速殖子cDNA文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自制的抗弓形虫单克隆抗体 (McAb)相应抗原的分子结构机制 ,为弓形虫疫苗的研制寻找有效抗原提供依据。方法 用自制的抗弓形虫速殖子的McAb免疫筛选弓形虫速殖子cDNA文库 ,对阳性克隆cDNA插入片段进行PCR鉴定并测序分析。结果  2个McAb第一轮分别获得 6个和 3个阳性克隆。分别进行第 2轮筛选 ,选取其中持续阳性最强的2个进行体外剪切 ,提取质粒DNA并进行PCR扩增和序列测定 ,经核苷酸同源性比较 ,可能为 2个新基因 ,其中 7C3-C3筛选的基因命名为WX2 (GenBank登录号为 :AY2 38892 ) ,2B9-G1筛选的基因命名为WX(GenBank登录号为 :AY2 0 8994 ) ,并用蛋白质分析软件对新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结构和功能进行预测。结论 自制的具有一定保护性效果的McAb免疫筛选获得的阳性克隆插入基因片断的表达产物 ,可能具有抵抗弓形虫感染的作用 ,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三株弓形虫速殖子的体外培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探索一种以体外培养方法收获弓形虫速殖子的较适条件。方法以RH、SH1、PP3个分离株的弓形虫速殖子,按105、104、103的接种量分别接种HeLa细胞,调定培养基的pH值分别为8.0、7.0和6.5进行培养。结果发现接种后6d速殖子的累积收获量存在差异性,其中以SE1株收获量大,RH株次之,PP株最少;接种量为105时,收获量大,104组次之,103最少。在培养基pH为6.5时的收获量大,pH7.0次之,pH8.0最少。结论pH6.5的培养条件较适于试验的3株弓形虫速殖子体外增殖,同时,弓形虫的体外增殖也与接种量及不同弓形虫分离株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弓形虫profilin(TgPRF)抗体对弓形虫体外增殖的影响以及细胞生长和凋亡的动态变化。方法1)将rTgPRF蛋白背部皮下多点注射免疫新西兰兔4次,末次免疫后10 d心脏采血,ELISA检测抗体效价。2)检测抗体对速殖子的直接杀伤作用,用10~8个速殖子(RH-GFP)感染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20 h后,加入1∶40抗血清以及YOYO-1死亡探针孵育观察5 h。3)评估TgPRF抗体对速殖子增殖的影响:将3×10~3细胞/孔接种96孔板并加入6×10~3个速殖子(RH-GFP),同时分别加入1∶40、1∶80、1∶160稀释的抗血清作为干预组,设空白组(仅培养基)和阴性血清组(1∶40稀释免疫前兔血清),培养72 h并间隔12 h拍照,通过Image pro 6.0软件分析虫体增殖情况。4)采用IncuCyte ZOOMTM系统对TgPRF抗体干预后的细胞生长和凋亡进行动态监测:设未感染孔为正常对照组和抗血清对照组(加入1∶40抗TgPRF血清)。感染孔加入6×10~3个速殖子(RH),分别在感染时或感染12 h后加入1∶40、1∶80、1∶160抗TgPRF血清作同步干预或延迟干预,空白组及阴性血清组设置如前。各孔均加入caspase3/7凋亡探针继续观察72 h,记录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rTgPRF诱导特异性抗体产生,ELISA检测抗体效价1∶10~5。镜下未见TgPRF抗体对速殖子的直接杀伤作用。体外干预试验中,空白组和阴性血清组的相对虫体量在实验结束时分别为24.27±7.78和25.72±4.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伴有大量细胞缺失;TgPRF抗体抑制虫体增殖,实验结束时1∶40组、1∶80组和1:160组相对虫体量分别为6.32±1.10、9.35±1.32和17.88±1.47,抑制率分别为73.5%、61.5%和26.3%,呈剂量-效应关系。同步干预时各干预组均显示通过抑制虫体增殖不同程度地保护细胞,其中1∶40组细胞生长恢复正常,细胞融合度显著高于空白组和阴性血清组(P0.01);弓形虫诱导细胞凋亡增加,但各感染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gPRF抗体延迟干预的保护效果有所降低,但诱导细胞凋亡增强,其中1∶40组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空白组和阴性血清组(P0.05)。镜下观察TgPRF抗体干预使凋亡多集中在细胞缺失区域或速殖子增殖区域,而空白组和阴性血清组的凋亡则散布视野。结论弓形虫TgPRF抗体镜下未见直接杀伤弓形虫,但在体外能抑制弓形虫速殖子增殖并促进感染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常青胶囊体外抗弓形虫速殖子的效果。方法 常青胶囊设高、中、低3个剂量组。用生理盐水浸泡不同剂量的常青胶囊,各取上清液1.5 ml,加入2.5×104弓形虫速殖子,作用8h后,将速殖子腹腔接种及灌胃接种正常小鼠,观察发病情况。如不发病,同法接种传代观察发病情况,至第3代。抗弓形虫药物螺旋霉素、乙胺嘧啶及阿奇霉素3药同样各设高、中、低3个剂量组。另设生理盐水对照组。腹腔接种各药物作用的速殖子后观察小鼠发病情况。结果 常青胶囊腹腔接种组发病数(60只小鼠中2只发病),显著低于上述3药对照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60只小鼠发病数依次为16、10、10及60只)(P值均<0.05)。常青胶囊高、中剂量组(每组20只小鼠,发病数均为0)与低剂量组(20只小鼠,发病2只)之间差异显著(P<0.05)。传代观察,常青胶囊低剂量组腹腔及灌胃接种传第1代,20只小鼠分别有2只及1只发病。螺旋霉素低剂量组传第2代,20只小鼠中2只发病,乙胺嘧啶低剂量组传第3代,20只小鼠有1只发病。结论 常青胶囊体外抗弓形虫作用优于传统临床抗弓形虫药物,杀虫效果与剂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金丝桃素(Hypericin,Hy)对小鼠巨噬细胞内弓形虫的增殖抑制作用,为抗弓形虫天然药物的筛选提供线索。方法 分离小鼠腹腔巨噬细胞(Macrophage,Mφ),建立体外Mφ感染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弓形虫(RH-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RH-GFP)速殖子模型,观察不同剂量Hy的最佳作用效果。实验分4组:①A组(对照组),不加Hy;②B组(Mφ感染RH-GFP+100 μg/mL Hy);③C组(Mφ感染RH-GFP+200 μg/mL Hy);④D组(Mφ感染RH-GFP+400 μg/mL Hy),分别在培养1、2和3 h后利用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观察计数感染的Mφ和游离速殖子在各药物浓度及各时间点的变化;透射电镜观察虫体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随着Hy浓度的增加和用药时间的延长,Mφ内速殖子数量明显减少,游离速殖子数量也显著减少,荧光强度逐渐降低;经药物组不同浓度Hy作用后,游离/Mφ内弓形虫的比值逐渐升高,至400 μg/mL剂量作用3 h后开始下降,游离与胞内速殖子比例的差异在同一时间段内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药物作用1 h或2 h各实验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 (P>0.05),作用3 h各浓度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实验组同一药物浓度下在孵育1、2和3 h后效果增强(P<0.05)。透射电镜观察显示,随Hy作用时间延长,虫体逐渐出现肿胀,胞膜与基质之间空隙明显,空泡形成且增多、变大,胞膜断裂,内部结构溶解溢出。结论 体外实验初步显示Hy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地增强对Mφ内弓形虫速殖子增殖的抑制作用,可降低宿主细胞感染率,且对胞外速殖子有一定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弓形虫速殖子和缓殖子相互转换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弓形虫在中间宿主内以速殖子和缓殖子两种滋养体形式存在。其机会性致病与速殖子和缓殖子之间的互相转换密切相关,揭示此转换机制将有助于寻找更有效的途径以控制弓形虫的急性和慢性感染。本文刈近年来有关这种转换机制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1.
刚地弓形虫速殖子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弓形虫速殖子呈半月形或香蕉形,虫体表膜分两层。前端有极环和类锥体:极环由内膜增厚形成,类锥体则是一中空的圆锥状结构,它由斜向走行而排列整齐的纤丝组成。22根膜下微管起始于极环而分布至虫体后端。棒状体从类锥体向后延伸至核前沿,其切面呈腺体样结构.棒状体可能具分泌功能.类锥体则与虫体侵入宿主细胞有关。  相似文献   

12.
弓形虫是广泛分布的机会性致病原虫 ,速殖子和缓殖子之间的相互转换是其致病的中心环节。速殖子引起的急性感染可被宿主正常的免疫系统所抑制 ,从而转变为代谢、增殖缓慢的缓殖子 ,并以包囊的形式继续存在于脑、肌肉和视网膜等细胞中 ,形成隐性感染。当宿主免疫功能下降时 ,包囊中的缓殖子则可变为代谢旺盛、增殖迅速的速殖子 ,引起组织破坏 ,形成局部炎症 ,如慢性脑炎和视网膜脉络膜炎等 ,如不及时治疗 ,可直接导致这类免疫功能受累患者 (如爱滋病患者及器官移植患者 )的死亡[1,2 ] 。1 速殖子和缓殖子 作为弓形虫生活史中滋养体阶段的两…  相似文献   

13.
三株弓形虫速殖子体外培养形成包囊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弓形虫RH、PP、SHI株速殖子以105、104、103的接种量接种24h的HeLa细胞,分别维持pH值为8.0、7.0和6.5的培养条件,并适时补充HeLa细胞,结果可见在不同pH值条件下,3株弓形虫均可成囊,其成囊现象与速殖子接种量及培养基pH值有关,并显示一定的虫株间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弓形虫疫苗研制提供新的候选分子。方法用弓形虫免疫兔血清作为探针筛选弓形虫速殖子cDNA文库,对阳性克隆的插入片段分别进行PCR扩增及DNA序列测定。结果筛选出6个阳性克隆,其插入片段大小约为450-2000bp,随机选取Toxo-D2、Toxo-D3、Toxo-D5三个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将所得的序列与GenBank进行对比分析,发现Toxo-D3与狒狒的线粒体DNA同源,Toxo-D5与弓形虫致密颗粒蛋白1序列同源,而Toxo-D2为一新基因(GenBank登录号为AY223538),编码368个氨基酸,有完整阅读框,PROSCAN分析显示该新基因含有1个N-糖基化位点,9个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7个酪蛋白激酶Ⅱ磷酸化位点,7个肉豆蔻酰化位点。结论新基因的获得为弓形虫病疫苗和免疫诊断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弓形虫疫苗研制提供新的候选分子。 方法 用弓形虫免疫兔血清作为探针筛选弓形虫速殖子cD NA文库 ,对阳性克隆的插入片段分别进行PCR扩增及DNA序列测定。 结果 筛选出 6个阳性克隆 ,其插入片段大小约为 45 0~ 2 0 0 0bp ,随机选取Toxo D2、Toxo D3、Toxo D5三个阳性克隆进行测序 ,将所得的序列与GenBank进行对比分析 ,发现Toxo D3与狒狒的线粒体DNA同源 ,Toxo D5与弓形虫致密颗粒蛋白 1序列同源 ,而Toxo D2为一新基因 (GenBank登录号为AY2 2 3 5 3 8) ,编码 3 68个氨基酸 ,有完整阅读框 ,PROSCAN分析显示该新基因含有 1个N 糖基化位点 ,9个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 ,7个酪蛋白激酶Ⅱ磷酸化位点 ,7个肉豆蔻酰化位点。 结论 新基因的获得为弓形虫病疫苗和免疫诊断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刚地弓形虫是猫科动物的肠道球虫,由法国学者Nicolle及Manceaux在刚地梳趾鼠单核细胞内发现,虫体呈弓形。该虫呈世界性分布,人和许多动物均可感染,引起人畜共患弓形虫病。弓形虫属机会致病原虫,孕妇和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弓形虫可造成严重危害。与其它原虫一样,弓形虫的表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虫体能通过表膜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宿主免疫系统对弓形虫的识别也主要在表膜蛋白。Handman等[1] 于1980年建立了4株弓形虫McAb ,首次对弓形虫表面抗原进行了分析,4株McAb分别识别出分子质量单位为43、3 5、2 7和14ku的膜抗原。因3 5ku和14ku抗原…  相似文献   

17.
弓形虫速殖子侵入宿主细胞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弓形虫RH株速殖子对HeLa细胞和小鼠腹腔细胞的侵入,说明虫体的侵入是一主动过程。对弓形虫顶端复合物的细胞器及其间的关系做了进一步描述。  相似文献   

18.
抗弓形虫速殖子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制备抗弓形虫速殖子单克隆抗体(Mab),并对其特性进行分析,探讨其在弓形虫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杂交瘤技术制备抗弓形虫速殖子Mab。用间接ELISA法测定活性,以琼脂糖免疫双扩散鉴定亚类,通过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该Mab所识别的抗原分子量,以IFA确定抗原位点在虫体的定位,并对其保护性及特异性进行分析。通过Mab-ELISA法检测弓形虫抗原,以研究其在弓形虫病血  相似文献   

19.
刚地弓形虫是猫科动物的肠道球虫,由法国学者Nicolle及Manceaux在刚地梳趾鼠单核细胞内发现,虫体呈弓形。该虫呈世界性分布,人和许多动物均可感染,引起人畜共患弓形虫病。弓形虫属机会致病原虫,孕妇和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弓形虫可造成严重危害。与其它原虫一样,弓形虫的表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虫体能通过表膜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宿主免疫系统对弓形虫的识别也主要在表膜蛋白。  相似文献   

20.
弓形虫在中间宿主内以速 殖子和缓殖子两种滋养体形式存在克勤克俭 机会致病与速 殖子和缓殖子之间的互相转换密切相关,揭示此转换机制将有助于寻找更有效的途径以控制弓形虫的急性和慢性感染,本对近年来有关这种转换机制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